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頁
在宜坐的範圍內,椅子不妨變更其形式與材料,太師椅也好,沙發椅也好;竹製也好,木製也好,鋼管制也好。但倘形式非常新穎而不宜於坐,則不但實用上感到不便,眺望的感覺上亦頗不快。建築的目的是求其“宜住”。在宜住的範圍內,建築不妨自由變化其式樣。完美的建築,一切構造與裝飾,皆合於住的題目。住的題目不同,或住神,或住人,或住家庭,或住大眾,建築的構造與裝飾亦隨之而變化。務求與題目相合,全體作有機的構成,便是合目的性的建築。就小部分而言,雙扉宜用於私人住屋,大鐵門宜用於公共建築。故意在低小的私人住屋上裝兩扇大鐵門,觸目固然夠觸目了,然而於實用上頗不相宜,於感覺上尤不快適。現代的商業藝術的狀態正是如此。
商業藝術的來由,在於資本主義發展的時代。十八世紀末葉,法國曾有畫家為外科醫生描繪招牌,是為商業藝術的起源。自此至今,約一百五十年間,資本主義的勢力日漸進展,積到極度發達的現代。商業藝術亦隨之而日漸成形,直到機械文明的今日而極度繁榮。藝術被社會政策所利用,原是歷代常有的現象。古代遺留下來的偉大的紀念物,往往明顯地表露著一時代的政策的意圖的秘密。例如希臘的parthenon神殿,在表面上是雅典市的守護神的供奉處,其實是藉此以收攬民心。當時雅典全市成為一大工場,國家對於人民支給與戰爭時同量的工資,市民專心一意,拿全部的精力去對付神殿的營造,便演成文化燦爛的黃金時代。又如拿破崙時代的盛行戰爭畫尤為支配階級的政策的最露骨的表示。
拿破崙信任當時的畫家大衛(louisdavid),派他做美術總督。大衛也會奉承拿破崙,專力描寫拿破崙的英雄的事跡,在畫布上讚頌君主的偉大。於是君主與畫家,互相扶助,互相標榜。拿破崙的用意,借畫家的巧妙的手腕來表出自己的英姿,最容易獲得民心。因為時值十九世紀初葉,正是繪畫藝術最富大眾性的時代,以繪畫宣揚威力,最為得力。在對方面,畫家的用意,用繪畫把拿破崙讚頌為最大的英雄,圖自己的榮達亦最便利。故當時的戰爭畫,皆由拿破崙自己詳細指定題材,自述其英雄的行為,而令畫家競作繪畫。最能把拿破崙英雄化的,便是最優的作品,賞賜這畫家以巨額的獎金,或高貴的官位。故在當時,凡大作品必是宣傳拿翁的英雄的繪畫,宣傳愈力,作品的價值愈高。宣傳的價值等於藝術的價值了。
現代的商業藝術,與拿破崙時代的戰爭畫同一性質,同是社會政策利用藝術的一例。但以今比昔,程度更為深進。大衛的繪畫,題材雖然都是拿翁讚頌的醜態,但又論繪畫的技法,端莊,典雅,微密,謹嚴,仍不失為一代的宗匠。美術史上有三大繁榮時期,第一是古代希臘,第二是中世義大利文藝復興,第三是十九世紀的近代美術。近代美術的發起是古典派,而大衛被推為古典派的首領。因為大衛的藝術自成一派,具有獨立的藝術樣式,足為後代的文化的先導。可知他的藝術,於“宣傳”的效果之外,同時又具備藝術的效果的“快美”。凡藝術必伴“快美”之感。“快美”是一切藝術所不可缺的第一條件。
