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頁
“女性是人生的音樂!”不錯!我悟得了,女性本身就是音樂!男性的貝多芬,華格納,是為女性作音樂的;是從女性受得靈感,拿女性為材料而作出音樂的。故在音樂,男性是創造的,女性是享用的。男性是種子,女性是土壤,音樂的花從種子發出,受土壤的滋養而榮華。人們只注意於這是某種子開出的花,而不知道花是受土壤的滋養,在土壤上繁榮,而為土壤所有的。這樣一想,自來音樂家的多受母教,多戀史,自來女性的性質的接近於音樂,女性的善於音樂感染,自來音樂藝術的與女性有特別關係,在這裡都可推知其原由;而自來的音樂作家的都是男性而沒有女性,在這裡也可知道其是當然的事,而不足怪了。
久遠的女性!文化生活的最上乘的藝術中的最優秀的音樂,是你們所有的!這是何等光榮的事!願你們自愛!
民國十五(1926)年冬至,為《新女性》作。
第21章 商業藝術 (1)
—年之前,《新中華》誕生號向我徵文時,我曾寫過一篇《最近世界藝術的新趨勢》①(①該文曾載1933年1月1o日《新中華》創刊號。——校訂者注。)。現在《新中華》又要出“新年號”了,編輯先生命我再寫一篇這一類的文字。想到時光過去的迅速,看到藝術變態的複雜,要講現代藝術的話,覺得茫無頭緒,不知從何說起。只是近來讀了日本藝術論者板垣鷹穗氏的幾冊書,覺得他的論旨很可讚佩。便引借他的話材,加以自己的感想,再寫這一篇文字,聊以塞責。
誕生號所載《最近世界藝術的新趨勢》一篇文字,大旨是說:“最近世界的藝術的變化,是由少數人的玩賞品趨向多數人享受的大眾藝術。”換言之,是“由為藝術的藝術趨向為人生的藝術”。然而現在正在變動期中,故狀態非常複雜。新舊並存,莫衷一是,流派對峙,勢均力敵,演成非常複雜的現代藝術的萬花鏡。故一部分人在那裡高呼“大眾藝術”,“普羅②(②普羅,即proletarian(無產階級的)或proletariat(無產階級)音譯的略稱。——校訂者注。)藝術”。另一部分人在探求“感覺的陶醉”,“藝術的法悅”。像德國,普羅繪畫非常發達,各地有“普羅生活畫家”的團集,又有所謂“德意志革命造型美術協會”的機關。然而個人的,主觀的“表現主義”的繪畫,在本國並未完全消滅;康定斯基(kandinsky),考考施卡(kokoschka)等的畫風在世間各國仍有不少承繼者。又如美國,大戰後普羅繪畫宣揚甚盛,其機關雜誌《解放者》被禁止後,又有所謂《月刊勞動者》,所謂《新興大眾》繼續而起,竭力宣傳。
但一方面歐洲的古代的名畫仍在以重價銷售於美國;舊時代的作品每年仍在美國產生巨額的複製品。又如俄國一方面有“革命俄羅斯美術家協會”努力提倡大眾易解的,平易顯明的寫實畫法,但他方面無對象的構成派繪畫——一種感覺的遊戲——還是不絕地出現於世間。至於我們中國,情形更加複雜,差不多外國一切畫風,在中國都有承繼者,古典畫派,浪漫畫派,寫實畫派,在中國畫界都有存在;而後期印象派,表現派,立體派,似乎在青年畫界中尤為盛行。跟了時代潮流而提倡大眾藝術的人也有,不過其力集中於文學界。在繪畫界,還極少聽到這種呼聲。雖然也有提倡“產業美術”的話,但在實際上,還是古風的中國畫的中堂,立軸,屏條等賣得起錢。於是求生產的人就不高興研究工藝美術,而寧願投拜老畫家之門,跟他學習山水,花卉,翎毛的畫法。這狀態也可謂複雜之極了!這是現代世間各國的共通的傾向。藝術界因為一時代的藝術,必以一時代的社會生活狀態為背景。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抗爭,資本階級與無產階級的對立,在現今的世間到處皆是。以這種抗爭及對立為背景的藝術界,當然有共通的複雜性。這複雜的現代藝術界中最觸目的現象,便是以這兩者為背景的兩種藝術的對峙。
