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頁
五
作為第一個被逮捕的“胡風分子”,牛漢後來琢磨有關部門可能是希望他能揭發胡風。
牛漢解放前與胡風沒見過面,解放後胡風幫他編輯出版了第一本詩集《彩色的生活》,才見面、通信。當時圍繞在胡風身邊的作家、文學青年很多,牛漢一個月往胡家跑兩三回,遇到魯煤、魯藜、徐放、綠原、蘆甸、嚴望、謝韜等人,據說還有更親近的人和胡風另有約會時間。胡風三十萬言書,牛漢沒有參與。牛漢當時希望多談詩創作得失,少談政治。但當時胡風所受的政治壓力是周圍人都有感知的。一次聚會,蘆甸忿然不平,說:“胡先生這麼有影響的人來北京後這麼受冷淡,真讓人氣憤。在我心目中,胡先生的形象很偉大,我一生最敬佩的人就是馬、恩、列、斯、毛、胡……”胡風在房間裡走來走去,沒阻攔,沒表態。牛漢心裡不以為然。幾分鐘後藉故退席了。
這個舉動可能有人匯報上去了,所以第一個抓他,希望他揭發。但牛漢沒有揭發誰。他在審判胡風的大會上為胡風辯護,說胡風的問題只是文藝思想問題,沒說完就被人推下去。那時胡風已被定為“反革命”了。
胡風去世前有這樣評價:牛漢是個可信賴的人,沒有出賣過任何人。這樣的評價,對於從那個政治運動頻繁、揭發檢舉小報告盛行的年代生活過來的人,是很高的褒獎。細細推研,同時期那些人物沒幾個擔得起。
而牛漢在晚年這樣評價胡風:胡風在中國是一個大形象。在我心目中,半個多世紀來,他的存在,如天地人間的大山、大河、大雷雨、大夢、大詩、大悲劇……一連用了六個“大”。
1978年他從蕭軍處得到胡風在成都的通信地址,就把剛出版的《新文學史料》第二期寄給胡風。胡風收到後立即回信。
六
牛漢是一個誠摯的人,真誠嚴肅地生活,無視教條,不苟且,不逃避,不遊戲人生。所謂“人間正道是滄桑”,這樣的跋涉必定艱苦,但終會得到誠實的生命豐收的果實。
他不吸菸,不飲酒,晚年喜歡吃甜食,吃糖。他說他一輩子沒寫過一首甜蜜的詩,不是不想寫。他的生活中甜蜜太少,苦澀太多。流亡,監禁,受審查,勞動改造……他在幹校什麼重活都幹過。拉大車,像牲口一樣,躬身前行,繩套勒進肩背皮肉,所以他感恩車前草。曝曬一夏,他曾從自己脊背上揭下一大張薄薄的透明的人皮!詩人臧克家曾讚美幹校是聖地,牛漢說,我與他的感受完全不同。
在絕望的時候,詩拯救了他。幹校一帶的野山沼澤,那裡的樹,樹的根,湖,鷹,雲雀,溫泉,都參與了他的生命重塑。那個過程必似經過煉獄,生命經由粉身碎骨而解脫,亦猶如遊歷童話奇境,身心單純素白,處處感動於大自然的神跡;是如屈原在汨羅江畔的奔走號呼“天問”,不同的是,屈子走不出楚王的領地、投江,牛漢卻在最屈辱絕望的時候,獲得精神的解放、自由。他最好的詩與文都是在此時孕育的。詩文即人。
七
曾有人說,活著時,詩以詩人的命運為其命運,詩人死後卻是以詩為其命運。這樣,真正的詩人因詩文不朽而得到永生。
牛漢先生走了,他的詩文還在,這是我們的安慰。
寫於牛漢先生逝後第七日
韋君宜的道路
清華女生魏蓁一是從“一二·九”運動這個起點開始,走上革命道路的。電影《青春之歌》結尾,小資女性林道靜在火車頭上迎風而立的英姿,或許也展現了小魏——同學們都這樣叫她——的青春風采。電影在此高潮處結束,林道靜的未來是可以預期的一片光明,像愛情故事的幸福俗套:從此她過上了幸福生活。現實中的小魏卻沒那麼幸運,中國革命任務之艱巨、道路之曲折,是小魏不曾想到的。小魏想不到在晚年她會寫一部叫作《思痛錄》的“痛史”,這時除了清華老同學還叫她“小魏”,她更為人知的名字是:韋君宜。
