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頁
我們整天不停地迷路。負責給我們這4輛車引路的司機實在是有些呆。我們的司機說:“和平時期他是出租司機。他總是迷路,總是繞最遠的路。”當我們越過草地看到科隆大教堂的塔樓時,才發現完全走錯了方向,只好原路返回,而此時我們已經位於去法蘭克福的半路上,天也黑了下來。最後,天空升起一輪滿月,當我們沿著一條樹木茂盛的林陰道駛入亞琛時,感覺非常舒服。沿著道路,是無窮無盡的行軍隊伍,有的乘卡車,有的步行,都在向前線趕去,他們唱著歌曲,精神高漲。
(舉一個德軍重視細節的例子:在柏林到科隆300英里的高速公路上,廢舊農具被偽裝成從任何高度看都很像高射炮的東西,每隔200碼放一個。將犁的杆指向空中,看上去像一門高射炮。耙地機、耙子、手推車、播種機等所有可以想像得到的舊工具都被精心偽裝成高射炮[flak]德語意為高射炮。的樣子,從而使順公路飛行的盟軍飛行員認為作俯衝攻擊無異於自殺。我注意到,在漢諾瓦附近英國飛機中發現的地圖上,用紅墨水標著密集的德國高炮陣地。這些農用機械的另一個作用便是防止盟軍飛機在公路上降落。在高速公路雙車道中間的狹窄空地上埋設電話線杆子也是出於這個目的。)
除了幾架從附近漢諾瓦起飛的德國轟炸機以外,我們整天都沒有在空中看到一架飛機,甚至當接近比利時前線時也是如此。我們經過了科隆機場。上面到處都停放著飛機,機庫也都完好無損。它們上面都非常巧妙地蒙著偽裝網。顯然,英國人的夜間空襲不僅沒能使魯爾區癱瘓,甚至連德國機場都沒能破壞。盟軍似乎仍然在進行著某種虛假戰爭。
我在國際旅館的房間位於頂樓,或者不如說是在閣樓。如果英國轟炸機今晚飛來的話,住在這裡實在令人不安。但現在天黑已有兩個小時(凌晨1點),還沒有一點空襲的跡象。
補記:凌晨3點半。英國飛機於凌晨2點50分飛來。高射炮震耳欲聾的炮聲和街對面屋頂上一挺高射機槍“嗒嗒嗒”的掃射聲將我驚醒。英國人正在轟炸亞琛車站,這可以從飛機發動機的聲音和距我房間窗戶約100碼的車站上一門高射炮不停的射擊聲作出判斷。沒有空襲警報。我們聽到的第一聲警報便是突如其來的高射炮轟鳴聲。我跑到大廳里,想看看人們在這種場合將會做什麼,他們會如何反應。幾名嚇壞了的婦女,穿著睡袍瘋狂地衝下樓梯,臉上滿是恐懼之情。幾個男人,我估計是軍官,則慢步走下來。我們那幾個記者倒都紋絲不動地待在屋裡。虛假的勇敢?其實那幾名軍官也並非是感到恐懼,只是不想冒不必要的風險而已。空襲持續了25分鐘,然後一切又都安靜下來。我感到非常睏倦,但我們必須在5點就起床。
FO5《柏林日記 一九四零年》 亞琛,5月20日(午夜)(1)
這是我一生中值得紀念的一天。看到了戰爭帶來的破壞,看到了火炮和炸彈給房屋及其主人、小鎮、城市、橋樑、車站、鐵路、列車、大學、古老高貴的建築物以及公路沿線的敵軍士兵、卡車、坦克和馬匹所造成的破壞。
這些景象實在是不漂亮。不,它們實在不是美麗的景象。例如盧萬,那個古老的大學城,1914年被德國人一怒之下燒毀,隨後又在美國人的幫助下重建。該城大部化為一片瓦礫。盧萬大學宏偉的圖書館,由數以百計的美國中學和大學捐資重建,也被徹底炸毀。我問一名德國軍官,圖書館裡的書怎麼樣了?