以無產階級為背景的藝術,如前文所說的“普羅藝術”,力求大眾的易解,便於替主義作宣傳,這可稱之為“宣傳藝術”。以資本階級為背景的藝術,力求形狀色彩的觸目,便於替商業作GG,這可稱之為“GG藝術”。兩者以相反對的兩種主義為背景,以相對峙的兩種社會為中心。然而兩種藝術的情狀,在根本上有共通的一點,即皆以“煽動大眾”為主要目的。因為宣傳就是GG,GG無非宣傳。從前的藝術家,伏在山林中的畫室里研究氣韻與傳神,創作高深的傑作,掛在幽靜的畫廊里,受極少數的知音者的鑑賞。
現代的畫家須得走出畫室來參加於社會,為社會運動作poster(招貼畫),向大眾宣傳其主義;或者棄山林而入都會,為商業考察建築的形態,計劃櫥窗的裝飾,描寫GG的圖案,向大眾勸誘購買其貨品。宣傳主義與勸誘購買,內容的性質雖然不同,但其表面的手段實為一致,都是要“煽動大眾”。在去年那篇文字中,我曾舉一個譬喻:從前的藝術品仿佛盆栽,供在書齋或洞房中,受少數人的欣賞;現在的藝術好比野花,公開在廣大的野外,受大眾的觀覽。其所以公開於大眾者,為的是要藉此誘惑大眾,煽動大眾。所以現在的造型美術的傾向,形式競尚奇特,色彩競尚強烈。凡最容易牽惹大眾的眼而煽動大眾的心的,便是價值最高貴的藝術。藝術的效果等於宣傳的效果。這狀態在現今的商業大都市中最為露骨。
在今日,身入資本主義的商業大都市中的人,誰能不驚嘆現代商業藝術的偉觀!高出雲表的摩天樓,光怪陸離的電影院建築,五光十色的霓虹燈,日新月異的商店櫥窗裝飾,加之以鮮麗奪目的GG圖案,書籍封面,貨品裝潢,隨時隨地在那裡刺射行人的眼睛。總之,自最大的摩天樓建築直至最小的火柴匣裝飾,無不表出著商業與藝術的最密切的關係,而顯露著資本主義與藝術的交流的狀態。
從前所稱崇的“為藝術的藝術”,現在變成“為GG的藝術”了。從前所標榜的“藝術至上主義”,現在變成“藝術商業化”了。十餘年前,世間的藝術論者高呼“出象牙塔”!藝術家果在這十餘年中應了這呼聲,而漸漸地走下象牙塔,來加入到大眾的社會裡。不料一進社會,又被資本主義所僱傭去了。
前世紀末與本世紀初在歐洲出現的各種所謂“新興藝術”,例如超現實派,立體派,構成派,未來派,象徵派等,在今日已漸被商業藝術的大潮流所淹沒了,這種藝術原是歐洲大戰後一班小資產階級的人們的娛樂物,只宜供少數人的主觀的享樂,感覺的遊戲,本來不能獨立為一種適合時代潮流的藝術主義。故到了普羅與布爾①(①布爾,即bourgeois(資產階級的)或bourgeoisie(資產階級)音譯的略稱。——校訂者注。)相對峙的現今的世間,它們就失卻其獨自的立腳地而被商業藝術所利用。例如從前的超現實派的繪畫,現在已被應用於流行雜誌的封面圖案上,從前立體派雕刻,現在已被利用作服裝商店的櫥窗中的“人體模型”(mannequin;manikin)。從前的構成派的構圖,現在已被應用為商店櫥窗的裝飾或宣傳用的草帽的紋樣。從前的所謂“純粹電影”,現在已被用作“宣傳電影”。象徵時代的所謂“光的音樂”,現在已被用作都市之夜的照明GG了。資本主義把前代一切藝術的技法採取搜集起來,造成一種商業藝術,當作自己的宣傳手段。“為藝術的藝術”,現在竟一變而為“為商業的藝術”了。
久遠的女性!文化生活的最上乘的藝術中的最優秀的音樂,是你們所有的!這是何等光榮的事!願你們自愛!
