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因戰爭而清醒的玄宗,在自己身邊設立了大本營司令部。哥舒翰的副司令高適被從潼關召來了,畢恭畢敬地坐在末座。

  楊國忠嚴厲地質問高適。

  "安祿山的軍隊已經開始撤離陝州了,密探的詳細報告說,只留有幾千士兵守衛著陝州,我軍為什麼不去攻擊?"

  高適把頭抬起來。他是位四十八歲的渤海人,年輕時好與俠義之士交往,過著放浪不羈的生活。後來突起奮發之念,在四十二歲時參加科舉並考中了。在哥舒翰的幕帳里長期擔任書記一職,因得到信任,被提升為副官。他還是個詩人。

  "正如總司令的上奏書所奏,安祿山雖然在洛陽僭稱皇帝,但最終沒有得到民心,他正在自我毀滅的坡上往下滾。賊軍擅長速戰,但對持久戰卻一籌莫展。戰場是在我們的國土上,且潼關的防守像銅牆鐵壁一般。"

  "你的這些解釋,我們早就聽夠了,高仙芝和封常青也都說過。其實都是他們串通安祿山、侵吞軍事物資的詭辯。"

  "總司令可是為了唐軍的勝利不分晝夜地帶病工作啊!"

  "怎麼可能!根據我的調查,總司令可是一天到晚都躺在床上飲酒、享受女色,還一個勁地呵斥將軍們。"

  楊國忠說著,指了指陳玄禮,陳玄禮點了點頭。

  "還有,根據紫禁隊的情報,總司令是想把密探帶來的關於敵軍撤退陝州的報告隱而不發吧?"

  "不,這恰恰是總司令的慧眼所在。守衛陝州的敵軍將領叫崔乾祐,是個很會打仗的人。撤退和無防備完全是偽裝,是把我們誘出潼關的計謀。"

  楊國忠露出不屑一顧的冷笑,他把輕蔑的視線從高適身上移開,像質問眾人似的說道:"哥舒翰大人曾經厭惡安祿山,但他們畢竟都是異族人。從其主張固守而不願出戰的情形看,似乎讓人覺得他們之間有什麼秘密盟約。高適,你是哪裡人啊?"

  "渤海人。"

  楊國忠掃視了眾人一眼,似乎在說,你們瞧。

  "我可也是異族人啊。"朝衡慢悠悠的聲音不知從哪兒傳來了。

  "說起來,你以前可是日本人呀。"楊國忠帶著極不高興的表情回過頭說道。

  玄宗手裡玩弄著核桃,不知他是否在聽。

  "大家先冷靜地看看戰局吧。"朝衡不想讓大家再談論什麼異族話題,他以輕鬆的語氣說道。

  第五部分 第137節:二十八、大決戰(2)

  總之,要讓玄宗聽到自己的聲音,為此他自己也需要冷靜地講。

  "常山曾一度為史思明所占,顏杲卿也被殺了,但郭子儀和李光弼的聯軍又將其奪了回來。史思明已逃向了北邊,山西、河北、山東一帶幾乎完全被顏真卿、郭子儀和李光弼三人的軍隊所控制,從北方對洛陽的包圍網已經形成。在南邊,張巡和許遠控制著大運河的要害之處也在激戰著。也就是說,安祿山現在的情況是,他既不能從北邊得到兵力的補充,也不能如願以償地從南方籌措物資。那麼,堅持持久戰乃是上策,這是再清楚不過的了。"

  "但現在安祿山正在撤兵,為什麼定要拘泥於持久戰呢?"陳玄禮從旁插話道。

  "陳大人,你聽我說。敵人為什麼要撤離陝州呢?五萬之眾的兵,僅僅留下數千人,這是為什麼?"朝衡盯著這位洋洋得意的新紫禁隊隊長說道。

  "那當然是為了彌補洛陽防守的薄弱啦。也許,可以認為是讓一部分南下以確保大運河吧。"

  "但是,你別忘了,安祿山的最大目的是要奪取長安,占領長安才是他的夙願。固守洛陽的時間越長,他就越快完蛋。這一點他自己最清楚。"

  陳玄禮沒有作答,而是窺探著楊國忠的臉色。對於安祿山的行為和心理,陳玄禮毫無興趣。

  "我也這樣認為,安祿山恨不能早一日攻下長安……"

  "請稍候,高將軍。"

  朝衡止住了語氣顯得興奮的高適。

  "不光是憑探子的報告,你自己也確認過陝州軍的不足嗎?"

  "是的,那當然。"

  "那麼,你和總司令認為那是敵人的偽裝、計謀,依據是什麼呢?"

  "這……"高適說不出話了。

  "當然是依據哥舒翰獨具慧眼的判斷了。"朝衡並不是硬要堅持持久戰的立場。

  玄宗依舊是把手中的核桃玩得嘎嘎響。現在占據皇帝腦海的到底是什麼呢?朝衡也陷入疑慮之中。是楊貴妃、悔恨,還是戰爭的事情?抑或是一種連皇帝自己都不知來自何處的巨大悲傷?從他的臉上什麼也看不出來。

  楊國忠那咄咄逼人的聲音又響了起來。

  "安祿山就是想得到長安。他想、想、想!很早以前就想!從那傢伙第一次來長安時那想要東西的模樣就可以知道。但他為什麼突然把軍隊從陝州撤走了呢?好了,我已說得夠多了。官房長官,你說幾句。"

  楊國忠皺著眉頭,催促著他。

  "那我就一針見血地說了。安祿山為什麼讓崔乾祐把大部分兵力都撤走了?那是因為他把攻擊長安一事交給了哥舒翰!"

  高適氣得臉通紅,站了起來。

  "你在說什麼?對吐蕃戰爭的英雄、河西節度使的大將軍,說這樣的不知羞愧的話……"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