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頁
德國飯店為數亦夥,不過“來喜”、“大喜”能以慕尼黑啤酒、丹麥原桶啤酒餉客。“來喜”老闆肥得可親,“大喜”女主胖得可愛,二人同樣喜色勿懈,上帝不擲骰子,他與她卻日日夜夜擲骰子,客方贏,白喝一大杯,老闆贏,你喝酒照付錢,是故何樂而不擲不喝呢。那骰子也別致,羊皮包成的,比麻將牌遠大,兩顆,抓在掌中很柔馴,更柔馴的是他們店裡的德式成豬腳。瑩白靡軟而富彈性,佐以黑啤,絕矣。還有粉紅色的沙拉,用紅菜頭拌雞丁魚粒,恍若桃李爭春。
虹口區“吉美飯店”,一派西歐鄉村情調,術桌木椅概取本色,三分舊意,洗刷又特別清潔,杯盤餐具質樸無華,菜也是以素淨取勝,黃豆緘湯,芋泥炸板魚。如果再要講究,就到靜安寺路“大華飯店”去品味黑海魚子醬,他們的主廚是出重金從馬賽聘來的,還有一位是羅馬烹調大師,論法式義大利式經典餚漿,無疑是頂呱呱的世界超水準。然而三十年代的海派西式食品中,奪魁者何?當推“起司炸蟹蓋”,。晉隆飯店”出品,每當秋季陽澄湖清水大閘蟹上市,蒸後別出膏肉,填人蟹的背殼中,灑一層起司粉,放進烤箱熟了上桌,以薑汁鎮江香醋為沙司,美昧直甲天下。
喜歡洋派甜食者,那麼邁爾西愛路“伯思馨”白蘭地三層奶油蛋糕,西摩路“屯達點心店”奶油粟子蛋糕,赫德路電車站轉角“愛的爾麵包房”下午茶時間出爐的雞派,海格路“義大利總會”核桃椰子泥雪糕,永安公司“七重天”的七彩聖代,跑馬廳‘美心”白雪奶泡冰淇淋……
上海人就是這樣飫甘饜奇嗎?且莫悵惘,即使低廉如一碗白水光面,在上海也可有所發揮。
上海人愛面子,“光面”說不出口,做生意人又在乎叫得響,還要好聽好口彩,於是,店伙喊了: “曖——上來一陽春呀!”
兩碗面:
“噯——雙陽春來!”
三碗則:
“噯——又來三陽開泰!”
四碗則:
“噯——再加陽春兩兩碗!”
這種面類中最慚愧低檔的“陽春麵”,做得中規中矩,湯清、面健、味鮮,象牙白細條齊齊整整臥在一汪晶瑩的油水裡,灑著點點碧綠蒜葉屑,販夫傭婦就此,固不得已也,然而不乏富貴雅人,衣冠楚楚動作尖巧地吃一碗“陽春麵”,寧靜早已致遠,談泊正在明志,是都市之食中最有書卷氣的。
從前的上海人中做吃食生意者,利用顧客心理,各有拿手好戲。每年雞蛋旺季,冷藏設備有限,急需把雞蛋推銷掉,你去喝豆漿吧,剛剛坐下,夥計過來問:“甜格成格?”
你說了,他說:
“好,成漿,雞蛋一隻還是兩隻?”
你說一隻,他喊道:
“餵——又來咸漿一碗,加只蛋。”
你原是只想喝威豆漿的,如果他問“要勿要加雞蛋”,你會答“勿要”,而他問。雞蛋一隻還是兩隻”,你便去考慮兩隻太多,一隻就夠了——上海人這點偷換概念的小伎倆,施之於外省來的旅客,可謂穩紮穩打,除非是本地的“人精”,就不甘於被擺布:“喔,老先生,儂早,請坐,甜漿咸漿?”
“咸格。”
“好,成漿,雞蛋一隻兩隻?”
“今朝勿要哉。”
“哪能拉?”
