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頁
為了孫中山的革命事業,盧慕貞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過了很長一段艱險而又漂泊不定的生活。武昌首義革命功成,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民國肇建百廢待舉,每天從早到晚因公而忙,實在抽不出很多的時光陪伴家人。而盧夫人生性好靜,且較孤獨,她是一個舊式婦女、典型的賢妻良母,對政治性應酬毫無興趣。在南京面對中外來賓甚多的各種政治場合,對她來說,與其說是一種尊榮,倒不如說是一種精神上的負擔,日久而生知難而退的念頭,這也就是她後來為什麼同意跟孫中山分手的重要原因之一。
孫中山和宋慶齡結婚,需要徵求孫中山元配夫人盧慕貞的意見。有材料記載,1915年3月,孫中山給盧慕貞寫信說明了理由,讓侍衛官鄭卓和兒子孫科把信送到澳門。盧慕貞見信後十分平靜,問了宋慶齡的一些情況後,立即表示同意離婚,她讓孫科取過筆,在信上寫了一個“可”字。
當時部分革命黨人反對中山先生與盧夫人離婚,而盧夫人當著大家的面慨然表示:“孫先生為革命奔走海外,到處流浪,身心為之交瘁,既然現有人照料他身邊的生活,且有助於其政治活動,我願意成全其事,與先生離婚。”大家聽罷自然也無話可說。
孫中山在1918年10月17日致康德黎的信里也曾提及盧慕貞:
我的前妻不喜歡外出,因而在我流亡的日子裡,她從未有在國外陪伴過我。她需要和她的老母親定居在一起,並老是勸說我按照舊風俗再娶一個妻子。但我所愛的女子是一位現代女性,她不能容忍這樣的地位,而我自己又離不開她。這樣一來,除了同我的前妻協議離婚之外,再沒有別的辦法了。
孫中山與宋慶齡結婚的第二天,就給在澳門的盧慕貞匯款,此後,一直到去世的十年時間裡,孫中山也一直關心著盧慕貞的生活和健康,他還與盧慕貞保持著書信往來。如今,翠亨村孫中山故居紀念館裡還保存著6封孫中山寫給盧慕貞的信。
與孫中山離婚後,盧慕貞一直蟄居於澳門,她還聽從孫中山的勸告,皈依基督教。1949年,大陸解放,孫科蟄居香港,特接母親來港同住。每晚臨睡以前,必至母親寢室,看看被子蓋好了沒有。每天清晨6點禱告完畢,即侍奉母親到花園去散步。後來時局逆轉,孫科夫婦不得不先去法國,後往美國定居,盧慕貞則重返澳門,過著孤獨的生活。1952年9月7日,盧慕貞在澳門文第士街寓所病逝,享年86歲。
孫中山與盧氏夫人生有一男兩女:長子孫科、長女孫娫與次女孫婉。其中孫科比較為人所熟知,而孫娫在美國柏克萊大學讀書期間突染重疾後轉為糖尿病,1913年3月回澳門養病,6月,病逝於澳門;次女孫婉的第一任丈夫是孫中山的朋友王伯秋,1921年又嫁給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戴恩賽,1979年,孫婉在澳門去世。
------------
陳粹芬:被遮蔽的“紅顏知己”
------------
宮崎寅藏在《孫逸仙其仁如天》(陳鵬仁譯著《宮崎寅藏論孫中山與黃興》)里曾記錄一個故事:
