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失落感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人身上觸發這種失落感的因素是不同的。漢末文人在「迴風動地起,秋草萋以綠」的蕭瑟中哀嘆歲月的流逝。大詩人杜甫在「清秋幕府井梧寒,暮宿江城蠟炬殘。永夜角聲悲自語,中天月色好誰看」的秋夜裡,感到的是「乾坤含創虞,憂痍何時畢」、「不眠憂戰伐,無力正乾坤」的深重的負疚感。經歷挫折卻始終達觀的蘇東坡在秋夜的赤壁之下,在「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空明中,感到地是無法排遣的孤獨。更有多少懷著報國之志的英雄,在這個沙場點兵的季節,因報國無門而撫劍沉吟。凡此種種都可以歸結為一種理想與現實無法調和的深層矛盾。

  漢代以後,知識分子都或多或少,或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儒家文化的薰陶。雖然儒家思想的入世色彩是極為強烈地,但是作為一種學術體系,在現實的殘酷映照下仍然不失為溫文爾雅,甚至是帶有學者式天真的哲學思想。後世將儒家思想懸之於日月,但是在現實中卻不可避免地要發生貌合神離的背叛。而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他們對於人生理想地熱烈追求幾乎全部是建立在儒家的信條之上的,因而他們的人生哲學總與現實不盡協調,從而也就不可能完全實現。他們常常是一廂情願地為人歡樂替人愁,因而也就難免會被對方的冷淡弄得不知所措。理想的失落觸發了他們對許多事物的懷疑和傷感,而這種傷感又會滲透到許多事件、許多細節中去。悲秋情緒儘管有點剪不斷,理還亂,但追本溯源,總可以歸結到上述這種理想面對現實時的失落。

  從歷史的角度看,悲秋情結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是詞人生活的時代與個人經歷的統一,但它從根本上還是人的自然性與對象世界的自然性相互作用的結果。具體地說,往往就是一個處於秋季的獨特主體與處於秋季的諸多自然存在之間的感應,是天人合一地表現。

  人有悲,人可以詠其悲;歷史的盛衰興亡不斷循環也有悲。悲是人的基本情感之一,秋是自然界的基本季節之一,亡是歷史循環的基本階段之一,三者在功能上是交集、互感的。人之所以能傷情、訴情、融情於歷史的興亡和自然的春秋,在於天人合一的文化基礎,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秋與人生、歷史的統一,使古代文人坎坷不遇的命運與自然、歷史、社會交織在一起。在古代文化心態中以秋為悲的思維定勢,不僅以建功立業為實現生命價值、追求生命永恆的重要內容,而且包含著自覺承擔社會責任憂時患世的思想。悲秋文學中的生命意識既具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生短暫的生命覺悟、「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秋天作為一種文學意象似乎也更適合傳達道家的自然之旨和禪理中的空談意境。它刊落五彩,洗盡繁華,已經作為一種哲學象徵進入文學的表現領域,成為特定的精神載體。秋,豐收的季節,蕭瑟的季節,也是給予文人最多靈感,寄寓文人最多感情的季節。

  《詩經•小雅•採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南唐•李煜的《清平樂》:離恨恰如草,更行更遠還生。

  唐•王維《九月九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唐•李白《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我將思念寄江水

  《卜算子》——李之儀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思量意

  卜算子:《詞律》以為調名取義於「賣卜算命之人」。《詞譜》以蘇軾詞為正體。又名《百尺樓》、《眉峰碧》、《缺月掛疏桐》等。雙調,四十四字,仄韻。

  「只願」二句:用顧夐《訴衷情》「換我心,為你心,始知相憶深」詞意。

  定:詞中的襯字。在詞規定的字數外適當地增添一二不太關鍵的字詞,以更好地表情達意,謂之襯字,亦稱「添聲」。

  我住在長江的上游,你住在長江的下游。天天思念你卻始終見不到你,共飲著同一條江河的水。

  這江水啊——要流到什麼時候才會停止?這段離愁別恨又要到何年何月才會結束?但願你的心同我的心一樣,就一定不會辜負這一番相思的情意。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而是你明知道我愛你,卻讓我住在長江源頭,而你卻跑到長江的盡頭。

  李之儀這首《卜算子》深得民歌的神情風味,明白如話,復迭迴環,想像也很別致,同時又具有文人詞構思的新巧。同住在長江邊,同飲長江水,卻因相隔兩地而不能相見,此情如江水長流不息,此恨綿綿終無絕期。只能對空遙祝君心永遠似我心,彼此不負相思的情意。

  這一首詞以長江起興。開頭兩句,「我」、「君」對起,而一個住在長江頭,一個住在長江尾,既體現雙方空間距離的懸隔,也暗寓相思之情的悠長。重迭復沓的句式,加強了詠嘆的情味,仿佛可以感受到主人公深情的思念與嘆息,在遙隔中翹首思念的女子形象在此江山萬里的悠廣背景下凸現出來。

  三、四兩句,從前兩句直接引出。江頭江尾的萬里遙隔,引出了「日日思君不見君」這一全詞的主旨;而同住長江之濱,又進一步引出了「共飲長江水」。如果各自孤立起來看,每一句都不見得十分出色,但是聯起來吟誦,便覺得在筆墨之外別具一種深情妙理。這就是兩句之間含而未宣、任人體味的那層轉折。字面意思淺白:日日思君而不得見,卻又共飲一江之水。深味之下,似乎可以知道儘管思而不見,但畢竟還能共飲長江之水。這「共飲」又似乎多少能稍微慰藉相思離隔之苦。詞人只是淡淡的道出了「不見」與「共飲」的事實,隱去它們之間轉折關係的內涵,任人揣度吟味,反而使得詞情分外深婉含蘊。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