“燒了,”他說道。
我看著這片廢墟,思考著這小小的一擊對學術、文化尤其是歐洲生活中的正派傳統究竟意味著什麼。在旁人看來,我一定是被驚呆了。
那位軍官又說道:“太糟了。很可惜。但是,我的朋友,這就是戰爭。正視它吧。”
我正視了。但同時也受傷了。
我在播音中將今天看到的情況作了簡略敘述。(原定於凌晨4點半在科隆播音,如果能趕到那裡的話。)以下是大致按照時間順序所作的記錄:
拂曉後不久,我們離開亞琛,經過荷蘭的林堡省,來到馬斯垂克。沒有什麼跡象表明荷蘭人在這裡進行過戰鬥。房屋完好無損,窗戶也都未被打碎。偶爾能看到個把荷蘭人的碉堡像是被機槍掃射過,但也並不嚴重。顯然,荷蘭並未試圖炸毀通向馬斯垂克的道路,以延緩德軍前進的步伐。一條小溪上的橋樑被破壞。但僅此而已。
我們在馬斯垂克渡過了馬斯(繆斯)河。這條河在此地很寬闊,成為一條天然防線,不過荷蘭人並沒怎麼利用它。他們在炸毀橋樑方面顯得半心半意。我看到兩座橋樑的七八個橋拱中只炸毀了一個。德國人顯然在後方擁有鋼製橋拱,幾小時內便架設起來,將橋樑修復一新。當我們抵達時,德國人的補給縱隊正轟隆隆地駛過橋樑。
早7點半,抵達阿爾伯特運河。河岸極為陡峭,高達30英尺,比利時人用水泥進行了加固,根本不可能攀登,是一條極好的防線,特別是對坦克而言。只是比利時人沒有將橋樑炸毀。我詢問一名德國軍官這是為什麼。
“我們速度太快,以至於他們來不及作出反應。”他說道。顯然,在這裡以及阿爾伯特運河上通往列日的其他橋樑,德國傘兵都是由後方衝上大橋,消滅了守軍的機槍陣地,甚至還摧毀了橋頭堡,並在比軍引爆炸藥前便切斷了導火索。這座運河橋樑由位於比利時一方橋頭的地堡守衛,左右兩側100碼還有兩座地堡。那座橋頭堡一定也是用與奪取列日的埃本-埃馬爾要塞同樣的神秘方式占領——由傘兵使用了某種新式武器。
(舉一個德軍重視細節的例子:在柏林到科隆300英里的高速公路上,廢舊農具被偽裝成從任何高度看都很像高射炮的東西,每隔200碼放一個。將犁的杆指向空中,看上去像一門高射炮。耙地機、耙子、手推車、播種機等所有可以想像得到的舊工具都被精心偽裝成高射炮[flak]德語意為高射炮。的樣子,從而使順公路飛行的盟軍飛行員認為作俯衝攻擊無異於自殺。我注意到,在漢諾瓦附近英國飛機中發現的地圖上,用紅墨水標著密集的德國高炮陣地。這些農用機械的另一個作用便是防止盟軍飛機在公路上降落。在高速公路雙車道中間的狹窄空地上埋設電話線杆子也是出於這個目的。)
除了幾架從附近漢諾瓦起飛的德國轟炸機以外,我們整天都沒有在空中看到一架飛機,甚至當接近比利時前線時也是如此。我們經過了科隆機場。上面到處都停放著飛機,機庫也都完好無損。它們上面都非常巧妙地蒙著偽裝網。顯然,英國人的夜間空襲不僅沒能使魯爾區癱瘓,甚至連德國機場都沒能破壞。盟軍似乎仍然在進行著某種虛假戰爭。
我在國際旅館的房間位於頂樓,或者不如說是在閣樓。如果英國轟炸機今晚飛來的話,住在這裡實在令人不安。但現在天黑已有兩個小時(凌晨1點),還沒有一點空襲的跡象。
