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頁
每天坐在這小屋裡能寫些什麼東西?還不淨是寫些應景、趕任務的文章。一會這個記者,那個電話,再不然就是電報。講起來都是最要緊的文章。有時我弄都弄不明白是怎麼回事,也都得表示意見來寫文章。譬如,蘇聯火箭上了天,新華社所發表的消息也就50個字,我怎會可能寫更多的?只有湊合一首詩來歌頌一番。實在這樣的詩我自己都懶得看。要是真正搞創作,能寫出像樣的東西,只有深入生活,到下邊去才行。但我這條腿,這一身病,到下邊去怎麼辦?不是給地方上添麻煩?農村生活我倒不怕,人家吃啥我吃啥。現在還不是照樣吃窩窩頭就鹹菜,連白菜都買不到。住的就更不成問題了,可以隨遇而安。成問題的是我要喝好茶、吸好煙。這是我一輩子的嗜好,戒也戒不掉。到下邊又怎能與勞動人民共甘苦,這一條就得受批評,咱特殊了。不過,麥秋時,我還要到安國一趟。另外也想找在南方氣候好的公社,到那裡住一個時候,即如不參加勞動,只看看也是好的。十三陵就去了一天,回來就倒下了。去張家口的參觀訪問,也是因為這條腿而臨陣脫逃的。現在我穿著金絲猴皮毛褲,腿還發涼呢……
是不是仿佛坐在老舍先生對面,我們傾聽!
三流小說的低級趣味
文學史上的三流小說,若不是因為職業的特殊需要,今天斷然不會讀它。讀,也是百無聊賴時才讀得下去,一讀,興許就讀出了趣味!這些小說雖然藝術上無可圈點,悲歡又隔著時代,卻每每於粗朴中不經意地展示一些陳年舊跡,為遠去的時代留下鮮活的記憶。歷史大帳簿、大畫卷上所沒有的那時那地的心理、言動等瑣細描摹,正可以由小說來添上幾道閒筆、造幾分氤氳氣象。
胡山源的長篇小說《三年》,幾年前由他的一位晚輩鄉里極為熱情地寄贈給我。胡先生去世多年,他這小說當時已不好找了。開卷有益,現在雖記不清楚裡面的人物、故事,但有兩個地方留下了鮮明的印象。一是五四前後教會中學的老師比較開通,睜一眼閉一眼替外校男生給女學生傳遞書信;另一個印象是新潮男女戀愛要自由,阻隔卻太多,小說寫出100頁,男女主角還沒拉手,就是寫信啊轉信啊看信啊,各居一隅心潮起伏;見面不容易,路上偶遇,遠遠望一眼,也不知看沒看清楚,就兀自驚心!書中有個細節,男生在禮堂里看演出,隔著好幾排座位,在那些穿著統一校服的女生中找“她”的背影,雖然此前兩人在信中約好了暗號,諸如理頭髮、撫耳朵之類,那也難以辨認啊。真要為那時的男女呼一聲My god!——彼時的世態風習就如此鮮活地展現出來,其社會學意義在於讓後人明白,那時候除了敢於學“娜拉出走”的先鋒青年之外,還有這樣既春心蠢蠢欲動又憂讒畏譏、縮手縮腳的青年,而且後者還是多數。
五四時期,白話寫作還是新嘗試,只有少數作家如魯迅出手即不凡,作品經得住時間考驗,成為文學經典;而大多數白話小說現在看來都很幼稚。那幼稚,表現為沒有藝術概括力,寫得稀鬆拉雜,如流水帳,現實生活未經藝術點化,近似原生態地呈現在小說中。所以讀這種小說有時就像在讀作家生活實錄,有索隱嗜好的讀者會很high。
張資平寫於20年代初的小說《沖積期化石》,當初還是同在日本留學的郭沫若等人資助出版的。張資平後來在抗日戰爭中出任偽職,是附逆文人,這且不談;他的文格在文學史評價中也不高,特別是魯迅在文章里將他的創作概括為一個三角形,他的三角性愛小說就更加上不了台面。但《沖積期化石》應不在此列。它寫了什麼?寫的是那個時期中國的鄉村、教育和留學生活,時代變遷中的人、事的幾個標本、化石。在小說中找張氏特色,那不過是寫了幾處今天看來簡直算不上什麼的性愛場面。比照一般五四時期愛情小說那種手都拉不上的戀愛,張資平小說靈少了點,肉多了點,就顯出幾分色情了。留日的張資平是受了日本私小說影響,同期的郁達夫也有如此情形。《沖積期化石》其實可以和郁達夫小說歸作一堆兒,主人公都是留日學生,郁達夫的人物內向、糾結、抑鬱,張資平的人物與外界有廣泛交通並勾搭(或曰交往)女人,而郁達夫的人物是聽見女人木屐聲或淋浴潑水聲就敏感變態的性苦悶者。郁達夫小說借人物的熱情宣洩,大膽地赤裸裸地袒露弱國子民精神苦悶,成為那一代青年苦悶的象徵和代言,今天讀來只感到一團熱烈傷感的情緒,而對那時那地的環境卻一片茫然。倒是《沖積期化石》提供了更多時代場景。比如描摹留學生與日人房東女兒的接觸,就部分解答了我對於那時留學生何以喜歡娶日本下女的八卦猜想,起碼是提供了一種合理的想像。小說還塑造了廣東鄉下一牧師,一位“中西折中主義者”,頗有諷刺喜感:那申牧師每天吃一頓英國式麵包送豆腐湯,拿一塊不圓不方白洋布蒙蓋滿是油污的飯桌以“講衛生”,每天對著老婆和女兒至少說一次他從英國宣教士學來的All right,也不管她們懂不懂;對小學生的管理法是“寬之中帶嚴,嚴之中帶寬”,舊私塾的鞭笞固然不行,但全廢鞭笞也不可;對兒女婚事,固然要他們自己情願,但也要經過父母的許可……這是現代小說為數不多的幾個教民形象之一,很稀有,難得還被作家描摹得如此活靈活現,而且申牧師的故事還相對完整,不像小說中有的人物寫著寫著就沒了。
是不是仿佛坐在老舍先生對面,我們傾聽!
