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頁
不知道劉邦和韓信聊「將兵」「將將」是在什麼時候,是在雲夢之前,還是在雲夢之後。倘若在韓信做了淮陰侯之後,此番對話,足見兩人雖有過節但不妨仍然引為知己,談往事,尚能「從容」談之,韓信話里有刺亦無大礙,而眼前事,則雙方誰都不願提及,各有各的心思,都望對方能反躬自省。於是兩人僵在那裡,心隔一層紙不能捅破。此時月下策馬追韓信之蕭相國何在?
「不過十萬」與「多多益善」,表達了韓信內心要強的毛病,但要說韓信憨瓜一個卻也未必,「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恭維得也很到位,也透露出韓信臣服之心皎然矣。
韓信雖然被褫奪王位,反而讓同僚看出劉邦對韓信仍有愛意,恩寵未決,故而起碼錶面上都對他十分尊重。「嘗過樊將軍噲,噲跪拜送迎,言稱臣,曰:『大王乃肯臨臣!』」我們看不出樊噲是在做作,戰功擺在那裡,主上尚不趕盡殺絕,他人自然不敢放肆。
而韓信已經不想再進步了,對群眾關係也就不珍惜了,經常用風涼話、牢騷語挑戰劉邦的忍耐極限。劉邦忍耐力或許無極限,可是皇后呂娘娘聽煩了,誣以反名,涼拌(辦)了。
看賞
太祖高皇帝六年(公元前201年)
甲申,始剖符封諸功臣為徹侯。蕭何封酇(zàn)侯,所食邑獨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堅執銳,多者百餘戰,小者數十合。今蕭何未嘗有汗馬之勞,徒持文墨議論,顧反居臣等上,何也?」帝曰:「諸君知獵乎?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縱指示獸處者,人也。今諸君徒能得走獸耳,功狗也;至如蕭何,發縱指示,功人也。」群臣皆不敢言。張良為謀臣,亦無戰鬥功;帝使自擇齊三萬戶。良曰:「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願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乃封張良為留侯。封陳平為戶牖(yǒu)侯。平辭曰:「此非臣之功也。」上曰:「吾用先生謀,戰勝克敵,非功而何?」平曰:「非魏無知,臣安得進?」上曰:「若子,可謂不背本矣!」乃復賞魏無知。
分享勝利果實的時候到了。中國的政治集團,是皇家的獨資公司,這和剛開始出資多少關係不太大,率天之下,莫非王臣,剛開始造反的合伙人,只能占點乾股,只有受益權,沒有所有權,也沒有轉讓權,生殺予奪,天下之柄盡在一人手中。
劉邦集團的勃然興起,非常具有典型性,如果說秦始皇還有祖上的遺產可以繼承,那麼,劉邦和他的戰友都是光著腳打下的天下,當時,不論沛縣的蕭、曹、樊等人,還是張良、韓信、陳平之流,都是提著頭幹革命,都是創業者,都有傑出貢獻,怎麼到了最後,都變成劉邦一人的資產?為什麼所有的功臣都要仰劉邦的鼻息,戰戰兢兢不可終日?
是什麼規則導致這一結果,為什麼當時代的人都遵守這一規則。這個不成文的規則是怎麼形成又怎麼影響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心智的?
「人是生而自由的,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是誰把這群叱吒風雲的英雄套在枷鎖里,是劉邦嗎?好像也未必。
清初的黃宗羲也感嘆,上三代是天下為主,君為客,到了後面卻是君為主,天下為客。他在《原君》中講:「後之為人君者不然。以為天下利害之權皆出於我,我以天下之利盡歸於己,以天下之害盡歸於人,亦無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為天下之公;始而慚焉,久而安焉,視天下為莫大之產業,傳之子孫,受享無窮。漢高帝所謂『某業所就,孰與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覺溢之於辭矣。」
孫中山「天下為公」的墨寶到處可以看到,可是經過「文革」大公無私的年代,「天下為公」了,也不怎麼樣。
大家都會講歷史的局限性,那麼應該問問,歷史的局限性是什麼時候開始,什麼時候可以結束?
