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頁
兵器、軍用器材的種類及其性能,以及突圍、渡河、對陣、迂迴、伏擊和反伏擊、攻城、
反火攻等各種形式的作戰形式和戰術問題。
《豹韜》包括“林戰”、“突戰”、“敵強”、“敵武”、“烏雲山兵”、“烏雲
澤兵”、“少眾”、“分險”等8篇,分別論述了在森林、山地、江河水澤地帶和險阻
地形下的作戰方法,並對特種地形和特殊情況下的作戰原則,如抗擊突然襲擊、夜襲和
以寡擊眾,以弱擊強等原則進行了總結。
《犬韜》包括“分合”、“武鋒”、“練士”、“教戰”、“均兵”、“武車士”、
“武騎士”、“戰車”、“戰騎”、“戰步”等10篇,分別論述軍隊的分合集結,如何
按一定的標準選拔勇猛有力、武藝高強嫻熟的步兵、車兵和騎兵,充當軍隊的基層軍官
和常備兵,如何訓練軍隊。值得一提的是,《犬韜》還在逐一論述步兵、車兵和騎兵諸
兵種的性能、戰鬥力、陣法和作戰方式的基礎上,結合地形條件和敵情的變化,指出步
兵貴在知變化,車兵貴在明曉地形,騎兵貴在了解別徑奇道,提出了步兵抗擊車騎的方
法,車兵有“十勝八害”,騎兵有“十勝九敗”,揭示了使用各種不同兵種的原則和方
法,開創了對諸兵種聯合作戰的研究。
94 《唐李問對》
“兵家之楷摸,用兵之典範”
《唐李問對》一作《李衛公問對》,是《唐太宗與李靖問對》一書的簡稱。全書因
以李世民與李靖一問一答的形式寫成而得名。
自《唐李問對》一書行世以來,歷代學者就普遍認為此書是北宋仁宗時(1023—
1063年)人阮逸的依託之作。如陳師道(1052—1101年)的《後山談叢》、何薳(1077
—1145年)的《春渚紀聞》認為此書是阮逸所著。邵博(?—1158年)的《邵氏聞見後
錄》和陳振孫的《直齋書錄解題》則認為此書是阮逸擬作和假託。後人因《唐李問對》
一書不見於《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的著錄,《太平御覽》、《武經
總要》等書沒有引用該書,其內容文字又淺陋不文,也都認為此書是贗作,成書於北宋
中葉。
不過,也有人對這種說法表示懷疑的。如馬端臨的《文獻通考》就認為此書並非出
自阮逸的假託。
值得注意的是,從《唐李問對》曾論述到上古陣法等宋人已不甚了了的問題來看,
此書恐怕不是阮逸所能憑空臆造,而是應另有所本。公元1042年成書的《崇文總目》著
錄有《李靖行述》1卷、《韜鈐秘錄》5卷和《衛國公手記》1卷。南宋人王應麟所撰
《玉海》卷141《兵制·兵法·〈李衛公問對〉》條引《書目》說:“李靖《兵鈐新書》
1卷,載靖與秦王論兵,如《問對》書。”據此,可知《唐李問對》一書很可能是阮逸
根據《李靖行述》、《韜鈐秘錄》和《衛國公手記》諸書編撰附益而成。
《唐李問對》共分3卷。卷上主要論述奇正、陣法、兵法和軍隊編制等問題。
奇正是中國古代軍事理論中常用的一對概念。自黃帝以來的兵法都主張先正後奇,
先仁義後權譎。曹操解釋奇正說,先投入戰鬥的是正兵,後投入戰鬥的是奇兵;正面作
戰的是正兵,從側翼發動攻擊的是奇兵。此書作者認為投入戰鬥的主力部隊是正兵,主
將自己統率的出擊部隊是奇兵。奇正之分不在於投入戰鬥的先後,以及是正面作戰還是
迂迴側擊。它指出,奇正之分完全是人為的,奇正可以互相轉化。訓練部隊時,可按奇
正來劃分,但在作戰時,卻不能有奇正有別,固定不變的觀念,而應隨機應變,以奇為
正,以正為奇,變化無窮,使敵人捉摸不透,將我軍的正兵誤認作奇兵,奇兵誤認作正
兵。它對奇正相互轉化的辯證關係作了深刻的闡述,發展了《孫子兵法》有關“奇正相
生”的思想。它又對天、地、風、雲、龍、虎、鳥、蛇八陣的名稱提出了新的解釋。作
者認為,八陣本是一陣,臨陣對敵時,出於變化制敵的需要,才散成八陣,戰鬥結束後,
又復歸為一陣。其中天陣、地陣的名稱來源於旗號;風陣、雲陣的名稱來自旛名;龍、
虎、鳥、蛇四陣的名稱則本自隊伍的分別。後人出於誤解和以訛傳訛,才將其誤認為8
種事物。其實在實際戰鬥中,陣勢的變化遠遠不止這8種。它還對楚國和中原各國車兵
編制的差異提出了有價值的見解。它指出,按周朝兵制,每車一乘由步兵72人,甲士3
人組成,分為3甲,每甲25人。楚國每車一乘由150人組成。這是因為楚國地處丘陵和江
河湖澤地帶,車少而人多。
