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頁
倘單奏這一段,使人只覺得不愉快,但放在《英雄交響曲》的激動的第一樂章中的正當的地方而演奏起來,就使人感到這音樂的激烈的熱情用了別的一切所不及的強的力而闖入聽者的胸臆來。
第二,倘能明白感得二個以上的旋律相併而自由進行而其結果自然地生出不協和音來,聽者的注意就集中在這等旋律的差異上,其音樂的表現力就更強。舉淺近的例來說,無論哪個家庭,任憑何等地琴瑟和諧,倘然夫婦之間或其家族的各方面都有個性,總不會有經常不斷的完全的調和的,如果有絕對的和平永遠繼續下去,人生恐怕已平凡乏味得極了,樂曲好比一個家族,其中的旋律是各有特獨的性癖的一員,故二個以上的旋律一同進行,是必然要起一點衝突的,這衝突名為“不協和音”。過於劇烈的衝突,自然不好,這點在家庭也如是,在音樂上也同理,但這不協和音稍粗暴一點的時候,就可使音樂的效果非常地強,這是什麼原故呢?因為這不協和音能顯出各旋律的獨立性,使各旋律的特性——差不多可說是個人性——彼此對照而力強起來,這等不協和音有時在音樂中只添一點異味而使之有趣,有時又往往賦音樂以可驚嘆的強與粗剛的力。
下面的圖中含著一點妙味的不協和音。這是有名的歌劇《卡門》(carmen)的作者比才(georgesbizet,1838-1875,現代法蘭西歌劇家)的有名的管弦樂組曲《阿萊城姑娘》(l&aposarllěsienne)中的一節。
右手彈的(即上面一行)二個旋律,在管弦樂是用兩支笛吹奏的,左手彈的(即下面一行)伴奏部,是用弦樂器演奏的。試先拿最上方的旋律來與伴奏一同彈奏,次拿第二個旋律來與伴奏一同彈奏,可以聽出兩種合奏都是很融合的。以後再拿兩個旋律來與伴奏一同彈奏時,就聽到在附星印*的地方所起的不協和音非常粗硬觸耳,但是要注意,這不協和不但是許可的,正因為有這不協和音,而兩個旋律的差異點得更顯著地分明地響出,在全體的效果上看來反而是有愉快的感覺的。比方起來,這猶之戀人間的口角,只是一剎那間的事。驟雨後的風光更加明媚似地,結局反而使相思的二人互相堅加其對於對手的愛與戀。
會議中的議員各重自己的職分,熱心地主張自己所認為可的意見的時候,這會議就帶生氣,有時瀰漫著殺氣似的力。反之,像在有一種婦人會中所見,有的各作上品婦人的態度,沒有主張自己的意見的熱誠,有的沒有懷抱著主張的意見(個性),只是舉止閒雅,態度馴良而盲從別人的,驟見好像完全調和,其實是無人格的偶像的默從與盲從,生氣當然沒有,趣味也一點看不出。樂曲中的旋律的進行也與這同樣。各自專念於自己的任務,用了非常的生氣而前進的二個以上的聲部的進行曲中自然地生起的不協和音,往往給音樂以有如動物的強大的力。這樣效果在耳上聽起來或者覺得苦,也未可知,但在心中是極刺激的。今從現代最大的作曲家之一的施特勞斯(ri插rdstrauss,1864-1949)的作品中摘取下圖的一例,以明證這種效果。
在惹起世人是非之議的,他的有名的交響詩《英雄生涯》(einheldenleben,1898)中的一個偉大雄壯的頂點(climax)的終結處,他把管弦樂分為三組,小提琴,中提琴,長笛,雙簧管,單簧管,及小號(violin,viola,flute,oboe,clarinet,andtrumpet)諸樂器取如前圖(a)所示的潑辣而生氣橫溢的上行音階而進行,同時八個以上之多的圓號(frenchhorn)大聲地吹奏如(b)的下行音階,又長號與大號(trombone,tuba)皆奏(c)的和弦以為上兩者的基礎。要把這全體用鋼琴(piano)彈奏,是困難的。梅森(d。gregorymason,即本篇所本的aguidetomusic的著者)用如(d)的結合形式在鋼琴上彈奏,結果得到下列兩個可注意的點:即第一,各旋律在許多地方互相“踏踵”,第二,一聽懂了這旋律的移動的方法,就可了解因互相踏踵而起的粗雜味能使旋律更加潑辣,進行時的堂堂的威嚴更加強,而賦予這第一節以無比的光輝和力。
