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頁
楊銳,字叔嶠,又字鈍叔,四川綿竹人,清末維新派,戊戌變法六君子之一。以舉人授內閣中書。光緒帝實行維新變法後,楊銳出任四品軍機章京,參與新政。
劉光第,字裴村,四川富順人,光緒九年進士,授刑部候補主事。維新變法期間,受湖南巡撫陳寶箴推薦,得到光緒帝召見,劉光第力陳時勢艱危與中外積弊,受到光緒帝的賞識。
林旭,字暾谷,福建侯官人。維新運動時期他為維新變法奔走呼號。七月,經王錫蕃推薦,光緒帝召見了林旭。
譚嗣同,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清末巡撫譚繼洵之子。甲午戰敗,譚嗣同提出變法主張,開湖南維新之先譚嗣同
河。經徐致靖薦入京,協助光緒帝推行新政。
光緒帝打擊頑固派、公開起用維新派的舉措,分明是對慈禧絕對權威的挑戰。這意味著改革開始朝著觸動慈禧統治基礎的方向發展。光緒帝為什麼會如此"自作主張"?
事情的起因是,維新變法期間,光緒帝指示官員積極建言。王照作為禮部四品主事沒有資格直接向皇帝上奏,而應由該衙門堂官代遞他的條陳。由於王照的條陳內容多為新政,因此被消極怠政的尚書許應騤所阻隔。光緒帝知曉事情原委之後,怒不可遏,當即表示:
第88節:"母子"反目(3)
【加入收藏】 【發表評論】 【文學論壇】 【大 中 小】
"似此故意抑格(阻礙),豈以朕之諭旨為不足遵耶?若不予以嚴懲,無以儆戒將來。"
光緒帝的憤懣,表達了他一直以來處處掣肘於慈禧的一種不滿情緒:
1?自己雖為皇帝卻沒有一言九鼎的能力
此一事件中,尚書許應騤的有意阻格,是將自己的諭旨視為具文的最好明證。變法以來,光緒帝事事受制於皇爸爸,而官員們或觀望或惟皇太后馬首是瞻,使得光緒帝對許多變法措施都無力推行。他心存憤懣而又無計可施。
2?必須殺一儆百以尋求振作
在變法舉步維艱的關鍵時刻,光緒帝以罷免違旨的禮部堂官作為推行變法的警示。雖然光緒帝清楚他所罷免的六位禮部堂官,均屬於一二品中央大員,根據慈禧四月二十七日所發的懿旨中的規定:二品以上官員的任免應由皇太后決定,而這些大員恰恰是光緒帝推行變法的最大阻力。為了讓變法措施得以落實,光緒帝只能挑戰慈禧的權威了。
對慈禧而言,光緒帝無視她的權威而斷然罷免禮部堂官,無疑是一次權力示威。
首先,懷塔布是慈禧安排在光緒帝身邊的親信,光緒帝"左右大臣,皆由太后拔用"(《戊戌履霜錄》)。所以,在慈禧看來,光緒帝此舉是嚴重的越軌行為。
其次,明知二品以上官員的任免須由自己決定,然而光緒帝竟以身試法,突入禁區,觸犯天條,這是慈禧絕不能允許的叛逆行為。
光緒帝的舉措,在朝野上下激起軒然大波,慈禧震怒,當面質問並訓斥光緒帝。光緒帝痛哭道:
"祖宗而在今日,其法必不若是;兒寧忍壞祖宗之法,不忍棄祖宗之民,失祖宗之地,為天下後世笑也。"(《戊戌履霜錄》)
