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頁
應當說這是一種真正的認同和歸屬感。
在我們大多數人心目中,想到孩子這個詞語,最先浮現在腦海里的詞語是:可愛、天真、純潔無暇、易受傷害……
這些特性的確是孩子所具有的,也的確被郭敬明在他的小說里詮釋得淋漓盡致。
在他的小說里,主人公都是孩子氣的天使。
然而,在面對一些有關寫作者的問題時,我們往往忘記:自己不是生活在小說里。
在現實中,孩子≠天使。
我們往往說,人是天使和魔鬼的結合,因為人身上同時存在著高尚和卑劣的天性。
這種特性也同樣適用於"孩子"--"孩子"並不是一個幻想出來的、如同文學作品中的形象般抽象的完美概念,而是活生生的,幼年時期的"人"。
一個笨拙地剝著糖果外衣,在陽光底下開心地朝你笑的孩子,很容易讓你想到天使。
然而如果你得知他拿著的糖果是搶奪自夥伴手裡,那個被搶的孩子現在還在某個小角落裡哭泣著的時候,你會不會重新審視那種天真的笑容,覺得裡面透著某種邪惡呢?
因為天真所以無知,因為無知所以容易受到傷害,孩子的確讓人愛憐。然而,如果你曾經有過一個自己的孩子,如果你曾經當過父母,你就會知道,在一個孩子成長懂事之前,他會多少次因為天真所以無知,因為無知所以傷害到別人!
人出生時無知無識。純潔善良並不是一種天賦。我們每個人生來並不具備任何美德。"善"之花不是經過母親的子宮,而是經過兒時聽過的童話、家人的溫情呵護、父母的言行教導澆灌起來的。
郭曾在貼子中提到了自己的母親,充滿愛意和尊重。而同樣作為一名兒子,筆者認為,若是某個人狂妄地以為自己天生純潔善良如同天使,而非母親多少年含辛茹苦地教導讓你知道是非善惡,那無論你在口頭上表達出多少愛意和尊重,都已經對母親作出了巨大的褻瀆之舉。
然而遺憾的是"孩子們"認識不到這一點,他們只知道父母給了自己肉體,教了自己知識,他們不知道或者忘卻了自己連靈魂都是由父母打造出第一層毛坯的。因為這種狂妄,他們自然而然地認為"孩子"的狀態就是盡善盡美的,而任何形式的"長大"都意味著墮落。
對這些孩子而言,成長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意味著一個人變得虛偽、狡詐和卑鄙;成長所意味著的智慧、穩固和負責,對他們來說不是聞所未聞,就是純屬虛構。
他們生活在自己幻想的純潔善良里扮演天使,想像著自己生活在一個髒污的世界中,絲毫不認為自己有需要完善的地方,以為任何對自己的改變都只意味著墮落!
一個孩子拒絕長大並不值得大驚小怪,而一群孩子都拒絕長大則是可怕的。
郭敬明可以毫不介意脫口說出:"我不知道什麼抄襲,那是你們大人的講法。"那些與他想法相同,並且受了他鼓勵的孩子,一樣會在將來的某一天社會要他承擔作為一個人必須承擔的任何一項義務,或者要他遵守他必須遵守的任何一項準則時,說出"因為我是孩子,所以……"這樣的話來。
真正的邪惡不是認識到邪惡以後無法抵抗作惡的誘惑,真正的邪惡是根本拒絕認識善惡,堅持以自我為中心的極度自私。這不是幼稚,是無恥。
從這點上來說,自私的孩子=魔鬼都並不為過。
那麼,何以一個二十幾歲的男人,還躲藏在"孩子"的防禦盔甲里,逃避責任或社會規範所可能帶來的任何壓力,對"孩子般的純潔"以外的一切品質沒有絲毫興趣呢?
原因是他天性惡劣嗎?
顯然不是。之前筆者已經說過,孩子天生並不具備天使的特徵,當然也不會天生就是魔鬼。
要怪,只能責怪成年人為在為其樹立的榜樣方面,做得實在差勁。
"個人"≠"我"
萌芽論壇上的這次事件,之所以鬧到如此地步,孩子們表現出"雙重標準"也好,對自己過度寬容也好,其實質全都是:獨--以自我為中心,和他人缺乏協調。
在"論壇論戰"中萌芽作者夜X曾寫過這樣的話給郭敬明:
小郭,你既然也提到,你知道出版界的規矩道理。那麼我問你,你知不知道老大是什麼
人,劉嘉俊是什麼人?他們一個是編輯,一個是寫文章的。誰和你有什麼深仇大恨?大家不過是出來混口飯吃。你自己一個人撈得滿缽滿盆了,就不許人說你兩句?
