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頁
高適說不下去了,牙咬得咯咯響。
"高將軍,請冷靜。來,請坐下。"朝衡沉穩地勸誡道。
陳玄禮立即站了起來。
"陛下,在座各位大人,根據我們的調查,哥舒翰在持久戰的幌子下,一點點地改變著我軍的布局,就像日晷那樣不為人知地變動著。結果是,我可以說吧,不知不覺中,漢族士兵的大部分調到攻擊陝州的最前線,而番兵的大部分則調到了後方,這意味著什麼?哥舒翰是番將,在迄今的各次戰爭中他所信任的都是番兵。如果他真的打算進攻陝州、洛陽的話,他肯定應該將番兵布置在前方吧,現在他卻將番兵集中到了後方,這是為何?他的企圖很明顯。我軍潼關的布陣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前方士兵被調到了後方,後方被調到了前方,哥舒翰的潼關軍布陣已經顛倒過來了,他把番兵布置到前方,是要攻打長安。"
楊國忠接過了話:"讓哥舒翰從潼關出擊。當然,是向陝州出擊,讓番兵打頭陣。他如果不服從命令,就以叛逆罪逮捕他。"
主張從潼關出擊的人占了大多數,但決定權在皇帝。朝衡催促皇帝作決定。
"安祿山背叛了朕,但哥舒翰不會,朕很清楚這一點。楊國忠,不要懷疑哥舒翰。不過,朕已經等煩了,全軍出擊!"
由於玄宗等煩了,決定了唐軍的總攻擊。關乎勝敗的潼關大決戰就此開始了。
可是,皇帝到底在等什麼呢?朝衡對皇帝的這個決定是有意見的。玄宗說等膩了,認真地等待什麼事的人,是不會說出這樣的話來的。
玄宗此時已72歲,在位快44年了,丹藥本應讓人長生不老,但卻侵蝕著他的身體。這種丹藥是以水銀為第一原料調製的,水銀明明是一種礦物質,卻像水一樣流動,真像謎一樣。他已經對長生不老不抱希望,那麼他看到了最終的毀滅嗎?不,不是那樣,這裡有普通老百姓無法體會的王者的悲哀,而且,就是這種王者的悲哀和玄宗的這一決定,使大帝國走向了毀滅的深淵。
真幸奔赴戰場一事已經定下來了,他將率領騎兵隊的一千人參加戰鬥。紫禁隊的兩個師團五千人也將開赴戰場,但紫禁隊的主要任務不是與敵人作戰,而是監視哥舒翰。他們攜有密旨,如果發現哥舒翰有奇特的舉動,便可立即將其處決。楊國忠是真的懷疑哥舒翰會作安祿山的內應,攻到長安來。
第五部分 第138節:二十八、大決戰(3)
騎兵隊和紫禁隊的出發定在六月四日。
說起來,真幸還不知道戰爭是怎麼回事。他完全不顧周圍人的擔心,滿腦子想的是:在戰場上揚威奮武、建立無數傑出功勳;同戰友們緊密團結、共同戰勝各種艱難困苦;忠義的部下們依照他的命令,有條不紊地行動。早上,一邊想像著凱旋而歸時行走在長安街上聽著人們的歡呼,一邊把頭埋在枕頭裡,沉浸在人生幸福的想像中。
他自言自語道,自己出生於貴族家庭,當然要比他人更幸福。他深信這種幸福能在戰場上得到。
