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頁
1126年閏11月底,金兵再次南下。12月15日攻破汴京,金帝將趙佶與其子趙桓廢為庶人。
公元1127年3月底,金帝將徽、欽二帝,連同后妃、宗室,文武百官數千人,以及教坊樂工、技藝工匠、法駕、儀仗、冠服、禮器、天文儀器、珍寶玩物、皇家藏書、天下州府地圖等押送北方,汴京中公私積蓄被擄掠一空,北宋滅亡。因此事發生在靖康年間,史稱「靖康之變」。靖康之變後,徽宗趙佶被金國囚禁了9年。
1135年4月甲子日,終因不堪精神折磨而死於五國城,金熙宗將他葬於河南廣寧(今河南省洛陽市附近)。
1142年8月乙酉日,宋金根據協議,將趙佶遺骸運回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由宋高宗葬之於永佑陵,立廟號為徽宗。
南唐•僧志安《絕句》: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第二章 將思念寄江水
巍巍高樓望不盡綿綿的鄉愁
《蘇幕遮》——范仲淹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黯」:黯然失色,指精神受到強烈的刺激而感到消沉悲切。
黯鄉魂:用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語。
追:追隨,可引申為糾纏。
旅思:羈旅之思。「旅思(sì)」,即在外作客的惆悵。「思(sì)」,意念。「黯鄉魂」與「追旅思」是下片的中心,是一種心緒的兩個方面:懷鄉思親,令人心魂不安;傷別念遠,令人憂思悵惘。「黯鄉魂」,是對內地的懷想;「追旅思」,是對邊愁的體味。
白雲滿天,黃葉遍地。秋天的景色倒映在江上的碧波之中,水波之上籠罩著一層淡淡的寒煙更顯出一片蒼翠。遠山沐浴著夕陽,天空連接著江水。芳草似乎是無情的,而思緒則早已飄到夕陽之外。
身處他鄉黯然感傷,旅居異地的愁思時時席捲心頭,每天夜裡只有美夢才能伴人入睡。當明月朗照高樓的時候不能獨自倚欄而坐。本想用酒來洗滌愁腸,可是卻都化作了相思的眼淚。
鄉思、鄉愁永遠是詩人筆下不老的主題,遠離故鄉和親人就會帶來綿延不盡的思念,異地生活的不適,風俗習慣的差異,旅途的艱難困苦,都為詩人思鄉的情緒提供了最好的酵母和發酵的環境。即使如范仲淹這樣宣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偉大人物,在羈旅途中也難免會生發出無限的感慨。
秋天到來的時候,天高雲淡,碧空澄澈,落葉枯黃,萎積滿地,寒涼浸透了河水,水面騰起一層薄霧。滿山的黃葉映襯著夕陽,倒映在河水之中;已經乾枯的野草,一直綿延到遙遠的天邊。完全是一幅肅殺悲涼的塞外秋景圖。「夕陽」與「秋色」相映,暖去寒來、生氣漸弱,最容易喚起人們的愁腸;「芳草」本來是沒有感情的,但是稀疏的野草點綴在荒原上,卻令人產生出無限的依戀。芳草延伸到斜陽之外遙遠的地方,好象在芳草的盡頭就是魂牽夢繞的家鄉;野草枯萎了,明年還會變綠,而歲月的流逝,卻讓人一年年的老去,誰知道下一次春草萌發的時候,在外征戰人是否還能夠看得見呢?詩人很好的將天、地、山、水通過斜陽、芳草組合在一起,景物從目之所及的地方一直延伸到想像中的天涯。短短的三句景物描寫帶有強烈的主觀感情色彩,而根源所在就是一個「情」字。李賀有詩云「天若有情天亦老」,永恆的自然界與短暫的人生,引發人們深深的感慨。
