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頁
這一邊,當陳炯明被孫中山罷黜的消息傳出,駐守在廣西的粵軍,頓時沸反盈天。1922年5月8日,孫中山委任陳炯明的部下葉舉為粵桂邊督辦,以示對粵軍的信任。然而葉舉並不領情,5月20日,葉舉率駐桂之粵軍第一軍所部50餘營突然開入廣州。同時,發電要求孫中山恢復陳炯明粵軍總司令和廣東省省長職。
汪精衛和馬君武等到惠州徵求陳炯明的意見,陳炯明信誓旦旦地說:他從黨誼和人格起見,必無反對先生之理,對於部下各將領,也一定完全負責;倘有不聽命令,而反對先生者,他唯有自殺以謝國人。
此時的陳炯明似乎並未最後下定反叛的決心,但隨著矛盾的不斷激化、升級,終於使他作出“天下大不韙之舉”。
1922年6月1日,孫中山自韶關到達廣州,一是想震懾陳炯明部隊的滋鬧,二來想讓前方將士,知後方並無變故,可以安心前進。到廣州後,孫中山想馬上召見葉舉等當面談話,解決軍餉和移防問題,但葉舉卻藉故在一天前離開了廣州。孫中山非常憤怒,曾密令海防司令陳策開炮轟擊“陳家軍”,但被勸阻。
陳炯明則在惠州隱居。各界籲請陳炯明回省的函電,鋪天蓋地,見諸報端;前往勸駕的使者,車水馬龍,絡繹不絕。甚至連陳獨秀也到了惠州,勸陳炯明不如加入共產黨,領導華南地區的革命。
6月2日,孫中山在總統府設宴招待粵軍將領,竟沒有一個高級軍官應邀前來,只來了幾個中下級軍官。
孫中山一連拍了三封電報,要求陳炯明立即到廣州面商一切,又派人到惠州催駕。但陳炯明拒絕在這個時候到廣州。他說,在省城軍隊撤出之前,他都不打算到廣州。陳炯明曾經說過,一旦粵軍叛孫,則“天下之惡皆歸焉”,他不在這個時候去廣州似乎是為了避嫌。
然而,局勢在繼續惡化,6月3日,葉舉宣布廣州戒嚴,大街通衢,遍布崗哨。6月12日,孫中山邀請廣州報界出席茶會,決心通過報紙,向陳炯明攤牌。孫中山不僅將他與陳炯明的矛盾公之於眾,而且還語氣頗為嚴厲地說:
現在我得向你們全體提出請求:請你們在10天內,以同一口徑對他們發出警告。告誡其撤到距離廣州30里以外地區。若他們置之不理,時間一到,我將用3寸直徑的大炮發射有毒炮彈轟擊他們。我會提前9小時發出通知讓市民躲避,接著的3小時內,達姆彈將落到他們頭上。那樣的話,他們60餘營的兵力會全部完蛋。
------------
炮轟總統府(2)
------------
據記載,說這番話的時候,孫中山的表情十分憤怒,顯然有些話已有情緒成分,但孫中山顯然忽略了這個事實:此時陳的部隊有5萬餘人在廣東,孫中山只有500名的衛隊,雙方實力相差實在太懸殊了。
雙方的火藥味越來越濃。6月15日深夜,粵軍高級將領在鄭仙祠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發動軍事政變,驅逐孫中山下台。就在這危急關頭,“陳炯明在惠州派秘書陳猛蓀持親筆信勸止葉舉……信大意說孫中山出兵北伐如果能勝固好,如其失敗,我以陸軍部長身份暫將部隊調返東江訓練,做充分準備,到時仍可收拾殘局。陳猛蓀持信送到鄭仙祠。葉舉閱後,當著陳猛蓀的面將信擲落地上,說陳炯明不知軍事,還說:回東江哪裡找吃的?叫陳猛蓀回報陳炯明事情已不容不發……陳炯明怒不可遏地把茶盅也打碎了。”
叛亂終於發生了。6月15日,葉舉先是通電要“孫中山與徐世昌同時下野”;當晚又在白雲山下司令部召集旅以上軍官會議,會上有人主張立即衝進總統府活捉孫中山,有人主張先炮擊總統府,將孫中山趕出廣州。最後決定炮擊方案,並確定熊略為行動指揮官。熊略受命後,認為孫中山待人不薄,遂派親信到總統府向孫中山秘書林直勉暗中通報。
其實早在當晚10點,總統府已接到一軍官電話:“今夜粵軍或有不軌行動,將不利於總統,務請總統離府。”但孫中山認為是謠言,不肯信。當林直勉12點又得到類似消息時,孫中山仍不肯相信,他說,當年陳炳焜、莫榮新在廣州如此作惡多端,尚不敢公開叛亂,何況陳炯明、葉舉等人跟隨自己多年,粵軍第一軍是一手培植起來的,不會敢於公然發難。當時,觀音山總統府只有50多名衛士,所有的武器,就是34支手提機關槍、一萬多發子彈。隊長姚觀順直接負責保衛孫中山與宋慶齡所住的越秀樓。
16日凌晨1點鐘,已經能聽見總統府外的部隊的集結聲和嘈雜聲音了,林直勉等三人再來勸孫中山離開,可是孫中山說:陳炯明“膽敢作亂,我便要負平亂之責,如力不如,唯有一死,以謝我四萬萬同胞。”已是凌晨三點,林直勉仍無法勸說孫中山離開總統府,見情勢越來越危急,林直勉只好強挽著孫中山離開了總統府。
這是宋慶齡後來對當天所發生回憶:“6月15日之夜2時,我正在酣夢中,忽被先生叫醒,並催速起整裝同他逃出,他剛得一電話,謂陳軍將來攻本宅,須即刻逃入戰艦,由艦上可以指揮剿平叛亂;我求他先走,因為同行,反使他行動不便,而且我覺得個人不致有何危險,再三婉求他,始允先行,但先令50名衛隊全數留守府中,然後隻身逃出。”
