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頁
他很用力地打招呼,很用力地介紹自己。看到活得這麼用力的人,我總會不舒服,仿佛對方在時時提醒我要思考如何生活。然而,我卻喜歡他臉上的笑。一張娃娃臉,臉上似乎還有幫忙種田留下的土色,兩個小虎牙,兩個酒窩,笑容從心裡透出來。
我想起了家鄉小鎮,改革開放後莫名其妙地富了。而我所在的中學是小鎮最好的中學,有錢人總拼命把孩子送進這裡。
每個小孩到班級的首次亮相,都映射出他們父母想像中這世界上最幸福的小孩該有的樣子:戲服式的誇張制服,有的還會別上小領結,頭髮抹上光亮的髮蠟。父母在送他們上學的時候,也許帶著驕傲感。然後,在飽含緊張和驕傲的期待中,小孩走進教室,惹來一陣哄堂大笑。每當此時,我總能聽到來自孩子以及父母內心,那破碎的聲音。
不清楚真實的標準時,越用力就越讓人覺得可笑。
厚朴大約也是這樣的小孩,他們往往是脆弱的,因為乾淨到甚至不知道應該要去判斷和思考自己是否適合時宜。
我什麼時候成為務實而細膩的人的?我自己也不知道。
表面上我大大咧咧、粗心大意。事實上,我講每句話的時候,總擔心會冒犯他人。我總在拼命感知,人們希望聽到什麼?如何表達到位?說不出的恐懼,恐懼自己成為別人不喜歡的人。為什麼這麼需要讓別人喜歡?或許是求生的本能。
時間久了,就會覺得臉上仿佛長出一個面具。每天晚上回到家,深深卸口氣,仿佛職業表演者的卸妝儀式。中學過集體生活時,我把這個動作掩飾成用水擦臉時舒服的“哼哼聲”。我自嘲這怪癖是我讓人喜歡的一個原因。唯獨有一次,一個同學神經兮兮地湊到我耳邊,說,我看出來了,你不是因為擦臉舒服,而是因為覺得扮演自己太累。他“呵呵”、“呵呵”地笑著,詭異地離開。而我當即有被一眼看穿的感覺。
中學時,總會碰到可以用“神奇”來形容的同學。看穿我的那位同學就是其中一個。他幹過的大事包括:臨高考前的一個下午,邀請年級考試前十名的同學,到團委活動中心集合。等到大家都滿臉茫然地坐好的時候,他突然一蹦,跳上講台,大喊:“諸位護法,我召集爾等是為了正式告訴你們,我是你們等待的神,爾等是我的親密子民,必須發誓永世為我護法。”同學們一愣,有的翻了白眼,有的直接拿書往他頭上一扔,還有的笑到捧著肚子在地上打滾。他卻還在認真扮演著自己的角色,半晌不動,像個雕塑。
一直在內心期待,他終有一天會變成邪教頭目吧。讓我失望的是,這傢伙後來竟然是高中同學裡第一個結婚的,也是第一個發胖的。他在一所中學當生物老師,最喜歡教的課是青蛙解剖課。畢業十周年的高中同學會時,他抽菸、喝酒,說黃色笑話,一副活在當下、活在人間的塵俗感。
我實在好奇,他“神奇”的那部分跑哪兒去了。借著酒勁,我湊到他耳邊,用故作神秘的口吻提起當年那件事:“其實你是唯一看穿我的人。怎麼現在變成了這個樣子?”
他哈哈大笑:“當時都是開玩笑。”
看我悵然若失,他嚴肅地說:“其實我自己都搞不清楚,哪個才是我應該堅持的活法,哪個才是真實。”說完抬頭直直地看著我,看得我內心發毛。他又突然重重用手拍了我的肩膀,說:“怎麼?被嚇到了啊?騙你的!”