試看現代資本主義治下的商業藝術,對於這第一條件實有很大缺憾!試乘火車,眺望窗外的風景,常有占據建築物全壁的大字“金鼠牌①(①金鼠牌,是當時一種較為低檔的香菸牌子。——校訂者注。)”,“骨痛精”,強硬地加入在一片景色之中,非常觸目,然而很不調和。到處的都市,城邑,鄉村的外觀,都被這種唐突的GG所污損了。試看都市的街道,則奇形怪狀的招牌,從四面八方刺射行人的眼睛,只求觸目,不顧美醜,污損了街道的整潔,又給觀者以嫌惡的印象。嫌惡由你嫌惡,GG的宣傳目的畢竟被他達得的。不但如此,愈能刺射人目而使人嫌惡,GG的效果愈大。他們只管要你看見,不管你看見時的歡喜或嫌惡。因此之故,藝術的醜惡者,往往是GG的有效者。於此又見資本主義蹂躪藝術的現象。
廿二(1933)年歲暮,為《新中華》作。
第23章 將來的繪畫
從各方面觀察,將來的繪畫,必然向著“形體切實”與“印象強明”兩個標準而展進,形體切實是西洋畫的特色,印象強明是東洋畫的特色。故將來的繪畫,可說是東西合璧的繪畫——不過,這所謂東西合璧,不是半幅西洋畫與半幅東洋畫湊成一幅,而是兩種畫法合成一種。不在紙上湊合,而在畫者的心中、眼中和手上湊合。不是東洋畫加西洋畫,須是東洋畫乘西洋畫。不是東西洋畫法的混合,須是東西洋畫法的化合。
東西洋兩種畫法比較起來,互相反對的差別有四點:第一,西洋畫向來是“如實”描寫的,故其畫類似照相。布置取捨固然與照相不同,但在一局部物體中,如實描寫,與照相相類似,像寫實派以前的西洋繪畫,這點特色尤為顯著。反之,東洋畫向來是“摘要”描寫的,故其畫中之物與實物迥異,坦白地表示這是繪畫,並無模仿或冒充實物的意圖。畫的世界與真的世界判然區別。故看畫時感得實際世間所無的特別強明的印象。
第二,西洋畫的布置向來“緊張”。一幅畫中,往往自上至下,自左至右,裝滿物體,近景、中景、遠景,往往俱收並取在一幅畫中。凡眼前所見布置美好的狀態,皆可以如實描寫之,使成為繪畫。故其畫一見就有真切之感。反之,東洋畫的布置向來都“空松”,往往把天地頭留出很多,著墨的只有畫紙的一部分。有時長長的一條立軸中,只在下端孤零零地畫一塊石頭,或者一株白菜,不畫背景,留著許多的白紙。因此一幅畫中的主要物體非常顯著,給看者以非常強明的印象。
第三,西洋畫由“塊”組成,例如所謂沒骨畫法,印象派以前西洋畫中盛用之。其法照物體實際的狀態描寫。不用顯明的線條,只在塊與塊相交界處略略用線分割。然其線不是獨立的東西,只是各塊的境界,與照相中所見的相近似。故西洋畫非常逼真。反之,東洋畫由“線”構成,線除了當作形體的境界以外,又具有獨立的意義,有面積,有肥瘦,有強弱,有剛柔。有時竟不顧形體而獨立地發展,成為石的種種皴法,及四君子的種種筆法。故東洋畫坦白地表明它是畫,不是模仿實物。因為實物上是只有界限而沒有獨立的線條的,因此東洋畫的表現非常觸目。
第四,西洋畫因為如實地描寫,緊張地布置,不顯示線條,所以一幅畫中必然有統一的中心,穩固的根基,表出一種“完成”的實景。反之,東洋畫因為摘要地描寫,空松地布置,又用獨立的線條,故一幅畫中沒有統一的中心,物體都懸空地局部地寫著,表出一種“未完成”的趣味。故西洋畫所寫的是常見的現象,東洋畫所寫的是奇特的現象。
