第63頁
宋代之亡,尚有文、陸;明代之亡,亦有史可法等。而民國之亡,如無文天祥其人,則何以對民國已死無數之同志, 垂範於未來之國民,以自污其民國十一年來莊嚴璀璨之歷史,而自負其30年來效死民國之初心乎?
7月8日夜裡11點,被陳炯明部收買的“海圻”、“海琛”、“肇和”三大艦升火起錨,離黃埔港外駛。當時岸邊的魚珠炮台已經落在叛軍手中,一直向長洲要塞的司令部炮轟,9日下午,長洲炮台也宣告失守,於是孫中山領導的艦隊就在兩岸的炮轟之下,孫中山命令各艦駛入黃埔背後的一條小河轉移,當時各艦官兵都覺得孫中山命令失誤,因為此河平時連大輪船都沒有走過,但是又不能違抗命令,幸運的是,各艦都從小河駛過——孫中山至此才說,當年廣州雨水較大,加之孫中山前段時間制定《實業計劃》時,跑遍了廣州郊區,有了很多的河流水利方面的知識,他當時是知道這小河也能行走軍艦的。
7月9日,孫中山決定將艦隊停泊在白鵝潭,因為此處靠近外國人停泊之所,叛軍不敢進犯。可是從新村駛往白鵝潭有段必經之路河面狹窄,河中心和兩岸還有敵軍的野戰炮隊,艦隊很難穿過,10日7時,艦隊靠近車歪炮台,叛軍野炮由四面八方向“永豐”艦發射。“永豐”中彈,船身震動,其餘各艦也受微傷。
在雙方激戰時,孫中山一直站在甲板上指揮,還頻頻叮囑:“子彈要愛惜,瞄準了才好放。”蔣介石等隨侍在他身邊。有人勸孫中山入艙暫避,可是孫中山還是說:“你以為艙下就安全嗎?其實是一樣的。”
孫中山一面為受傷的官兵包紮傷口,一面對大家說:“作為革命黨人,就有萬死一生的危險,但是不要灰心。”炮火暫稀,孫中山才下艙看書。這時蔣介石仍守在舵樓,注視著時針,約20分鐘後,“永豐”終於通過炮台,化險為夷。各艦也相繼通過炮台,直入白鵝潭集中。
剛下錨,廣東海關的英國稅務司的夏利士就登艦求見孫中山,劈頭就問:“你到這裡來,是不是避難?”孫中山很不客氣地回答他:“白鵝潭是中國領土,我是中華民國大總統,凡我國的領土,無論在什麼地方,都是我的權力範圍。我都可以往來自由,豈可說是避難?你的話用意何在?”
夏利士換了口吻,說這裡是通商口岸,接近沙面,萬一戰爭發生,恐怕引起外國干涉,“不如請總統離粵,使通商自由無礙。”
孫中山厲聲斥責他:“這不是你應該說的話,我生平不服暴力,不畏強權,只知道正義與公理,絕不受無理的干涉。”夏利士非常尷尬地退下。在座的一為西方記者日後寫道:“我今天才見到孫總統的真面目。他確實是中國真正的愛國者,誰說中國無人才?”