第30章 音樂與文學的握手(上) (3)
音樂的因了緩急,高低及粗滑等交替而在我們胸中喚起各式各樣的同感的心的狀態,以及其主要的方法,已在上文中約略研究過。這等心的狀態,像上文所述,是不十分確定的。聽了勇壯的進行曲而被喚起的力強的生活感時,我感到軍隊,你聯想登山,他想到將軍,也未可知。實驗的結果,也是十人十色的。所以古來關於音樂執批評論述之筆的人們,大都要悲嘆音樂的茫漠。其實,我們的音樂是正惟其有這空文漠漠而毫不示人以可捕捉的地方的不確定性,所以能逞其比別的一切姊妹藝術更強更深地搖動我們的心的奧處的神秘的偉力。
別種藝術有特殊的強的表現力時之所以稱為接近於音樂者,就是說這藝術失卻他的本來的確定性,或確定性稀薄,也就是說接近了像音樂的本性的不確定性。這樣的適例,在昔日的惠司勒(whistler,1834-1903)的幾張畫中,近日的康定斯基(kandinsky)的作畫的“構圖”中,德意志現代表現派作家的雕刻作品中,均可以看到。別的藝術是借外界的物象的形來表現的,是從外部向內部而作用的。音樂則與之正反對,全不借外界的形,而直接從內部向外部作用。故非“客觀的”藝術而為“主觀的”藝術。只因其直接訴及於我們的心,故能攪拌我們的一切的感情而使之沸騰,又使我們誠服地把全心身投入其中,與音樂生活,共呼吸,共相調和而營我們的存在。
下音樂的訴述音樂藝術的最高形式,是奏鳴曲(sonata),三重奏曲(trio),四重奏曲(quartet)等所謂室內樂(插mbermu-sic),及由交響曲(symphony)的管弦樂(orchestra)所成的純音樂(puremusic),這等當然是在音以外全不假借他物的援助與協力的。音樂所給人的至純的歡喜,非由純音樂則無從得到。為歌曲(lied),則混入詞詩(文學)的興味;更進一步而為歌劇(opera)或樂劇(musik-drama),則在詞詩以外又混入背景,舞台裝置,優伶的動作、舞蹈,電光變化等分子,故音樂的力因之加強。但聽者的注意大部分散在別的要素上,故其所給人的感興雖可強烈一點,但決不是純粹從音樂得來的了。所以聽了歌曲,看了歌劇而感到歡喜的人倘以為這歡喜從音樂得來,是與吃了葡萄麵包或蝦仁面而讚賞面的滋味同樣的。歌劇藉助於歌詞的力,劇情的興味,背景的美,演技的熟練,電光變化的妙巧,仿佛面之借味於蝦仁或葡萄;純音樂則仿佛面的純味,樸素而深長。
欲叩音樂鑑賞的深處的門而登其堂奧①(①堂奧,指堂的深處。——校訂者注。)的人,務必向純音樂而進取。故從純音樂研究,是音樂鑑賞的向上的門。惟欲通過這向上之門,不是容易的事,不能強求之於一切的人們。又世間有種種的天賦的人,故純粹的音(即音樂的形式)以外毫無一點依據的純音樂,在有的人看來覺得像一片絕無島嶼可作標識的汪洋大海。對於這些人們,在奏鳴曲,四重奏,交響樂等形式上的一般的名稱以外,有附著解釋時作“依據”或“作標識的島嶼”的“標題”(programme)的音樂,及用音敘述事情的敘述音樂。但音樂的性質,與用文字,線條,形態來明確地描出事件,再現物體的文學,繪畫,雕刻等藝術根本地不同。音樂是以不確定為本性的,故不能像用文字文章的文學那樣明了地敘述事件,也不能像繪畫雕刻等那樣明了地再現事體。所以雖說給它定標題,使它敘述事情,但不能與詩歌或繪畫,雕刻相競技。
