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1912年,年滿6歲的潘漢年進入陸平村初等小學讀書。有關孩提時代的生活情形,潘漢年作過片斷回憶:“記得那年我還在小學裡,大約七八歲的時候,到夏天的晚上,總不肯安聯在庭院裡乘涼,總是跟著左右鄰居的小同伴,在那荒草地上或田野里追逐螢火蟲,……我走進院子,便見爸爸躺在椅子裡羅羅的抽水煙,媽媽正忙著用刀切西瓜,大姐姐正不快不慢地揮著芭蕉扇咿啞的唱曲兒;我拭著頭上的汗珠兒,走進大姐身旁,要求他打扇……”

  寥寥數筆,一個天真活潑且又頑皮好動的兒童形象躍然紙上,同時又描繪出一幅舉家融和歡樂的景象。可惜好景不長,潘莘華為接濟難民,變賣了田產;又因病染上鴉片,家道開始中落,經濟十分拮据。

  1916年,潘漢年初小畢業,因無錢升學,進入潘海良的私塾學堂,即縣立第三高等小學讀書。第三高小坐落在宜興縣西鄉都山,是一所歷史悠久,人才輩出的學校,創辦於清朝末年,原名陵霞書院,後改為國民小學。辛亥革命後,發展成縣立第三高等小學。當時擔任該校校長的是清末秀才儲涵奇,他治學嚴謹,潘漢年在這所學校里,成為一名品學兼優的高材生。

  1919年,潘漢年從第三高小畢業。在外婆吳氏的資助下,考入和橋彭城中學。1920年,他因下肢患疾,中途輟學。暑假期間,在北京念大學的堂兄潘梓年和潘寂回鄉度假,向潘漢年等少年夥伴介紹了不久前發生在北京的“五四”運動情況,這是潘漢年最早接受的政治啟蒙教育。

  潘漢年病癒後因家庭經濟拮据,便在本村和鄰村的小學替人代課教書。

  1922年,16歲的潘漢年經人介紹到宜興縣城勵進社小學任教。潘漢年善於根據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不但使學生獲得牢固的知識,而且注意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啟發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在教學中,潘漢年還撰寫了一些探討教育問題的文章。他提出,中國現在需要“言而能行”的教育工作者。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要求教育工作者言行一致,為人師表。他還積極主張在假期里,讓學生們多到農村去,充分須略農村“那沖敦厚的自然美”,用以“陶養出幽美情緒”。為了讓更多的人來關心中國的教育事業,研究探討教育問題,他還特地寫信給《時事新報·學燈》的編輯,希望該報“出一張專事研究教學的副刊”。

  在此期間,潘漢年還參加了“宜興評論社”。該社成立於1920年9月,是在五四運動新思潮影響下自發地醞釀和組織起來的進步團體,成員大多是愛好文學藝術、熱情而剛直的青年。加入評論社後,潘漢年還參加編輯評論社出版的小型報紙《宜興評論》。《宜興評論》的內容有社論、述評、簡明新聞,有時也登一些雜文和地方掌故,以及文藝作品,如小說、詩歌、隨筆、散文、漫畫等。其主旨是反對舊道德、舊文比,提倡新道德、新文化;伸張正義、發揚民主;對社會上的一切邪惡勢力以及封建習俗,進行堅決的鬥爭。

  潘漢年和李腸谷、鮑文蔚等同仁一起,反對勾結軍閥孫傳芳的縣教育局長周聘高把持教育界的惡劣行徑,並與他展開過面對面的鬥爭。

  不久,潘漢年離開家鄉,走向新的廣闊天地。此行最初目的是為了到上海繼續求學,然而,時代的召喚使他改變了自己的生活道路。

  二

  1925年春天,潘漢年離開家鄉,到上海中華國語專科學校讀書。不久,進中華書局《小朋友》雜誌社任校對員。在此期間,潘漢年在《小朋友》雜誌上發表了許多兒歌與童話故事。這些作品融趣味性與知識性於一體,寫得頗有新意。1925年5月,他還在周作人主編的《語絲》周刊上發表了一篇童話故事:《苦哇鳥的故事》。並給周作人寫信,希望進一步開拓童話故事的題材,得到周作人的讚許。

  1925年五卅運動後,潘漢年積極投入社會政治運動,加入了中華書局工會。同年秋,由阮仲一、王弼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6年春,潘漢年結識了宜興同鄉周全平,經周全平介紹,潘漢年進入創造社出版部工作,開始投身到進步文化運動的激流中。

  創造社出版部里聚集著一群風華正茂、不畏艱難的熱血青年,他們既做出版部的具體事務,如包裝、跑郵局等,又都是能編會寫的青年作家,每天工作極其緊張,工作時間在12小時以上,而收入甚微,有時甚至窘困到飢不果腹的境地。但是,他們“想不到求個人的幸福”,只想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殺開一條血路”,為“後起者謀一點幸福”。

  從1926年到1929年,潘漢年先後編輯和主編了《洪水》周刊、《A·11》周刊、《幻圳》周刊、《幻洲》半月刊、《戰線》周刊和《現代小說》月刊等進步刊物,並撰寫了許多筆鋒犀利,很有戰鬥力的雜文、政論文章,向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宣戰。同時,還創作了不少小說,謳歌進步青年為革命英勇奮鬥的獻身精神,反映勞苦大眾在飢餓與死亡線上掙扎的痛苦生活。這些進步雜誌受到了廣大進步青年的歡迎。許滌新曾經回憶說,1928年,他在廈門大學讀書時,和其他追求光明的進步青年一樣,非常喜歡閱讀《幻洲》,並受到鼓舞和啟迪。

  1928年,他被調到中共中央宣傳部,負責文化、出版、文藝界的統戰工作。同年10月,根據黨中央提出建立文化界統一的革命團體的指示,潘漢年設法找到了沈端先(夏衍)、朱鏡我、周谷城、許德衍等42名文化界著名人士,共同發起組織“中國著作者協會”。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