三流小說的低級趣味
文學史上的三流小說,若不是因為職業的特殊需要,今天斷然不會讀它。讀,也是百無聊賴時才讀得下去,一讀,興許就讀出了趣味!這些小說雖然藝術上無可圈點,悲歡又隔著時代,卻每每於粗朴中不經意地展示一些陳年舊跡,為遠去的時代留下鮮活的記憶。歷史大帳簿、大畫卷上所沒有的那時那地的心理、言動等瑣細描摹,正可以由小說來添上幾道閒筆、造幾分氤氳氣象。
胡山源的長篇小說《三年》,幾年前由他的一位晚輩鄉里極為熱情地寄贈給我。胡先生去世多年,他這小說當時已不好找了。開卷有益,現在雖記不清楚裡面的人物、故事,但有兩個地方留下了鮮明的印象。一是五四前後教會中學的老師比較開通,睜一眼閉一眼替外校男生給女學生傳遞書信;另一個印象是新潮男女戀愛要自由,阻隔卻太多,小說寫出100頁,男女主角還沒拉手,就是寫信啊轉信啊看信啊,各居一隅心潮起伏;見面不容易,路上偶遇,遠遠望一眼,也不知看沒看清楚,就兀自驚心!書中有個細節,男生在禮堂里看演出,隔著好幾排座位,在那些穿著統一校服的女生中找“她”的背影,雖然此前兩人在信中約好了暗號,諸如理頭髮、撫耳朵之類,那也難以辨認啊。真要為那時的男女呼一聲My god!——彼時的世態風習就如此鮮活地展現出來,其社會學意義在於讓後人明白,那時候除了敢於學“娜拉出走”的先鋒青年之外,還有這樣既春心蠢蠢欲動又憂讒畏譏、縮手縮腳的青年,而且後者還是多數。
五四時期,白話寫作還是新嘗試,只有少數作家如魯迅出手即不凡,作品經得住時間考驗,成為文學經典;而大多數白話小說現在看來都很幼稚。那幼稚,表現為沒有藝術概括力,寫得稀鬆拉雜,如流水帳,現實生活未經藝術點化,近似原生態地呈現在小說中。所以讀這種小說有時就像在讀作家生活實錄,有索隱嗜好的讀者會很high。
張資平寫於20年代初的小說《沖積期化石》,當初還是同在日本留學的郭沫若等人資助出版的。張資平後來在抗日戰爭中出任偽職,是附逆文人,這且不談;他的文格在文學史評價中也不高,特別是魯迅在文章里將他的創作概括為一個三角形,他的三角性愛小說就更加上不了台面。但《沖積期化石》應不在此列。它寫了什麼?寫的是那個時期中國的鄉村、教育和留學生活,時代變遷中的人、事的幾個標本、化石。在小說中找張氏特色,那不過是寫了幾處今天看來簡直算不上什麼的性愛場面。比照一般五四時期愛情小說那種手都拉不上的戀愛,張資平小說靈少了點,肉多了點,就顯出幾分色情了。留日的張資平是受了日本私小說影響,同期的郁達夫也有如此情形。《沖積期化石》其實可以和郁達夫小說歸作一堆兒,主人公都是留日學生,郁達夫的人物內向、糾結、抑鬱,張資平的人物與外界有廣泛交通並勾搭(或曰交往)女人,而郁達夫的人物是聽見女人木屐聲或淋浴潑水聲就敏感變態的性苦悶者。郁達夫小說借人物的熱情宣洩,大膽地赤裸裸地袒露弱國子民精神苦悶,成為那一代青年苦悶的象徵和代言,今天讀來只感到一團熱烈傷感的情緒,而對那時那地的環境卻一片茫然。倒是《沖積期化石》提供了更多時代場景。比如描摹留學生與日人房東女兒的接觸,就部分解答了我對於那時留學生何以喜歡娶日本下女的八卦猜想,起碼是提供了一種合理的想像。小說還塑造了廣東鄉下一牧師,一位“中西折中主義者”,頗有諷刺喜感:那申牧師每天吃一頓英國式麵包送豆腐湯,拿一塊不圓不方白洋布蒙蓋滿是油污的飯桌以“講衛生”,每天對著老婆和女兒至少說一次他從英國宣教士學來的All right,也不管她們懂不懂;對小學生的管理法是“寬之中帶嚴,嚴之中帶寬”,舊私塾的鞭笞固然不行,但全廢鞭笞也不可;對兒女婚事,固然要他們自己情願,但也要經過父母的許可……這是現代小說為數不多的幾個教民形象之一,很稀有,難得還被作家描摹得如此活靈活現,而且申牧師的故事還相對完整,不像小說中有的人物寫著寫著就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