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頁
浪漫之外,黃藥眠也漸漸看出一些名堂。創造社原班底都是留日的,而且還都是東京帝大的,對於日本其他大學的有點瞧不起。比如鄭伯奇、穆木天等京都帝大生,在創造社裡屬於次要人物。至於西洋留學生,如果文學主張相同,也可以適當引為羽翼。而國內大學畢業生,則一律被看成“小孩子”。那個又會畫、又會寫的倪貽德,就憤而發誓:再也不當這個“小孩子”了!一跺腳去東京了。黃藥眠和幾個小夥計也議論老作家:鄭伯奇並沒有讀許多書;蔣光慈小說人物扁平,沒有立體感;郭沫若有才氣,但對下一代的發展和培養卻不很關心……
黃藥眠這一代登上歷史舞台是到了20年代末、30年代初,那時又一批留日生,李初梨、彭康、馮乃超等,回國了,大搞普羅文學,創作社向左轉向,黃藥眠也跟著轉了。其時,世界範圍內的“紅色30年代”成為新的時代風潮。1928年黃藥眠入黨。開始是參加學習討論。他記得討論過當時中東鐵路由國民黨收回國有、是該反對還是支持的問題,陳獨秀“托派”問題等。因為共產黨是工人階級政黨,所以會議就由工人階級來主持,那是創造社出版部新來的一個售貨員,當然省委還是要派人指導的。有時會議就在虹口公園草地上舉行,先痛罵蔣介石,然後每個人匯報情況,外人看過來以為是遊園活動。
新一代上台總是要挑戰舊權威,創造社二代挑戰魯迅,指他為“封建餘孽”,是應該被超越、被打倒的障礙物。這一頓批,逼得魯迅去學習唯物主義,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過時了。“左”得激進。到李立三主持中央工作時,更是“左”得盲動起來,大搞飛行集會。看當時人回憶,這飛行集會很像今天的“快閃”——約好時間,三三兩兩來到指定地點,時間一到,燃放鞭炮為號令,大家聚到一起,喊口號、散發傳單,用磚頭砸破公共汽車玻璃,幾分鐘後租界裡的巡捕、印度紅頭阿三聞風趕來捉,大家就迅速散了。當時蔣光慈已改名“蔣光赤”以顯示其革命顏色,飛行集會時,他穿著西裝,帶著漂亮姑娘,一旦巡捕來了,他就和姑娘溜進咖啡館,巡捕自然抓不到。還有杜國庠老先生,在潮汕一帶是赫赫有名的“四大寇”之一,被懸賞一萬買他的頭,好不容易逃到香港,才轉來上海,就被分配去發傳單。他眼睛不好,腿腳也不靈便,只好深夜出動,在僻靜小巷往人家門上貼傳單。被人發現,就跌跌撞撞逃走。
立三路線下,組織損失三分之二以上。黃藥眠所在小組,八個人就有五人被捕。他們基層支部向上反映,認為這樣做法不對,特別是有公開職業的黨員暴露了之後就難以立足,反而失去了宣傳陣地。結果被批評為“充分暴露了小資產階級的怕事、怕死的劣根性”,蔣光赤乾脆被開除出黨。那時一個季度總要搞一兩次飛行集會。女作家丁玲是不願參加這類活動的,她要在家裡寫作,但她的丈夫、詩人胡也頻積極投身其中,後不幸被捕,是“左聯五烈士”之一,與魯迅喜愛的《二月》(解放後拍成電影《早春二月》)的作者柔石一道,血灑龍華。魯迅寫了著名的《為了忘卻的紀念》,“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的著名詩句,亦感興於這件文壇慘禍。當時李立三還曾秘密約見魯迅,親自鼓動魯迅公開站出來表態。魯迅不以為然,嗯嗯啊啊過去。魯迅主張塹壕戰,《三國》里許褚式的袒胸迎敵中箭,他不以為那是勇敢。