補記:凌晨3點半。英國飛機於凌晨2點50分飛來。高射炮震耳欲聾的炮聲和街對面屋頂上一挺高射機槍“嗒嗒嗒”的掃射聲將我驚醒。英國人正在轟炸亞琛車站,這可以從飛機發動機的聲音和距我房間窗戶約100碼的車站上一門高射炮不停的射擊聲作出判斷。沒有空襲警報。我們聽到的第一聲警報便是突如其來的高射炮轟鳴聲。我跑到大廳里,想看看人們在這種場合將會做什麼,他們會如何反應。幾名嚇壞了的婦女,穿著睡袍瘋狂地衝下樓梯,臉上滿是恐懼之情。幾個男人,我估計是軍官,則慢步走下來。我們那幾個記者倒都紋絲不動地待在屋裡。虛假的勇敢?其實那幾名軍官也並非是感到恐懼,只是不想冒不必要的風險而已。空襲持續了25分鐘,然後一切又都安靜下來。我感到非常睏倦,但我們必須在5點就起床。
FO5《柏林日記 一九四零年》 亞琛,5月20日(午夜)(1)
這是我一生中值得紀念的一天。看到了戰爭帶來的破壞,看到了火炮和炸彈給房屋及其主人、小鎮、城市、橋樑、車站、鐵路、列車、大學、古老高貴的建築物以及公路沿線的敵軍士兵、卡車、坦克和馬匹所造成的破壞。
這些景象實在是不漂亮。不,它們實在不是美麗的景象。例如盧萬,那個古老的大學城,1914年被德國人一怒之下燒毀,隨後又在美國人的幫助下重建。該城大部化為一片瓦礫。盧萬大學宏偉的圖書館,由數以百計的美國中學和大學捐資重建,也被徹底炸毀。我問一名德國軍官,圖書館裡的書怎麼樣了?
“燒了,”他說道。
我看著這片廢墟,思考著這小小的一擊對學術、文化尤其是歐洲生活中的正派傳統究竟意味著什麼。在旁人看來,我一定是被驚呆了。
那位軍官又說道:“太糟了。很可惜。但是,我的朋友,這就是戰爭。正視它吧。”
我正視了。但同時也受傷了。
我在播音中將今天看到的情況作了簡略敘述。(原定於凌晨4點半在科隆播音,如果能趕到那裡的話。)以下是大致按照時間順序所作的記錄:
拂曉後不久,我們離開亞琛,經過荷蘭的林堡省,來到馬斯垂克。沒有什麼跡象表明荷蘭人在這裡進行過戰鬥。房屋完好無損,窗戶也都未被打碎。偶爾能看到個把荷蘭人的碉堡像是被機槍掃射過,但也並不嚴重。顯然,荷蘭並未試圖炸毀通向馬斯垂克的道路,以延緩德軍前進的步伐。一條小溪上的橋樑被破壞。但僅此而已。
我們在馬斯垂克渡過了馬斯(繆斯)河。這條河在此地很寬闊,成為一條天然防線,不過荷蘭人並沒怎麼利用它。他們在炸毀橋樑方面顯得半心半意。我看到兩座橋樑的七八個橋拱中只炸毀了一個。德國人顯然在後方擁有鋼製橋拱,幾小時內便架設起來,將橋樑修復一新。當我們抵達時,德國人的補給縱隊正轟隆隆地駛過橋樑。
早7點半,抵達阿爾伯特運河。河岸極為陡峭,高達30英尺,比利時人用水泥進行了加固,根本不可能攀登,是一條極好的防線,特別是對坦克而言。只是比利時人沒有將橋樑炸毀。我詢問一名德國軍官這是為什麼。
“我們速度太快,以至於他們來不及作出反應。”他說道。顯然,在這裡以及阿爾伯特運河上通往列日的其他橋樑,德國傘兵都是由後方衝上大橋,消滅了守軍的機槍陣地,甚至還摧毀了橋頭堡,並在比軍引爆炸藥前便切斷了導火索。這座運河橋樑由位於比利時一方橋頭的地堡守衛,左右兩側100碼還有兩座地堡。那座橋頭堡一定也是用與奪取列日的埃本-埃馬爾要塞同樣的神秘方式占領——由傘兵使用了某種新式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