民國十五(1926)年冬至,為《新女性》作。
第21章 商業藝術 (1)
—年之前,《新中華》誕生號向我徵文時,我曾寫過一篇《最近世界藝術的新趨勢》①(①該文曾載1933年1月1o日《新中華》創刊號。——校訂者注。)。現在《新中華》又要出“新年號”了,編輯先生命我再寫一篇這一類的文字。想到時光過去的迅速,看到藝術變態的複雜,要講現代藝術的話,覺得茫無頭緒,不知從何說起。只是近來讀了日本藝術論者板垣鷹穗氏的幾冊書,覺得他的論旨很可讚佩。便引借他的話材,加以自己的感想,再寫這一篇文字,聊以塞責。
誕生號所載《最近世界藝術的新趨勢》一篇文字,大旨是說:“最近世界的藝術的變化,是由少數人的玩賞品趨向多數人享受的大眾藝術。”換言之,是“由為藝術的藝術趨向為人生的藝術”。然而現在正在變動期中,故狀態非常複雜。新舊並存,莫衷一是,流派對峙,勢均力敵,演成非常複雜的現代藝術的萬花鏡。故一部分人在那裡高呼“大眾藝術”,“普羅②(②普羅,即proletarian(無產階級的)或proletariat(無產階級)音譯的略稱。——校訂者注。)藝術”。另一部分人在探求“感覺的陶醉”,“藝術的法悅”。像德國,普羅繪畫非常發達,各地有“普羅生活畫家”的團集,又有所謂“德意志革命造型美術協會”的機關。然而個人的,主觀的“表現主義”的繪畫,在本國並未完全消滅;康定斯基(kandinsky),考考施卡(kokoschka)等的畫風在世間各國仍有不少承繼者。又如美國,大戰後普羅繪畫宣揚甚盛,其機關雜誌《解放者》被禁止後,又有所謂《月刊勞動者》,所謂《新興大眾》繼續而起,竭力宣傳。
但一方面歐洲的古代的名畫仍在以重價銷售於美國;舊時代的作品每年仍在美國產生巨額的複製品。又如俄國一方面有“革命俄羅斯美術家協會”努力提倡大眾易解的,平易顯明的寫實畫法,但他方面無對象的構成派繪畫——一種感覺的遊戲——還是不絕地出現於世間。至於我們中國,情形更加複雜,差不多外國一切畫風,在中國都有承繼者,古典畫派,浪漫畫派,寫實畫派,在中國畫界都有存在;而後期印象派,表現派,立體派,似乎在青年畫界中尤為盛行。跟了時代潮流而提倡大眾藝術的人也有,不過其力集中於文學界。在繪畫界,還極少聽到這種呼聲。雖然也有提倡“產業美術”的話,但在實際上,還是古風的中國畫的中堂,立軸,屏條等賣得起錢。於是求生產的人就不高興研究工藝美術,而寧願投拜老畫家之門,跟他學習山水,花卉,翎毛的畫法。這狀態也可謂複雜之極了!這是現代世間各國的共通的傾向。藝術界因為一時代的藝術,必以一時代的社會生活狀態為背景。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抗爭,資本階級與無產階級的對立,在現今的世間到處皆是。以這種抗爭及對立為背景的藝術界,當然有共通的複雜性。這複雜的現代藝術界中最觸目的現象,便是以這兩者為背景的兩種藝術的對峙。
