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現在的我,只想讓自己身體健康,愉快幸福,如是而已。而我要的“愉快幸福”不是建立在與其他人的關係或是基礎上,而是要自己一個人能夠自得其樂,過得開心。在看了《靈性鍊金術》這本書後,我對“拯救他人”的情結幾乎完全放下了。如果我覺得有人需要我拯救,我就是在製造受害者,就是剝奪了別人的力量和權益。當然,我還是可以做一些對他人有利益的事,但我不執著於過程和結果,因為我的身後沒有當“拯救者”的驅力了。

  從頂著“台視主播”“名校畢業”的光環在紅塵中打轉,到汲汲營營地成為暢銷心靈作家,被人視為“靈性導師”。現在的我,只想成為一名平凡的靈性生命的實踐者和分享者,如是而已。從絢爛歸於平淡,就是我想要的人生。

  然而,我還是非常感謝老天給我智慧寫出了《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讓它成為進入靈性殿堂的入門經典之作,幫助了很多人,讓他們開始用不同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人生,進而開始了靈性成長的旅途。但是,這其中受益最多的還是我,不僅名利雙收,而且豐富了我的生命,也讓我知道,當有一天我離開人世的時候,我留下了一些有意義的痕跡。

  人生至此,夫復何求。

  張德芬

  2011年10月月12日

  第一輯 快樂是一種選擇——你的心態決定你的幸福等級

  為你的快樂負起責任

  有讀者寫信告訴我,看了我的書,瞬間就變得快樂起來。也有讀者寫信來抱怨自己過得不快樂,希望我能夠幫助她。你快樂與否真的是你自己的事情,一本書可以讓你變得很快樂,別人的一句話可能就會讓你不快樂,這樣,我們就把自己快樂與否的權利交給別人了。

  生活是我們自己在過,我們必須體會到這一點,為自己的生活和快樂負起責任。

  《當下的力量》的作者就說過,我們要分清楚“生活”(life)和“生活情境”(life-situation)兩者之間的不同。生活應該永遠都是美好的,只是生活當中的一些情境讓我們失望、痛苦。為什麼生活是美好的?因為它就是“如是”,如實地存在著,不會因為你的批判、論斷而有所改變。

  我們想要快樂,第一步就是要和我們的生活和睦相處,不去抗拒它。生活就像大海,而生活情境就像大海的波浪,也許我們不喜歡太大的浪花,但大海始終都在那裡,一直都是寧靜的。

  我們看起來好像無助,是受害者,是生活情境的受害者。可是我們沒有意識到,受害者是沒有謙卑的心的。他們不願意承擔生活以及生活中各種情況給他們帶來的麻煩、痛苦、羞辱和不堪,不能以柔軟的心來接納生活的安排。所以我們不快樂,以為把“不快樂”當成抗拒的工具,就可以改變我們的生活情境,結局是生活情境不但沒有改變,反而變得更糟糕了。因為我們把焦點聚集在讓我們不快樂的事物上,不斷去放大、增強它們的影響力。

  想要快樂?很簡單。先向你的生活和生活情境鞠個躬,真心地接納它們。然後你可以祈求更高的智慧,給你力量去改變你的生活情境。所以,我會說,我們常常把力量都用錯地方了!我們不應該抗拒生活和生活情境,也不應該坐在那裡抱怨,而應該先向它們臣服,然後採取一些積極的行動去改變我們不喜歡的生活情境。將抗拒、抱怨改為臣服、行動!

  我們會對外界的人、事、物感到厭煩,是因為我們對自己厭煩,我們失落了與真實的自己的聯繫。一顆開放而謙卑的心,可以讓我們少受很多苦。

  也許你會問:“那我要怎樣才能做到不抗拒,甚至臣服於它呢?”在這裡,我教大家一些最簡單的方法。下次,你再厭煩身邊的人、事、物,或是感覺到不快樂時,就閉上眼睛,回到內心問自己:“我是否能夠歡迎它?”答案顯然一定是:“不,我怎麼可能歡迎它?”沒有關係,因為當你能夠這樣問自己的時候,說明你已經把自己和讓你討厭的生活情境或是負面情緒之間的距離拉開了,你不會被它們牽著鼻子走,或是無意識地認同它們,沉浸在問題中鑽牛角尖了。

  接下來,你再問自己:“我是否能夠允許它的存在?”當你問自己這個問題的時候,其實你心知肚明,不管你允許還是不允許,它都已經存在了。即使你勉強、委屈地回答“好吧”,你也會覺得有一股小小的內在力量由心底升起,因為你允許了一件你不喜歡的事物存在。這就是臣服的第一步。

  試著在生活中經常回到自己的內心去觀察自己,跟自己在一起。也許你一開始會很不習慣,因為你很厭煩自己或是你的生活情境,逃都來不及呢!可是,當你逐漸把眼光由外界收回到自己身上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你的內在力量在逐漸地累積、增長,跟自己的關係也在逐步改善。

  我衷心地希望大家能有一種信仰,不一定是宗教信仰,但一定要有一顆足夠謙卑的心,去相信這個世界、這個宇宙有一種最高的力量,或是智慧的存在,然後去尋求它的幫助,把你的不快樂、厭煩都向它傾吐。當你和它建立了一個溝通的管道之後,你也就找到了一條通往真我的捷徑。

  千萬不要放棄!把你想要放棄的能量轉化成正面的能量吧!其實它們的性質都是一樣的,只是你以前沒有看到自己是有其他選擇的。

  德芬的話

  我們必須為進入我們生命中的人、事、物負起全部的責任。學會接受自己的不快樂,也接受人生的不完美,而心甘情願地學習“臣服”的功課,找到一種追求美好生活的快捷方式,而最好的快捷方式就是從當下開始。

  順其自然地接納,別問“為什麼”

  我一直在學習“接納”與“放下”,雖然愈學愈好,但有時候還是覺得不到位。因為,我還是會問:為什麼?為什麼這種事要發生?為什麼事情會這樣?為什麼事情不能如我所願?我發現,當我在問“為什麼”的時候,其實是懷著一種受害者心態,想要討回公道的。

  我有一個朋友,她的先生不到四十歲。有一天,先生和孩子在地毯上玩時,倒在地上再沒有起來,就這麼走了,連一句“再見”都沒來得及說。在談話中,她隱約地問到“為什麼”。我看著她充滿淚水的眼睛,試著儘量不用說教的口吻告訴她,靈修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不問“為什麼”。問這個問題,只會讓自己繞得更深,很難出脫。

  其實,聰慧的她早已知道答案。她說,在先生走的前一天,友人剛好來訪,談起一部電影——《遺願清單》(The Bucket List )。故事是說一個很有錢的白人和一個貧窮的黑人住在臨終病房裡,兩個人都快“掛”了,突然說到自己未完成的心愿。於是,有錢的白人資助黑人陪他環遊天下,嘗試自己一直想要做的一些事情,完成一些未了的心愿。朋友講,她先生當時就說自己沒有任何未完成的心愿,他對現有的生活十分滿意。而第二天,她看到先生倒在地上的一剎那,竟然沒有任何驚訝的感覺,反而有一種“終於發生了”的感受,好像她早已知道會有這麼一天會來臨似的,雖然事前她在意識層面一點兒也沒有感覺到什麼。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