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頁
一個人在自己和他人身上不自覺地、習慣性地運用雙重標準,比自覺的、出於某種目的去運用它更為可怕。原因在於後者僅僅是一種趨利避害,而前者包含著這樣一種信息:他潛意識裡沒有把自己當作和他人是平等的,對周圍的同類不具備一種群體意識。
閱讀郭敬明的小說和散文,可以看到一個被反覆強調的詞--"孤獨"。這種孤獨意識是從哪裡來的?它並不是簡簡單單地因為孩子一個人住在高樓大廈的獨立單元里造成的,而是孩子在心理上沒有把自己看作是群體中的一員。即使他們因為共同喜歡某個作者被吸引到了一起,這種"孤獨"的狀態也沒有好轉,他們惟一相似的地方就是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和別人很不相似。
固然,"感受到自己和別人的不同"是一個人認識自己的開始,追求個性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口號。這種過去被斥之為"個人主義"的傾向在當下的時代是無可厚非的,甚至可說是自由精神的基礎。我們的確看到過許多悲劇是因為不尊重個人而產生的。
然而"個人"≠"我"。
尊重"個人"和尊重"我"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前者是一種經過訓練的素質,而後者僅僅來自動物本能。
之所以沒有用"個人主義"而是用"自我主義"去形容獨一代,就因為他們在為自己的權利和立場呼籲時,漠視了他人的權利和立場。這和成年人之間達成契約式的共識,互相尊重其個人意願和權益,是有著本質上不同的。
而除了"雙重標準"以外,我們還看到了"拒絕長大"的傾向,這說明他們不僅在權益協調方面,還在價值判斷方面體現出一種"自我主義"。
那些時刻把"純潔"掛在嘴上的獨一代,與其說他們真持有一種形成系統的想法:孩子是最純潔的,還不如說他們僅僅相信:"我"是最純潔的。因而所有與"我"意見不符,所有指出"我"缺點不足的,全都是居心叵測,全都是畸形怪物。
我們很容易可以設想,隨著時間的推移,過上數年,甚至十數年數十年,當他們再也無法把自己和"純潔的孩子"之類的字眼聯繫起來時,他們會輕而易舉地改旗易幟,提出諸如"純潔的大齡青年"、"純潔的中年人"、"純潔的老頭老太"……口號千變萬化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惟一不變的--以"我"為價值判斷的標尺。
說了那麼多難免讓人灰心喪氣的事實,我們得出的結論是獨一代在處理與他人關係和思考問題方面極端自我。然而重要的不是這結論,而是探究結論背後的原因。
獨一代是怎樣"獨"起來的
任何人都可以變得很"獨",只要你缺乏與他人的接觸。
當獨一代還是小孩子的時候,我們曾經常用"小皇帝"這樣的字眼去形容他們。這樣的比喻不是沒有道理的。"雙重標準"也好,"以自我為中心"也好,這些品質如果擱到皇帝身上,則一點問題都沒有。
提到"小皇帝",我們無需再去講什麼"不要寵壞孩子"云云,這樣的話我們已經說過太多太多。事實是誰也不可能不去疼愛孩子,而把握尺度對每個人來說都很難。倒是我們可以回過頭來看看真正皇帝的生活,這有助於我們理解獨一代的處境。
真正的皇帝生活當然不像現在鋪天蓋地的清宮劇里那樣悠閒自在,可以下江南可以上漠北,可以和大學士小太監們沒大沒小地開玩笑……真正的皇帝生活,是不是乏味孤獨,我們沒有人當過皇帝對此不好說得太死,但是有三點是肯定的。第一:皇帝是極端缺乏朋友,或者說玩伴的。正因為此,無數文藝作品(以金庸先生的《鹿鼎記》為代表)才拼命地給他們找朋友,找玩伴,而且情節中這些人個個都很吃得開。第二:皇帝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極其單一。他在任何人面前都只有一個身份:皇帝,即使偶爾可以"給母后請安",那感覺也絕對和塵世普通的母子關係有很大差距。第三:皇帝高於任何法律之上,沒有任何人與他訂立後天的契約。儘管"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喊了許多年,但終帝王制之世,"君主立憲"還是沒有成為現實。
我們的獨一代所面臨的處境,也有著兩個類似的重大缺憾:一、缺乏玩伴,二、缺乏角色扮演,三、缺乏契約精神。
有趣的是這三點綜合起來,都透露出一個信息:缺乏遊戲。
也許很多人都從來沒有意識到兒時的玩伴是多麼重要。我們與玩伴相互吸引,結為夥伴,因為某件小事發生爭執、吵鬧甚至大打出手,繼而和好,又為了一件小事繼續爭執……在與玩伴之間發生的這幾個簡單行為中,我們幾乎預演了人際關係中的各個方面,開始學習如何與他人共處。
而在和玩伴的遊戲中,最重要的一類,就是"角色扮演"了。無論是女生抱著布娃娃扮演媽媽和醫生,還是男生端著玩具槍扮演士兵或警察,都讓我們形成了對這個世界種種"身份"的職責和權力的最初認識。可以說,我們在這類遊戲中演習著自己今後的人生崗位。固然不可能人人都當醫生和警察,但無論是什麼職業什麼身份,其對於權責的要求都是相近的,如果孩子們在這樣的演習中得到充分的鍛鍊,就不會在未來推卸自己的責任,或者對他人提出過分的要求。