且不論觀點如何,這實際上是做了一種提醒,一種有關"換位思考"的提醒。
一本雜誌是一個公共媒體,不是某個人的私人後花園。在連續刊登一位作者的作品和有關他的好評之後,刊登一些批評的文字,指出其不足和需要改進的地方,也是十分正常合理的事--如果在這次論戰中咒罵《萌芽》的那些孩子,能夠設身處地地想像一下自己是《萌芽》的編輯,就絕不至於鬧成這樣。
這樣的事情在生活中我們也經常遇到,應該說人與人之間絕大多數衝突都是由於沒有換位思考造成的。我們經常會簡單地以"比較自私"來形容這種傾向。然而"沒有"和"不會"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在獨一代的孩子身上,我們看到的不是一種對於換位思考的臨時忘卻,而是根本對於"體諒他人"這一能力的先天缺失。
在我們大多數人心目中,想到孩子這個詞語,最先浮現在腦海里的詞語是:可愛、天真、純潔無暇、易受傷害……
這些特性的確是孩子所具有的,也的確被郭敬明在他的小說里詮釋得淋漓盡致。
在他的小說里,主人公都是孩子氣的天使。
然而,在面對一些有關寫作者的問題時,我們往往忘記:自己不是生活在小說里。
在現實中,孩子≠天使。
我們往往說,人是天使和魔鬼的結合,因為人身上同時存在著高尚和卑劣的天性。
這種特性也同樣適用於"孩子"--"孩子"並不是一個幻想出來的、如同文學作品中的形象般抽象的完美概念,而是活生生的,幼年時期的"人"。
一個笨拙地剝著糖果外衣,在陽光底下開心地朝你笑的孩子,很容易讓你想到天使。
然而如果你得知他拿著的糖果是搶奪自夥伴手裡,那個被搶的孩子現在還在某個小角落裡哭泣著的時候,你會不會重新審視那種天真的笑容,覺得裡面透著某種邪惡呢?
因為天真所以無知,因為無知所以容易受到傷害,孩子的確讓人愛憐。然而,如果你曾經有過一個自己的孩子,如果你曾經當過父母,你就會知道,在一個孩子成長懂事之前,他會多少次因為天真所以無知,因為無知所以傷害到別人!
人出生時無知無識。純潔善良並不是一種天賦。我們每個人生來並不具備任何美德。"善"之花不是經過母親的子宮,而是經過兒時聽過的童話、家人的溫情呵護、父母的言行教導澆灌起來的。
郭曾在貼子中提到了自己的母親,充滿愛意和尊重。而同樣作為一名兒子,筆者認為,若是某個人狂妄地以為自己天生純潔善良如同天使,而非母親多少年含辛茹苦地教導讓你知道是非善惡,那無論你在口頭上表達出多少愛意和尊重,都已經對母親作出了巨大的褻瀆之舉。
然而遺憾的是"孩子們"認識不到這一點,他們只知道父母給了自己肉體,教了自己知識,他們不知道或者忘卻了自己連靈魂都是由父母打造出第一層毛坯的。因為這種狂妄,他們自然而然地認為"孩子"的狀態就是盡善盡美的,而任何形式的"長大"都意味著墮落。
對這些孩子而言,成長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意味著一個人變得虛偽、狡詐和卑鄙;成長所意味著的智慧、穩固和負責,對他們來說不是聞所未聞,就是純屬虛構。
他們生活在自己幻想的純潔善良里扮演天使,想像著自己生活在一個髒污的世界中,絲毫不認為自己有需要完善的地方,以為任何對自己的改變都只意味著墮落!
一個孩子拒絕長大並不值得大驚小怪,而一群孩子都拒絕長大則是可怕的。
郭敬明可以毫不介意脫口說出:"我不知道什麼抄襲,那是你們大人的講法。"那些與他想法相同,並且受了他鼓勵的孩子,一樣會在將來的某一天社會要他承擔作為一個人必須承擔的任何一項義務,或者要他遵守他必須遵守的任何一項準則時,說出"因為我是孩子,所以……"這樣的話來。
真正的邪惡不是認識到邪惡以後無法抵抗作惡的誘惑,真正的邪惡是根本拒絕認識善惡,堅持以自我為中心的極度自私。這不是幼稚,是無恥。
從這點上來說,自私的孩子=魔鬼都並不為過。
那麼,何以一個二十幾歲的男人,還躲藏在"孩子"的防禦盔甲里,逃避責任或社會規範所可能帶來的任何壓力,對"孩子般的純潔"以外的一切品質沒有絲毫興趣呢?
原因是他天性惡劣嗎?
顯然不是。之前筆者已經說過,孩子天生並不具備天使的特徵,當然也不會天生就是魔鬼。
要怪,只能責怪成年人為在為其樹立的榜樣方面,做得實在差勁。
"個人"≠"我"
萌芽論壇上的這次事件,之所以鬧到如此地步,孩子們表現出"雙重標準"也好,對自己過度寬容也好,其實質全都是:獨--以自我為中心,和他人缺乏協調。
在"論壇論戰"中萌芽作者夜X曾寫過這樣的話給郭敬明:
小郭,你既然也提到,你知道出版界的規矩道理。那麼我問你,你知不知道老大是什麼
人,劉嘉俊是什麼人?他們一個是編輯,一個是寫文章的。誰和你有什麼深仇大恨?大家不過是出來混口飯吃。你自己一個人撈得滿缽滿盆了,就不許人說你兩句?
且不論觀點如何,這實際上是做了一種提醒,一種有關"換位思考"的提醒。
一本雜誌是一個公共媒體,不是某個人的私人後花園。在連續刊登一位作者的作品和有關他的好評之後,刊登一些批評的文字,指出其不足和需要改進的地方,也是十分正常合理的事--如果在這次論戰中咒罵《萌芽》的那些孩子,能夠設身處地地想像一下自己是《萌芽》的編輯,就絕不至於鬧成這樣。
這樣的事情在生活中我們也經常遇到,應該說人與人之間絕大多數衝突都是由於沒有換位思考造成的。我們經常會簡單地以"比較自私"來形容這種傾向。然而"沒有"和"不會"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在獨一代的孩子身上,我們看到的不是一種對於換位思考的臨時忘卻,而是根本對於"體諒他人"這一能力的先天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