比起家道破敗、被繼母逼著嫁人、走投無路要去投海的林道靜,小魏家境優渥。她的父親是老留日生,參加過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少女時代的小魏隨父親在日本度假,穿日式便裝的相片,一望而知的單純無憂。天資聰敏,加上良好的教育,一路念到清華大學,小魏那時是馮友蘭教授青眼有加的優秀學生,是經常在清華校刊上發表詩文的才女。這也是中途輟學的林道靜不能比的——林道靜的丈夫余永澤倒是可以比一下,這位北大畢業、崇拜“胡適之先生”的余永澤,不問政治,躲避革命,埋頭做學問,想要成名成家,在電影中,是作為落後分子來反襯新女性的。這樣的人生選擇,在當時的知識分子中也是很有代表性的。沿著這條路走,著書立說,到最後盤點、蓋棺論定,從大處說,也對國家民族有貢獻。八卦一下,余永澤的原型,據說就是寫《負暄瑣話》的張中行先生,老來紅,一度很風光。而那時,病中的韋君宜聽人轉述一位頗有成就的海外華人的話,說他們在海外頗有成就的同學,當時在學校充其量只算是中等學生,真正出色的、聰明能幹的全都投奔共產黨了……韋君宜對此是認同的,以為是一句公道話,在《思痛錄》中還引述過。當時,她父親認定女兒是棟樑之材,一定要送她去美國深造,韋君宜義無反顧投奔延安。林道靜走上革命道路,還有著家庭原因——與余永澤建立起的小家庭讓她感到窒息,她投身革命也可以視為娜拉式的出走,而韋君宜參加革命,完全是因為服膺理想與信仰。
作為第一個被逮捕的“胡風分子”,牛漢後來琢磨有關部門可能是希望他能揭發胡風。
牛漢解放前與胡風沒見過面,解放後胡風幫他編輯出版了第一本詩集《彩色的生活》,才見面、通信。當時圍繞在胡風身邊的作家、文學青年很多,牛漢一個月往胡家跑兩三回,遇到魯煤、魯藜、徐放、綠原、蘆甸、嚴望、謝韜等人,據說還有更親近的人和胡風另有約會時間。胡風三十萬言書,牛漢沒有參與。牛漢當時希望多談詩創作得失,少談政治。但當時胡風所受的政治壓力是周圍人都有感知的。一次聚會,蘆甸忿然不平,說:“胡先生這麼有影響的人來北京後這麼受冷淡,真讓人氣憤。在我心目中,胡先生的形象很偉大,我一生最敬佩的人就是馬、恩、列、斯、毛、胡……”胡風在房間裡走來走去,沒阻攔,沒表態。牛漢心裡不以為然。幾分鐘後藉故退席了。
這個舉動可能有人匯報上去了,所以第一個抓他,希望他揭發。但牛漢沒有揭發誰。他在審判胡風的大會上為胡風辯護,說胡風的問題只是文藝思想問題,沒說完就被人推下去。那時胡風已被定為“反革命”了。
胡風去世前有這樣評價:牛漢是個可信賴的人,沒有出賣過任何人。這樣的評價,對於從那個政治運動頻繁、揭發檢舉小報告盛行的年代生活過來的人,是很高的褒獎。細細推研,同時期那些人物沒幾個擔得起。
而牛漢在晚年這樣評價胡風:胡風在中國是一個大形象。在我心目中,半個多世紀來,他的存在,如天地人間的大山、大河、大雷雨、大夢、大詩、大悲劇……一連用了六個“大”。
1978年他從蕭軍處得到胡風在成都的通信地址,就把剛出版的《新文學史料》第二期寄給胡風。胡風收到後立即回信。
六
