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頁
找出分配標準線
太祖高皇帝六年(公元前201年)
上已封大功臣二十餘人,其餘日夜爭功不決,未得行封。上在洛陽南宮,從復道望見諸將,往往相與坐沙中語。上曰:「此何語?」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謀反耳!」上曰:「天下屬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屬取天下。今陛下為天子,而所封皆故人所親愛,所誅皆平生所仇怨。今軍吏計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屬畏陛下不能盡封,恐又見疑平生過失及誅,故即相聚謀反耳。」上乃憂曰:「為之奈何?」
現在奧運會也好,亞運會也罷,一個項目比賽完,馬上就要舉行頒獎儀式,金牌要趁熱掛在冠軍的脖子上。至於獎金,是不是也比平日付款快些?我想應該也是。拖欠獎金是中國式老闆的習慣,這個習慣,在劉邦那裡就形成了。
劉邦坐了天下,坐了皇帝的寶座,以前的兄弟自然是王侯將相,各歸各位。如此龐大的評功犒賞活動,工作量很大,政策性很強,劉邦不知從何做起。
張良再次發揮作用,老闆身邊有這樣的參謀,是兵仔們的幸福。張良把劉邦帶到一個所在,看到的都是大伙兒在那裡交頭接耳,唧唧喳喳,劉邦自然要問,張良乘機危言聳聽,說大家都在商量著造反,因為金牌銀牌都沒拿到手。
劉邦遇到困難有個習慣,就是問左右:「為之奈何?」老闆只要肯下問,辦法就會多多,老闆只要扮演萬能的上帝,下屬就會從人退化成豬,也是每日三省吾身:早點吃了沒?午飯吃飽沒?晚飯吃好沒?所以,要想讓部下不變成豬,老闆就要自己裝傻。
張良出主意了:「你老人家平生最討厭誰,而且地球人都知道?」劉邦說:「你別說,還真有這麼個傢伙,他叫雍齒。這小子很混帳,要不是他功勞很大,朕早就把他滅了。」張良說:「那就先封雍齒的官爵吧。從最不可能的做起,大家就不會鬧了。」
司馬光很讚賞張良,認為他是「善諫」的光輝榜樣,因為劉邦天下初定的時候,「數用愛憎行誅賞,或時害至公,群臣往往有觖望自危之心。」這就像年關將近,老闆始終不拿出獎金方案,甚至連分配原則和標準也沒有,大家就會嘀咕。劉邦在張良的建議下從雍齒封起,就等於建立了分賞的標準和底線,有了參照物,大家小算盤一打,心裡都有個大概數了,也就不鬧騰了。
老闆驅動員工用的是鈔票,皇帝驅動功狗用的是土地人口。食邑不僅包括土地,也包括上面的百姓。在當時,獎賞功臣依據的是「名田宅制」,這種封賞是典型的富不過三代,因為功臣貴戚代出,土地的來源在哪裡?劉邦的時候,歷經戰火,無主土地很多,這些土地劃為國有了。以後呢?皇帝就要靠抄家罰沒來積聚新的資源。
所以,中國不可能有真正的貴族,土地的流轉是沒有法律保護的,無論是國有公田還是私有民田,都是皇權可以隨便予奪的。沒有穩定的土地制度,便沒有了人民的一切,也就不能保證所謂貴族甚至皇族的財富能夠永世積累。連阿Q都敢想到趙老太爺的象牙床上滾一下,這種理想,其實就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Q版。
最初,劉邦要封給張良三萬戶,而且是在齊國的地界上,而且任由張良自己挑選,齊國有魚鹽之利,是富足的地方。雖然,劉邦對張良是格外的優遇和尊重。
但是張良堅持不受,張良說:「我當年從下邳起兵,和皇上您會師在留這個地方,不是讓我挑嗎,您把臣封到留這個地方就好了。」
張良挑當初第一次見面的地方做封地,表明他不忘本,也提醒劉邦不要忘記當初的戰鬥友誼。
