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頁
第89節:"母子"反目(4)
【加入收藏】 【發表評論】 【文學論壇】 【大 中 小】
這個建議的實質就是:
(1)在光緒帝的用人權受到極大限制的前提下,將諸如康有為等維新派品秩較低的人員,以議政的名義聚集到光緒帝的身邊,成為政治核心力量。
(2)從決定國家"應興應革之事"的目的來看,開懋勤殿,名為議政機構,實為決策機關。如此,清朝政治機構中具有諮詢和議政功能的軍機處和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職能將被架空。
對於權力十分敏感、一次次躲過權力的旋渦與暗礁的慈禧,清楚地知道開懋勤殿會導致什麼樣的結局:那就是維新派將雲集於光緒帝身邊成為樞臣,一個新的政治決策機構將應運而生。這不僅是對現存政治制度的挑戰,也是對她把持了三十餘年的清朝最高權力的挑戰。一旦同意開懋勤殿,自己與光緒帝之間的權力關係將發生根本的改變。慈禧絕不允許動搖她權力根基的力量存在。光緒帝服從慈禧權力的時候,他們可以保持母子關係,但如果光緒帝所作所為直接威脅到她的權力,她將拋棄所有親情,與之反目。這就是慈禧,權力永遠置於親情之上。
據說,此日慈禧與光緒帝之間發生了激烈的爭論。
由於沒有檔案記載,我們無法知道爭論的內容。然而,爭論發生之後,光緒帝緊急召見楊銳,並將一份密詔交予楊銳,讓他將密詔轉交康有為等人。認真體味其內容,也可以找尋到母子之間爭執的部分內容。
據趙秉麟《光緒大事匯鑒》中所錄的密詔的內容節錄於下:
"近來朕仰窺皇太后聖意,不願將法盡變,並不欲將此輩老謬昏庸之大臣罷黜,而用通達英勇之人,令其議政,以為恐失人心……即如十九日之硃諭,皇太后以為過重,故不得不徐圖之,此近來之實在為難之情形也……但必欲朕一旦痛切降旨,將舊法盡變,而盡黜此輩昏庸之人,則朕權力實有未足。果使如此,則朕位且不能保,何況其他?"
由此,我們可以依稀地感覺到這對母子之間衝突已近劍拔弩張:
第一,對於開懋勤殿,實行議政,慈禧堅決反對,理由是恐失人心;
第二,對於十九日罷免禮部堂官一事,慈禧認為處罰太重,繼續嚴厲指責;
第三,對於慈禧近來的強硬態度,繼續推行變法,權力"實有不足",一味堅持,超越了慈禧為自己劃定的權力範圍,恐"朕位且不能保"。
此時,在我們的腦海里,一幅母子之間激烈爭吵的場景躍然而出:
在慈禧還忿忿於十九日光緒帝不經自己允許,擅自罷免禮部堂官的事件中,光緒帝又提出了吸納維新黨人,開懋勤殿議政的方案,直接威脅自己的統治權力和利益,慈禧堅決反對,同時爭論中再次提到了十九日的事情,並嚴厲警告光緒帝若繼續一意孤行,其皇位將不能保。在慈禧的卵翼下生活了二十五年的光緒帝十分了解慈禧的性格以及處事方式,皇爸爸一旦對自己的皇位提出警告,就不會只停留在僅僅口頭警告的層面上,皇爸爸調整與自己的權力關係指日可待。威嚴、心狠手辣的皇爸爸將怎樣調整這種權力關係,光緒帝不知道,也不敢想像,所以在密詔的最後他表達了讓維新黨人速籌計策的想法。
從七月二十九日,光緒帝來到了頤和園,直到八月三日,光緒帝離開頤和園。期間,雖然由於開設懋勤殿一事,母子兩人發生了激烈的爭執,然而,在這四天的時間裡,母子兩人依然日日見面。慈禧照常接受光緒帝的請安、侍膳,光緒帝也在頤和園裡處理一般性朝政。可就在光緒帝離開頤和園的當天晚上,慈禧卻做出了一個臨時的重大決定:她要在次日,也就是八月四日回西苑。