塞上的秋景一片淒涼,不由得讓征人的鄉思更加纏綿,心緒也變得黯然起來,回憶起故舊和親人,想一想未知的明天,漫漫長夜難以入眠,只要一合上眼睛,便會夢見與家人團聚的情景。夜半時分大夢方醒,更加感到格外的淒涼和痛苦。算了吧,算了吧,任它月色溶溶,樓高望遠,還是不要登高縱目,觀賞月色了吧;不如借酒消愁,來排遣這漫長孤寂的秋夜吧。只是借酒消愁愁更愁,醉意更深地觸動著心中的離愁,化作點點相思之淚,幽幽地滴落在胸前。詞的最後,寫到因為夜不能寐,所以只能借酒澆愁,但酒入愁腸,卻都化作了相思淚,欲遣相思反而徒增相思之苦。這兩句,抒情深刻,造語生新而又自然。寫到這裡,鬱積的鄉思旅愁在外物觸發下發展到了最高潮,詞至此黯然而止。遊子的秋思意緒表現的淋漓盡致。
這首《蘇幕遮》詞,是范仲淹的名作。他當時被朝廷委派出任陝西四路宣撫使,主持防禦西夏的軍事。在邊關的防務前線,當秋寒肅殺之際,將士們不禁思念起家鄉的親人,於是就有了這首借秋景來抒發懷抱的千古絕唱。
文人自古多悲秋
自然界的秋天是一個百花凋零、眾芳搖落的季節,自古以來,詩人騷客都喜歡把秋天描繪成一幅蕭瑟、淒涼和悲哀的景象!在文學上,蕭瑟肅殺的秋天可以視作具有隱喻意義的意象。它象徵著一種繁華的消逝並預示著一個更加殘酷的未來,這與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普遍而深刻的失落心態有著某種自然的契合。
古典文學中的某些傳統題材很能反映這種精神上的繼承性。傷春悲秋是古典文學中表現得最多也最豐富的情感,而文人似乎更偏愛悲秋這種情緒。宋玉《九辯》中的「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使這種感傷情緒從一開始進入詩歌就帶上了文人特有的憂患和失落情緒,在藝術上也呈現出驚人的早熟。奇怪的是,這種藝術上的早熟似乎並沒有對後世文人的創作構成壓力,他們不厭其煩地心摹手追,冒著蹈襲的危險一遍遍地抒寫著宋玉式的悲涼。這種靡然風從的現象反映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一種共有的心態。
公元1127年3月底,金帝將徽、欽二帝,連同后妃、宗室,文武百官數千人,以及教坊樂工、技藝工匠、法駕、儀仗、冠服、禮器、天文儀器、珍寶玩物、皇家藏書、天下州府地圖等押送北方,汴京中公私積蓄被擄掠一空,北宋滅亡。因此事發生在靖康年間,史稱「靖康之變」。靖康之變後,徽宗趙佶被金國囚禁了9年。
1135年4月甲子日,終因不堪精神折磨而死於五國城,金熙宗將他葬於河南廣寧(今河南省洛陽市附近)。
1142年8月乙酉日,宋金根據協議,將趙佶遺骸運回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由宋高宗葬之於永佑陵,立廟號為徽宗。
南唐•僧志安《絕句》: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第二章 將思念寄江水
巍巍高樓望不盡綿綿的鄉愁
《蘇幕遮》——范仲淹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黯」:黯然失色,指精神受到強烈的刺激而感到消沉悲切。
黯鄉魂:用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語。
追:追隨,可引申為糾纏。
旅思:羈旅之思。「旅思(sì)」,即在外作客的惆悵。「思(sì)」,意念。「黯鄉魂」與「追旅思」是下片的中心,是一種心緒的兩個方面:懷鄉思親,令人心魂不安;傷別念遠,令人憂思悵惘。「黯鄉魂」,是對內地的懷想;「追旅思」,是對邊愁的體味。
白雲滿天,黃葉遍地。秋天的景色倒映在江上的碧波之中,水波之上籠罩著一層淡淡的寒煙更顯出一片蒼翠。遠山沐浴著夕陽,天空連接著江水。芳草似乎是無情的,而思緒則早已飄到夕陽之外。
