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
[哲學心理] 《重遇未知的自己:愛上生命中的不完美》作者:張德芬【完結】
編輯推薦
繼百萬暢銷書《遇見未知的自己》後,張德芬最用心的一部作品 直抵內心深處的成長感悟,讀懂未知的自己
溫暖、純淨的原創精美插圖,感動每個都市靈魂
內容簡介
為什麼我們越長大,越孤單,越不安,越不快樂?因為我們在追求快樂的過程中,離真實的自己越來越遠了!
華語首席身心靈暢銷書作家,銷量過百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作者張德芬,集多年潛心研究身心靈成長經驗的精華,告訴現代都市人如何找回迷失的自己,找到不快樂的根源,重獲最初的快樂。
在本書中,張德芬將與我們分享她追求身心靈和諧的人生智慧,幫助我們探索真我的本質,學習如何愛自己,如何為自己的快樂和人生負起全責,如何擁抱生活中的陰影,如何讓自己、家人及朋友過得更幸福!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本站不做任何負責版權歸原文作者!
重遇未知的自己 文前部分
前言 回首來時路(1)
回首來時路,一晃《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出版已經四年了。回顧這四年來發生的點點滴滴,我不禁感慨人生旅程的豐富多采,更是對生命充滿了感恩。《重遇未知的自己——愛上生命中的不完美》一書就記載了我這四年來的生命軌跡。
《遇見未知的自己》於2007年在台灣出版後,獲得了不少好評,但是當時在大陸幾乎沒有出版社對它感興趣。然而後來的變化卻令人跌破眼鏡,這本書從出版到現在,一直是各大書店的暢銷書,銷量超過了一百萬冊。
回顧我這四年多來的心態,一開始我是很單純地發心想和大家分享我學習靈性成長的心得,這是毋庸置疑的。書出版之後,我非常關注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得到了大家的認同,也很在意書的銷量和別人的評價。
記得當時的出版社不肯給這本書做任何營銷活動,我就自己掏錢宴請北京十幾個媒體記者吃飯,還到處派送書給朋友,希望我的書能廣為流傳。我也常常上網看排行榜和讀者的回饋,並且在博客上盡心盡力地,幾乎有問必答地回答網友的提問。後來,我接連出了其他幾本書,分別是《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活出全新的自己》,並且翻譯了一些國外導師的著作:《新世界:靈性的覺醒》《修煉當下的力量》《找回你的生命禮物》等。那一陣子忙得不亦樂乎,可以說是多產期。這樣汲汲營營地到了一個最高點之後,我突然開始放下了。
隨著書的紅火大賣,我在大陸的知名度暴漲,被譽為“華語世界首席身心靈暢銷書作家”。在各種場合,我每次都會碰到很多粉絲,他們對我的恭維和仰慕之情令我感到愧疚。在心靈深處,我覺得自己不配得到這樣的愛戴,我開始感到羞愧。
而生命中發生的一件事嚴重挑戰了我的傳統價值觀,讓我的身心沉到了谷底。在“谷底”的兩年中,我拒絕了大部分媒體的採訪,很不願意公開露面,更不想和朋友們來往,幾乎把自己關閉起來。當然,在夾fèng中,我還是做了一些“有為”的事:簡單地翻譯了一些書,介紹一些老師到大陸授課,並且成立了一個身心靈的入門網站,叫“內在空間”()。
成立這個網站的動機其實很簡單,因為我覺得可以用書表達的靈性概念以及能帶給大家幫助的感悟,我已經做得差不多了。接下來,我要帶讀者去哪裡呢?尤其是那些沒有錢、沒有時間上昂貴的靈修課程的朋友,他們的靈性成長需要什麼樣的協助呢?
因此,我把手中的靈性資源整合起來,成立了一個內容豐富的靈性網站——“內在空間”。在這裡,大家不但可以下載各式各樣的好書、冥想錄音等,還可以欣賞各種好聽的靈性音樂、電影。此外,網站每日還會更新不同的好文、靜心小語。我更是找了好幾位專家來主持“主題討論”(親密關係、親子關係、吸引力法則、靈性成長、生命關懷,等),讓大家在這些主題中能獲得專家們的不同意見和指導。同時,為了照顧偏遠地區的朋友,我們還特地刊登了各地靈性讀書會的信息,將
自己每次在公開場合的演講錄音、錄像全都放在網站上,把對靈性成長有興趣的朋友們聯結在一起,共同成長,一同研究,讓不能親臨現場的朋友也能分享信息。在忙著建立網站的同時,我一直沒有間斷地上靈修課,看各種靈修書籍。而這整個蛻變成長的過程,就像我在《破碎重生》這本書(台灣方智出版社出版)的推薦序裡面寫的:
前言 回首來時路(2)
我最喜歡其中的一句話:“當緊縮在苞芽中,終究比綻放更痛苦時,時機就成熟了。”我們都希望生命是平穩順遂的,然而,就正是在人生的風浪顛簸中,我們才能重新定義自己,並且選擇是要緊縮在花苞中,用安全模式運作我們的人生,還是願意破繭而出,享受綻放之後的美麗。
當我從“谷底”慢慢爬出來的時候,我發現自己更有力量,更能夠放下,看事、做人都更有遠見了。但是,我低調地不願意去描述、宣告自己現在的狀態,因為怕“小我”重新回來掌控自己,讓我再度墜入谷底。不過,我對名利的淡泊已經到一定程度了。
有個小故事可以概述我的心態:2011年春天,我去參加大陸的一個靈性課程。上課的第二天,一個男士對我說:“德芬老師,昨天跟你只短短交流了幾句,就給我很大的啟發。”
我很好奇,因為我對他沒有什麼印象。所以,我問:“我跟你交流什麼啦?”他說:“我稱讚你書寫得好,你隨口回答‘沒什麼,東抄抄、西抄抄而已’,我自己也在寫書,但是連你這麼成功的作家對自己的作品都這麼不執著,我應該向你好好學習!”