張良是官宦子弟,知道這個道理,多搞兩三萬戶,也不過是替後來者做守財奴。張良最後只要食邑一萬戶,以當時的生產力,也富不到哪裡。《紅樓夢》里我們也看到,下面莊子裡進貢的東西,根本不夠賈家揮霍,最來錢的還是做官,靠貪污受賄。至於這一萬戶,是不是既包括了黃世仁,也包括了楊白勞,則不得而知了。
儒家開始露臉了
太祖高皇帝六年(公元前201年)
帝悉去秦苛儀,法為簡易。群臣飲酒爭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帝益厭之。叔孫通說上曰:「夫儒者難與進取,可與守成。臣願征魯諸生,與臣弟子共起朝儀。」帝曰:「得無難乎?」叔孫通曰:「五帝異樂,三王不同禮;禮者,因時世、人情為之節文者也。臣願頗采古禮,與秦儀雜就之。」上曰:「可試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者為之!」
叔孫通被後世評價為「漢世儒宗」,儒家在漢武帝時代上升到「獨尊」地位,應該說叔孫通是有功勞的,是他奠定了基礎。明代大學者李贄在他的《藏書》中,把因時大臣列為臣子第一等,把叔孫通列為因時大臣第一人,可謂古今第一臣。因應歷史潮流變化,實踐自己的政治理想,確實應列上等。
叔孫通這個人很懂變通,有點像蘇秦張儀這一類縱橫家,能說會道,善於揣摩人主心理,知道自己是誰,要幹什麼,能提供什麼樣的產品,也知道顧客是誰,需要什麼,什麼時候需要。最難得的是,知道根據顧客的需要改進自己的產品。
叔孫通先在秦二世那裡混過,陳勝起義了,秦二世召開研討會,其他儒生都把陳勝定性為造反,是革命,是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暴烈的行動。秦二世聽了不高興。叔孫通說,非也,非也,不是暴動,乃是個別的流氓治安案件,在偉大的秦二世領導下怎麼會有人造反呢?秦二世擊掌稱善。千穿萬穿,馬屁不穿。但叔孫通知道自己的謊言遲早要露餡兒,更何況二世也是「望之不似人君」,叔孫通乾脆顛回老家魯國,繼續研究孔子學說,以備來時。
太祖高皇帝六年(公元前201年)
上已封大功臣二十餘人,其餘日夜爭功不決,未得行封。上在洛陽南宮,從復道望見諸將,往往相與坐沙中語。上曰:「此何語?」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謀反耳!」上曰:「天下屬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屬取天下。今陛下為天子,而所封皆故人所親愛,所誅皆平生所仇怨。今軍吏計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屬畏陛下不能盡封,恐又見疑平生過失及誅,故即相聚謀反耳。」上乃憂曰:「為之奈何?」
現在奧運會也好,亞運會也罷,一個項目比賽完,馬上就要舉行頒獎儀式,金牌要趁熱掛在冠軍的脖子上。至於獎金,是不是也比平日付款快些?我想應該也是。拖欠獎金是中國式老闆的習慣,這個習慣,在劉邦那裡就形成了。
劉邦坐了天下,坐了皇帝的寶座,以前的兄弟自然是王侯將相,各歸各位。如此龐大的評功犒賞活動,工作量很大,政策性很強,劉邦不知從何做起。
張良再次發揮作用,老闆身邊有這樣的參謀,是兵仔們的幸福。張良把劉邦帶到一個所在,看到的都是大伙兒在那裡交頭接耳,唧唧喳喳,劉邦自然要問,張良乘機危言聳聽,說大家都在商量著造反,因為金牌銀牌都沒拿到手。
劉邦遇到困難有個習慣,就是問左右:「為之奈何?」老闆只要肯下問,辦法就會多多,老闆只要扮演萬能的上帝,下屬就會從人退化成豬,也是每日三省吾身:早點吃了沒?午飯吃飽沒?晚飯吃好沒?所以,要想讓部下不變成豬,老闆就要自己裝傻。
張良出主意了:「你老人家平生最討厭誰,而且地球人都知道?」劉邦說:「你別說,還真有這麼個傢伙,他叫雍齒。這小子很混帳,要不是他功勞很大,朕早就把他滅了。」張良說:「那就先封雍齒的官爵吧。從最不可能的做起,大家就不會鬧了。」