飛行集會搞多了,革命效果卻不大,開始發傳單還有人接過來看,後來路人就不接、也不敢看了。白色恐怖嚴重。
“左聯”負責人、職業革命家周揚切實承受著白色恐怖的壓力。一天,夏衍來通風報信,田漢被捕了。夏衍是去田漢家時發現的。當時他正一腳踏上樓梯,房東家的保姆拉了一下他的衣角,他立即意識到,當時暗探還埋伏在樓上,他馬上跑走才脫險。但是左聯文委第二天早晨就要在阿英家裡開會,阿英家有沒有事?其他同志情況如何,都不知道。周揚與夏衍商量,派周揚的愛人蘇靈揚前去打探,因為女孩子不會引起密探注意。蘇靈揚回憶,那是早春一個細雨濛濛的清晨,馬路上靜悄悄的幾乎沒有路人,她撐著傘,在阿英住的弄堂對面的人行道上徘徊。弄堂口沒有進出的人,寂靜異常。觀察了足足兩小時,她不敢再逗留。回到家,下午夏衍就帶來更壞的消息,除了田漢、陽翰生,朱鏡我、許滌新等同志也同時被捕了,阿英逃脫了,但阿英的老父親被抓走了。她和周揚當即離開家,身上只有四角錢,因情況不明,也不敢找同志借錢,只好在一家小旅館斜頂樓梯間的一張單人床上過了一夜。“徹夜的胡琴聲和下流的笑謔聲,至今猶在耳際,我看周揚倒無所謂,照樣睡得著,可是對一個離開大學宿舍不滿一年的我來說,真是感到又驚異又屈辱。”許多年後,已經是標準的“馬列主義老太太”的蘇靈揚如是回憶她的青春。
蘇靈揚是在光華大學參加“左聯”的。一次,“左聯”領導人周揚到光華參加活動,初次見到蘇靈揚。當時,蘇靈揚感覺周揚認真地注視了她一眼,後來就常來光華找她。年輕的革命家自有浪漫情懷。當時追求蘇靈揚的人很多,其中不乏富家子弟。但動盪、清貧、危險、神秘的革命浪漫主義激情更有魅力,何況周揚還是英氣逼人的美男子。地下工作者陪同密絲看電影也是玩心跳,要等電影開演後才入場,放映結束前退場,而且周用帽子遮住了半張臉。蘇靈揚也曾奉命去內山書店,陪著魯迅走到指定的咖啡館,與等在那裡的周揚秘密見面。這就是魯迅文章提到的“革命咖啡館”吧。那時在上海的革命者,確是西服革履,常出入咖啡館,接頭、密談、傳遞消息。上海的革命也透出上海的摩登。
黃藥眠這一代登上歷史舞台是到了20年代末、30年代初,那時又一批留日生,李初梨、彭康、馮乃超等,回國了,大搞普羅文學,創作社向左轉向,黃藥眠也跟著轉了。其時,世界範圍內的“紅色30年代”成為新的時代風潮。1928年黃藥眠入黨。開始是參加學習討論。他記得討論過當時中東鐵路由國民黨收回國有、是該反對還是支持的問題,陳獨秀“托派”問題等。因為共產黨是工人階級政黨,所以會議就由工人階級來主持,那是創造社出版部新來的一個售貨員,當然省委還是要派人指導的。有時會議就在虹口公園草地上舉行,先痛罵蔣介石,然後每個人匯報情況,外人看過來以為是遊園活動。
新一代上台總是要挑戰舊權威,創造社二代挑戰魯迅,指他為“封建餘孽”,是應該被超越、被打倒的障礙物。這一頓批,逼得魯迅去學習唯物主義,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過時了。“左”得激進。到李立三主持中央工作時,更是“左”得盲動起來,大搞飛行集會。看當時人回憶,這飛行集會很像今天的“快閃”——約好時間,三三兩兩來到指定地點,時間一到,燃放鞭炮為號令,大家聚到一起,喊口號、散發傳單,用磚頭砸破公共汽車玻璃,幾分鐘後租界裡的巡捕、印度紅頭阿三聞風趕來捉,大家就迅速散了。當時蔣光慈已改名“蔣光赤”以顯示其革命顏色,飛行集會時,他穿著西裝,帶著漂亮姑娘,一旦巡捕來了,他就和姑娘溜進咖啡館,巡捕自然抓不到。還有杜國庠老先生,在潮汕一帶是赫赫有名的“四大寇”之一,被懸賞一萬買他的頭,好不容易逃到香港,才轉來上海,就被分配去發傳單。他眼睛不好,腿腳也不靈便,只好深夜出動,在僻靜小巷往人家門上貼傳單。被人發現,就跌跌撞撞逃走。