其實不僅如此,有時候,我回頭去看《遇見未知的自己》,自己都會懷疑當時是不是通靈寫下來的,真的好像不是我寫的。有位好友在背後批評這本書是“讀書筆記”,話傳到我的耳里,我欣然接受。碰到粉絲很熱情地對我稱讚不已、感激不停的時候,我對他們給予的黃金投射(把自己隱藏的優點投射在另一個對象上)心裡表示感激,看著他們,我沒有愧疚,也不覺得不配得,只覺得她們在說的好像是另一個人,跟我無關。
然而,就在我覺得自己已經非常淡泊,心情平靜而愉快的時候,老天的考驗又來了。2011年夏天,在一次長途旅行中,我因為旅途困頓、時差難調而情緒失控,跟一個好朋友發生了激烈的衝突。事後我當然非常後悔,而周圍目睹或耳聞事情經過的朋友也對我大加撻伐,不但沒用同理心安慰我,反而用以偏賅全的一些說法來辱罵我,我的心裡受到了極大的打擊。而在事後的檢討、反省中,我突然明白了,不是你拜過多少老師,上過多少靈修課,讀了多少本書,念了多少萬遍的咒語,磕了多少頭,做過多少大禮拜,或是靜坐可以雙盤多少個小時,你就能夠脫胎換骨般的開悟。最終你要面對的,還是自己心裡的那些陰暗面和負面的人格特質。我骨子裡的心高氣傲、以自我為中心的狹窄視角,都是我忽視或是不願意看到的。透過一些痛苦的情境和經驗,老天會強迫你去面對這些你不想看到的東西。如果你還是逃避,你只會更加痛苦。
編輯推薦
繼百萬暢銷書《遇見未知的自己》後,張德芬最用心的一部作品 直抵內心深處的成長感悟,讀懂未知的自己
溫暖、純淨的原創精美插圖,感動每個都市靈魂
內容簡介
為什麼我們越長大,越孤單,越不安,越不快樂?因為我們在追求快樂的過程中,離真實的自己越來越遠了!
華語首席身心靈暢銷書作家,銷量過百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作者張德芬,集多年潛心研究身心靈成長經驗的精華,告訴現代都市人如何找回迷失的自己,找到不快樂的根源,重獲最初的快樂。
在本書中,張德芬將與我們分享她追求身心靈和諧的人生智慧,幫助我們探索真我的本質,學習如何愛自己,如何為自己的快樂和人生負起全責,如何擁抱生活中的陰影,如何讓自己、家人及朋友過得更幸福!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本站不做任何負責版權歸原文作者!
重遇未知的自己 文前部分
前言 回首來時路(1)
回首來時路,一晃《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出版已經四年了。回顧這四年來發生的點點滴滴,我不禁感慨人生旅程的豐富多采,更是對生命充滿了感恩。《重遇未知的自己——愛上生命中的不完美》一書就記載了我這四年來的生命軌跡。
《遇見未知的自己》於2007年在台灣出版後,獲得了不少好評,但是當時在大陸幾乎沒有出版社對它感興趣。然而後來的變化卻令人跌破眼鏡,這本書從出版到現在,一直是各大書店的暢銷書,銷量超過了一百萬冊。
回顧我這四年多來的心態,一開始我是很單純地發心想和大家分享我學習靈性成長的心得,這是毋庸置疑的。書出版之後,我非常關注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得到了大家的認同,也很在意書的銷量和別人的評價。
記得當時的出版社不肯給這本書做任何營銷活動,我就自己掏錢宴請北京十幾個媒體記者吃飯,還到處派送書給朋友,希望我的書能廣為流傳。我也常常上網看排行榜和讀者的回饋,並且在博客上盡心盡力地,幾乎有問必答地回答網友的提問。後來,我接連出了其他幾本書,分別是《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活出全新的自己》,並且翻譯了一些國外導師的著作:《新世界:靈性的覺醒》《修煉當下的力量》《找回你的生命禮物》等。那一陣子忙得不亦樂乎,可以說是多產期。這樣汲汲營營地到了一個最高點之後,我突然開始放下了。
隨著書的紅火大賣,我在大陸的知名度暴漲,被譽為“華語世界首席身心靈暢銷書作家”。在各種場合,我每次都會碰到很多粉絲,他們對我的恭維和仰慕之情令我感到愧疚。在心靈深處,我覺得自己不配得到這樣的愛戴,我開始感到羞愧。
而生命中發生的一件事嚴重挑戰了我的傳統價值觀,讓我的身心沉到了谷底。在“谷底”的兩年中,我拒絕了大部分媒體的採訪,很不願意公開露面,更不想和朋友們來往,幾乎把自己關閉起來。當然,在夾fèng中,我還是做了一些“有為”的事:簡單地翻譯了一些書,介紹一些老師到大陸授課,並且成立了一個身心靈的入門網站,叫“內在空間”()。
成立這個網站的動機其實很簡單,因為我覺得可以用書表達的靈性概念以及能帶給大家幫助的感悟,我已經做得差不多了。接下來,我要帶讀者去哪裡呢?尤其是那些沒有錢、沒有時間上昂貴的靈修課程的朋友,他們的靈性成長需要什麼樣的協助呢?