為什麼一名外國年輕人能如此沉醉於一場並非為了自己國家的戰爭呢?也許只能解釋為太年輕的緣故吧。他現在放任自己熱血沸騰、意氣風發,他將為自己身上那閃閃發光的軍服更加燦爛奪目而戰鬥,或者是為了一面旗幟,也為了神聖的大唐帝國的皇帝而戰。可被征來的農民們則什麼也不為,只是服苦役,只能忍受。
和飛飛的告別是很輕鬆的。天亮時,飛飛對著真幸的背影道了聲再見。
"決定最近回撒馬爾罕去,把倩倩姐的遺骨帶回去,我再也見不到你了。"
真幸轉過頭,飛飛眼裡飽含著晶瑩的淚珠。真幸奔了回去,飛飛緊抱著他的肩,一串眼淚落在了他的肩上。
天亮了,同飛飛分手後,真幸就直接去了衛尉寺。沒過一會,從大本營傳來了命令,要騎兵隊奔赴潼關與高適的第三騎兵隊會合,真幸推測這個安排是朝衡的意思。
隨後,真幸去東宮拜訪了汝陽王夫人和李春。
女長官室的窗旁,種著好幾盆牽牛花,李春正在細心地給這些花澆水。
門是開著的,真幸悄悄地走了進去,李春感覺到有人進來,肩膀微微動了動,真幸也知道李春發現了自己。但李春還是一個勁地澆水,沒有回頭。從腳步聲和身體動靜上,她就知道是真幸。不知從哪兒傳來了騾子的哀嚎聲。
真幸在李春身旁站了一會兒,說道:"噴壺裡沒水了。"
李春沒有回答。
"那是在屠殺摔斷了腿的騾子。"
"我知道。"
說罷,李春轉過頭來,正好與真幸的目光相碰,不由得臉一紅,眼睛朝下看去。
"夫人呢?"
"要同王妃殿下商量什麼事嗎?"
"已經定好後天出發了。"
"是嗎?"李春冷冷地應了聲。
"機會終於來了。李春,這下可以為你父母、弟弟報仇了,我一定把安祿山打敗。"
李春對戰爭的態度很微妙,對殺害父母的安祿山的仇恨一點沒消。她也和茉莉及同伴們熱烈討論過,認為這是一場抵禦異族侵略、守衛大唐的戰爭。可她心裡還是接受不了,只有人才打仗,而且這場戰爭正在奪去無數人的生命。想到這裡,她搖了搖頭,以擺脫自己的想法。
"高將軍,請冷靜。來,請坐下。"朝衡沉穩地勸誡道。
陳玄禮立即站了起來。
"陛下,在座各位大人,根據我們的調查,哥舒翰在持久戰的幌子下,一點點地改變著我軍的布局,就像日晷那樣不為人知地變動著。結果是,我可以說吧,不知不覺中,漢族士兵的大部分調到攻擊陝州的最前線,而番兵的大部分則調到了後方,這意味著什麼?哥舒翰是番將,在迄今的各次戰爭中他所信任的都是番兵。如果他真的打算進攻陝州、洛陽的話,他肯定應該將番兵布置在前方吧,現在他卻將番兵集中到了後方,這是為何?他的企圖很明顯。我軍潼關的布陣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前方士兵被調到了後方,後方被調到了前方,哥舒翰的潼關軍布陣已經顛倒過來了,他把番兵布置到前方,是要攻打長安。"
楊國忠接過了話:"讓哥舒翰從潼關出擊。當然,是向陝州出擊,讓番兵打頭陣。他如果不服從命令,就以叛逆罪逮捕他。"
主張從潼關出擊的人占了大多數,但決定權在皇帝。朝衡催促皇帝作決定。
"安祿山背叛了朕,但哥舒翰不會,朕很清楚這一點。楊國忠,不要懷疑哥舒翰。不過,朕已經等煩了,全軍出擊!"