牛漢是一個誠摯的人,真誠嚴肅地生活,無視教條,不苟且,不逃避,不遊戲人生。所謂“人間正道是滄桑”,這樣的跋涉必定艱苦,但終會得到誠實的生命豐收的果實。
他不吸菸,不飲酒,晚年喜歡吃甜食,吃糖。他說他一輩子沒寫過一首甜蜜的詩,不是不想寫。他的生活中甜蜜太少,苦澀太多。流亡,監禁,受審查,勞動改造……他在幹校什麼重活都幹過。拉大車,像牲口一樣,躬身前行,繩套勒進肩背皮肉,所以他感恩車前草。曝曬一夏,他曾從自己脊背上揭下一大張薄薄的透明的人皮!詩人臧克家曾讚美幹校是聖地,牛漢說,我與他的感受完全不同。
在絕望的時候,詩拯救了他。幹校一帶的野山沼澤,那裡的樹,樹的根,湖,鷹,雲雀,溫泉,都參與了他的生命重塑。那個過程必似經過煉獄,生命經由粉身碎骨而解脫,亦猶如遊歷童話奇境,身心單純素白,處處感動於大自然的神跡;是如屈原在汨羅江畔的奔走號呼“天問”,不同的是,屈子走不出楚王的領地、投江,牛漢卻在最屈辱絕望的時候,獲得精神的解放、自由。他最好的詩與文都是在此時孕育的。詩文即人。
七
曾有人說,活著時,詩以詩人的命運為其命運,詩人死後卻是以詩為其命運。這樣,真正的詩人因詩文不朽而得到永生。
牛漢先生走了,他的詩文還在,這是我們的安慰。
寫於牛漢先生逝後第七日
韋君宜的道路
清華女生魏蓁一是從“一二·九”運動這個起點開始,走上革命道路的。電影《青春之歌》結尾,小資女性林道靜在火車頭上迎風而立的英姿,或許也展現了小魏——同學們都這樣叫她——的青春風采。電影在此高潮處結束,林道靜的未來是可以預期的一片光明,像愛情故事的幸福俗套:從此她過上了幸福生活。現實中的小魏卻沒那麼幸運,中國革命任務之艱巨、道路之曲折,是小魏不曾想到的。小魏想不到在晚年她會寫一部叫作《思痛錄》的“痛史”,這時除了清華老同學還叫她“小魏”,她更為人知的名字是:韋君宜。
比起家道破敗、被繼母逼著嫁人、走投無路要去投海的林道靜,小魏家境優渥。她的父親是老留日生,參加過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少女時代的小魏隨父親在日本度假,穿日式便裝的相片,一望而知的單純無憂。天資聰敏,加上良好的教育,一路念到清華大學,小魏那時是馮友蘭教授青眼有加的優秀學生,是經常在清華校刊上發表詩文的才女。這也是中途輟學的林道靜不能比的——林道靜的丈夫余永澤倒是可以比一下,這位北大畢業、崇拜“胡適之先生”的余永澤,不問政治,躲避革命,埋頭做學問,想要成名成家,在電影中,是作為落後分子來反襯新女性的。這樣的人生選擇,在當時的知識分子中也是很有代表性的。沿著這條路走,著書立說,到最後盤點、蓋棺論定,從大處說,也對國家民族有貢獻。八卦一下,余永澤的原型,據說就是寫《負暄瑣話》的張中行先生,老來紅,一度很風光。而那時,病中的韋君宜聽人轉述一位頗有成就的海外華人的話,說他們在海外頗有成就的同學,當時在學校充其量只算是中等學生,真正出色的、聰明能幹的全都投奔共產黨了……韋君宜對此是認同的,以為是一句公道話,在《思痛錄》中還引述過。當時,她父親認定女兒是棟樑之材,一定要送她去美國深造,韋君宜義無反顧投奔延安。林道靜走上革命道路,還有著家庭原因——與余永澤建立起的小家庭讓她感到窒息,她投身革命也可以視為娜拉式的出走,而韋君宜參加革命,完全是因為服膺理想與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