“昨日被儂噱進了。”
“啊喲喲,儂老人家真是,雞蛋吃勒儂肚皮里格,又勿是請我吃,儂鈔票麥卡麥卡,豆腐漿里勿擺蛋賽過八月半唔沒月亮,阿是?好,儂阿要辣油哦?”
“我是相信吃辣格!”
“好,噯——成漿一碗重辣,雞蛋揀新鮮大點格,馬上就來!”
概念再次偷換——上海人擅長在飲食男女等細節上展施小伎倆,多半總是收效的,因之自我感覺個個光滑良好,把自己當作魚把別人當作水,如魚得水的水其實都是魚,然而卻就此優哉游哉逝者如斯夫。即使輪到整個大都會被偷換了大概念,上海人還是以為靠微型的概念偷換,便足與巨型的概念偷換相周旋相抗衡,似乎愈是絕處愈能逢生,而且夾縫裡發了財。租界期如此,孤島期如此,日據淪陷期如此,勝利光復期如此,如此這般期如此,直到永遠。
只認衣衫不認人
那時候,要在無數勢利眼下立腳跟、鑽門路、撐市面,第一靠穿著裝扮。上海男女從來不發覺人生如夢,卻認知人生如戲。明打明把服裝稱為“行頭”、“皮子”,四季衣衫滿箱滿櫥,日日價叫苦:“嘸沒啥好著呀。”最難對付的是臘月隆冬,男的沒有英國拷花開許米,女的沒有白狐紫貂,“不宜出門”,尤其別上人家的門。倘若勿識相,或者實在逼勿過了——冒著寒流來到某公館——開門的閹人眼光比街上的風還冷,懶懶接過名片,門又帶上,你且等著,怎能讓你入內?主人家會呵斥:“不看看是什麼人!”什麼“人”呢,當然是指什麼“衣”,管你那秋季大衣如何漂亮吃價,時令一過,著毋庸議,若非告貸便是求情,上門來有啥好事體?
那年代的國貨電影中,幾乎每片都可看到這樣的一串鏡頭——妙齡時裝女子,婷婷裊裊上樓梯,稍作張望,立定在一扇門前,她攏攏發,舐舐唇,撣撣衣襟,舉手篤篤篤敲三下,門將開未開的幾秒聞,皮鞋尖在小腿肚上迅速交換輕擦——這些個動作無愧為中國早期電影的“神來之筆”,所以每片都要神來一下,明星無不駕輕就熟,因為在生活中還不是這樣的嗎l看戲的女人和作戲的女人都覺得有味道,當年的價值判斷是:~個女人出來“交際”,如果鬟發不整,口唇乾燥,衣襟沾屑,鞋尖蘩塵,那就是“完了”。是故在門將開未開的剎那,全會本能地緊扣細節,雖然門開之後成事終究在天,要知開門之前到底謙事在人,何況是年紀輕輕的女人。
上海人一生但為“穿著”忙,為他人做嫁衣裳賺得錢來為自己做嫁衣裳,自己嫁不出去或所嫁非人,還得去為他人做嫁衣裳。就旗袍而論,單的、夾的、襯絨的、駝絨的、短毛的、長毛的,每種三件至少,五件也不多,三六十八,五六得三十,那是夠寒酸的。料子計印度綢、癟縐、喬奇紗、香雲紗、華絲紗、泡泡紗、軟緞、羅緞、織錦緞、提花緞、鐵機緞、平絨、立絨、喬奇絨、天鵝絨、刻花絨,等等。襟計小襟、大襟、斜襟、對襟,等等。邊計蕾絲邊、定花邊、鑲空邊、串珠邊,等等。鑲計滾鑲、闊鑲、雙色鑲、三嵌鑲,等等。紐計明紐、暗紐、包紐、盤香紐,等等。尤以盤香紐一宗各斗尖新,系用五色緞條中隱銅絲,作種種花狀蝶形詭譎款式,點綴在領口襟上,最為炫人眼目亂人心意。假如采旗袍為婚禮服,必是緞底蘇繡或湘繡,鳳凰牡丹累月經年,好像是一件千古不朽之作。旗袍的裡層概用小紡,即薄型真絲電力湖綢,旗袍內還有村袍,是精緻鏤花的絕細純白麻紗,一陣風來輕輕飄起,如銀浪出閃,故名“飛過海”。
