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頁
挑剔文章的硬傷是無聊的事情,要說硬傷,大概沒有哪個作者能完全避免。但是,郭敬明有時候的表現實在是誇張,書中有一句"老子說,天地不仁。不仁就是不思考。"稍微熟悉點古籍的人大概都會直接暈菜了。這實在是一個相當出乎意料的解釋。"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斷章取義大概還算不上,章是斷了,這個意,實在是很難說是從哪裡取來的了。郭敬明好歹應該是讀過不少東西的人,應該懂得引用些什麼,解釋些什麼時候的原則。如果不是完全按照原來的意義來使用,無論如何應該有基本的出發點吧。如此天馬行空,真是讓人有點受不了。
郭敬明在書中寫道,他哪怕是寫個宋朝農民的故事都會扯到自己身上。我毫不懷疑這一點。看著整本書里不斷的"我"就知道了。無論散文還是小說,無論什麼形式什麼題材,一律第一人稱,這種對第一人稱的忍耐力實在是讓人嘆為觀止。一個知名的作者,看來是頗為迷戀自己的生活的,哪怕這是他一直吹捧的疼痛的生活。從《幻城》到《左手倒影 右手年華》,一個經典的出版路線已經達成了,一個偶像型的作者也就是這樣了。這是一個偶像比天大的時代,有了這個偶像,沒有人在乎擁護者們抹殺掉了多少道出了雞肋之味的楊修。
以上是他的全文,沒有增補,也沒有刪節。
我想不需要經受過專門的文學訓練,任何一個曾經在報紙雜誌上,讀過一點文學文化批評的讀者,應該承認這一篇在措辭激烈程度上無論如何都不算過分,至少是距離其標題上所寫的"謹慎"與"溫和"並不太遠。而談到的具體問題時,做到了有根有據,作者作為受過專門訓練的中文系學生,寫出的文字中規中矩,處於列出了論據和論點,完全可以以開放的姿態接受討論的範疇以內。
然而一切在某些激烈擁護作者的人眼中就完全變味了。
"郭敬明,為什麼你不解別人的狠毒,因為你沒有和他們一樣學會嫉妒。"
"劉嘉俊就是妒忌郭敬明,以為自己學過點中文就了不起了,和學理的人咬文嚼字,拿自己的專業壓別人,有本事和人家比理科啊,好歹郭敬明也是自己考上的,你還是保送的。人不要臉天下無敵,樹不要皮橫掃天下。"
這些話語在一切攻擊劉嘉俊的《謹》一文的言論中屬於有代表性的,但並不是最大多數的和最尖銳的。更大一部分的言論只能以"肆無忌憚的謾罵"來形容,不具備在這裡被一一列出的價值。
在這些有限的言論中,可以說明他們對他人動機的揣測。
"向來不憚於以最壞的惡意揣測他人",魯迅先生如果知道在那麼多21世紀的孩子心目中深深銘刻著這樣一條戒律,不知會做何感想。尤其是這同一群孩子在另一方面還沉醉於某位作者編織的糖果盒式的夢想世界裡,喃喃地不肯醒來,這種對比真的讓人覺得很有戲劇效果。
雙重標準
和單邊主義,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流。一位做記者的朋友曾經這樣說過。
很難說他有多偏激,只要看一看近幾年來有關某超級大國的國際報導,就能發現這種說法還算基本符合事實。
所謂雙重標準,也許大意就是這樣一種態度:同樣一件事情,發生在我這裡就是維護治
安或者反恐自衛,就是可以;發生在你那裡就是侵犯人權或者侵略成性,就是不行。用我國的一句老話說就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永遠不要小看超級大國的影響,它的一舉一動不僅會在世界各地的政府大樓里造就模仿者,甚至會在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造就模仿者。
"我已經說了,我不是不能忍受批評我的文字,而事實上,如果對這個論壇熟悉的人都應該知道我一直忍受了這裡面多少的批評甚至是人身攻擊。"
這段話出現於郭敬明在"論壇大戰"期間除了《關於驚奇的關於我的專題》以外發布的另一個主題帖中。
有關劉嘉俊等批評者究竟有沒有對他進行人身攻擊,閱讀過原文的讀者會做出自己的判斷。而與此同時,萌芽論壇上正充斥著對劉嘉俊本人,以及之後站出來申明事實的小飯、LUIS等人的謾罵:在很多帖子中這些人被提到時一概被特意使用了"它們"為代詞;有人刷屏5頁之多重複一句髒話;還有人以中英文詞彙長篇大罵類似"脫口秀"為其偶像出氣……有關這一切若被冠以"人身攻擊"還嫌實在太文雅的行為,作為行為人偶像的郭敬明,卻一句阻止或告誡的話也沒說--他反而說了以上的話。
如果說,在當事人的行動上僅僅能夠嗅到一點"雙重標準"的味道,那麼在他身後的無數"少年群眾"身上,就可以看到相當程度的詮釋和樣本。
在一篇以評說(謾罵?)劉嘉俊的評論為主題的帖子後面,跟著這樣一句回覆:"小四(編者註:郭敬明)寫什麼東西是他自己的事,有什麼必要非要你們(編者註:劉嘉俊等)來說三道四呢?"之後跟著數十個帖子紛紛為此論點撐腰叫好。
這句話的主人可能自己也沒有意識到,他所說的字面意思和含義形成了一個絕妙的自相矛盾,在邏輯上荒謬得令人發笑。權且不論"任何人寫什麼東西都不需要別人來說三道四"是不是對,假使它是一條真理,那麼劉嘉俊作為一個自由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他通過一篇評論寫出自己的想法,為什麼又惹來那麼多非議,惹來那麼多人叫他"SHUT UP"?