我不知道他哪句是真話,生存現實和自我期待的差距太大,容易讓人會開發出不同的想像來安放自己。我相信,他腦子裡藏著另外一個世界,很多人腦子裡都偷偷藏著很多個世界。
我自己也一直警惕地處理著想像和現實之間的關係:任何不合時宜的想像都是不需要的,因為現實的世界只有一個。
那天下午,我在厚朴的腦袋裡看到了他的想像:他以為他現在到達的,是整個世界的入口;他以為再走進去,就是無限寬廣的可能;他以為正在和他對話的,已經是整個世界。
我忍不住提醒:“厚朴,你最好不要和同學們說你名字的來歷。”
“為什麼?”他轉頭問我,臉上認認真真地寫著困惑。
“因為——”
我實在說不出來:因為世界不是這樣的。
他果然、終於還是說了。
班級的第一次聚會,他喝了點酒。這大概是他的人生第一次喝酒。
不知道自由是什麼的人,才會動輒把自由掛在嘴邊。
他的臉紅紅的,口齒有點不清,最後描繪到世界地圖的時候,他加重了口氣,甚至因為酒勁的緣故,還誇張地跳了起來——“有這麼大一面世界地圖。”
一片哄堂大笑。
或許是喝了酒,又或許厚朴的字典里根本沒有嘲笑這樣的詞,同學們的大笑反而讓他像受了鼓勵一般越發激動了。他開口唱了一首英文歌,好像是BIG BIG WORLD。唱完後他鄭重地宣布自己要儘可能地活得精彩,還矯情地用了排比句:“我要談一次戀愛,最好馬上破處;我要組建個樂隊,最好再錄張專輯;我要發表些詩歌,最好出本詩集;我要我的世界分分秒秒都精彩,最好現在就開始精彩。”
他在說這些話的時候,大概以為自己是馬丁·路德·金。“多麼貧瘠的想像力,連想像的樣本都是中學課本里的。”我在心裡這樣嘲笑著。
厚朴的言行果然被當作談資到處傳播,但出乎我意料的是,他一點都沒在意。他是不是沒有意識到這樣的談論是嘲笑,甚至可能以為這是某種認可。
去食堂的路上,有人對他意味深長、不懷好意地“呵呵”笑,他直接衝過去,雙手搭在人家肩上,“兄弟對我有好感啊,那認識下?”反而搞得那人手足無措,倉皇而逃。調皮一點的,看見他走過,就模仿著漫畫裡的角色,雙手高揚大喊:“熱血!”他也開心地跟著認真地歡呼起來:“為青春!”
我在一旁看著,總覺得尷尬。
出於擔心,又或者出於好奇——這樣的人會迎頭撞上怎樣的生活——我有段時間總和他一起。
我終究是務實和緊張的,我開始計算一天睡眠需要多少時間,打工需要多少時間,還有賺學分和實習……這樣一排,發覺時間不夠用了。大學畢業之後的那次冒險將決定我的一生。高中時父親的病倒,讓我必須保證自己積累到足夠的資本,以便迅速找到一份工作,這份工作還得符合我的人生期待。這很難,就像火箭發射後,在高空必須完成的一次次定點推送一樣。
厚朴不一樣,他實在沒有什麼需要擔心的東西,或者是不知道可以擔心什麼,沒有什麼需要認真安排。
厚朴參加了吉他社——理所當然,畢竟他想組建樂隊,然後他又報名了街舞社、跆拳道社——他甚至說自己想像中穿著跆拳道服和人做愛的情景。他是用嚷嚷的方式說的,生怕別人不知道。那段時間裡,他腦子裡充滿著太多詭異的想像,跆拳道在他心目中或許意味著青春的叛逆和城市化吧。最後他還報名了詩歌社。
我想起了家鄉小鎮,改革開放後莫名其妙地富了。而我所在的中學是小鎮最好的中學,有錢人總拼命把孩子送進這裡。
每個小孩到班級的首次亮相,都映射出他們父母想像中這世界上最幸福的小孩該有的樣子:戲服式的誇張制服,有的還會別上小領結,頭髮抹上光亮的髮蠟。父母在送他們上學的時候,也許帶著驕傲感。然後,在飽含緊張和驕傲的期待中,小孩走進教室,惹來一陣哄堂大笑。每當此時,我總能聽到來自孩子以及父母內心,那破碎的聲音。
不清楚真實的標準時,越用力就越讓人覺得可笑。
厚朴大約也是這樣的小孩,他們往往是脆弱的,因為乾淨到甚至不知道應該要去判斷和思考自己是否適合時宜。
我什麼時候成為務實而細膩的人的?我自己也不知道。
表面上我大大咧咧、粗心大意。事實上,我講每句話的時候,總擔心會冒犯他人。我總在拼命感知,人們希望聽到什麼?如何表達到位?說不出的恐懼,恐懼自己成為別人不喜歡的人。為什麼這麼需要讓別人喜歡?或許是求生的本能。
時間久了,就會覺得臉上仿佛長出一個面具。每天晚上回到家,深深卸口氣,仿佛職業表演者的卸妝儀式。中學過集體生活時,我把這個動作掩飾成用水擦臉時舒服的“哼哼聲”。我自嘲這怪癖是我讓人喜歡的一個原因。唯獨有一次,一個同學神經兮兮地湊到我耳邊,說,我看出來了,你不是因為擦臉舒服,而是因為覺得扮演自己太累。他“呵呵”、“呵呵”地笑著,詭異地離開。而我當即有被一眼看穿的感覺。
中學時,總會碰到可以用“神奇”來形容的同學。看穿我的那位同學就是其中一個。他幹過的大事包括:臨高考前的一個下午,邀請年級考試前十名的同學,到團委活動中心集合。等到大家都滿臉茫然地坐好的時候,他突然一蹦,跳上講台,大喊:“諸位護法,我召集爾等是為了正式告訴你們,我是你們等待的神,爾等是我的親密子民,必須發誓永世為我護法。”同學們一愣,有的翻了白眼,有的直接拿書往他頭上一扔,還有的笑到捧著肚子在地上打滾。他卻還在認真扮演著自己的角色,半晌不動,像個雕塑。
一直在內心期待,他終有一天會變成邪教頭目吧。讓我失望的是,這傢伙後來竟然是高中同學裡第一個結婚的,也是第一個發胖的。他在一所中學當生物老師,最喜歡教的課是青蛙解剖課。畢業十周年的高中同學會時,他抽菸、喝酒,說黃色笑話,一副活在當下、活在人間的塵俗感。
我實在好奇,他“神奇”的那部分跑哪兒去了。借著酒勁,我湊到他耳邊,用故作神秘的口吻提起當年那件事:“其實你是唯一看穿我的人。怎麼現在變成了這個樣子?”