有一天犬養毅問孫先生說:“您最喜歡的是什麼?”孫先生毫無猶豫地答說“revolution”(革命)。“您喜歡革命,這是誰都知道的,除此而外,您最喜歡什麼?”孫先生邊看犬養毅夫人,邊笑而不答。犬養毅再催問說:“答答看吧。”孫先生答說:“woman”(女人)。犬養拍著手說:“很好”,並問:“再其次呢?”“book”(書)。“這是很老實的說法,我以為您最喜歡的是看書,結果您卻把女人排在看書前面。這是很有意思的。不過喜歡女人的並不只是您!”犬養毅哈哈大笑,並佩服孫先生說道:“您這樣忍耐對於女人的愛好而拼命看書,實在了不起。”
從以上一番對話可以看出,孫中山是位性情中人。孫中山一生和女人的關係,在很多歷史傳記中,只出現了兩位,一位是盧夫人(盧慕貞),一位是宋夫人(宋慶齡),其實在他生命里,還有一位很重要的女人,也是長期以來被遮蔽的革命伴侶兼紅顏知己——陳粹芬。
陳粹芬,原籍福建廈門同安,1873年出生於香港新界的屯門,因排行老四,故人稱陳四姑,她原名香菱,又名瑞芬。
1891年,正在香港西醫書院讀書的孫中山,經陳少白介紹,認識了年方18歲的陳粹芬。他倆初次相見,即暢談推翻滿清,效法洪秀全、石達開,陳粹芬萬分欽佩孫中山,認為他是一個傑出的領袖人物,於是立志追隨孫中山革命。不久,兩人便在香港屯門附近的紅樓租屋而居,策劃反清工作。當時革命黨人來面見孫中山,多是夜裡秘密乘舟前往紅樓。
在孫中山革命初期,陳粹芬貢獻頗多。在鎮南關之役中,陳粹芬也跟著孫中山、黃興、胡漢民等一道上了前線。陳粹芬一直隨軍作戰、送飯,終日忙碌,從不言苦。隨後,孫中山到南洋各地奔走革命,陳粹芬也一直跟隨服侍,還經常親自印刷宣傳品。
曾追隨孫中山到南洋參加革命、擔任英文秘書的池亨吉是最早記述見到陳粹芬的日本友人,他在1908年所寫的《支那革命實見記》中說“陳粹芬工作非常忙碌,性格剛強”,頗有“女中豪傑”的氣概。在日本,她經常為往來的同志洗衣、做飯。革命黨人在香港和橫濱之間,密運槍械,她上下船隻,傳遞消息。孫中山及其革命同志都十分欽佩這位革命女性,當年胡漢民、朱執信等人反對孫中山與宋慶齡的婚姻,其部分原因也在於陳粹芬的存在。
孫中山和宋慶齡結婚,需要徵求孫中山元配夫人盧慕貞的意見。有材料記載,1915年3月,孫中山給盧慕貞寫信說明了理由,讓侍衛官鄭卓和兒子孫科把信送到澳門。盧慕貞見信後十分平靜,問了宋慶齡的一些情況後,立即表示同意離婚,她讓孫科取過筆,在信上寫了一個“可”字。
當時部分革命黨人反對中山先生與盧夫人離婚,而盧夫人當著大家的面慨然表示:“孫先生為革命奔走海外,到處流浪,身心為之交瘁,既然現有人照料他身邊的生活,且有助於其政治活動,我願意成全其事,與先生離婚。”大家聽罷自然也無話可說。
孫中山在1918年10月17日致康德黎的信里也曾提及盧慕貞:
我的前妻不喜歡外出,因而在我流亡的日子裡,她從未有在國外陪伴過我。她需要和她的老母親定居在一起,並老是勸說我按照舊風俗再娶一個妻子。但我所愛的女子是一位現代女性,她不能容忍這樣的地位,而我自己又離不開她。這樣一來,除了同我的前妻協議離婚之外,再沒有別的辦法了。
孫中山與宋慶齡結婚的第二天,就給在澳門的盧慕貞匯款,此後,一直到去世的十年時間裡,孫中山也一直關心著盧慕貞的生活和健康,他還與盧慕貞保持著書信往來。如今,翠亨村孫中山故居紀念館裡還保存著6封孫中山寫給盧慕貞的信。