西苑,又稱"三海",即北海、中海和南海合稱,它位於紫禁城的西北側,是一處重要的皇家園林。光緒帝親政以後,慈禧在北京城裡的時候,就常住在西苑的儀鸞殿。自從慈禧住到頤和園以後,慈禧就將頤和園視為她的常住地,沒有什麼特殊的事情,慈禧往往不回城裡。依據《內務府檔案》,光緒二十四年的前八個月里,慈禧離開頤和園回到城裡居住共計約六次。其中,三次是因為恭親王奕??病危,她前來探望。另外三次則是在咸豐帝的生日、光緒帝的生日和咸豐帝的忌日。由此可以判斷,慈禧輕易不回城,一旦回城,就一定因為有特殊的事情。
第90節:"母子"反目(5)
【加入收藏】 【發表評論】 【文學論壇】 【大 中 小】
八月四日,慈禧從頤和園趕回西苑,根據《清代起居註冊》記載,這一天光緒帝在申時於中海的瀛秀園的門外,跪接慈禧。對於分別只有一天的母子兩人,見面以後將會是一種怎樣的情景?
惲毓鼎在《崇陵傳信錄》中有過這樣一段描述:
慈禧回宮以後,即"召上怒誥曰:我撫養汝二十餘年,乃聽小人謀我乎?上戰慄不發一語,良久囁嚅曰:我無此意。太后唾之曰:痴兒,今日無我,明安有汝乎?"
(1)慈禧見了光緒帝就怒罵,一定是光緒帝做了令慈禧無法忍受的事情;
(2)從慈禧指責光緒帝"謀我乎"來看,應該是光緒帝做的事被慈禧認為有謀算她的地方。
在慈禧的怒罵中,我們依稀感覺到慈禧已經發覺"謀我乎"應該是來自於某個方面的威脅。
【加入收藏】 【發表評論】 【文學論壇】 【大 中 小】
這個建議的實質就是:
(1)在光緒帝的用人權受到極大限制的前提下,將諸如康有為等維新派品秩較低的人員,以議政的名義聚集到光緒帝的身邊,成為政治核心力量。
(2)從決定國家"應興應革之事"的目的來看,開懋勤殿,名為議政機構,實為決策機關。如此,清朝政治機構中具有諮詢和議政功能的軍機處和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職能將被架空。
對於權力十分敏感、一次次躲過權力的旋渦與暗礁的慈禧,清楚地知道開懋勤殿會導致什麼樣的結局:那就是維新派將雲集於光緒帝身邊成為樞臣,一個新的政治決策機構將應運而生。這不僅是對現存政治制度的挑戰,也是對她把持了三十餘年的清朝最高權力的挑戰。一旦同意開懋勤殿,自己與光緒帝之間的權力關係將發生根本的改變。慈禧絕不允許動搖她權力根基的力量存在。光緒帝服從慈禧權力的時候,他們可以保持母子關係,但如果光緒帝所作所為直接威脅到她的權力,她將拋棄所有親情,與之反目。這就是慈禧,權力永遠置於親情之上。
據說,此日慈禧與光緒帝之間發生了激烈的爭論。
由於沒有檔案記載,我們無法知道爭論的內容。然而,爭論發生之後,光緒帝緊急召見楊銳,並將一份密詔交予楊銳,讓他將密詔轉交康有為等人。認真體味其內容,也可以找尋到母子之間爭執的部分內容。
據趙秉麟《光緒大事匯鑒》中所錄的密詔的內容節錄於下:
"近來朕仰窺皇太后聖意,不願將法盡變,並不欲將此輩老謬昏庸之大臣罷黜,而用通達英勇之人,令其議政,以為恐失人心……即如十九日之硃諭,皇太后以為過重,故不得不徐圖之,此近來之實在為難之情形也……但必欲朕一旦痛切降旨,將舊法盡變,而盡黜此輩昏庸之人,則朕權力實有未足。果使如此,則朕位且不能保,何況其他?"