郭敬明在書中寫道,他哪怕是寫個宋朝農民的故事都會扯到自己身上。我毫不懷疑這一點。看著整本書里不斷的"我"就知道了。無論散文還是小說,無論什麼形式什麼題材,一律第一人稱,這種對第一人稱的忍耐力實在是讓人嘆為觀止。一個知名的作者,看來是頗為迷戀自己的生活的,哪怕這是他一直吹捧的疼痛的生活。從《幻城》到《左手倒影 右手年華》,一個經典的出版路線已經達成了,一個偶像型的作者也就是這樣了。這是一個偶像比天大的時代,有了這個偶像,沒有人在乎擁護者們抹殺掉了多少道出了雞肋之味的楊修。
以上是他的全文,沒有增補,也沒有刪節。
我想不需要經受過專門的文學訓練,任何一個曾經在報紙雜誌上,讀過一點文學文化批評的讀者,應該承認這一篇在措辭激烈程度上無論如何都不算過分,至少是距離其標題上所寫的"謹慎"與"溫和"並不太遠。而談到的具體問題時,做到了有根有據,作者作為受過專門訓練的中文系學生,寫出的文字中規中矩,處於列出了論據和論點,完全可以以開放的姿態接受討論的範疇以內。
然而一切在某些激烈擁護作者的人眼中就完全變味了。
"郭敬明,為什麼你不解別人的狠毒,因為你沒有和他們一樣學會嫉妒。"
"劉嘉俊就是妒忌郭敬明,以為自己學過點中文就了不起了,和學理的人咬文嚼字,拿自己的專業壓別人,有本事和人家比理科啊,好歹郭敬明也是自己考上的,你還是保送的。人不要臉天下無敵,樹不要皮橫掃天下。"
這些話語在一切攻擊劉嘉俊的《謹》一文的言論中屬於有代表性的,但並不是最大多數的和最尖銳的。更大一部分的言論只能以"肆無忌憚的謾罵"來形容,不具備在這裡被一一列出的價值。
在這些有限的言論中,可以說明他們對他人動機的揣測。
"向來不憚於以最壞的惡意揣測他人",魯迅先生如果知道在那麼多21世紀的孩子心目中深深銘刻著這樣一條戒律,不知會做何感想。尤其是這同一群孩子在另一方面還沉醉於某位作者編織的糖果盒式的夢想世界裡,喃喃地不肯醒來,這種對比真的讓人覺得很有戲劇效果。
雙重標準
和單邊主義,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流。一位做記者的朋友曾經這樣說過。
很難說他有多偏激,只要看一看近幾年來有關某超級大國的國際報導,就能發現這種說法還算基本符合事實。
所謂雙重標準,也許大意就是這樣一種態度:同樣一件事情,發生在我這裡就是維護治
安或者反恐自衛,就是可以;發生在你那裡就是侵犯人權或者侵略成性,就是不行。用我國的一句老話說就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永遠不要小看超級大國的影響,它的一舉一動不僅會在世界各地的政府大樓里造就模仿者,甚至會在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造就模仿者。
"我已經說了,我不是不能忍受批評我的文字,而事實上,如果對這個論壇熟悉的人都應該知道我一直忍受了這裡面多少的批評甚至是人身攻擊。"
這段話出現於郭敬明在"論壇大戰"期間除了《關於驚奇的關於我的專題》以外發布的另一個主題帖中。
有關劉嘉俊等批評者究竟有沒有對他進行人身攻擊,閱讀過原文的讀者會做出自己的判斷。而與此同時,萌芽論壇上正充斥著對劉嘉俊本人,以及之後站出來申明事實的小飯、LUIS等人的謾罵:在很多帖子中這些人被提到時一概被特意使用了"它們"為代詞;有人刷屏5頁之多重複一句髒話;還有人以中英文詞彙長篇大罵類似"脫口秀"為其偶像出氣……有關這一切若被冠以"人身攻擊"還嫌實在太文雅的行為,作為行為人偶像的郭敬明,卻一句阻止或告誡的話也沒說--他反而說了以上的話。
如果說,在當事人的行動上僅僅能夠嗅到一點"雙重標準"的味道,那麼在他身後的無數"少年群眾"身上,就可以看到相當程度的詮釋和樣本。
在一篇以評說(謾罵?)劉嘉俊的評論為主題的帖子後面,跟著這樣一句回覆:"小四(編者註:郭敬明)寫什麼東西是他自己的事,有什麼必要非要你們(編者註:劉嘉俊等)來說三道四呢?"之後跟著數十個帖子紛紛為此論點撐腰叫好。
這句話的主人可能自己也沒有意識到,他所說的字面意思和含義形成了一個絕妙的自相矛盾,在邏輯上荒謬得令人發笑。權且不論"任何人寫什麼東西都不需要別人來說三道四"是不是對,假使它是一條真理,那麼劉嘉俊作為一個自由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他通過一篇評論寫出自己的想法,為什麼又惹來那麼多非議,惹來那麼多人叫他"SHUT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