與孫中山離婚後,盧慕貞一直蟄居於澳門,她還聽從孫中山的勸告,皈依基督教。1949年,大陸解放,孫科蟄居香港,特接母親來港同住。每晚臨睡以前,必至母親寢室,看看被子蓋好了沒有。每天清晨6點禱告完畢,即侍奉母親到花園去散步。後來時局逆轉,孫科夫婦不得不先去法國,後往美國定居,盧慕貞則重返澳門,過著孤獨的生活。1952年9月7日,盧慕貞在澳門文第士街寓所病逝,享年86歲。
孫中山與盧氏夫人生有一男兩女:長子孫科、長女孫娫與次女孫婉。其中孫科比較為人所熟知,而孫娫在美國柏克萊大學讀書期間突染重疾後轉為糖尿病,1913年3月回澳門養病,6月,病逝於澳門;次女孫婉的第一任丈夫是孫中山的朋友王伯秋,1921年又嫁給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戴恩賽,1979年,孫婉在澳門去世。
------------
陳粹芬:被遮蔽的“紅顏知己”
------------
宮崎寅藏在《孫逸仙其仁如天》(陳鵬仁譯著《宮崎寅藏論孫中山與黃興》)里曾記錄一個故事:
有一天犬養毅問孫先生說:“您最喜歡的是什麼?”孫先生毫無猶豫地答說“revolution”(革命)。“您喜歡革命,這是誰都知道的,除此而外,您最喜歡什麼?”孫先生邊看犬養毅夫人,邊笑而不答。犬養毅再催問說:“答答看吧。”孫先生答說:“woman”(女人)。犬養拍著手說:“很好”,並問:“再其次呢?”“book”(書)。“這是很老實的說法,我以為您最喜歡的是看書,結果您卻把女人排在看書前面。這是很有意思的。不過喜歡女人的並不只是您!”犬養毅哈哈大笑,並佩服孫先生說道:“您這樣忍耐對於女人的愛好而拼命看書,實在了不起。”
從以上一番對話可以看出,孫中山是位性情中人。孫中山一生和女人的關係,在很多歷史傳記中,只出現了兩位,一位是盧夫人(盧慕貞),一位是宋夫人(宋慶齡),其實在他生命里,還有一位很重要的女人,也是長期以來被遮蔽的革命伴侶兼紅顏知己——陳粹芬。
陳粹芬,原籍福建廈門同安,1873年出生於香港新界的屯門,因排行老四,故人稱陳四姑,她原名香菱,又名瑞芬。
1891年,正在香港西醫書院讀書的孫中山,經陳少白介紹,認識了年方18歲的陳粹芬。他倆初次相見,即暢談推翻滿清,效法洪秀全、石達開,陳粹芬萬分欽佩孫中山,認為他是一個傑出的領袖人物,於是立志追隨孫中山革命。不久,兩人便在香港屯門附近的紅樓租屋而居,策劃反清工作。當時革命黨人來面見孫中山,多是夜裡秘密乘舟前往紅樓。
在孫中山革命初期,陳粹芬貢獻頗多。在鎮南關之役中,陳粹芬也跟著孫中山、黃興、胡漢民等一道上了前線。陳粹芬一直隨軍作戰、送飯,終日忙碌,從不言苦。隨後,孫中山到南洋各地奔走革命,陳粹芬也一直跟隨服侍,還經常親自印刷宣傳品。
曾追隨孫中山到南洋參加革命、擔任英文秘書的池亨吉是最早記述見到陳粹芬的日本友人,他在1908年所寫的《支那革命實見記》中說“陳粹芬工作非常忙碌,性格剛強”,頗有“女中豪傑”的氣概。在日本,她經常為往來的同志洗衣、做飯。革命黨人在香港和橫濱之間,密運槍械,她上下船隻,傳遞消息。孫中山及其革命同志都十分欽佩這位革命女性,當年胡漢民、朱執信等人反對孫中山與宋慶齡的婚姻,其部分原因也在於陳粹芬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