第二,倘能明白感得二個以上的旋律相併而自由進行而其結果自然地生出不協和音來,聽者的注意就集中在這等旋律的差異上,其音樂的表現力就更強。舉淺近的例來說,無論哪個家庭,任憑何等地琴瑟和諧,倘然夫婦之間或其家族的各方面都有個性,總不會有經常不斷的完全的調和的,如果有絕對的和平永遠繼續下去,人生恐怕已平凡乏味得極了,樂曲好比一個家族,其中的旋律是各有特獨的性癖的一員,故二個以上的旋律一同進行,是必然要起一點衝突的,這衝突名為“不協和音”。過於劇烈的衝突,自然不好,這點在家庭也如是,在音樂上也同理,但這不協和音稍粗暴一點的時候,就可使音樂的效果非常地強,這是什麼原故呢?因為這不協和音能顯出各旋律的獨立性,使各旋律的特性——差不多可說是個人性——彼此對照而力強起來,這等不協和音有時在音樂中只添一點異味而使之有趣,有時又往往賦音樂以可驚嘆的強與粗剛的力。
下面的圖中含著一點妙味的不協和音。這是有名的歌劇《卡門》(carmen)的作者比才(georgesbizet,1838-1875,現代法蘭西歌劇家)的有名的管弦樂組曲《阿萊城姑娘》(l&aposarllěsienne)中的一節。
右手彈的(即上面一行)二個旋律,在管弦樂是用兩支笛吹奏的,左手彈的(即下面一行)伴奏部,是用弦樂器演奏的。試先拿最上方的旋律來與伴奏一同彈奏,次拿第二個旋律來與伴奏一同彈奏,可以聽出兩種合奏都是很融合的。以後再拿兩個旋律來與伴奏一同彈奏時,就聽到在附星印*的地方所起的不協和音非常粗硬觸耳,但是要注意,這不協和不但是許可的,正因為有這不協和音,而兩個旋律的差異點得更顯著地分明地響出,在全體的效果上看來反而是有愉快的感覺的。比方起來,這猶之戀人間的口角,只是一剎那間的事。驟雨後的風光更加明媚似地,結局反而使相思的二人互相堅加其對於對手的愛與戀。
會議中的議員各重自己的職分,熱心地主張自己所認為可的意見的時候,這會議就帶生氣,有時瀰漫著殺氣似的力。反之,像在有一種婦人會中所見,有的各作上品婦人的態度,沒有主張自己的意見的熱誠,有的沒有懷抱著主張的意見(個性),只是舉止閒雅,態度馴良而盲從別人的,驟見好像完全調和,其實是無人格的偶像的默從與盲從,生氣當然沒有,趣味也一點看不出。樂曲中的旋律的進行也與這同樣。各自專念於自己的任務,用了非常的生氣而前進的二個以上的聲部的進行曲中自然地生起的不協和音,往往給音樂以有如動物的強大的力。這樣效果在耳上聽起來或者覺得苦,也未可知,但在心中是極刺激的。今從現代最大的作曲家之一的施特勞斯(ri插rdstrauss,1864-1949)的作品中摘取下圖的一例,以明證這種效果。
在惹起世人是非之議的,他的有名的交響詩《英雄生涯》(einheldenleben,1898)中的一個偉大雄壯的頂點(climax)的終結處,他把管弦樂分為三組,小提琴,中提琴,長笛,雙簧管,單簧管,及小號(violin,viola,flute,oboe,clarinet,andtrumpet)諸樂器取如前圖(a)所示的潑辣而生氣橫溢的上行音階而進行,同時八個以上之多的圓號(frenchhorn)大聲地吹奏如(b)的下行音階,又長號與大號(trombone,tuba)皆奏(c)的和弦以為上兩者的基礎。要把這全體用鋼琴(piano)彈奏,是困難的。梅森(d。gregorymason,即本篇所本的aguidetomusic的著者)用如(d)的結合形式在鋼琴上彈奏,結果得到下列兩個可注意的點:即第一,各旋律在許多地方互相“踏踵”,第二,一聽懂了這旋律的移動的方法,就可了解因互相踏踵而起的粗雜味能使旋律更加潑辣,進行時的堂堂的威嚴更加強,而賦予這第一節以無比的光輝和力。