由於玄宗等煩了,決定了唐軍的總攻擊。關乎勝敗的潼關大決戰就此開始了。
可是,皇帝到底在等什麼呢?朝衡對皇帝的這個決定是有意見的。玄宗說等膩了,認真地等待什麼事的人,是不會說出這樣的話來的。
玄宗此時已72歲,在位快44年了,丹藥本應讓人長生不老,但卻侵蝕著他的身體。這種丹藥是以水銀為第一原料調製的,水銀明明是一種礦物質,卻像水一樣流動,真像謎一樣。他已經對長生不老不抱希望,那麼他看到了最終的毀滅嗎?不,不是那樣,這裡有普通老百姓無法體會的王者的悲哀,而且,就是這種王者的悲哀和玄宗的這一決定,使大帝國走向了毀滅的深淵。
真幸奔赴戰場一事已經定下來了,他將率領騎兵隊的一千人參加戰鬥。紫禁隊的兩個師團五千人也將開赴戰場,但紫禁隊的主要任務不是與敵人作戰,而是監視哥舒翰。他們攜有密旨,如果發現哥舒翰有奇特的舉動,便可立即將其處決。楊國忠是真的懷疑哥舒翰會作安祿山的內應,攻到長安來。
第五部分 第138節:二十八、大決戰(3)
騎兵隊和紫禁隊的出發定在六月四日。
說起來,真幸還不知道戰爭是怎麼回事。他完全不顧周圍人的擔心,滿腦子想的是:在戰場上揚威奮武、建立無數傑出功勳;同戰友們緊密團結、共同戰勝各種艱難困苦;忠義的部下們依照他的命令,有條不紊地行動。早上,一邊想像著凱旋而歸時行走在長安街上聽著人們的歡呼,一邊把頭埋在枕頭裡,沉浸在人生幸福的想像中。
他自言自語道,自己出生於貴族家庭,當然要比他人更幸福。他深信這種幸福能在戰場上得到。
為什麼一名外國年輕人能如此沉醉於一場並非為了自己國家的戰爭呢?也許只能解釋為太年輕的緣故吧。他現在放任自己熱血沸騰、意氣風發,他將為自己身上那閃閃發光的軍服更加燦爛奪目而戰鬥,或者是為了一面旗幟,也為了神聖的大唐帝國的皇帝而戰。可被征來的農民們則什麼也不為,只是服苦役,只能忍受。
和飛飛的告別是很輕鬆的。天亮時,飛飛對著真幸的背影道了聲再見。
"決定最近回撒馬爾罕去,把倩倩姐的遺骨帶回去,我再也見不到你了。"
真幸轉過頭,飛飛眼裡飽含著晶瑩的淚珠。真幸奔了回去,飛飛緊抱著他的肩,一串眼淚落在了他的肩上。
天亮了,同飛飛分手後,真幸就直接去了衛尉寺。沒過一會,從大本營傳來了命令,要騎兵隊奔赴潼關與高適的第三騎兵隊會合,真幸推測這個安排是朝衡的意思。
隨後,真幸去東宮拜訪了汝陽王夫人和李春。
女長官室的窗旁,種著好幾盆牽牛花,李春正在細心地給這些花澆水。
門是開著的,真幸悄悄地走了進去,李春感覺到有人進來,肩膀微微動了動,真幸也知道李春發現了自己。但李春還是一個勁地澆水,沒有回頭。從腳步聲和身體動靜上,她就知道是真幸。不知從哪兒傳來了騾子的哀嚎聲。
真幸在李春身旁站了一會兒,說道:"噴壺裡沒水了。"
李春沒有回答。
"那是在屠殺摔斷了腿的騾子。"
"我知道。"
說罷,李春轉過頭來,正好與真幸的目光相碰,不由得臉一紅,眼睛朝下看去。
"夫人呢?"
"要同王妃殿下商量什麼事嗎?"
"已經定好後天出發了。"
"是嗎?"李春冷冷地應了聲。
"機會終於來了。李春,這下可以為你父母、弟弟報仇了,我一定把安祿山打敗。"
李春對戰爭的態度很微妙,對殺害父母的安祿山的仇恨一點沒消。她也和茉莉及同伴們熱烈討論過,認為這是一場抵禦異族侵略、守衛大唐的戰爭。可她心裡還是接受不了,只有人才打仗,而且這場戰爭正在奪去無數人的生命。想到這裡,她搖了搖頭,以擺脫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