由上述的四種差別,可知西洋畫法的特色是“形體切實”,東洋畫法的特色是“印象強明”。例如現在前面走來的是個女人,用西洋畫法在油畫布上表現起來,是照現在望見的狀態描寫,雖不奇特,而很逼真,一望而知為一個行路的女人。倘用東洋畫法在宣紙上表現起來,是看取其人的特點,加以擴張變化,而誇大地描寫。雖不逼真,然而“女”的特點非常強明地表出著,試看古畫中的仕女,大都頭大身小,肩削腰細,形體上完全不像世間的人。然古代女子的纖弱窈窕的特點,強明地表出著。
商業藝術的來由,在於資本主義發展的時代。十八世紀末葉,法國曾有畫家為外科醫生描繪招牌,是為商業藝術的起源。自此至今,約一百五十年間,資本主義的勢力日漸進展,積到極度發達的現代。商業藝術亦隨之而日漸成形,直到機械文明的今日而極度繁榮。藝術被社會政策所利用,原是歷代常有的現象。古代遺留下來的偉大的紀念物,往往明顯地表露著一時代的政策的意圖的秘密。例如希臘的parthenon神殿,在表面上是雅典市的守護神的供奉處,其實是藉此以收攬民心。當時雅典全市成為一大工場,國家對於人民支給與戰爭時同量的工資,市民專心一意,拿全部的精力去對付神殿的營造,便演成文化燦爛的黃金時代。又如拿破崙時代的盛行戰爭畫尤為支配階級的政策的最露骨的表示。
拿破崙信任當時的畫家大衛(louisdavid),派他做美術總督。大衛也會奉承拿破崙,專力描寫拿破崙的英雄的事跡,在畫布上讚頌君主的偉大。於是君主與畫家,互相扶助,互相標榜。拿破崙的用意,借畫家的巧妙的手腕來表出自己的英姿,最容易獲得民心。因為時值十九世紀初葉,正是繪畫藝術最富大眾性的時代,以繪畫宣揚威力,最為得力。在對方面,畫家的用意,用繪畫把拿破崙讚頌為最大的英雄,圖自己的榮達亦最便利。故當時的戰爭畫,皆由拿破崙自己詳細指定題材,自述其英雄的行為,而令畫家競作繪畫。最能把拿破崙英雄化的,便是最優的作品,賞賜這畫家以巨額的獎金,或高貴的官位。故在當時,凡大作品必是宣傳拿翁的英雄的繪畫,宣傳愈力,作品的價值愈高。宣傳的價值等於藝術的價值了。
現代的商業藝術,與拿破崙時代的戰爭畫同一性質,同是社會政策利用藝術的一例。但以今比昔,程度更為深進。大衛的繪畫,題材雖然都是拿翁讚頌的醜態,但又論繪畫的技法,端莊,典雅,微密,謹嚴,仍不失為一代的宗匠。美術史上有三大繁榮時期,第一是古代希臘,第二是中世義大利文藝復興,第三是十九世紀的近代美術。近代美術的發起是古典派,而大衛被推為古典派的首領。因為大衛的藝術自成一派,具有獨立的藝術樣式,足為後代的文化的先導。可知他的藝術,於“宣傳”的效果之外,同時又具備藝術的效果的“快美”。凡藝術必伴“快美”之感。“快美”是一切藝術所不可缺的第一條件。
試看現代資本主義治下的商業藝術,對於這第一條件實有很大缺憾!試乘火車,眺望窗外的風景,常有占據建築物全壁的大字“金鼠牌①(①金鼠牌,是當時一種較為低檔的香菸牌子。——校訂者注。)”,“骨痛精”,強硬地加入在一片景色之中,非常觸目,然而很不調和。到處的都市,城邑,鄉村的外觀,都被這種唐突的GG所污損了。試看都市的街道,則奇形怪狀的招牌,從四面八方刺射行人的眼睛,只求觸目,不顧美醜,污損了街道的整潔,又給觀者以嫌惡的印象。嫌惡由你嫌惡,GG的宣傳目的畢竟被他達得的。不但如此,愈能刺射人目而使人嫌惡,GG的效果愈大。他們只管要你看見,不管你看見時的歡喜或嫌惡。因此之故,藝術的醜惡者,往往是GG的有效者。於此又見資本主義蹂躪藝術的現象。
