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頁
「不忍」點明的背景是登高臨遠,說是「不忍」,則又多了一番曲折、多了一番情致。至此,全是以寫景為主,將情寓於景中。但下片的妙處則在於詞人善於推已及人,本是自己登高遠眺,卻偏又想到故園閨中的人,應該也是登樓望遠,盼望遊子歸來。「誤幾回」三字更是顯得靈動。
結尾處是點睛之筆。「倚闌干」,與「對」,與「當樓」,與「登高臨遠」,與「望」,與「嘆」,與「想」,都是相關聯的,交相輝映。詞中登高遠眺所見的景物,皆為「倚閨」時所看到的;思歸之情又是從「凝愁」中生發出來的;而「爭知我」三個字則化實為虛,使思歸的苦愁,懷人的感情表達得更為曲折動人。
這首詞章法嚴謹,結構細密,將寫景與抒情融為一體,以鋪敘見長。詞中思鄉懷人的意緒,表露無遺。而白描的手法,再加上通俗的語言,將這複雜的意緒表達得淋漓盡致。
這首詞以望鄉為主旨,通篇貫串一個「望」字,詞人的羈旅之愁,飄泊之恨,全都從一個「望」字中透出。這首傳頌千古的名作,融寫景、抒情為一體,通過描寫羈旅行役的痛苦,表達了強烈的思歸情緒,語言淺近而感情深摯。是柳永同類作品中藝術成就最高的一首,蘇東坡評價其中的佳句「不減唐人高處」。
宋代的流行歌手——柳永
南宋葉夢得在《避暑錄話》中記有「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由此可以想像柳永的詞作在當時流傳之廣。
柳永(公元987~1053年),原名柳三變,字耆卿,崇安人。柳永也像封建時代的大多數知識分子一樣,把科舉考試作為自己人生的第一要務,哪知他的仕途卻充滿了坎坷。他於1017年赴京趕考,沒有考上。他輕輕一笑,填詞道:「富貴豈由人,時會高志須酬。」等了五年,第二次參加科考又沒考上。他便寫了一首《鶴沖天》: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未遂風雲便,爭不恣狂盪?何須論得志。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恁偎紅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晌。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很明顯這是一首發牢騷的詞,說的是我沒考上有什麼關係呢?只要我有才,也一樣會被社會承認,我是一個沒有穿官服的官。要那些浮名有什麼用呢?還不如拋棄它,把酒高歌。柳永正是用他那美麗的詞句和優美的音律卻征服了所有的歌迷(詞在當時是配上音樂來唱的),在所有官家和民間的歌舞晚會上都能聽到他的作品,最後還傳到了宮裡。當時的皇帝宋仁宗聽到這首詞大為惱火。又過了三年,柳永再次參加科舉考試,終於以他出眾的才華脫穎而出。但是當皇榜的名單送到皇帝那裡圈點的時候,宋仁宗看到了柳永的名字,想起了他那首《鶴沖天》,就在旁邊批道:「且去淺斟低吟,何要浮名?」把他的名字勾掉了。皇上輕輕的一筆,徹底把柳永推到市民堆里去了。柳永只好自我解嘲說:「我是奉旨填詞。」從此他終日流連於歌館妓樓,瓦肆勾欄,他的文學才華和藝術天賦與這裡喧鬧的生活氣息、優美的絲竹管弦、多情婀娜的女子產生了共鳴。仕途上的失意並沒有妨礙他藝術上的創造,可以說,正是這種失意造就了獨特的詞人柳永,造就了獨特的「俚俗詞派」。
柳永浪跡於歌樓妓館,以賣詞為生,這樣生活了十七年。然而就是這十七年,成就了他日後在中國文學史上的盛名。十七年後,在柳永47歲那年,他將名字改成了柳永方才考中進士,做了幾任小官。對柳永而言,很難說他的經歷是幸運的還是不幸的。然而,對於中國文學尤其是宋詞來說,這段「奉旨填詞」的遭遇卻絕對是大幸。
和「時勢造就英雄」一樣,如果柳永沒有那樣的境遇,也就沒有柳詞的傳誦千古。他的遭遇為他提供了一個接近和了解下層人民的機會,為他反映人民疾苦的詞作注入了生命和活力。柳永是北宋第一位專業詞人,他精通音律,尤其熟悉歌妓們演唱的民間樂曲,加之他長年往來於秦樓楚館,流連於教坊歌台,受到了樂工、歌妓的影響,才得以創造出以白描見長,鋪敘點染,狀抒情致的柳體詞。與皇帝貴族相比,柳永是仁愛的。他的詞對聰明多慧而又不幸的歌妓深表同情,寫出了她們對正常人生活的想往,對真摯愛情的追求,因此柳永受到了她們的愛戀和尊重。
柳永曆經宋真宗、仁宗兩朝四次大考才中了進士,這四次大考共取士916人,其中多數人都順順利利地當了官,有的或許還很顯赫,但他們早已被歷史忘得乾乾淨淨,然而柳永卻至今還享有殊榮。
唐•賀知章《回鄉偶書》: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唐•杜甫《月夜憶舍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第三章 玉殞香未消
月嬋娟,情纏綿
《綠頭鴨•詠月》——晁元禮
晚雲收,淡天一片琉璃。爛銀盤、來從海底,皓色千里澄輝。瑩無塵、素娥淡佇,靜可數、丹桂參差。玉露初零,金風未凜,一年無似此佳時。露坐久、疏螢時度,烏鵲正南飛。瑤台冷,闌干憑暖,欲下遲遲。