虹口區“吉美飯店”,一派西歐鄉村情調,術桌木椅概取本色,三分舊意,洗刷又特別清潔,杯盤餐具質樸無華,菜也是以素淨取勝,黃豆緘湯,芋泥炸板魚。如果再要講究,就到靜安寺路“大華飯店”去品味黑海魚子醬,他們的主廚是出重金從馬賽聘來的,還有一位是羅馬烹調大師,論法式義大利式經典餚漿,無疑是頂呱呱的世界超水準。然而三十年代的海派西式食品中,奪魁者何?當推“起司炸蟹蓋”,。晉隆飯店”出品,每當秋季陽澄湖清水大閘蟹上市,蒸後別出膏肉,填人蟹的背殼中,灑一層起司粉,放進烤箱熟了上桌,以薑汁鎮江香醋為沙司,美昧直甲天下。
喜歡洋派甜食者,那麼邁爾西愛路“伯思馨”白蘭地三層奶油蛋糕,西摩路“屯達點心店”奶油粟子蛋糕,赫德路電車站轉角“愛的爾麵包房”下午茶時間出爐的雞派,海格路“義大利總會”核桃椰子泥雪糕,永安公司“七重天”的七彩聖代,跑馬廳‘美心”白雪奶泡冰淇淋……
上海人就是這樣飫甘饜奇嗎?且莫悵惘,即使低廉如一碗白水光面,在上海也可有所發揮。
上海人愛面子,“光面”說不出口,做生意人又在乎叫得響,還要好聽好口彩,於是,店伙喊了: “曖——上來一陽春呀!”
兩碗面:
“噯——雙陽春來!”
三碗則:
“噯——又來三陽開泰!”
四碗則:
“噯——再加陽春兩兩碗!”
這種面類中最慚愧低檔的“陽春麵”,做得中規中矩,湯清、面健、味鮮,象牙白細條齊齊整整臥在一汪晶瑩的油水裡,灑著點點碧綠蒜葉屑,販夫傭婦就此,固不得已也,然而不乏富貴雅人,衣冠楚楚動作尖巧地吃一碗“陽春麵”,寧靜早已致遠,談泊正在明志,是都市之食中最有書卷氣的。
從前的上海人中做吃食生意者,利用顧客心理,各有拿手好戲。每年雞蛋旺季,冷藏設備有限,急需把雞蛋推銷掉,你去喝豆漿吧,剛剛坐下,夥計過來問:“甜格成格?”
你說了,他說:
“好,成漿,雞蛋一隻還是兩隻?”
你說一隻,他喊道:
“餵——又來咸漿一碗,加只蛋。”
你原是只想喝威豆漿的,如果他問“要勿要加雞蛋”,你會答“勿要”,而他問。雞蛋一隻還是兩隻”,你便去考慮兩隻太多,一隻就夠了——上海人這點偷換概念的小伎倆,施之於外省來的旅客,可謂穩紮穩打,除非是本地的“人精”,就不甘於被擺布:“喔,老先生,儂早,請坐,甜漿咸漿?”
“咸格。”
“好,成漿,雞蛋一隻兩隻?”
“今朝勿要哉。”
“哪能拉?”
“昨日被儂噱進了。”
“啊喲喲,儂老人家真是,雞蛋吃勒儂肚皮里格,又勿是請我吃,儂鈔票麥卡麥卡,豆腐漿里勿擺蛋賽過八月半唔沒月亮,阿是?好,儂阿要辣油哦?”
“我是相信吃辣格!”
“好,噯——成漿一碗重辣,雞蛋揀新鮮大點格,馬上就來!”