陳炯明的叛軍雖然不敢直接炮轟,但是還是想方設法進行攻擊。葉舉用重金從香港僱傭了兩個水雷工程師,7月18日駕小艇前來轟炸,說來巧合,就在水雷即將襲向“永豐”艦的時候,“永豐”艦正在退潮掉頭,正好是一個90度的轉彎,水雷在幾丈遠的地方爆炸了。
處於責難聲中的陳炯明陸續派人來說和,都被孫中山凜然拒之。但實際上,孫中山內心也一直處於焦慮中,首先是四艘軍艦的供給日益困難,使得孫中山不得不親自管理具體事務,他曾經下達這樣的手令:“無論何人,非經大元帥簽字,不准支款。”可是軍艦的煤炭和糧食供應還是日益緊張,而北伐軍隊的時好時壞的消息,更讓他緊張不安。北伐軍方面,6月17日,胡漢民在韶關大本營與廣州方面的電信忽然全部中斷,火車亦中斷,他由此判斷廣州方面已發生了叛亂。當時韶關僅有200士兵,而北伐軍已攻克贛州,胡漢民決定北進赴贛州班師回粵救難。但回師途中,又發生了粵軍第一師叛逃事件。7月9日,北伐諸軍已從贛南回到廣東南雄,遭到叛軍的阻擊,部分部隊不得不回撤。一直到8月初,軍隊還是不見蹤影。雖然有人勸他離開,孫中山卻覺得在沒有接到前方敗退的切實消息時,他不能拋下患難相隨的海軍官兵自己離開廣州。
8月9日,孫中山得到確切消息:陳炯明有襲擊“永豐”的計劃。孫中山覺得在前方北伐軍不利的情況下,自己“株守省河”,有損無益,遂於8月9日乘英國兵艦次日至香港,然後轉乘商輪到達上海。
轉赴上海的8月14日,正好有暴風雨來襲擊,但還是有2000多群眾冒著風雨去接他。15日,他在上海發布了粵變始末及統一主張宣言,將陳的罪行向全國說明。陳炯明的叛亂,是孫中山一生中遭遇的最慘痛的失敗,他深自痛恨:“文率同志為民國而奮鬥垂30年,中間出生入死,失敗之數不可屢指,顧失敗之慘酷,未有甚於此役者。”
蔣介石通過此次與孫中山的共同戰鬥,從此成為孫中山最信任的助手之一,事後,孫中山在給蔣介石的書籍《孫大總統廣州蒙難記》中寫的序言中,對蔣介石的表現予以高度評價。蔣介石後來擔任東路討賊軍參謀長,因軍事進展緩慢而萌生退志時,孫中山還用白鵝潭共患難的事情來挽留他。
------------
聯手蘇俄
------------
孫中山一生中一直在領導革命,所以對別的國家的革命也非常關注。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爆發,推翻了克倫斯基的臨時政府。1919年7月25日,蘇俄以代理外交委員長加拉罕的名義,發表致中國南北政府聲明,表示願意放棄在沙俄時代對中國的侵略所取得的權利,1920年又重申了這個外交主張。俄國是自鴉片戰爭以來,攫取中國領土最多的一個國家,如今新政權發表了這樣一個聲明,雖然明顯是一種策略性的考慮,目的是爭取中國北京政府的承認,以對付日本,並有利於在西伯利亞地區鎮壓白衛軍。但這種外交姿態在當時也實屬不易,因而得到了孫中山的熱烈歡迎。
7月8日夜裡11點,被陳炯明部收買的“海圻”、“海琛”、“肇和”三大艦升火起錨,離黃埔港外駛。當時岸邊的魚珠炮台已經落在叛軍手中,一直向長洲要塞的司令部炮轟,9日下午,長洲炮台也宣告失守,於是孫中山領導的艦隊就在兩岸的炮轟之下,孫中山命令各艦駛入黃埔背後的一條小河轉移,當時各艦官兵都覺得孫中山命令失誤,因為此河平時連大輪船都沒有走過,但是又不能違抗命令,幸運的是,各艦都從小河駛過——孫中山至此才說,當年廣州雨水較大,加之孫中山前段時間制定《實業計劃》時,跑遍了廣州郊區,有了很多的河流水利方面的知識,他當時是知道這小河也能行走軍艦的。
7月9日,孫中山決定將艦隊停泊在白鵝潭,因為此處靠近外國人停泊之所,叛軍不敢進犯。可是從新村駛往白鵝潭有段必經之路河面狹窄,河中心和兩岸還有敵軍的野戰炮隊,艦隊很難穿過,10日7時,艦隊靠近車歪炮台,叛軍野炮由四面八方向“永豐”艦發射。“永豐”中彈,船身震動,其餘各艦也受微傷。
在雙方激戰時,孫中山一直站在甲板上指揮,還頻頻叮囑:“子彈要愛惜,瞄準了才好放。”蔣介石等隨侍在他身邊。有人勸孫中山入艙暫避,可是孫中山還是說:“你以為艙下就安全嗎?其實是一樣的。”
孫中山一面為受傷的官兵包紮傷口,一面對大家說:“作為革命黨人,就有萬死一生的危險,但是不要灰心。”炮火暫稀,孫中山才下艙看書。這時蔣介石仍守在舵樓,注視著時針,約20分鐘後,“永豐”終於通過炮台,化險為夷。各艦也相繼通過炮台,直入白鵝潭集中。
剛下錨,廣東海關的英國稅務司的夏利士就登艦求見孫中山,劈頭就問:“你到這裡來,是不是避難?”孫中山很不客氣地回答他:“白鵝潭是中國領土,我是中華民國大總統,凡我國的領土,無論在什麼地方,都是我的權力範圍。我都可以往來自由,豈可說是避難?你的話用意何在?”