廿二(1933)年歲暮,為《新中華》作。
第23章 將來的繪畫
從各方面觀察,將來的繪畫,必然向著“形體切實”與“印象強明”兩個標準而展進,形體切實是西洋畫的特色,印象強明是東洋畫的特色。故將來的繪畫,可說是東西合璧的繪畫——不過,這所謂東西合璧,不是半幅西洋畫與半幅東洋畫湊成一幅,而是兩種畫法合成一種。不在紙上湊合,而在畫者的心中、眼中和手上湊合。不是東洋畫加西洋畫,須是東洋畫乘西洋畫。不是東西洋畫法的混合,須是東西洋畫法的化合。
東西洋兩種畫法比較起來,互相反對的差別有四點:第一,西洋畫向來是“如實”描寫的,故其畫類似照相。布置取捨固然與照相不同,但在一局部物體中,如實描寫,與照相相類似,像寫實派以前的西洋繪畫,這點特色尤為顯著。反之,東洋畫向來是“摘要”描寫的,故其畫中之物與實物迥異,坦白地表示這是繪畫,並無模仿或冒充實物的意圖。畫的世界與真的世界判然區別。故看畫時感得實際世間所無的特別強明的印象。
第二,西洋畫的布置向來“緊張”。一幅畫中,往往自上至下,自左至右,裝滿物體,近景、中景、遠景,往往俱收並取在一幅畫中。凡眼前所見布置美好的狀態,皆可以如實描寫之,使成為繪畫。故其畫一見就有真切之感。反之,東洋畫的布置向來都“空松”,往往把天地頭留出很多,著墨的只有畫紙的一部分。有時長長的一條立軸中,只在下端孤零零地畫一塊石頭,或者一株白菜,不畫背景,留著許多的白紙。因此一幅畫中的主要物體非常顯著,給看者以非常強明的印象。
第三,西洋畫由“塊”組成,例如所謂沒骨畫法,印象派以前西洋畫中盛用之。其法照物體實際的狀態描寫。不用顯明的線條,只在塊與塊相交界處略略用線分割。然其線不是獨立的東西,只是各塊的境界,與照相中所見的相近似。故西洋畫非常逼真。反之,東洋畫由“線”構成,線除了當作形體的境界以外,又具有獨立的意義,有面積,有肥瘦,有強弱,有剛柔。有時竟不顧形體而獨立地發展,成為石的種種皴法,及四君子的種種筆法。故東洋畫坦白地表明它是畫,不是模仿實物。因為實物上是只有界限而沒有獨立的線條的,因此東洋畫的表現非常觸目。
第四,西洋畫因為如實地描寫,緊張地布置,不顯示線條,所以一幅畫中必然有統一的中心,穩固的根基,表出一種“完成”的實景。反之,東洋畫因為摘要地描寫,空松地布置,又用獨立的線條,故一幅畫中沒有統一的中心,物體都懸空地局部地寫著,表出一種“未完成”的趣味。故西洋畫所寫的是常見的現象,東洋畫所寫的是奇特的現象。
由上述的四種差別,可知西洋畫法的特色是“形體切實”,東洋畫法的特色是“印象強明”。例如現在前面走來的是個女人,用西洋畫法在油畫布上表現起來,是照現在望見的狀態描寫,雖不奇特,而很逼真,一望而知為一個行路的女人。倘用東洋畫法在宣紙上表現起來,是看取其人的特點,加以擴張變化,而誇大地描寫。雖不逼真,然而“女”的特點非常強明地表出著,試看古畫中的仕女,大都頭大身小,肩削腰細,形體上完全不像世間的人。然古代女子的纖弱窈窕的特點,強明地表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