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頁
說這句話的人,舉個不恰當的比喻,就好象是在空曠的過道里說:"他(郭敬明)大喊大叫是他的自由,你(劉嘉俊)有什麼資格對著他瞎嚷嚷!"哦,還不是輕輕地說,而是嚷嚷著說的。
然而遺憾的是,那個帖子中絕大多數跟貼的人似乎根本沒有意識到這種矛盾。人在年輕的時候能夠提出一些主張和理論總是好事,不管它是對是錯,總證明了一種年輕的力量在思考,但這有個前提,就是提出主張的人不管多年輕,都應該知道自己到底主張了什麼。而現在這伙孩子們的狀況遠非如此,他們提出"任何人寫什麼東西都不需要別人來說三道四",貌似一條理論,然而實際上它卻不是一條"公理",而是只符合一個人,只為一個人服務的"私理",他們只在自己的偶像--郭敬明身上適用這條理論:有人說郭敬明,就是多事,就是干涉自由言論,就是"不許";而至於那個說的人是不是也不該被人這樣說,他們根本不管,也根本沒意識他們提出的主張必須經過這樣的類比考驗。
獨一代的孩子在有關權責方面的知識有多貧乏,我們可以以後再探討,現在僅僅看到他們在思維邏輯方面,把雙重標準這套運用得如此純熟,就已經足以讓人寒心。
究竟是什麼讓他們喪失了將心比心的能力,如此自覺地在和他人的溝通中運用起了雙重標準呢?
應該說,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
在這裡所說的榜樣當然不是本節開始時提到的什麼超級大國,那只是玩笑話。這裡所說的榜樣是那些被我們寵壞,以為自己理所當然地高人一等,自然可以使用和他人不同的標準的明星們。他們中的有些人在面對國家的稅收體系時運用了雙重標準,有些人在面對兩性關係時運用了雙重標準,更多的人在日常生活的一舉一動中都運用著雙重標準……很遺憾地我們看到他們中最年輕的一輩也繼承了這一惡習。
郭敬明曾經不止一次地在採訪中提到:他不想當個文學家;他寫的東西不能代表他的藝術。
這些話單獨地看也許會被人錯以為是謙虛,然而實際上它們卻起到了擋箭牌的作用--作者都對自己如此寬容了,別人還能說什麼?
按照郭敬明的邏輯,一個寫作者,不管他的作品是否被歸為"文藝類書籍"在賣,不管他的作品是否被評價為"青春派奇幻文學代表作",不管他的作品是否被印了上百萬冊,被數十萬青少年當作優秀的小說閱讀著,只要作者本人不承認自己是個"作家",就可以免去文學義務。
且把這種邏輯是否有道理的問題放在一邊,我們先來看看"雙重標準"的運用吧。
郭敬明在看到萌芽雜誌之後張貼在萌芽雜誌的帖子《郭敬明回復10關於驚奇的關於我的專題》中這樣寫道:
我先來說這個專題的內容吧,是專業的評論嗎?好象不是。因為其中任何一個人都沒達到專業評論家的身份,哪怕是別人口中思想性文學性高得一塌糊塗的的某某某我也覺得畢竟也是一個比我大不了多少的人。
開門見山地,他在質疑評論者的"評論身份"。他的潛台詞是:要對他評價,必須是"專業評論家",否則免開尊口。這對一個不承認自己是作家的人來說,是多麼奇怪的一件事啊。
劉嘉俊是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的學生,寫有關文學批評方面的文章正是他的專業,應該說他正是為這個目的而被學校加以系統的訓練著。然而有人質疑他的"評論身份"。且不論對一篇文學作品給出自己的評價,是否需要一個什麼"身份",假使這種要求真的成立,也只可能是一位對文學有著極高要求的,近乎潔癖的人提出來的。然而事實是,提出這種要求的人,自己正在身體力行地證明著近幾年來被媒體灌輸給大眾的理論:"任何人都可以寫小說"。
在郭敬明的言行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種近乎小孩撒潑耍賴景象:我可以做得不好,因為我本來就沒說我是專家;但是你不能批評我,除非你是專家。
看到這裡,我想我們已經能夠明白雙重標準的真正原因:對自己的極度寬容和對他人的嚴苛無比。
而這一切又是出現得如此自然,並且自然而然地被一群孩子接受了。這究竟是誰的錯呢?是郭敬明一個人的,抑或是這些孩子的?
