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頁
而另一方面多方位多渠道的知識來源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獨一代們對於知識以及其創造過程應有的重視和尊重。舉一個典型的例子來說,現在的大學生完成畢業論文,已經不再是需要大費周折跑圖書館查閱各種資料來完成的事情,學生可以通過網際網路輕鬆搜索到有關課題的大部分資料,再進行一定的拼貼與整理,最後交出一份看起來煞有介事讓人滿意的"論文"作品。而這個作品中,究竟有多少屬於自己創造, 有多少是"拼貼"前人智慧,結果可想而知。
同樣道理,郭的作品也有著相仿的性質,而獨一代在否認郭的作品帶有抄襲至少是明顯的非少量的模仿的同時,也給"創造"賦予了全新的定義,一個屬於獨一代特有的定義:拿來主義也算創造。只要帶上了個人色彩,合用於自己,拿來是正常並且合理的,剪輯和拼貼而非源於自身特有的經歷或者想像力的創造同樣值得肯定。
最後,通俗讀物的興盛不可避免地造就了獨一代的速食化特徵。所謂通俗讀物,在早先包括暢銷的言情小說,瓊瑤阿姨的時代過去以後,一度席捲大陸的台灣新言情小說,包括席娟、于晴等等,他們的言情小說幾乎清一色張開"亂想"的翅膀,富人的生活、王子公主灰姑娘的情愛,名字在變換場景在變換但實質內容卻始終是一塵不變的。隨後,大陸的小資作品較前者又多出了那麼一塊層次與品味--雖然究其根本依然是乏善可陳的感情糾葛,但生活則被具體的標識化了,ESPRIT的T恤、星巴克的咖啡、保時捷的車、酒吧里的煙霧和頹廢,而這一切場景,很不幸的也是如此相象。
第三同時也是正在對獨一代造成最大影響的是鋪天蓋地的日式漫畫,龐大華麗並帶有神秘色彩的故事、唯美中性的人物形象、曲折略帶憂傷的愛情故事,日本中早期的少女漫畫無疑是奪人眼球的最佳代表,若干帥哥以及若干美女的糾葛註定催人眼淚奪人魂魄的效果在情感脆弱易受感動的獨一代身上發生。在質疑《幻城》以外,我們應該看到更廣泛的事實:大量網絡以及非正式出版物上刊載著各類漫畫小說的同人作品,而《幻城》與他們的惟一區別是,前者給它故事的主角換了套戲裝並且正式出現在各大新華書店的顯眼位置上。
暢銷讀物的巨大成功,只要稍具分析能力的人就能總結出一套簡單容易操作的模式和內容,也因此,雷同的情節一再重複出現在獨一代的面前,模糊了他們對於何為獨創何為模仿的界限,抄襲又有什麼關係?既然港台劇翻版日本偶像劇大陸市場狂賣蹩腳三角戀情書,為什麼郭敬明在自己的小說里用了人家的情節就該受到責問?