光緒帝一反常態的倔強,使得慈禧憤恨不已。在慈禧的眼裡,光緒帝是自己二十五年中恩威並施所塑造出來的傀儡,他對自己只有服從的義務和依賴的行為,任何有悖於自己的言論和行為,都為離經叛道。儘管,在種種不得已的形勢之下,光緒帝必須親政,但他親政中皇權的行使必須符合自己的規範。然而,變法以來,光緒帝越來越強硬的態度,簡直就是否定自己的權威。特別是竟敢無視自己的權力,斷然罷免了禮部堂官,一旦光緒帝被人假手或假手於人,將自己置於可有可無的位置,自己苦心經營了三十餘年的權力大廈就會傾斜甚至坍塌,哪怕這種犧牲是為了國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慈禧也不會接受。慈禧隱約感到了來自於光緒帝及其維新黨人的威脅。
嗜權如命的慈禧絕不會坐視他人對自己權力的藐視和挑戰,她要出擊,她要應戰。對前來哭訴的懷塔布等人,慈禧一方面"令其暫且忍耐";一方面令懷塔布等人去天津與榮祿進行聯繫,密商對策。如果說,此前慈禧對變法的態度是限制變法規模、靜觀變法的動向,那麼此事件發生以後,慈禧為了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她要籌謀出擊了。
梁啓超對這件事情的結果分析得非常深刻,他認為:
"皇上於二品以上大員,無進退黜陟之權。彼軍機大臣及各省督撫等屢抗旨,上憤極而不能黜之。此次乃僅擇禮部閒曹、無關緊要之人,一試其黜陟,而大變已至矣。"(《戊戌政變記》)
但這一事件似乎還不足以令慈禧驟然發動政變,還有哪些更加觸動慈禧敏感的神經的事情發生,使她在短短的幾天中做出了政變決定?
四
如果說,光緒帝罷免禮部堂官事件,被慈禧視為是對自己權力的藐視和否定,那麼隨後發生的另一件事情,從慈禧的角度來看,不啻是對她權力基礎的動搖。
這就是在七月二十八日,光緒帝借去頤和園向慈禧請安的機會,對慈禧直接提出了維新黨人建議開懋勤殿一事。
懋勤殿
懋勤殿是乾清宮西側的一座配殿,原來是專供皇帝讀書的地方。康有為等維新派建議:以開設皇帝讀書的懋勤殿為名義,"選集通國英才數十人,並延聘東西各國的政治專家,共議政治制度,將一切應興應革之事全盤籌算,定一詳細規則,然後施行"(《戊戌政變記》)。
劉光第,字裴村,四川富順人,光緒九年進士,授刑部候補主事。維新變法期間,受湖南巡撫陳寶箴推薦,得到光緒帝召見,劉光第力陳時勢艱危與中外積弊,受到光緒帝的賞識。
林旭,字暾谷,福建侯官人。維新運動時期他為維新變法奔走呼號。七月,經王錫蕃推薦,光緒帝召見了林旭。
譚嗣同,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清末巡撫譚繼洵之子。甲午戰敗,譚嗣同提出變法主張,開湖南維新之先譚嗣同
河。經徐致靖薦入京,協助光緒帝推行新政。
光緒帝打擊頑固派、公開起用維新派的舉措,分明是對慈禧絕對權威的挑戰。這意味著改革開始朝著觸動慈禧統治基礎的方向發展。光緒帝為什麼會如此"自作主張"?