卷中主要論述如何戍守北邊、訓練軍隊、擇人任勢、避實擊虛、增強部隊的戰鬥力
反火攻等各種形式的作戰形式和戰術問題。
《豹韜》包括“林戰”、“突戰”、“敵強”、“敵武”、“烏雲山兵”、“烏雲
澤兵”、“少眾”、“分險”等8篇,分別論述了在森林、山地、江河水澤地帶和險阻
地形下的作戰方法,並對特種地形和特殊情況下的作戰原則,如抗擊突然襲擊、夜襲和
以寡擊眾,以弱擊強等原則進行了總結。
《犬韜》包括“分合”、“武鋒”、“練士”、“教戰”、“均兵”、“武車士”、
“武騎士”、“戰車”、“戰騎”、“戰步”等10篇,分別論述軍隊的分合集結,如何
按一定的標準選拔勇猛有力、武藝高強嫻熟的步兵、車兵和騎兵,充當軍隊的基層軍官
和常備兵,如何訓練軍隊。值得一提的是,《犬韜》還在逐一論述步兵、車兵和騎兵諸
兵種的性能、戰鬥力、陣法和作戰方式的基礎上,結合地形條件和敵情的變化,指出步
兵貴在知變化,車兵貴在明曉地形,騎兵貴在了解別徑奇道,提出了步兵抗擊車騎的方
法,車兵有“十勝八害”,騎兵有“十勝九敗”,揭示了使用各種不同兵種的原則和方
法,開創了對諸兵種聯合作戰的研究。
94 《唐李問對》
“兵家之楷摸,用兵之典範”
《唐李問對》一作《李衛公問對》,是《唐太宗與李靖問對》一書的簡稱。全書因
以李世民與李靖一問一答的形式寫成而得名。
自《唐李問對》一書行世以來,歷代學者就普遍認為此書是北宋仁宗時(1023—
1063年)人阮逸的依託之作。如陳師道(1052—1101年)的《後山談叢》、何薳(1077
—1145年)的《春渚紀聞》認為此書是阮逸所著。邵博(?—1158年)的《邵氏聞見後
錄》和陳振孫的《直齋書錄解題》則認為此書是阮逸擬作和假託。後人因《唐李問對》
一書不見於《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的著錄,《太平御覽》、《武經
總要》等書沒有引用該書,其內容文字又淺陋不文,也都認為此書是贗作,成書於北宋
中葉。
不過,也有人對這種說法表示懷疑的。如馬端臨的《文獻通考》就認為此書並非出
自阮逸的假託。
值得注意的是,從《唐李問對》曾論述到上古陣法等宋人已不甚了了的問題來看,
此書恐怕不是阮逸所能憑空臆造,而是應另有所本。公元1042年成書的《崇文總目》著
錄有《李靖行述》1卷、《韜鈐秘錄》5卷和《衛國公手記》1卷。南宋人王應麟所撰
《玉海》卷141《兵制·兵法·〈李衛公問對〉》條引《書目》說:“李靖《兵鈐新書》
1卷,載靖與秦王論兵,如《問對》書。”據此,可知《唐李問對》一書很可能是阮逸
根據《李靖行述》、《韜鈐秘錄》和《衛國公手記》諸書編撰附益而成。
《唐李問對》共分3卷。卷上主要論述奇正、陣法、兵法和軍隊編制等問題。
奇正是中國古代軍事理論中常用的一對概念。自黃帝以來的兵法都主張先正後奇,
先仁義後權譎。曹操解釋奇正說,先投入戰鬥的是正兵,後投入戰鬥的是奇兵;正面作
戰的是正兵,從側翼發動攻擊的是奇兵。此書作者認為投入戰鬥的主力部隊是正兵,主
將自己統率的出擊部隊是奇兵。奇正之分不在於投入戰鬥的先後,以及是正面作戰還是
迂迴側擊。它指出,奇正之分完全是人為的,奇正可以互相轉化。訓練部隊時,可按奇
正來劃分,但在作戰時,卻不能有奇正有別,固定不變的觀念,而應隨機應變,以奇為
正,以正為奇,變化無窮,使敵人捉摸不透,將我軍的正兵誤認作奇兵,奇兵誤認作正
兵。它對奇正相互轉化的辯證關係作了深刻的闡述,發展了《孫子兵法》有關“奇正相
生”的思想。它又對天、地、風、雲、龍、虎、鳥、蛇八陣的名稱提出了新的解釋。作
者認為,八陣本是一陣,臨陣對敵時,出於變化制敵的需要,才散成八陣,戰鬥結束後,
又復歸為一陣。其中天陣、地陣的名稱來源於旗號;風陣、雲陣的名稱來自旛名;龍、
虎、鳥、蛇四陣的名稱則本自隊伍的分別。後人出於誤解和以訛傳訛,才將其誤認為8
種事物。其實在實際戰鬥中,陣勢的變化遠遠不止這8種。它還對楚國和中原各國車兵
編制的差異提出了有價值的見解。它指出,按周朝兵制,每車一乘由步兵72人,甲士3
人組成,分為3甲,每甲25人。楚國每車一乘由150人組成。這是因為楚國地處丘陵和江
河湖澤地帶,車少而人多。
卷中主要論述如何戍守北邊、訓練軍隊、擇人任勢、避實擊虛、增強部隊的戰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