以無產階級為背景的藝術,如前文所說的“普羅藝術”,力求大眾的易解,便於替主義作宣傳,這可稱之為“宣傳藝術”。以資本階級為背景的藝術,力求形狀色彩的觸目,便於替商業作GG,這可稱之為“GG藝術”。兩者以相反對的兩種主義為背景,以相對峙的兩種社會為中心。然而兩種藝術的情狀,在根本上有共通的一點,即皆以“煽動大眾”為主要目的。因為宣傳就是GG,GG無非宣傳。從前的藝術家,伏在山林中的畫室里研究氣韻與傳神,創作高深的傑作,掛在幽靜的畫廊里,受極少數的知音者的鑑賞。
現代的畫家須得走出畫室來參加於社會,為社會運動作poster(招貼畫),向大眾宣傳其主義;或者棄山林而入都會,為商業考察建築的形態,計劃櫥窗的裝飾,描寫GG的圖案,向大眾勸誘購買其貨品。宣傳主義與勸誘購買,內容的性質雖然不同,但其表面的手段實為一致,都是要“煽動大眾”。在去年那篇文字中,我曾舉一個譬喻:從前的藝術品仿佛盆栽,供在書齋或洞房中,受少數人的欣賞;現在的藝術好比野花,公開在廣大的野外,受大眾的觀覽。其所以公開於大眾者,為的是要藉此誘惑大眾,煽動大眾。所以現在的造型美術的傾向,形式競尚奇特,色彩競尚強烈。凡最容易牽惹大眾的眼而煽動大眾的心的,便是價值最高貴的藝術。藝術的效果等於宣傳的效果。這狀態在現今的商業大都市中最為露骨。
在今日,身入資本主義的商業大都市中的人,誰能不驚嘆現代商業藝術的偉觀!高出雲表的摩天樓,光怪陸離的電影院建築,五光十色的霓虹燈,日新月異的商店櫥窗裝飾,加之以鮮麗奪目的GG圖案,書籍封面,貨品裝潢,隨時隨地在那裡刺射行人的眼睛。總之,自最大的摩天樓建築直至最小的火柴匣裝飾,無不表出著商業與藝術的最密切的關係,而顯露著資本主義與藝術的交流的狀態。
從前所稱崇的“為藝術的藝術”,現在變成“為GG的藝術”了。從前所標榜的“藝術至上主義”,現在變成“藝術商業化”了。十餘年前,世間的藝術論者高呼“出象牙塔”!藝術家果在這十餘年中應了這呼聲,而漸漸地走下象牙塔,來加入到大眾的社會裡。不料一進社會,又被資本主義所僱傭去了。
前世紀末與本世紀初在歐洲出現的各種所謂“新興藝術”,例如超現實派,立體派,構成派,未來派,象徵派等,在今日已漸被商業藝術的大潮流所淹沒了,這種藝術原是歐洲大戰後一班小資產階級的人們的娛樂物,只宜供少數人的主觀的享樂,感覺的遊戲,本來不能獨立為一種適合時代潮流的藝術主義。故到了普羅與布爾①(①布爾,即bourgeois(資產階級的)或bourgeoisie(資產階級)音譯的略稱。——校訂者注。)相對峙的現今的世間,它們就失卻其獨自的立腳地而被商業藝術所利用。例如從前的超現實派的繪畫,現在已被應用於流行雜誌的封面圖案上,從前立體派雕刻,現在已被利用作服裝商店的櫥窗中的“人體模型”(mannequin;manikin)。從前的構成派的構圖,現在已被應用為商店櫥窗的裝飾或宣傳用的草帽的紋樣。從前的所謂“純粹電影”,現在已被用作“宣傳電影”。象徵時代的所謂“光的音樂”,現在已被用作都市之夜的照明GG了。資本主義把前代一切藝術的技法採取搜集起來,造成一種商業藝術,當作自己的宣傳手段。“為藝術的藝術”,現在竟一變而為“為商業的藝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