概念再次偷換——上海人擅長在飲食男女等細節上展施小伎倆,多半總是收效的,因之自我感覺個個光滑良好,把自己當作魚把別人當作水,如魚得水的水其實都是魚,然而卻就此優哉游哉逝者如斯夫。即使輪到整個大都會被偷換了大概念,上海人還是以為靠微型的概念偷換,便足與巨型的概念偷換相周旋相抗衡,似乎愈是絕處愈能逢生,而且夾縫裡發了財。租界期如此,孤島期如此,日據淪陷期如此,勝利光復期如此,如此這般期如此,直到永遠。
只認衣衫不認人
那時候,要在無數勢利眼下立腳跟、鑽門路、撐市面,第一靠穿著裝扮。上海男女從來不發覺人生如夢,卻認知人生如戲。明打明把服裝稱為“行頭”、“皮子”,四季衣衫滿箱滿櫥,日日價叫苦:“嘸沒啥好著呀。”最難對付的是臘月隆冬,男的沒有英國拷花開許米,女的沒有白狐紫貂,“不宜出門”,尤其別上人家的門。倘若勿識相,或者實在逼勿過了——冒著寒流來到某公館——開門的閹人眼光比街上的風還冷,懶懶接過名片,門又帶上,你且等著,怎能讓你入內?主人家會呵斥:“不看看是什麼人!”什麼“人”呢,當然是指什麼“衣”,管你那秋季大衣如何漂亮吃價,時令一過,著毋庸議,若非告貸便是求情,上門來有啥好事體?
那年代的國貨電影中,幾乎每片都可看到這樣的一串鏡頭——妙齡時裝女子,婷婷裊裊上樓梯,稍作張望,立定在一扇門前,她攏攏發,舐舐唇,撣撣衣襟,舉手篤篤篤敲三下,門將開未開的幾秒聞,皮鞋尖在小腿肚上迅速交換輕擦——這些個動作無愧為中國早期電影的“神來之筆”,所以每片都要神來一下,明星無不駕輕就熟,因為在生活中還不是這樣的嗎l看戲的女人和作戲的女人都覺得有味道,當年的價值判斷是:~個女人出來“交際”,如果鬟發不整,口唇乾燥,衣襟沾屑,鞋尖蘩塵,那就是“完了”。是故在門將開未開的剎那,全會本能地緊扣細節,雖然門開之後成事終究在天,要知開門之前到底謙事在人,何況是年紀輕輕的女人。
上海人一生但為“穿著”忙,為他人做嫁衣裳賺得錢來為自己做嫁衣裳,自己嫁不出去或所嫁非人,還得去為他人做嫁衣裳。就旗袍而論,單的、夾的、襯絨的、駝絨的、短毛的、長毛的,每種三件至少,五件也不多,三六十八,五六得三十,那是夠寒酸的。料子計印度綢、癟縐、喬奇紗、香雲紗、華絲紗、泡泡紗、軟緞、羅緞、織錦緞、提花緞、鐵機緞、平絨、立絨、喬奇絨、天鵝絨、刻花絨,等等。襟計小襟、大襟、斜襟、對襟,等等。邊計蕾絲邊、定花邊、鑲空邊、串珠邊,等等。鑲計滾鑲、闊鑲、雙色鑲、三嵌鑲,等等。紐計明紐、暗紐、包紐、盤香紐,等等。尤以盤香紐一宗各斗尖新,系用五色緞條中隱銅絲,作種種花狀蝶形詭譎款式,點綴在領口襟上,最為炫人眼目亂人心意。假如采旗袍為婚禮服,必是緞底蘇繡或湘繡,鳳凰牡丹累月經年,好像是一件千古不朽之作。旗袍的裡層概用小紡,即薄型真絲電力湖綢,旗袍內還有村袍,是精緻鏤花的絕細純白麻紗,一陣風來輕輕飄起,如銀浪出閃,故名“飛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