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筆者不認識莊羽,不知道她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但筆者設想自己如果是她,現在一定會盡一切可能逃離這個國家。不是由於自己面臨這樣的人身威脅,而是由於為自己生活在這樣一個野蠻瘋狂的地方而膽寒。

  筆者也不知道莊羽所控是否真的是事實,但根據之前的章節里所分析出的信息,我們可以知道即使屬實,一樣也會有人作出這樣的威脅。

  這個國家的憲法裡寫著保障每個公民的身體和住宅不受侵犯(人身自由權)。然而現實中出現了這樣一種人上人,他們有一群狂熱的崇拜者,一旦你跟他們的利益相衝突,他們的這些狂熱的崇拜者就會琢磨著潑你硫酸……即使你並非主動挑釁,而是由於自己的權利受到了侵犯去討公道。

  這是一種什麼力量?

  這是"王道"的力量。

  順者昌,逆者亡。

  哪怕莊羽是熱衷炒作也好,是野心家也好,僅僅因為她在這種力量面前沒有立刻轉身逃走,而是堅持把官司打下去,筆者就覺得她實在勇敢。

  至於像筆者這樣的膽小鬼,僅僅想像一下這種"王道"普及以後的社會,就會覺得兩眼發黑天旋地轉。然而如果三杯黃湯下肚,膽子壯了一點,筆者可能就會瘋狂地擁護起這種現狀,並且力爭成為一個有大批FANS的人:FANS這種東西實在好使,尤其在你不擅長說理的時候,他們可以用疊加起來幾千分貝的聒噪把任何試圖說理的聲音淹沒無蹤,而當你能夠質疑你敵人的居心給自己帶上受害者的標籤時,他們甚至願意為你殺人放火。他們的最大優點就是道德對他們毫無約束力。

  是的,收起玩笑的口吻嚴肅判斷,獨一代中的部分人(還不是小部分)對道德意識的淡漠,已經達到了危險的境地。

  道德是一種什麼東西?

  筆者從來不認為道德是一種天經地義,亘古不變,神聖不可侵犯的東西。

  道德只是一種工具,一種協調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工具。

  它極端功利,毫無理想主義色彩,但是大公無私。任何符合道德的行為,無非都是將群體利益最大化的行為--人類最古老的道德,其本質面目非常清晰:不得殺人,是為了保持部族的人口數量;同姓不婚,是為了保持部族的人口質量;不得偷竊,是因為私有財產得到確認……而道德演變至今日,不論形式如何複雜微秒,就其本質,無非都是維護群體利益的一種約定俗成。

  而所謂不道德,就是破壞現有約定俗成的行為,其實質就是將個體利益凌駕於整體之上。而這種行為最終無一不被證明其愚蠢,因為人類是社會動物,破壞了群體利益,所能得到的結果只能是個體的滅亡。

  因此判斷一個人是否是健全的成年人,其實就是判斷其是否有足夠的遠見來遵守道德這個"大功利信條",不放任一己之私慾任意妄為。這樣的人可以照顧好自己,能夠肩負其責任,懂得運用其權利,不會給自己的同類全體造成危害。

  而沒有成年者,就是在這條路上學習著的人。他們即使沒有達到標準,至少是在朝著這個方向前進。萬一這個"方向"失去了對他們的指導意義,他們就會成為"問題少年"。

  樂觀點看,問題少年本身可能沒什麼大不了,畢竟喊著潑硫酸的人未必會真的去潑硫酸。但是問題少年會成長,這才是最值得擔心的地方。

  一個人如果在成長的過程中遭遇了覆蓋道德的指針,並被其指引著思考問題,無論這種指針是不是叫做偶像崇拜,都是極其危險的。因為任何一種其他指針,都不可能如同社會道德那樣,是在漫長的演化道路上,根據全體利益被約定俗成下來的;它一定只符合部分人的利益,帶有一種自私的屬性,而"只符合部分人的利益"的潛台詞,就是"破壞另一部分人的利益"。

  譬如"郭敬明抄襲事件"中,之所以郭的FANS們狂熱到這種程度,郭敬明本人和其出版商,不通過正面分析作品來駁斥莊羽的控訴,而是通過質疑和暗示其動機不純來醜化對方的形象這一行為,要負上相當責任。

  當然作為郭敬明和出版商來說,採取對自己最有利的行為是一種本能,但是他們影響到的卻是眾多無知少年價值觀的形成。一旦這種誘導民眾的行為達到了目的,替換掉了本來應該起作用的公共道德,就使得社會公平體制被打破了--如果說郭敬明並沒有抄襲,而因為這種行為贏得了FANS的輿論支持也贏得了官司,那麼下次假使他真的抄襲了,他也能夠通過故伎重演獲得成功。如此一來他就成為了凌駕於道德之上,凌駕於公共利益之上的一種存在。

  這就是"順者昌,逆者亡"的發展路線。而它的學名,叫做"道德崩潰"。

  現在讓我們總結一下,在抄襲事件中獨一代所表現出來(可能有更多不在此列的沒有表現出來,但願如此)的狀態:

  思維混亂;

  道德沒落。

  僅此兩條。

  但這還不夠引起我們的警惕嗎?

  那麼,原因何在?誰當負責?

  教育的缺失

  我們的教育是個老大難問題。為此我們經過了批判又批判,討論又討論……最後我們開展了好多年的"素質教育"。

  然而什麼是素質教育?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