身處他鄉黯然感傷,旅居異地的愁思時時席捲心頭,每天夜裡只有美夢才能伴人入睡。當明月朗照高樓的時候不能獨自倚欄而坐。本想用酒來洗滌愁腸,可是卻都化作了相思的眼淚。
鄉思、鄉愁永遠是詩人筆下不老的主題,遠離故鄉和親人就會帶來綿延不盡的思念,異地生活的不適,風俗習慣的差異,旅途的艱難困苦,都為詩人思鄉的情緒提供了最好的酵母和發酵的環境。即使如范仲淹這樣宣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偉大人物,在羈旅途中也難免會生發出無限的感慨。
秋天到來的時候,天高雲淡,碧空澄澈,落葉枯黃,萎積滿地,寒涼浸透了河水,水面騰起一層薄霧。滿山的黃葉映襯著夕陽,倒映在河水之中;已經乾枯的野草,一直綿延到遙遠的天邊。完全是一幅肅殺悲涼的塞外秋景圖。「夕陽」與「秋色」相映,暖去寒來、生氣漸弱,最容易喚起人們的愁腸;「芳草」本來是沒有感情的,但是稀疏的野草點綴在荒原上,卻令人產生出無限的依戀。芳草延伸到斜陽之外遙遠的地方,好象在芳草的盡頭就是魂牽夢繞的家鄉;野草枯萎了,明年還會變綠,而歲月的流逝,卻讓人一年年的老去,誰知道下一次春草萌發的時候,在外征戰人是否還能夠看得見呢?詩人很好的將天、地、山、水通過斜陽、芳草組合在一起,景物從目之所及的地方一直延伸到想像中的天涯。短短的三句景物描寫帶有強烈的主觀感情色彩,而根源所在就是一個「情」字。李賀有詩云「天若有情天亦老」,永恆的自然界與短暫的人生,引發人們深深的感慨。
塞上的秋景一片淒涼,不由得讓征人的鄉思更加纏綿,心緒也變得黯然起來,回憶起故舊和親人,想一想未知的明天,漫漫長夜難以入眠,只要一合上眼睛,便會夢見與家人團聚的情景。夜半時分大夢方醒,更加感到格外的淒涼和痛苦。算了吧,算了吧,任它月色溶溶,樓高望遠,還是不要登高縱目,觀賞月色了吧;不如借酒消愁,來排遣這漫長孤寂的秋夜吧。只是借酒消愁愁更愁,醉意更深地觸動著心中的離愁,化作點點相思之淚,幽幽地滴落在胸前。詞的最後,寫到因為夜不能寐,所以只能借酒澆愁,但酒入愁腸,卻都化作了相思淚,欲遣相思反而徒增相思之苦。這兩句,抒情深刻,造語生新而又自然。寫到這裡,鬱積的鄉思旅愁在外物觸發下發展到了最高潮,詞至此黯然而止。遊子的秋思意緒表現的淋漓盡致。
這首《蘇幕遮》詞,是范仲淹的名作。他當時被朝廷委派出任陝西四路宣撫使,主持防禦西夏的軍事。在邊關的防務前線,當秋寒肅殺之際,將士們不禁思念起家鄉的親人,於是就有了這首借秋景來抒發懷抱的千古絕唱。
文人自古多悲秋
自然界的秋天是一個百花凋零、眾芳搖落的季節,自古以來,詩人騷客都喜歡把秋天描繪成一幅蕭瑟、淒涼和悲哀的景象!在文學上,蕭瑟肅殺的秋天可以視作具有隱喻意義的意象。它象徵著一種繁華的消逝並預示著一個更加殘酷的未來,這與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普遍而深刻的失落心態有著某種自然的契合。
古典文學中的某些傳統題材很能反映這種精神上的繼承性。傷春悲秋是古典文學中表現得最多也最豐富的情感,而文人似乎更偏愛悲秋這種情緒。宋玉《九辯》中的「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使這種感傷情緒從一開始進入詩歌就帶上了文人特有的憂患和失落情緒,在藝術上也呈現出驚人的早熟。奇怪的是,這種藝術上的早熟似乎並沒有對後世文人的創作構成壓力,他們不厭其煩地心摹手追,冒著蹈襲的危險一遍遍地抒寫著宋玉式的悲涼。這種靡然風從的現象反映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一種共有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