理順了邏輯,我們就能輕易讀解為郭辯護的獨一代的困惑和心聲。對原創能力的麻木與輕視已經不是一個個別現象而成為集體的嚴重問題。
或者這是個讓人痛心疾首的話題,在取得知識(這種知識是包含生活知識在內的各類信息)如此便捷的現代社會,在一個已經無法分辨彼此,明確創造與拿來的獨特背景下,我們發現,即將要擔負起接踵而來的社會責任的獨一代正在喪失的不僅是最基本的概念定義、是非判斷能力,更讓人擔憂的是,由於對一切的習以為常,他們正在喪失著創作的意識與能力。儘管俗氣的古語早就說明了一個事實:天下文章一大抄,但想必不會再有哪個年代的創作觀比如今更合適用這句話來概括。
的確,人們一直受困於語言文字本身的開放與局限性,母題將是被不斷重複的,各類題材也在前人的筆下漸漸被寫盡,法律不保護情節是因為同樣的情節的確可能被不同的作品運用,但只要作者不同,他們表達的主題和思想應該也是不同的。
而對獨一代來說,這樣細微的差別是不存在的,毫無道德負擔的進行規模化的挪用與移植,正是由於獨一代情感、生活的單一化,能夠供他們表達的實在太少,而能讓他們借鑑的又如此之多,猶如浸泡在溫水中的青蛙,原先那強有力的彈跳天賦正在舒適的環境中逐漸喪失。獨創,對於他們漸漸已經退化成為了一個空洞抽象的動詞。
時代是如此豐富多彩,而獨一代無疑則是這一切的集大成者,他們迅速的崛起和消失可能導演一出瘋狂的戲劇,同樣也極有可能最終演變為一出沒落的悲劇。
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20世紀80-90年代香港肥皂劇開篇最為醒目的標識,片頭曲終了,屏幕黑轉,這八個大字就該粉墨登場了,在這一年代成長起來的獨一代,在經受網絡的洗禮以前看的最多的想必就是這一類對雷同慣以"巧合"之名的的電視連續劇,而事實上,這些不斷滾動播出的電視劇與電視劇之間也經常存在著驚人的"巧合":情節、演員以及對白。於是,獨一代順應著這八個大字的思路,對此幾乎已經習以為常,泰然處之。由此,以郭敬明為代表的獨一代否認搬動情節甚至是語言風格人物形象就算抄襲也是理所當然的了。
全民模仿之同人作品
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日本漫畫在中國大陸迅速竄紅,從最早的《聖鬥士星矢》、《尼羅河女兒》到後來的《聖傳》、《X戰記》到最近的《棋魂》、《犬夜叉》,其中唯美曲折的情節、人物極大程度上的震撼了年輕讀者的心。於是在網絡上,在非公開發行的出版物里,不少具有一定寫作與模仿能力的作者,開始創作所謂的同人作品,即根據漫畫或動畫原本的人物與設定,按照自己的喜好與思路來編排故事的發展,例如讓原本的悲劇變成喜劇,讓不能相愛的人相愛,讓仇者痛親者快等等。而更有相當一部分的同人作品幾乎就是將原作品轉換成文字形式保存下來。
同樣道理,郭的作品也有著相仿的性質,而獨一代在否認郭的作品帶有抄襲至少是明顯的非少量的模仿的同時,也給"創造"賦予了全新的定義,一個屬於獨一代特有的定義:拿來主義也算創造。只要帶上了個人色彩,合用於自己,拿來是正常並且合理的,剪輯和拼貼而非源於自身特有的經歷或者想像力的創造同樣值得肯定。
最後,通俗讀物的興盛不可避免地造就了獨一代的速食化特徵。所謂通俗讀物,在早先包括暢銷的言情小說,瓊瑤阿姨的時代過去以後,一度席捲大陸的台灣新言情小說,包括席娟、于晴等等,他們的言情小說幾乎清一色張開"亂想"的翅膀,富人的生活、王子公主灰姑娘的情愛,名字在變換場景在變換但實質內容卻始終是一塵不變的。隨後,大陸的小資作品較前者又多出了那麼一塊層次與品味--雖然究其根本依然是乏善可陳的感情糾葛,但生活則被具體的標識化了,ESPRIT的T恤、星巴克的咖啡、保時捷的車、酒吧里的煙霧和頹廢,而這一切場景,很不幸的也是如此相象。
第三同時也是正在對獨一代造成最大影響的是鋪天蓋地的日式漫畫,龐大華麗並帶有神秘色彩的故事、唯美中性的人物形象、曲折略帶憂傷的愛情故事,日本中早期的少女漫畫無疑是奪人眼球的最佳代表,若干帥哥以及若干美女的糾葛註定催人眼淚奪人魂魄的效果在情感脆弱易受感動的獨一代身上發生。在質疑《幻城》以外,我們應該看到更廣泛的事實:大量網絡以及非正式出版物上刊載著各類漫畫小說的同人作品,而《幻城》與他們的惟一區別是,前者給它故事的主角換了套戲裝並且正式出現在各大新華書店的顯眼位置上。
暢銷讀物的巨大成功,只要稍具分析能力的人就能總結出一套簡單容易操作的模式和內容,也因此,雷同的情節一再重複出現在獨一代的面前,模糊了他們對於何為獨創何為模仿的界限,抄襲又有什麼關係?既然港台劇翻版日本偶像劇大陸市場狂賣蹩腳三角戀情書,為什麼郭敬明在自己的小說里用了人家的情節就該受到責問?