夏利士換了口吻,說這裡是通商口岸,接近沙面,萬一戰爭發生,恐怕引起外國干涉,“不如請總統離粵,使通商自由無礙。”
孫中山厲聲斥責他:“這不是你應該說的話,我生平不服暴力,不畏強權,只知道正義與公理,絕不受無理的干涉。”夏利士非常尷尬地退下。在座的一為西方記者日後寫道:“我今天才見到孫總統的真面目。他確實是中國真正的愛國者,誰說中國無人才?”
陳炯明的叛軍雖然不敢直接炮轟,但是還是想方設法進行攻擊。葉舉用重金從香港僱傭了兩個水雷工程師,7月18日駕小艇前來轟炸,說來巧合,就在水雷即將襲向“永豐”艦的時候,“永豐”艦正在退潮掉頭,正好是一個90度的轉彎,水雷在幾丈遠的地方爆炸了。
處於責難聲中的陳炯明陸續派人來說和,都被孫中山凜然拒之。但實際上,孫中山內心也一直處於焦慮中,首先是四艘軍艦的供給日益困難,使得孫中山不得不親自管理具體事務,他曾經下達這樣的手令:“無論何人,非經大元帥簽字,不准支款。”可是軍艦的煤炭和糧食供應還是日益緊張,而北伐軍隊的時好時壞的消息,更讓他緊張不安。北伐軍方面,6月17日,胡漢民在韶關大本營與廣州方面的電信忽然全部中斷,火車亦中斷,他由此判斷廣州方面已發生了叛亂。當時韶關僅有200士兵,而北伐軍已攻克贛州,胡漢民決定北進赴贛州班師回粵救難。但回師途中,又發生了粵軍第一師叛逃事件。7月9日,北伐諸軍已從贛南回到廣東南雄,遭到叛軍的阻擊,部分部隊不得不回撤。一直到8月初,軍隊還是不見蹤影。雖然有人勸他離開,孫中山卻覺得在沒有接到前方敗退的切實消息時,他不能拋下患難相隨的海軍官兵自己離開廣州。
8月9日,孫中山得到確切消息:陳炯明有襲擊“永豐”的計劃。孫中山覺得在前方北伐軍不利的情況下,自己“株守省河”,有損無益,遂於8月9日乘英國兵艦次日至香港,然後轉乘商輪到達上海。
轉赴上海的8月14日,正好有暴風雨來襲擊,但還是有2000多群眾冒著風雨去接他。15日,他在上海發布了粵變始末及統一主張宣言,將陳的罪行向全國說明。陳炯明的叛亂,是孫中山一生中遭遇的最慘痛的失敗,他深自痛恨:“文率同志為民國而奮鬥垂30年,中間出生入死,失敗之數不可屢指,顧失敗之慘酷,未有甚於此役者。”
蔣介石通過此次與孫中山的共同戰鬥,從此成為孫中山最信任的助手之一,事後,孫中山在給蔣介石的書籍《孫大總統廣州蒙難記》中寫的序言中,對蔣介石的表現予以高度評價。蔣介石後來擔任東路討賊軍參謀長,因軍事進展緩慢而萌生退志時,孫中山還用白鵝潭共患難的事情來挽留他。
------------
聯手蘇俄
------------
孫中山一生中一直在領導革命,所以對別的國家的革命也非常關注。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爆發,推翻了克倫斯基的臨時政府。1919年7月25日,蘇俄以代理外交委員長加拉罕的名義,發表致中國南北政府聲明,表示願意放棄在沙俄時代對中國的侵略所取得的權利,1920年又重申了這個外交主張。俄國是自鴉片戰爭以來,攫取中國領土最多的一個國家,如今新政權發表了這樣一個聲明,雖然明顯是一種策略性的考慮,目的是爭取中國北京政府的承認,以對付日本,並有利於在西伯利亞地區鎮壓白衛軍。但這種外交姿態在當時也實屬不易,因而得到了孫中山的熱烈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