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頁
周幽王已經無計可施,褒姒依然是我行我素的冷冰冰。後來周幽王手下的一名弄臣想出了一個餿到極點的主意,他建議周幽王命人點燃烽火台上的狼煙,然後就可以和褒姒在那裡等著看笑話了。古時候通訊工具不發達,當國家受到侵略的時候,就點燃烽火做為警報。西周的諸侯們看到烽火警報,都以為是外敵入侵,紛紛率大軍前來解救。等他們匆忙趕到時才發現原來是天子為了個女人而戲弄他們,諸侯們都感到像是被人扇了一記響亮的耳光,窩著一肚子火卻又無可奈何,只好亂鬨鬨、鬧嚷嚷、垂頭喪氣地回去了。褒姒呢,看到這番場景,只覺得周幽王很無聊,不由得大笑起來,而周幽王也終於達成心愿,看到美人的笑容了。
周幽王乾的這件荒唐事兒,歷史上稱之為「烽火戲諸侯」。但是歷史又和周幽王開了一個玩笑,沒過多久,北方蠻族犬戎大舉進犯。周天子慌忙命人燃起烽火,向諸侯求救。諸侯們看到沖天的烽煙,心裡就想:「肯定是天子為了那女人又在戲弄我們!」於是,沒有一個諸侯引兵來救,周天子也就順理成章地亡了國,自己也命喪於犬戎的亂刀之下。
美人沒有錯,都是昏君惹得禍。一笑傾人城,再笑傾人國。對於褒姒以及那一段歷史,後人以一個成語「傾國傾城」來形容。自那以後,又有幾位美女,讓寵幸她們的人傾了國傾了城,譬如貂禪,譬如楊玉環,譬如陳圓圓……
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宋•朱熹《春日》: 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你在他鄉還好嗎
《憶王孫•春詞》——李重元
萋萋芳草憶王孫,柳外樓高空斷魂,杜宇聲聲不忍聞。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
萋萋:草茂盛貌。
王孫:舊詩詞中對男子的稱呼。
劉安《招隱士》賦: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
杜宇:即杜鵑鳥。
芳草萋萋,讓我不由的思念著在外的朋友。我憑倚著高樓,望著柳外的天空,黯自傷懷。杜鵑的叫聲悲悲切切,令人不忍再聽。天色臨近黃昏,無情的風雨吹得梨花滿地,我只好關上院門。
歷代描寫春閨相思的文學作品不勝枚舉。而李重元的這首《憶王孫•春詞》則別有一番韻味。見芳草而念王孫,登樓眺望而不見伊人歸來。眼前雨打犁花,窗外杜宇聲聲。春色惱人,動人愁思。詞的結尾兩句,渲染出黃昏時分的悽惻氣氛。傷離意緒,也就浮現紙上。全詞委婉曲折,輕柔細膩。
李重元,傳世的詞作僅有《憶王孫》四首(春詞、夏詞、秋詞、冬詞),這一首為其四首中的春詞。這首詞所表達的是一個古老的主題:春愁閨怨。
就其遣詞造句來看,全詞所用也無非是宋詞中慣用的語彙,如柳外高樓、芳草斜陽、梨花帶雨、黃昏杜鵑。但是正像有才情的作曲家僅僅憑藉七個音符的不同組合就能構成無數美妙的樂章一樣,這首詞也以其富有感染力的意象組合和不露痕跡而渾然天成,精巧別致的構思,描寫了一個獨立、不可替代的藝術形象。
這首詞主要是寫景,通過寫景傳達出一種傷春懷人的思緒。那一份杳眇深微的情思是通過景色的轉換而逐步加深加濃逐步顯示的。在場景的轉換上,詞作又呈現出一種由大到小,逐步收束,詞終而趨於封閉的心態特徵。這首詞起筆展示的是一種開闊的傷心碧色:連天的芳草,千里萋萋,極目望去,古道晴翠,而思念的人更在天涯芳草之外,閨中人的心也輕輕飄到天的盡頭了。接下來,場景收束為田間路頭的楊柳和柳外的高樓。繼而,在一聲聲杜鵑的鳴唱中,黃昏即將來臨,隨著時間的推移,場景再次收束為小院梨花帶春雨。最後,暮色漸入庭院,場景收束為一個無言深閉門的近鏡頭。可以想見,閉門的人遊蕩在千里之外的芳心也將最後回到緊閉的心扉之內。詞作結構由大而小,由外而內,由景生情。這一特徵又準確地表現了古代婦女那種內向型心態。
這首詞的另一個特點是,不以錘鍊字句為能事,因為可以看見詞中選用的都是一些最常見的意象。這些意象大多在前人的詩詞中反覆出現過,被賦予了豐富的內涵和深厚的民族文化感情。這些意象本身就有很強的美的「張力」,足以調動人們的生活文化積累,從而幫助讀者想像出美麗的意境。比如,詞中寫到的芳草、楊柳、高樓、杜宇、梨花,無一不是中國文學史中的基本意象。這些意象經過歷代詩人的傳唱,已經具有了一觸即發、聞聲響應的高度感發能力。就拿「柳」來說,從《詩經》中的「楊柳依依」到韋莊的「無情最是台城柳」,從李白的「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到柳永的「楊柳岸、曉風殘月」,那一縷柳絲被寄寓了中國文人無限的愁緒!人們讀到這個字,就會隨著各自的文化積累不同程度地感受到那種縈繞在心頭的憂怨。
這首詞中的其它意象也大多具有這種美的聯想性。因此,當詞人把這些意象巧妙的組合到一起時,就形成了一種具有更豐富的啟發性的畫面。於是人們在熟悉中發現了陌生,在有限中找到了無限。