孩子≠天使,成長≠墮落
我知道我只要一出來說話就必然會有人說郭敬明氣急敗壞了,說郭敬明愛計較了,說郭敬明氣量小了,這些我都知道,那麼是不是一個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人就是你們所謂的大家所謂的名人了呢?我說過,我從來不覺得自己是什麼特殊的人,我討厭周圍太多圍繞著我的一切,所以我喜歡網路遊戲,一群朋友不是因為我是某某某而對我另外對待,而是就因為我是我,大家開心地在一起,殺怪,被怪殺,死在地上都在笑。
說了太多也沒什麼意思。
希望大家一切都好。
讓成熟的人繼續成熟,讓幼稚的人繼續幼稚。讓喜歡回首的人繼續回首,讓喜歡展望的人繼續展望。生活是自己的,與人無關。
以上是郭敬明在當時的萌芽論壇留下的一段話,受到了無數擁護者的附和。看得出,他們真的很喜歡"孩子"這個身份,這種喜歡,很難想像不是發自內心而是來源於某種矯情。
然而遺憾的是,那個帖子中絕大多數跟貼的人似乎根本沒有意識到這種矛盾。人在年輕的時候能夠提出一些主張和理論總是好事,不管它是對是錯,總證明了一種年輕的力量在思考,但這有個前提,就是提出主張的人不管多年輕,都應該知道自己到底主張了什麼。而現在這伙孩子們的狀況遠非如此,他們提出"任何人寫什麼東西都不需要別人來說三道四",貌似一條理論,然而實際上它卻不是一條"公理",而是只符合一個人,只為一個人服務的"私理",他們只在自己的偶像--郭敬明身上適用這條理論:有人說郭敬明,就是多事,就是干涉自由言論,就是"不許";而至於那個說的人是不是也不該被人這樣說,他們根本不管,也根本沒意識他們提出的主張必須經過這樣的類比考驗。
獨一代的孩子在有關權責方面的知識有多貧乏,我們可以以後再探討,現在僅僅看到他們在思維邏輯方面,把雙重標準這套運用得如此純熟,就已經足以讓人寒心。
究竟是什麼讓他們喪失了將心比心的能力,如此自覺地在和他人的溝通中運用起了雙重標準呢?
應該說,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
在這裡所說的榜樣當然不是本節開始時提到的什麼超級大國,那只是玩笑話。這裡所說的榜樣是那些被我們寵壞,以為自己理所當然地高人一等,自然可以使用和他人不同的標準的明星們。他們中的有些人在面對國家的稅收體系時運用了雙重標準,有些人在面對兩性關係時運用了雙重標準,更多的人在日常生活的一舉一動中都運用著雙重標準……很遺憾地我們看到他們中最年輕的一輩也繼承了這一惡習。
郭敬明曾經不止一次地在採訪中提到:他不想當個文學家;他寫的東西不能代表他的藝術。
這些話單獨地看也許會被人錯以為是謙虛,然而實際上它們卻起到了擋箭牌的作用--作者都對自己如此寬容了,別人還能說什麼?
按照郭敬明的邏輯,一個寫作者,不管他的作品是否被歸為"文藝類書籍"在賣,不管他的作品是否被評價為"青春派奇幻文學代表作",不管他的作品是否被印了上百萬冊,被數十萬青少年當作優秀的小說閱讀著,只要作者本人不承認自己是個"作家",就可以免去文學義務。
且把這種邏輯是否有道理的問題放在一邊,我們先來看看"雙重標準"的運用吧。
郭敬明在看到萌芽雜誌之後張貼在萌芽雜誌的帖子《郭敬明回復10關於驚奇的關於我的專題》中這樣寫道:
我先來說這個專題的內容吧,是專業的評論嗎?好象不是。因為其中任何一個人都沒達到專業評論家的身份,哪怕是別人口中思想性文學性高得一塌糊塗的的某某某我也覺得畢竟也是一個比我大不了多少的人。
開門見山地,他在質疑評論者的"評論身份"。他的潛台詞是:要對他評價,必須是"專業評論家",否則免開尊口。這對一個不承認自己是作家的人來說,是多麼奇怪的一件事啊。
劉嘉俊是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的學生,寫有關文學批評方面的文章正是他的專業,應該說他正是為這個目的而被學校加以系統的訓練著。然而有人質疑他的"評論身份"。且不論對一篇文學作品給出自己的評價,是否需要一個什麼"身份",假使這種要求真的成立,也只可能是一位對文學有著極高要求的,近乎潔癖的人提出來的。然而事實是,提出這種要求的人,自己正在身體力行地證明著近幾年來被媒體灌輸給大眾的理論:"任何人都可以寫小說"。
在郭敬明的言行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種近乎小孩撒潑耍賴景象:我可以做得不好,因為我本來就沒說我是專家;但是你不能批評我,除非你是專家。
看到這裡,我想我們已經能夠明白雙重標準的真正原因:對自己的極度寬容和對他人的嚴苛無比。
而這一切又是出現得如此自然,並且自然而然地被一群孩子接受了。這究竟是誰的錯呢?是郭敬明一個人的,抑或是這些孩子的?
孩子≠天使,成長≠墮落
我知道我只要一出來說話就必然會有人說郭敬明氣急敗壞了,說郭敬明愛計較了,說郭敬明氣量小了,這些我都知道,那麼是不是一個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人就是你們所謂的大家所謂的名人了呢?我說過,我從來不覺得自己是什麼特殊的人,我討厭周圍太多圍繞著我的一切,所以我喜歡網路遊戲,一群朋友不是因為我是某某某而對我另外對待,而是就因為我是我,大家開心地在一起,殺怪,被怪殺,死在地上都在笑。
說了太多也沒什麼意思。
希望大家一切都好。
讓成熟的人繼續成熟,讓幼稚的人繼續幼稚。讓喜歡回首的人繼續回首,讓喜歡展望的人繼續展望。生活是自己的,與人無關。
以上是郭敬明在當時的萌芽論壇留下的一段話,受到了無數擁護者的附和。看得出,他們真的很喜歡"孩子"這個身份,這種喜歡,很難想像不是發自內心而是來源於某種矯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