事情的起因是,維新變法期間,光緒帝指示官員積極建言。王照作為禮部四品主事沒有資格直接向皇帝上奏,而應由該衙門堂官代遞他的條陳。由於王照的條陳內容多為新政,因此被消極怠政的尚書許應騤所阻隔。光緒帝知曉事情原委之後,怒不可遏,當即表示:
第88節:"母子"反目(3)
【加入收藏】 【發表評論】 【文學論壇】 【大 中 小】
"似此故意抑格(阻礙),豈以朕之諭旨為不足遵耶?若不予以嚴懲,無以儆戒將來。"
光緒帝的憤懣,表達了他一直以來處處掣肘於慈禧的一種不滿情緒:
1?自己雖為皇帝卻沒有一言九鼎的能力
此一事件中,尚書許應騤的有意阻格,是將自己的諭旨視為具文的最好明證。變法以來,光緒帝事事受制於皇爸爸,而官員們或觀望或惟皇太后馬首是瞻,使得光緒帝對許多變法措施都無力推行。他心存憤懣而又無計可施。
2?必須殺一儆百以尋求振作
在變法舉步維艱的關鍵時刻,光緒帝以罷免違旨的禮部堂官作為推行變法的警示。雖然光緒帝清楚他所罷免的六位禮部堂官,均屬於一二品中央大員,根據慈禧四月二十七日所發的懿旨中的規定:二品以上官員的任免應由皇太后決定,而這些大員恰恰是光緒帝推行變法的最大阻力。為了讓變法措施得以落實,光緒帝只能挑戰慈禧的權威了。
對慈禧而言,光緒帝無視她的權威而斷然罷免禮部堂官,無疑是一次權力示威。
首先,懷塔布是慈禧安排在光緒帝身邊的親信,光緒帝"左右大臣,皆由太后拔用"(《戊戌履霜錄》)。所以,在慈禧看來,光緒帝此舉是嚴重的越軌行為。
其次,明知二品以上官員的任免須由自己決定,然而光緒帝竟以身試法,突入禁區,觸犯天條,這是慈禧絕不能允許的叛逆行為。
光緒帝的舉措,在朝野上下激起軒然大波,慈禧震怒,當面質問並訓斥光緒帝。光緒帝痛哭道:
"祖宗而在今日,其法必不若是;兒寧忍壞祖宗之法,不忍棄祖宗之民,失祖宗之地,為天下後世笑也。"(《戊戌履霜錄》)
光緒帝一反常態的倔強,使得慈禧憤恨不已。在慈禧的眼裡,光緒帝是自己二十五年中恩威並施所塑造出來的傀儡,他對自己只有服從的義務和依賴的行為,任何有悖於自己的言論和行為,都為離經叛道。儘管,在種種不得已的形勢之下,光緒帝必須親政,但他親政中皇權的行使必須符合自己的規範。然而,變法以來,光緒帝越來越強硬的態度,簡直就是否定自己的權威。特別是竟敢無視自己的權力,斷然罷免了禮部堂官,一旦光緒帝被人假手或假手於人,將自己置於可有可無的位置,自己苦心經營了三十餘年的權力大廈就會傾斜甚至坍塌,哪怕這種犧牲是為了國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慈禧也不會接受。慈禧隱約感到了來自於光緒帝及其維新黨人的威脅。
嗜權如命的慈禧絕不會坐視他人對自己權力的藐視和挑戰,她要出擊,她要應戰。對前來哭訴的懷塔布等人,慈禧一方面"令其暫且忍耐";一方面令懷塔布等人去天津與榮祿進行聯繫,密商對策。如果說,此前慈禧對變法的態度是限制變法規模、靜觀變法的動向,那麼此事件發生以後,慈禧為了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她要籌謀出擊了。
梁啓超對這件事情的結果分析得非常深刻,他認為:
"皇上於二品以上大員,無進退黜陟之權。彼軍機大臣及各省督撫等屢抗旨,上憤極而不能黜之。此次乃僅擇禮部閒曹、無關緊要之人,一試其黜陟,而大變已至矣。"(《戊戌政變記》)
但這一事件似乎還不足以令慈禧驟然發動政變,還有哪些更加觸動慈禧敏感的神經的事情發生,使她在短短的幾天中做出了政變決定?
四
如果說,光緒帝罷免禮部堂官事件,被慈禧視為是對自己權力的藐視和否定,那麼隨後發生的另一件事情,從慈禧的角度來看,不啻是對她權力基礎的動搖。
這就是在七月二十八日,光緒帝借去頤和園向慈禧請安的機會,對慈禧直接提出了維新黨人建議開懋勤殿一事。
懋勤殿
懋勤殿是乾清宮西側的一座配殿,原來是專供皇帝讀書的地方。康有為等維新派建議:以開設皇帝讀書的懋勤殿為名義,"選集通國英才數十人,並延聘東西各國的政治專家,共議政治制度,將一切應興應革之事全盤籌算,定一詳細規則,然後施行"(《戊戌政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