因此,我把手中的靈性資源整合起來,成立了一個內容豐富的靈性網站——“內在空間”。在這裡,大家不但可以下載各式各樣的好書、冥想錄音等,還可以欣賞各種好聽的靈性音樂、電影。此外,網站每日還會更新不同的好文、靜心小語。我更是找了好幾位專家來主持“主題討論”(親密關係、親子關係、吸引力法則、靈性成長、生命關懷,等),讓大家在這些主題中能獲得專家們的不同意見和指導。同時,為了照顧偏遠地區的朋友,我們還特地刊登了各地靈性讀書會的信息,將
自己每次在公開場合的演講錄音、錄像全都放在網站上,把對靈性成長有興趣的朋友們聯結在一起,共同成長,一同研究,讓不能親臨現場的朋友也能分享信息。在忙著建立網站的同時,我一直沒有間斷地上靈修課,看各種靈修書籍。而這整個蛻變成長的過程,就像我在《破碎重生》這本書(台灣方智出版社出版)的推薦序裡面寫的:
前言 回首來時路(2)
我最喜歡其中的一句話:“當緊縮在苞芽中,終究比綻放更痛苦時,時機就成熟了。”我們都希望生命是平穩順遂的,然而,就正是在人生的風浪顛簸中,我們才能重新定義自己,並且選擇是要緊縮在花苞中,用安全模式運作我們的人生,還是願意破繭而出,享受綻放之後的美麗。
當我從“谷底”慢慢爬出來的時候,我發現自己更有力量,更能夠放下,看事、做人都更有遠見了。但是,我低調地不願意去描述、宣告自己現在的狀態,因為怕“小我”重新回來掌控自己,讓我再度墜入谷底。不過,我對名利的淡泊已經到一定程度了。
有個小故事可以概述我的心態:2011年春天,我去參加大陸的一個靈性課程。上課的第二天,一個男士對我說:“德芬老師,昨天跟你只短短交流了幾句,就給我很大的啟發。”
我很好奇,因為我對他沒有什麼印象。所以,我問:“我跟你交流什麼啦?”他說:“我稱讚你書寫得好,你隨口回答‘沒什麼,東抄抄、西抄抄而已’,我自己也在寫書,但是連你這麼成功的作家對自己的作品都這麼不執著,我應該向你好好學習!”
其實不僅如此,有時候,我回頭去看《遇見未知的自己》,自己都會懷疑當時是不是通靈寫下來的,真的好像不是我寫的。有位好友在背後批評這本書是“讀書筆記”,話傳到我的耳里,我欣然接受。碰到粉絲很熱情地對我稱讚不已、感激不停的時候,我對他們給予的黃金投射(把自己隱藏的優點投射在另一個對象上)心裡表示感激,看著他們,我沒有愧疚,也不覺得不配得,只覺得她們在說的好像是另一個人,跟我無關。
然而,就在我覺得自己已經非常淡泊,心情平靜而愉快的時候,老天的考驗又來了。2011年夏天,在一次長途旅行中,我因為旅途困頓、時差難調而情緒失控,跟一個好朋友發生了激烈的衝突。事後我當然非常後悔,而周圍目睹或耳聞事情經過的朋友也對我大加撻伐,不但沒用同理心安慰我,反而用以偏賅全的一些說法來辱罵我,我的心裡受到了極大的打擊。而在事後的檢討、反省中,我突然明白了,不是你拜過多少老師,上過多少靈修課,讀了多少本書,念了多少萬遍的咒語,磕了多少頭,做過多少大禮拜,或是靜坐可以雙盤多少個小時,你就能夠脫胎換骨般的開悟。最終你要面對的,還是自己心裡的那些陰暗面和負面的人格特質。我骨子裡的心高氣傲、以自我為中心的狹窄視角,都是我忽視或是不願意看到的。透過一些痛苦的情境和經驗,老天會強迫你去面對這些你不想看到的東西。如果你還是逃避,你只會更加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