閱讀郭敬明的小說和散文,可以看到一個被反覆強調的詞--"孤獨"。這種孤獨意識是從哪裡來的?它並不是簡簡單單地因為孩子一個人住在高樓大廈的獨立單元里造成的,而是孩子在心理上沒有把自己看作是群體中的一員。即使他們因為共同喜歡某個作者被吸引到了一起,這種"孤獨"的狀態也沒有好轉,他們惟一相似的地方就是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和別人很不相似。
固然,"感受到自己和別人的不同"是一個人認識自己的開始,追求個性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口號。這種過去被斥之為"個人主義"的傾向在當下的時代是無可厚非的,甚至可說是自由精神的基礎。我們的確看到過許多悲劇是因為不尊重個人而產生的。
然而"個人"≠"我"。
尊重"個人"和尊重"我"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前者是一種經過訓練的素質,而後者僅僅來自動物本能。
之所以沒有用"個人主義"而是用"自我主義"去形容獨一代,就因為他們在為自己的權利和立場呼籲時,漠視了他人的權利和立場。這和成年人之間達成契約式的共識,互相尊重其個人意願和權益,是有著本質上不同的。
而除了"雙重標準"以外,我們還看到了"拒絕長大"的傾向,這說明他們不僅在權益協調方面,還在價值判斷方面體現出一種"自我主義"。
那些時刻把"純潔"掛在嘴上的獨一代,與其說他們真持有一種形成系統的想法:孩子是最純潔的,還不如說他們僅僅相信:"我"是最純潔的。因而所有與"我"意見不符,所有指出"我"缺點不足的,全都是居心叵測,全都是畸形怪物。
我們很容易可以設想,隨著時間的推移,過上數年,甚至十數年數十年,當他們再也無法把自己和"純潔的孩子"之類的字眼聯繫起來時,他們會輕而易舉地改旗易幟,提出諸如"純潔的大齡青年"、"純潔的中年人"、"純潔的老頭老太"……口號千變萬化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惟一不變的--以"我"為價值判斷的標尺。
說了那麼多難免讓人灰心喪氣的事實,我們得出的結論是獨一代在處理與他人關係和思考問題方面極端自我。然而重要的不是這結論,而是探究結論背後的原因。
獨一代是怎樣"獨"起來的
任何人都可以變得很"獨",只要你缺乏與他人的接觸。
當獨一代還是小孩子的時候,我們曾經常用"小皇帝"這樣的字眼去形容他們。這樣的比喻不是沒有道理的。"雙重標準"也好,"以自我為中心"也好,這些品質如果擱到皇帝身上,則一點問題都沒有。
提到"小皇帝",我們無需再去講什麼"不要寵壞孩子"云云,這樣的話我們已經說過太多太多。事實是誰也不可能不去疼愛孩子,而把握尺度對每個人來說都很難。倒是我們可以回過頭來看看真正皇帝的生活,這有助於我們理解獨一代的處境。
真正的皇帝生活當然不像現在鋪天蓋地的清宮劇里那樣悠閒自在,可以下江南可以上漠北,可以和大學士小太監們沒大沒小地開玩笑……真正的皇帝生活,是不是乏味孤獨,我們沒有人當過皇帝對此不好說得太死,但是有三點是肯定的。第一:皇帝是極端缺乏朋友,或者說玩伴的。正因為此,無數文藝作品(以金庸先生的《鹿鼎記》為代表)才拼命地給他們找朋友,找玩伴,而且情節中這些人個個都很吃得開。第二:皇帝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極其單一。他在任何人面前都只有一個身份:皇帝,即使偶爾可以"給母后請安",那感覺也絕對和塵世普通的母子關係有很大差距。第三:皇帝高於任何法律之上,沒有任何人與他訂立後天的契約。儘管"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喊了許多年,但終帝王制之世,"君主立憲"還是沒有成為現實。
我們的獨一代所面臨的處境,也有著兩個類似的重大缺憾:一、缺乏玩伴,二、缺乏角色扮演,三、缺乏契約精神。
有趣的是這三點綜合起來,都透露出一個信息:缺乏遊戲。
也許很多人都從來沒有意識到兒時的玩伴是多麼重要。我們與玩伴相互吸引,結為夥伴,因為某件小事發生爭執、吵鬧甚至大打出手,繼而和好,又為了一件小事繼續爭執……在與玩伴之間發生的這幾個簡單行為中,我們幾乎預演了人際關係中的各個方面,開始學習如何與他人共處。
而在和玩伴的遊戲中,最重要的一類,就是"角色扮演"了。無論是女生抱著布娃娃扮演媽媽和醫生,還是男生端著玩具槍扮演士兵或警察,都讓我們形成了對這個世界種種"身份"的職責和權力的最初認識。可以說,我們在這類遊戲中演習著自己今後的人生崗位。固然不可能人人都當醫生和警察,但無論是什麼職業什麼身份,其對於權責的要求都是相近的,如果孩子們在這樣的演習中得到充分的鍛鍊,就不會在未來推卸自己的責任,或者對他人提出過分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