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一切源於網際網路

  自從網際網路進入中國以來,在論壇上掐架已經成為很多人生活中的家常便飯,上到大學教授,下到初中生,都難免在自己平時混跡的BBS上與他人起點口舌之爭,所不同的僅僅是焦點和方式上的層次差距。

  作為一個文學雜誌的論壇,在萌芽上發生這類事件理應具備一定的趣味性和秩序性,然而事實卻是最終結束於巨大的混亂狀態,應該說是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畢竟,當事

  人和之後的發言者,以及再之後摻和進來的人,全部都是,用郭敬明的話來講,"孩子"。

  那麼"孩子們"在此事件中究竟表現出了一個什麼樣的狀態呢?

  在郭敬明那篇帖子後面的1130篇回帖中,包含著以下這些句子:

  "萌芽以後咱不買了…… 一堆垃圾……"

  "有人在罵郭敬明嗎??是人嗎??"

  "那天看完劉的文章,我就捂著耳朵說這個人瞎說這個人瞎說世界上姓劉的都不是好東西。"

  "造反有理!"(是不是有點眼熟)

  如果說有人對"群眾性歇斯底里"這個詞還缺乏認識的話,那麼在當時的萌芽論壇上一定可以找到很好的詮釋。

  究竟是什麼讓這些孩子們處於如此大的受刺激狀態呢?

  答案只有一個:他們的偶像被人批評了。

  《萌芽》作為一家老資格的刊物,其工作人員都是在編輯領域內磨練數十年或至少十數年的專業人士,並且有完整的審閱把關制度。無法想像在這樣的一份雜誌上有可能出現一篇對某個作者作出人身攻擊,以至把其讀者刺激得歇斯底里的文章--任何一個稍微懂得一點傳媒常識的編輯都不會讓這樣的事情發生。

  而劉嘉俊,作為第一屆新概念一等獎獲得者,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的免試生,在時隔四年之後的今天,在文學批評領域(他自己的專業)上具備一定的素質是不用懷疑的。況且作為郭敬明的成名"前輩",他總不至於連這點有關"嫉妒"的避嫌都不懂吧?他真的會在一篇文學批評中肆意詆毀一名作者,以至到了讓他傷心欲絕,讓他的FANS暴跳如雷的地步嗎?

  讓我們看看劉嘉俊究竟寫了一篇怎樣的文字吧。

  謹慎閱讀與溫和批評/劉嘉俊

  無論如何,拿在手裡的是一本符合出版規律的書。當一個年輕的作者用一本在市場上取得了不錯成績的小說之後,總有人會站出來說,兄弟我給你弄一本散文集怎麼樣?於是,一本新書誕生了。《左手倒影 右手年華》,郭敬明的新書名字一般。

  在我的印象中,散文是某種檢視作者思考的文體,當作者用心寫這些文章的時候,他的個性也就展現得非常明晰了。我可以想像我認識的各類作者中,各種不同風味的散文形態,也大致知道什麼樣的人適合寫散文。但是,這一次,我有點被這種樣式的散文集子嚇倒了。

  首先是文字方面的問題。構造起《幻城》的柔媚文字幾乎是原封不動地在這本書中再現。柔媚的文字很難說是好還是不好。無論何種文字風味,都有它存在的必要。透過文字的表面,如果內在的核心確實有其意義,我想,沒有任何人會拒絕這樣的一種文字形式。看書的時候,我有一點失望。透過文字柔媚浮華的表面,郭敬明的所謂疼痛的文學依然不知所云。他的文字真的很好嗎?未必吧。同樣新概念出來的作者中,當初靠文字優美華麗而稱譽的不只一個,當那些作者紛紛邁出自然化寫作,開始尋求文字構造中的思想和況味的時候,郭敬明卻依然迷戀在自己的文字堆里,他的寫作或許比其他作者引人注目得多,可仍然是學生隨筆的路線,自然化得很。看看序言中"我總是在想,我是喜歡寫散文的,那麼那麼喜歡。"如果這句話出自一個更年輕的作者的嘴裡,我一定會認為那是一個天真純潔、不明事務的乖孩子,正在嘗試用自己簡單的語言陳述些什麼。但是,郭敬明似乎已經越過了僅僅為"天真純潔"的年紀了吧。那就不難想像本人讀到這句話,幾欲厥倒的失態了。

  至於小說,是故事,甚至可以不是故事。現在的讀者早就接收了那種完全不要情節,靠著語言與小說技巧來表達感情、傳遞思想的形式了。而對於散文來說,文字是一部分,思想是更重要的一部分。在整個書中,郭敬明反覆提到的事情只有幾個主題,他的絕望的高三,他的充滿痛苦與淚水的青春,他的各種同樣傷感的朋友,他對各種事物的經常性的感傷。好一個充滿血淚的青春啊。對一本冊子來說,這樣的主題似乎太貧乏了一點。去除了華麗辭藻,這些簡單的主題能不能支撐起整個書呢?對此我深表懷疑。一個喜歡寫散文的作者,真的就是把那麼多精力放在如何用不同形式的語言講同一件事情嗎?哪怕是簡單的這些題材,難道沒有進一步深入挖掘的精神層面嗎?我想,換個我們同樣熟悉的作者,一定會有不同的表現。按照我個人的標準,一個男性寫出那麼沒有血性的文字是可恥的。這並不是剝奪男生們傷春悲秋的權利,只是希望能在寫文章的人中能出現一個人,給人一點痛快淋漓。

  整個冊子裡,散文和短篇小說的比例大致是一半一半。看書的時候,就明顯感覺到,好悶。整個書裡面,文章或者是片斷開頭是"我是一個怎麼怎麼樣的小孩"出現了好多次。通常隨後跟著一大段如何如何表現出這個特點的情緒描寫。套用一句非常大眾化的評論:"有點創意行不行?"一個作者選擇文章開頭的形式,很大程度上就表現了作者駕馭文章,理解文章的能力了,不是提起筆來,腦子裡冒出個字眼就能往文章里填的。我並不懷疑郭敬明的文字能力,如果他想要一個好的開頭,如果他願意在文章的各個環節有一點突破,他是能做到的。但是,他卻選擇了他最輕鬆的寫作方式。對文章的琢磨,沒有一個作者能盡善盡美,能做到的就是投入精力去,使之儘量盡善盡美。當然,這個"美"並不僅僅指文字。郭敬明在很多小細節上的處理還是有點意思的,說他聰明或者有靈氣並不過分,而他缺少的是那種沉下心來的決心。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