立三路線下,組織損失三分之二以上。黃藥眠所在小組,八個人就有五人被捕。他們基層支部向上反映,認為這樣做法不對,特別是有公開職業的黨員暴露了之後就難以立足,反而失去了宣傳陣地。結果被批評為“充分暴露了小資產階級的怕事、怕死的劣根性”,蔣光赤乾脆被開除出黨。那時一個季度總要搞一兩次飛行集會。女作家丁玲是不願參加這類活動的,她要在家裡寫作,但她的丈夫、詩人胡也頻積極投身其中,後不幸被捕,是“左聯五烈士”之一,與魯迅喜愛的《二月》(解放後拍成電影《早春二月》)的作者柔石一道,血灑龍華。魯迅寫了著名的《為了忘卻的紀念》,“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的著名詩句,亦感興於這件文壇慘禍。當時李立三還曾秘密約見魯迅,親自鼓動魯迅公開站出來表態。魯迅不以為然,嗯嗯啊啊過去。魯迅主張塹壕戰,《三國》里許褚式的袒胸迎敵中箭,他不以為那是勇敢。
飛行集會搞多了,革命效果卻不大,開始發傳單還有人接過來看,後來路人就不接、也不敢看了。白色恐怖嚴重。
“左聯”負責人、職業革命家周揚切實承受著白色恐怖的壓力。一天,夏衍來通風報信,田漢被捕了。夏衍是去田漢家時發現的。當時他正一腳踏上樓梯,房東家的保姆拉了一下他的衣角,他立即意識到,當時暗探還埋伏在樓上,他馬上跑走才脫險。但是左聯文委第二天早晨就要在阿英家裡開會,阿英家有沒有事?其他同志情況如何,都不知道。周揚與夏衍商量,派周揚的愛人蘇靈揚前去打探,因為女孩子不會引起密探注意。蘇靈揚回憶,那是早春一個細雨濛濛的清晨,馬路上靜悄悄的幾乎沒有路人,她撐著傘,在阿英住的弄堂對面的人行道上徘徊。弄堂口沒有進出的人,寂靜異常。觀察了足足兩小時,她不敢再逗留。回到家,下午夏衍就帶來更壞的消息,除了田漢、陽翰生,朱鏡我、許滌新等同志也同時被捕了,阿英逃脫了,但阿英的老父親被抓走了。她和周揚當即離開家,身上只有四角錢,因情況不明,也不敢找同志借錢,只好在一家小旅館斜頂樓梯間的一張單人床上過了一夜。“徹夜的胡琴聲和下流的笑謔聲,至今猶在耳際,我看周揚倒無所謂,照樣睡得著,可是對一個離開大學宿舍不滿一年的我來說,真是感到又驚異又屈辱。”許多年後,已經是標準的“馬列主義老太太”的蘇靈揚如是回憶她的青春。
蘇靈揚是在光華大學參加“左聯”的。一次,“左聯”領導人周揚到光華參加活動,初次見到蘇靈揚。當時,蘇靈揚感覺周揚認真地注視了她一眼,後來就常來光華找她。年輕的革命家自有浪漫情懷。當時追求蘇靈揚的人很多,其中不乏富家子弟。但動盪、清貧、危險、神秘的革命浪漫主義激情更有魅力,何況周揚還是英氣逼人的美男子。地下工作者陪同密絲看電影也是玩心跳,要等電影開演後才入場,放映結束前退場,而且周用帽子遮住了半張臉。蘇靈揚也曾奉命去內山書店,陪著魯迅走到指定的咖啡館,與等在那裡的周揚秘密見面。這就是魯迅文章提到的“革命咖啡館”吧。那時在上海的革命者,確是西服革履,常出入咖啡館,接頭、密談、傳遞消息。上海的革命也透出上海的摩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