理順了邏輯,我們就能輕易讀解為郭辯護的獨一代的困惑和心聲。對原創能力的麻木與輕視已經不是一個個別現象而成為集體的嚴重問題。
或者這是個讓人痛心疾首的話題,在取得知識(這種知識是包含生活知識在內的各類信息)如此便捷的現代社會,在一個已經無法分辨彼此,明確創造與拿來的獨特背景下,我們發現,即將要擔負起接踵而來的社會責任的獨一代正在喪失的不僅是最基本的概念定義、是非判斷能力,更讓人擔憂的是,由於對一切的習以為常,他們正在喪失著創作的意識與能力。儘管俗氣的古語早就說明了一個事實:天下文章一大抄,但想必不會再有哪個年代的創作觀比如今更合適用這句話來概括。
的確,人們一直受困於語言文字本身的開放與局限性,母題將是被不斷重複的,各類題材也在前人的筆下漸漸被寫盡,法律不保護情節是因為同樣的情節的確可能被不同的作品運用,但只要作者不同,他們表達的主題和思想應該也是不同的。
而對獨一代來說,這樣細微的差別是不存在的,毫無道德負擔的進行規模化的挪用與移植,正是由於獨一代情感、生活的單一化,能夠供他們表達的實在太少,而能讓他們借鑑的又如此之多,猶如浸泡在溫水中的青蛙,原先那強有力的彈跳天賦正在舒適的環境中逐漸喪失。獨創,對於他們漸漸已經退化成為了一個空洞抽象的動詞。
時代是如此豐富多彩,而獨一代無疑則是這一切的集大成者,他們迅速的崛起和消失可能導演一出瘋狂的戲劇,同樣也極有可能最終演變為一出沒落的悲劇。
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20世紀80-90年代香港肥皂劇開篇最為醒目的標識,片頭曲終了,屏幕黑轉,這八個大字就該粉墨登場了,在這一年代成長起來的獨一代,在經受網絡的洗禮以前看的最多的想必就是這一類對雷同慣以"巧合"之名的的電視連續劇,而事實上,這些不斷滾動播出的電視劇與電視劇之間也經常存在著驚人的"巧合":情節、演員以及對白。於是,獨一代順應著這八個大字的思路,對此幾乎已經習以為常,泰然處之。由此,以郭敬明為代表的獨一代否認搬動情節甚至是語言風格人物形象就算抄襲也是理所當然的了。
全民模仿之同人作品
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日本漫畫在中國大陸迅速竄紅,從最早的《聖鬥士星矢》、《尼羅河女兒》到後來的《聖傳》、《X戰記》到最近的《棋魂》、《犬夜叉》,其中唯美曲折的情節、人物極大程度上的震撼了年輕讀者的心。於是在網絡上,在非公開發行的出版物里,不少具有一定寫作與模仿能力的作者,開始創作所謂的同人作品,即根據漫畫或動畫原本的人物與設定,按照自己的喜好與思路來編排故事的發展,例如讓原本的悲劇變成喜劇,讓不能相愛的人相愛,讓仇者痛親者快等等。而更有相當一部分的同人作品幾乎就是將原作品轉換成文字形式保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