司馬光很讚賞張良,認為他是「善諫」的光輝榜樣,因為劉邦天下初定的時候,「數用愛憎行誅賞,或時害至公,群臣往往有觖望自危之心。」這就像年關將近,老闆始終不拿出獎金方案,甚至連分配原則和標準也沒有,大家就會嘀咕。劉邦在張良的建議下從雍齒封起,就等於建立了分賞的標準和底線,有了參照物,大家小算盤一打,心裡都有個大概數了,也就不鬧騰了。
老闆驅動員工用的是鈔票,皇帝驅動功狗用的是土地人口。食邑不僅包括土地,也包括上面的百姓。在當時,獎賞功臣依據的是「名田宅制」,這種封賞是典型的富不過三代,因為功臣貴戚代出,土地的來源在哪裡?劉邦的時候,歷經戰火,無主土地很多,這些土地劃為國有了。以後呢?皇帝就要靠抄家罰沒來積聚新的資源。
所以,中國不可能有真正的貴族,土地的流轉是沒有法律保護的,無論是國有公田還是私有民田,都是皇權可以隨便予奪的。沒有穩定的土地制度,便沒有了人民的一切,也就不能保證所謂貴族甚至皇族的財富能夠永世積累。連阿Q都敢想到趙老太爺的象牙床上滾一下,這種理想,其實就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Q版。
最初,劉邦要封給張良三萬戶,而且是在齊國的地界上,而且任由張良自己挑選,齊國有魚鹽之利,是富足的地方。雖然,劉邦對張良是格外的優遇和尊重。
但是張良堅持不受,張良說:「我當年從下邳起兵,和皇上您會師在留這個地方,不是讓我挑嗎,您把臣封到留這個地方就好了。」
張良挑當初第一次見面的地方做封地,表明他不忘本,也提醒劉邦不要忘記當初的戰鬥友誼。
張良是官宦子弟,知道這個道理,多搞兩三萬戶,也不過是替後來者做守財奴。張良最後只要食邑一萬戶,以當時的生產力,也富不到哪裡。《紅樓夢》里我們也看到,下面莊子裡進貢的東西,根本不夠賈家揮霍,最來錢的還是做官,靠貪污受賄。至於這一萬戶,是不是既包括了黃世仁,也包括了楊白勞,則不得而知了。
儒家開始露臉了
太祖高皇帝六年(公元前201年)
帝悉去秦苛儀,法為簡易。群臣飲酒爭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帝益厭之。叔孫通說上曰:「夫儒者難與進取,可與守成。臣願征魯諸生,與臣弟子共起朝儀。」帝曰:「得無難乎?」叔孫通曰:「五帝異樂,三王不同禮;禮者,因時世、人情為之節文者也。臣願頗采古禮,與秦儀雜就之。」上曰:「可試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者為之!」
叔孫通被後世評價為「漢世儒宗」,儒家在漢武帝時代上升到「獨尊」地位,應該說叔孫通是有功勞的,是他奠定了基礎。明代大學者李贄在他的《藏書》中,把因時大臣列為臣子第一等,把叔孫通列為因時大臣第一人,可謂古今第一臣。因應歷史潮流變化,實踐自己的政治理想,確實應列上等。
叔孫通這個人很懂變通,有點像蘇秦張儀這一類縱橫家,能說會道,善於揣摩人主心理,知道自己是誰,要幹什麼,能提供什麼樣的產品,也知道顧客是誰,需要什麼,什麼時候需要。最難得的是,知道根據顧客的需要改進自己的產品。
叔孫通先在秦二世那裡混過,陳勝起義了,秦二世召開研討會,其他儒生都把陳勝定性為造反,是革命,是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暴烈的行動。秦二世聽了不高興。叔孫通說,非也,非也,不是暴動,乃是個別的流氓治安案件,在偉大的秦二世領導下怎麼會有人造反呢?秦二世擊掌稱善。千穿萬穿,馬屁不穿。但叔孫通知道自己的謊言遲早要露餡兒,更何況二世也是「望之不似人君」,叔孫通乾脆顛回老家魯國,繼續研究孔子學說,以備來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