由此,我們可以依稀地感覺到這對母子之間衝突已近劍拔弩張:
第一,對於開懋勤殿,實行議政,慈禧堅決反對,理由是恐失人心;
第二,對於十九日罷免禮部堂官一事,慈禧認為處罰太重,繼續嚴厲指責;
第三,對於慈禧近來的強硬態度,繼續推行變法,權力"實有不足",一味堅持,超越了慈禧為自己劃定的權力範圍,恐"朕位且不能保"。
此時,在我們的腦海里,一幅母子之間激烈爭吵的場景躍然而出:
在慈禧還忿忿於十九日光緒帝不經自己允許,擅自罷免禮部堂官的事件中,光緒帝又提出了吸納維新黨人,開懋勤殿議政的方案,直接威脅自己的統治權力和利益,慈禧堅決反對,同時爭論中再次提到了十九日的事情,並嚴厲警告光緒帝若繼續一意孤行,其皇位將不能保。在慈禧的卵翼下生活了二十五年的光緒帝十分了解慈禧的性格以及處事方式,皇爸爸一旦對自己的皇位提出警告,就不會只停留在僅僅口頭警告的層面上,皇爸爸調整與自己的權力關係指日可待。威嚴、心狠手辣的皇爸爸將怎樣調整這種權力關係,光緒帝不知道,也不敢想像,所以在密詔的最後他表達了讓維新黨人速籌計策的想法。
從七月二十九日,光緒帝來到了頤和園,直到八月三日,光緒帝離開頤和園。期間,雖然由於開設懋勤殿一事,母子兩人發生了激烈的爭執,然而,在這四天的時間裡,母子兩人依然日日見面。慈禧照常接受光緒帝的請安、侍膳,光緒帝也在頤和園裡處理一般性朝政。可就在光緒帝離開頤和園的當天晚上,慈禧卻做出了一個臨時的重大決定:她要在次日,也就是八月四日回西苑。
西苑,又稱"三海",即北海、中海和南海合稱,它位於紫禁城的西北側,是一處重要的皇家園林。光緒帝親政以後,慈禧在北京城裡的時候,就常住在西苑的儀鸞殿。自從慈禧住到頤和園以後,慈禧就將頤和園視為她的常住地,沒有什麼特殊的事情,慈禧往往不回城裡。依據《內務府檔案》,光緒二十四年的前八個月里,慈禧離開頤和園回到城裡居住共計約六次。其中,三次是因為恭親王奕??病危,她前來探望。另外三次則是在咸豐帝的生日、光緒帝的生日和咸豐帝的忌日。由此可以判斷,慈禧輕易不回城,一旦回城,就一定因為有特殊的事情。
第90節:"母子"反目(5)
【加入收藏】 【發表評論】 【文學論壇】 【大 中 小】
八月四日,慈禧從頤和園趕回西苑,根據《清代起居註冊》記載,這一天光緒帝在申時於中海的瀛秀園的門外,跪接慈禧。對於分別只有一天的母子兩人,見面以後將會是一種怎樣的情景?
惲毓鼎在《崇陵傳信錄》中有過這樣一段描述:
慈禧回宮以後,即"召上怒誥曰:我撫養汝二十餘年,乃聽小人謀我乎?上戰慄不發一語,良久囁嚅曰:我無此意。太后唾之曰:痴兒,今日無我,明安有汝乎?"
(1)慈禧見了光緒帝就怒罵,一定是光緒帝做了令慈禧無法忍受的事情;
(2)從慈禧指責光緒帝"謀我乎"來看,應該是光緒帝做的事被慈禧認為有謀算她的地方。
在慈禧的怒罵中,我們依稀感覺到慈禧已經發覺"謀我乎"應該是來自於某個方面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