第30章 音樂與文學的握手(上) (3)
音樂的因了緩急,高低及粗滑等交替而在我們胸中喚起各式各樣的同感的心的狀態,以及其主要的方法,已在上文中約略研究過。這等心的狀態,像上文所述,是不十分確定的。聽了勇壯的進行曲而被喚起的力強的生活感時,我感到軍隊,你聯想登山,他想到將軍,也未可知。實驗的結果,也是十人十色的。所以古來關於音樂執批評論述之筆的人們,大都要悲嘆音樂的茫漠。其實,我們的音樂是正惟其有這空文漠漠而毫不示人以可捕捉的地方的不確定性,所以能逞其比別的一切姊妹藝術更強更深地搖動我們的心的奧處的神秘的偉力。
別種藝術有特殊的強的表現力時之所以稱為接近於音樂者,就是說這藝術失卻他的本來的確定性,或確定性稀薄,也就是說接近了像音樂的本性的不確定性。這樣的適例,在昔日的惠司勒(whistler,1834-1903)的幾張畫中,近日的康定斯基(kandinsky)的作畫的“構圖”中,德意志現代表現派作家的雕刻作品中,均可以看到。別的藝術是借外界的物象的形來表現的,是從外部向內部而作用的。音樂則與之正反對,全不借外界的形,而直接從內部向外部作用。故非“客觀的”藝術而為“主觀的”藝術。只因其直接訴及於我們的心,故能攪拌我們的一切的感情而使之沸騰,又使我們誠服地把全心身投入其中,與音樂生活,共呼吸,共相調和而營我們的存在。
下音樂的訴述音樂藝術的最高形式,是奏鳴曲(sonata),三重奏曲(trio),四重奏曲(quartet)等所謂室內樂(插mbermu-sic),及由交響曲(symphony)的管弦樂(orchestra)所成的純音樂(puremusic),這等當然是在音以外全不假借他物的援助與協力的。音樂所給人的至純的歡喜,非由純音樂則無從得到。為歌曲(lied),則混入詞詩(文學)的興味;更進一步而為歌劇(opera)或樂劇(musik-drama),則在詞詩以外又混入背景,舞台裝置,優伶的動作、舞蹈,電光變化等分子,故音樂的力因之加強。但聽者的注意大部分散在別的要素上,故其所給人的感興雖可強烈一點,但決不是純粹從音樂得來的了。所以聽了歌曲,看了歌劇而感到歡喜的人倘以為這歡喜從音樂得來,是與吃了葡萄麵包或蝦仁面而讚賞面的滋味同樣的。歌劇藉助於歌詞的力,劇情的興味,背景的美,演技的熟練,電光變化的妙巧,仿佛面之借味於蝦仁或葡萄;純音樂則仿佛面的純味,樸素而深長。
欲叩音樂鑑賞的深處的門而登其堂奧①(①堂奧,指堂的深處。——校訂者注。)的人,務必向純音樂而進取。故從純音樂研究,是音樂鑑賞的向上的門。惟欲通過這向上之門,不是容易的事,不能強求之於一切的人們。又世間有種種的天賦的人,故純粹的音(即音樂的形式)以外毫無一點依據的純音樂,在有的人看來覺得像一片絕無島嶼可作標識的汪洋大海。對於這些人們,在奏鳴曲,四重奏,交響樂等形式上的一般的名稱以外,有附著解釋時作“依據”或“作標識的島嶼”的“標題”(programme)的音樂,及用音敘述事情的敘述音樂。但音樂的性質,與用文字,線條,形態來明確地描出事件,再現物體的文學,繪畫,雕刻等藝術根本地不同。音樂是以不確定為本性的,故不能像用文字文章的文學那樣明了地敘述事件,也不能像繪畫雕刻等那樣明了地再現事體。所以雖說給它定標題,使它敘述事情,但不能與詩歌或繪畫,雕刻相競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