汪精衛和馬君武等到惠州徵求陳炯明的意見,陳炯明信誓旦旦地說:他從黨誼和人格起見,必無反對先生之理,對於部下各將領,也一定完全負責;倘有不聽命令,而反對先生者,他唯有自殺以謝國人。
此時的陳炯明似乎並未最後下定反叛的決心,但隨著矛盾的不斷激化、升級,終於使他作出“天下大不韙之舉”。
1922年6月1日,孫中山自韶關到達廣州,一是想震懾陳炯明部隊的滋鬧,二來想讓前方將士,知後方並無變故,可以安心前進。到廣州後,孫中山想馬上召見葉舉等當面談話,解決軍餉和移防問題,但葉舉卻藉故在一天前離開了廣州。孫中山非常憤怒,曾密令海防司令陳策開炮轟擊“陳家軍”,但被勸阻。
陳炯明則在惠州隱居。各界籲請陳炯明回省的函電,鋪天蓋地,見諸報端;前往勸駕的使者,車水馬龍,絡繹不絕。甚至連陳獨秀也到了惠州,勸陳炯明不如加入共產黨,領導華南地區的革命。
6月2日,孫中山在總統府設宴招待粵軍將領,竟沒有一個高級軍官應邀前來,只來了幾個中下級軍官。
孫中山一連拍了三封電報,要求陳炯明立即到廣州面商一切,又派人到惠州催駕。但陳炯明拒絕在這個時候到廣州。他說,在省城軍隊撤出之前,他都不打算到廣州。陳炯明曾經說過,一旦粵軍叛孫,則“天下之惡皆歸焉”,他不在這個時候去廣州似乎是為了避嫌。
然而,局勢在繼續惡化,6月3日,葉舉宣布廣州戒嚴,大街通衢,遍布崗哨。6月12日,孫中山邀請廣州報界出席茶會,決心通過報紙,向陳炯明攤牌。孫中山不僅將他與陳炯明的矛盾公之於眾,而且還語氣頗為嚴厲地說:
現在我得向你們全體提出請求:請你們在10天內,以同一口徑對他們發出警告。告誡其撤到距離廣州30里以外地區。若他們置之不理,時間一到,我將用3寸直徑的大炮發射有毒炮彈轟擊他們。我會提前9小時發出通知讓市民躲避,接著的3小時內,達姆彈將落到他們頭上。那樣的話,他們60餘營的兵力會全部完蛋。
------------
炮轟總統府(2)
------------
據記載,說這番話的時候,孫中山的表情十分憤怒,顯然有些話已有情緒成分,但孫中山顯然忽略了這個事實:此時陳的部隊有5萬餘人在廣東,孫中山只有500名的衛隊,雙方實力相差實在太懸殊了。
雙方的火藥味越來越濃。6月15日深夜,粵軍高級將領在鄭仙祠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發動軍事政變,驅逐孫中山下台。就在這危急關頭,“陳炯明在惠州派秘書陳猛蓀持親筆信勸止葉舉……信大意說孫中山出兵北伐如果能勝固好,如其失敗,我以陸軍部長身份暫將部隊調返東江訓練,做充分準備,到時仍可收拾殘局。陳猛蓀持信送到鄭仙祠。葉舉閱後,當著陳猛蓀的面將信擲落地上,說陳炯明不知軍事,還說:回東江哪裡找吃的?叫陳猛蓀回報陳炯明事情已不容不發……陳炯明怒不可遏地把茶盅也打碎了。”
叛亂終於發生了。6月15日,葉舉先是通電要“孫中山與徐世昌同時下野”;當晚又在白雲山下司令部召集旅以上軍官會議,會上有人主張立即衝進總統府活捉孫中山,有人主張先炮擊總統府,將孫中山趕出廣州。最後決定炮擊方案,並確定熊略為行動指揮官。熊略受命後,認為孫中山待人不薄,遂派親信到總統府向孫中山秘書林直勉暗中通報。
其實早在當晚10點,總統府已接到一軍官電話:“今夜粵軍或有不軌行動,將不利於總統,務請總統離府。”但孫中山認為是謠言,不肯信。當林直勉12點又得到類似消息時,孫中山仍不肯相信,他說,當年陳炳焜、莫榮新在廣州如此作惡多端,尚不敢公開叛亂,何況陳炯明、葉舉等人跟隨自己多年,粵軍第一軍是一手培植起來的,不會敢於公然發難。當時,觀音山總統府只有50多名衛士,所有的武器,就是34支手提機關槍、一萬多發子彈。隊長姚觀順直接負責保衛孫中山與宋慶齡所住的越秀樓。
16日凌晨1點鐘,已經能聽見總統府外的部隊的集結聲和嘈雜聲音了,林直勉等三人再來勸孫中山離開,可是孫中山說:陳炯明“膽敢作亂,我便要負平亂之責,如力不如,唯有一死,以謝我四萬萬同胞。”已是凌晨三點,林直勉仍無法勸說孫中山離開總統府,見情勢越來越危急,林直勉只好強挽著孫中山離開了總統府。
這是宋慶齡後來對當天所發生回憶:“6月15日之夜2時,我正在酣夢中,忽被先生叫醒,並催速起整裝同他逃出,他剛得一電話,謂陳軍將來攻本宅,須即刻逃入戰艦,由艦上可以指揮剿平叛亂;我求他先走,因為同行,反使他行動不便,而且我覺得個人不致有何危險,再三婉求他,始允先行,但先令50名衛隊全數留守府中,然後隻身逃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