念佳人、音塵別後,對此應解相思。最關情、漏聲正永,暗斷腸、花陰偷移。料得來宵,清光未減,陰晴天氣又爭知。共凝戀、如今別後,還是隔年期。人強健,清尊素影,長願相隨。
結尾處是點睛之筆。「倚闌干」,與「對」,與「當樓」,與「登高臨遠」,與「望」,與「嘆」,與「想」,都是相關聯的,交相輝映。詞中登高遠眺所見的景物,皆為「倚閨」時所看到的;思歸之情又是從「凝愁」中生發出來的;而「爭知我」三個字則化實為虛,使思歸的苦愁,懷人的感情表達得更為曲折動人。
這首詞章法嚴謹,結構細密,將寫景與抒情融為一體,以鋪敘見長。詞中思鄉懷人的意緒,表露無遺。而白描的手法,再加上通俗的語言,將這複雜的意緒表達得淋漓盡致。
這首詞以望鄉為主旨,通篇貫串一個「望」字,詞人的羈旅之愁,飄泊之恨,全都從一個「望」字中透出。這首傳頌千古的名作,融寫景、抒情為一體,通過描寫羈旅行役的痛苦,表達了強烈的思歸情緒,語言淺近而感情深摯。是柳永同類作品中藝術成就最高的一首,蘇東坡評價其中的佳句「不減唐人高處」。
宋代的流行歌手——柳永
南宋葉夢得在《避暑錄話》中記有「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由此可以想像柳永的詞作在當時流傳之廣。
柳永(公元987~1053年),原名柳三變,字耆卿,崇安人。柳永也像封建時代的大多數知識分子一樣,把科舉考試作為自己人生的第一要務,哪知他的仕途卻充滿了坎坷。他於1017年赴京趕考,沒有考上。他輕輕一笑,填詞道:「富貴豈由人,時會高志須酬。」等了五年,第二次參加科考又沒考上。他便寫了一首《鶴沖天》: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未遂風雲便,爭不恣狂盪?何須論得志。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恁偎紅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晌。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很明顯這是一首發牢騷的詞,說的是我沒考上有什麼關係呢?只要我有才,也一樣會被社會承認,我是一個沒有穿官服的官。要那些浮名有什麼用呢?還不如拋棄它,把酒高歌。柳永正是用他那美麗的詞句和優美的音律卻征服了所有的歌迷(詞在當時是配上音樂來唱的),在所有官家和民間的歌舞晚會上都能聽到他的作品,最後還傳到了宮裡。當時的皇帝宋仁宗聽到這首詞大為惱火。又過了三年,柳永再次參加科舉考試,終於以他出眾的才華脫穎而出。但是當皇榜的名單送到皇帝那裡圈點的時候,宋仁宗看到了柳永的名字,想起了他那首《鶴沖天》,就在旁邊批道:「且去淺斟低吟,何要浮名?」把他的名字勾掉了。皇上輕輕的一筆,徹底把柳永推到市民堆里去了。柳永只好自我解嘲說:「我是奉旨填詞。」從此他終日流連於歌館妓樓,瓦肆勾欄,他的文學才華和藝術天賦與這裡喧鬧的生活氣息、優美的絲竹管弦、多情婀娜的女子產生了共鳴。仕途上的失意並沒有妨礙他藝術上的創造,可以說,正是這種失意造就了獨特的詞人柳永,造就了獨特的「俚俗詞派」。
柳永浪跡於歌樓妓館,以賣詞為生,這樣生活了十七年。然而就是這十七年,成就了他日後在中國文學史上的盛名。十七年後,在柳永47歲那年,他將名字改成了柳永方才考中進士,做了幾任小官。對柳永而言,很難說他的經歷是幸運的還是不幸的。然而,對於中國文學尤其是宋詞來說,這段「奉旨填詞」的遭遇卻絕對是大幸。
和「時勢造就英雄」一樣,如果柳永沒有那樣的境遇,也就沒有柳詞的傳誦千古。他的遭遇為他提供了一個接近和了解下層人民的機會,為他反映人民疾苦的詞作注入了生命和活力。柳永是北宋第一位專業詞人,他精通音律,尤其熟悉歌妓們演唱的民間樂曲,加之他長年往來於秦樓楚館,流連於教坊歌台,受到了樂工、歌妓的影響,才得以創造出以白描見長,鋪敘點染,狀抒情致的柳體詞。與皇帝貴族相比,柳永是仁愛的。他的詞對聰明多慧而又不幸的歌妓深表同情,寫出了她們對正常人生活的想往,對真摯愛情的追求,因此柳永受到了她們的愛戀和尊重。
柳永曆經宋真宗、仁宗兩朝四次大考才中了進士,這四次大考共取士916人,其中多數人都順順利利地當了官,有的或許還很顯赫,但他們早已被歷史忘得乾乾淨淨,然而柳永卻至今還享有殊榮。
唐•賀知章《回鄉偶書》: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唐•杜甫《月夜憶舍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第三章 玉殞香未消
月嬋娟,情纏綿
《綠頭鴨•詠月》——晁元禮
晚雲收,淡天一片琉璃。爛銀盤、來從海底,皓色千里澄輝。瑩無塵、素娥淡佇,靜可數、丹桂參差。玉露初零,金風未凜,一年無似此佳時。露坐久、疏螢時度,烏鵲正南飛。瑤台冷,闌干憑暖,欲下遲遲。
念佳人、音塵別後,對此應解相思。最關情、漏聲正永,暗斷腸、花陰偷移。料得來宵,清光未減,陰晴天氣又爭知。共凝戀、如今別後,還是隔年期。人強健,清尊素影,長願相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