杜宇化鵑
杜宇,相傳為古蜀國的君主。周代末年,七國稱王,杜宇始稱帝於蜀,號曰望帝。此時的蜀地人煙稀少,都荒蕪沼澤地。杜宇教化人民務農,實行按季節耕種的農耕制度,致力於發展稻作農耕,是最早開發成都平原的主要功臣,因而深得人心,後世因此將他奉為農神。
周幽王乾的這件荒唐事兒,歷史上稱之為「烽火戲諸侯」。但是歷史又和周幽王開了一個玩笑,沒過多久,北方蠻族犬戎大舉進犯。周天子慌忙命人燃起烽火,向諸侯求救。諸侯們看到沖天的烽煙,心裡就想:「肯定是天子為了那女人又在戲弄我們!」於是,沒有一個諸侯引兵來救,周天子也就順理成章地亡了國,自己也命喪於犬戎的亂刀之下。
美人沒有錯,都是昏君惹得禍。一笑傾人城,再笑傾人國。對於褒姒以及那一段歷史,後人以一個成語「傾國傾城」來形容。自那以後,又有幾位美女,讓寵幸她們的人傾了國傾了城,譬如貂禪,譬如楊玉環,譬如陳圓圓……
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宋•朱熹《春日》: 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你在他鄉還好嗎
《憶王孫•春詞》——李重元
萋萋芳草憶王孫,柳外樓高空斷魂,杜宇聲聲不忍聞。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
萋萋:草茂盛貌。
王孫:舊詩詞中對男子的稱呼。
劉安《招隱士》賦: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
杜宇:即杜鵑鳥。
芳草萋萋,讓我不由的思念著在外的朋友。我憑倚著高樓,望著柳外的天空,黯自傷懷。杜鵑的叫聲悲悲切切,令人不忍再聽。天色臨近黃昏,無情的風雨吹得梨花滿地,我只好關上院門。
歷代描寫春閨相思的文學作品不勝枚舉。而李重元的這首《憶王孫•春詞》則別有一番韻味。見芳草而念王孫,登樓眺望而不見伊人歸來。眼前雨打犁花,窗外杜宇聲聲。春色惱人,動人愁思。詞的結尾兩句,渲染出黃昏時分的悽惻氣氛。傷離意緒,也就浮現紙上。全詞委婉曲折,輕柔細膩。
李重元,傳世的詞作僅有《憶王孫》四首(春詞、夏詞、秋詞、冬詞),這一首為其四首中的春詞。這首詞所表達的是一個古老的主題:春愁閨怨。
就其遣詞造句來看,全詞所用也無非是宋詞中慣用的語彙,如柳外高樓、芳草斜陽、梨花帶雨、黃昏杜鵑。但是正像有才情的作曲家僅僅憑藉七個音符的不同組合就能構成無數美妙的樂章一樣,這首詞也以其富有感染力的意象組合和不露痕跡而渾然天成,精巧別致的構思,描寫了一個獨立、不可替代的藝術形象。
這首詞主要是寫景,通過寫景傳達出一種傷春懷人的思緒。那一份杳眇深微的情思是通過景色的轉換而逐步加深加濃逐步顯示的。在場景的轉換上,詞作又呈現出一種由大到小,逐步收束,詞終而趨於封閉的心態特徵。這首詞起筆展示的是一種開闊的傷心碧色:連天的芳草,千里萋萋,極目望去,古道晴翠,而思念的人更在天涯芳草之外,閨中人的心也輕輕飄到天的盡頭了。接下來,場景收束為田間路頭的楊柳和柳外的高樓。繼而,在一聲聲杜鵑的鳴唱中,黃昏即將來臨,隨著時間的推移,場景再次收束為小院梨花帶春雨。最後,暮色漸入庭院,場景收束為一個無言深閉門的近鏡頭。可以想見,閉門的人遊蕩在千里之外的芳心也將最後回到緊閉的心扉之內。詞作結構由大而小,由外而內,由景生情。這一特徵又準確地表現了古代婦女那種內向型心態。
這首詞的另一個特點是,不以錘鍊字句為能事,因為可以看見詞中選用的都是一些最常見的意象。這些意象大多在前人的詩詞中反覆出現過,被賦予了豐富的內涵和深厚的民族文化感情。這些意象本身就有很強的美的「張力」,足以調動人們的生活文化積累,從而幫助讀者想像出美麗的意境。比如,詞中寫到的芳草、楊柳、高樓、杜宇、梨花,無一不是中國文學史中的基本意象。這些意象經過歷代詩人的傳唱,已經具有了一觸即發、聞聲響應的高度感發能力。就拿「柳」來說,從《詩經》中的「楊柳依依」到韋莊的「無情最是台城柳」,從李白的「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到柳永的「楊柳岸、曉風殘月」,那一縷柳絲被寄寓了中國文人無限的愁緒!人們讀到這個字,就會隨著各自的文化積累不同程度地感受到那種縈繞在心頭的憂怨。
這首詞中的其它意象也大多具有這種美的聯想性。因此,當詞人把這些意象巧妙的組合到一起時,就形成了一種具有更豐富的啟發性的畫面。於是人們在熟悉中發現了陌生,在有限中找到了無限。
杜宇化鵑
杜宇,相傳為古蜀國的君主。周代末年,七國稱王,杜宇始稱帝於蜀,號曰望帝。此時的蜀地人煙稀少,都荒蕪沼澤地。杜宇教化人民務農,實行按季節耕種的農耕制度,致力於發展稻作農耕,是最早開發成都平原的主要功臣,因而深得人心,後世因此將他奉為農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