他哈哈大笑:“當時都是開玩笑。”
看我悵然若失,他嚴肅地說:“其實我自己都搞不清楚,哪個才是我應該堅持的活法,哪個才是真實。”說完抬頭直直地看著我,看得我內心發毛。他又突然重重用手拍了我的肩膀,說:“怎麼?被嚇到了啊?騙你的!”
我不知道他哪句是真話,生存現實和自我期待的差距太大,容易讓人會開發出不同的想像來安放自己。我相信,他腦子裡藏著另外一個世界,很多人腦子裡都偷偷藏著很多個世界。
我自己也一直警惕地處理著想像和現實之間的關係:任何不合時宜的想像都是不需要的,因為現實的世界只有一個。
那天下午,我在厚朴的腦袋裡看到了他的想像:他以為他現在到達的,是整個世界的入口;他以為再走進去,就是無限寬廣的可能;他以為正在和他對話的,已經是整個世界。
我忍不住提醒:“厚朴,你最好不要和同學們說你名字的來歷。”
“為什麼?”他轉頭問我,臉上認認真真地寫著困惑。
“因為——”
我實在說不出來:因為世界不是這樣的。
他果然、終於還是說了。
班級的第一次聚會,他喝了點酒。這大概是他的人生第一次喝酒。
不知道自由是什麼的人,才會動輒把自由掛在嘴邊。
他的臉紅紅的,口齒有點不清,最後描繪到世界地圖的時候,他加重了口氣,甚至因為酒勁的緣故,還誇張地跳了起來——“有這麼大一面世界地圖。”
一片哄堂大笑。
或許是喝了酒,又或許厚朴的字典里根本沒有嘲笑這樣的詞,同學們的大笑反而讓他像受了鼓勵一般越發激動了。他開口唱了一首英文歌,好像是BIG BIG WORLD。唱完後他鄭重地宣布自己要儘可能地活得精彩,還矯情地用了排比句:“我要談一次戀愛,最好馬上破處;我要組建個樂隊,最好再錄張專輯;我要發表些詩歌,最好出本詩集;我要我的世界分分秒秒都精彩,最好現在就開始精彩。”
他在說這些話的時候,大概以為自己是馬丁·路德·金。“多麼貧瘠的想像力,連想像的樣本都是中學課本里的。”我在心裡這樣嘲笑著。
厚朴的言行果然被當作談資到處傳播,但出乎我意料的是,他一點都沒在意。他是不是沒有意識到這樣的談論是嘲笑,甚至可能以為這是某種認可。
去食堂的路上,有人對他意味深長、不懷好意地“呵呵”笑,他直接衝過去,雙手搭在人家肩上,“兄弟對我有好感啊,那認識下?”反而搞得那人手足無措,倉皇而逃。調皮一點的,看見他走過,就模仿著漫畫裡的角色,雙手高揚大喊:“熱血!”他也開心地跟著認真地歡呼起來:“為青春!”
我在一旁看著,總覺得尷尬。
出於擔心,又或者出於好奇——這樣的人會迎頭撞上怎樣的生活——我有段時間總和他一起。
我終究是務實和緊張的,我開始計算一天睡眠需要多少時間,打工需要多少時間,還有賺學分和實習……這樣一排,發覺時間不夠用了。大學畢業之後的那次冒險將決定我的一生。高中時父親的病倒,讓我必須保證自己積累到足夠的資本,以便迅速找到一份工作,這份工作還得符合我的人生期待。這很難,就像火箭發射後,在高空必須完成的一次次定點推送一樣。
厚朴不一樣,他實在沒有什麼需要擔心的東西,或者是不知道可以擔心什麼,沒有什麼需要認真安排。
厚朴參加了吉他社——理所當然,畢竟他想組建樂隊,然後他又報名了街舞社、跆拳道社——他甚至說自己想像中穿著跆拳道服和人做愛的情景。他是用嚷嚷的方式說的,生怕別人不知道。那段時間裡,他腦子裡充滿著太多詭異的想像,跆拳道在他心目中或許意味著青春的叛逆和城市化吧。最後他還報名了詩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