劉邦封蕭何食邑8000戶,給張良則更多,30000戶(最後張良實收10000戶),而且是在齊國的地界,而且是自己選擇,這都很大方了吧。當時漢有223萬戶,如果總股本是220萬,第二大股東張良只有1萬,比例是0.45%,發言權有限得很。
就是這麼點比例的好處,大伙兒還得歡天喜地地接受,陳平還要玩「新恩不忘舊義」的遊戲。
劉邦到了這個時候,才開始分析自己的人才結構,一種是功狗,一種是功人,韓信早就知道自己是功狗,所以有兔死狗烹的感嘆。其實,在這樣的大型壟斷集團里,還有一種人才叫功豬,寵物豬,功勞是迎合老闆開心,開國以降,功人功狗的比例會下降,功豬功貓的比例會上升,不論浴血廝殺,還是脅肩諂笑,都是衝著主人賞口飯吃。
以下數據是網友「黃藥師看天」提供的,在此謹致以謝意:
曹參食邑10600戶
張良食邑10000戶
蕭何食邑8000戶
陳平食邑5000戶
周勃食邑8100戶
樊噲食邑5000戶
灌嬰食邑5000戶
王陵食邑5000戶
夏侯嬰食邑6900戶
呂馬童食邑1500戶
王吸食邑2200戶
召歐食邑2200戶
薛歐食邑4500戶
雍齒食邑2500戶
地東西9320里,南北13368里,民戶1223.3063萬,人口5959.4978萬。漢極盛矣。
「不過十萬」與「多多益善」,表達了韓信內心要強的毛病,但要說韓信憨瓜一個卻也未必,「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恭維得也很到位,也透露出韓信臣服之心皎然矣。
韓信雖然被褫奪王位,反而讓同僚看出劉邦對韓信仍有愛意,恩寵未決,故而起碼錶面上都對他十分尊重。「嘗過樊將軍噲,噲跪拜送迎,言稱臣,曰:『大王乃肯臨臣!』」我們看不出樊噲是在做作,戰功擺在那裡,主上尚不趕盡殺絕,他人自然不敢放肆。
而韓信已經不想再進步了,對群眾關係也就不珍惜了,經常用風涼話、牢騷語挑戰劉邦的忍耐極限。劉邦忍耐力或許無極限,可是皇后呂娘娘聽煩了,誣以反名,涼拌(辦)了。
看賞
太祖高皇帝六年(公元前201年)
甲申,始剖符封諸功臣為徹侯。蕭何封酇(zàn)侯,所食邑獨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堅執銳,多者百餘戰,小者數十合。今蕭何未嘗有汗馬之勞,徒持文墨議論,顧反居臣等上,何也?」帝曰:「諸君知獵乎?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縱指示獸處者,人也。今諸君徒能得走獸耳,功狗也;至如蕭何,發縱指示,功人也。」群臣皆不敢言。張良為謀臣,亦無戰鬥功;帝使自擇齊三萬戶。良曰:「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願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乃封張良為留侯。封陳平為戶牖(yǒu)侯。平辭曰:「此非臣之功也。」上曰:「吾用先生謀,戰勝克敵,非功而何?」平曰:「非魏無知,臣安得進?」上曰:「若子,可謂不背本矣!」乃復賞魏無知。
分享勝利果實的時候到了。中國的政治集團,是皇家的獨資公司,這和剛開始出資多少關係不太大,率天之下,莫非王臣,剛開始造反的合伙人,只能占點乾股,只有受益權,沒有所有權,也沒有轉讓權,生殺予奪,天下之柄盡在一人手中。
劉邦集團的勃然興起,非常具有典型性,如果說秦始皇還有祖上的遺產可以繼承,那麼,劉邦和他的戰友都是光著腳打下的天下,當時,不論沛縣的蕭、曹、樊等人,還是張良、韓信、陳平之流,都是提著頭幹革命,都是創業者,都有傑出貢獻,怎麼到了最後,都變成劉邦一人的資產?為什麼所有的功臣都要仰劉邦的鼻息,戰戰兢兢不可終日?
是什麼規則導致這一結果,為什麼當時代的人都遵守這一規則。這個不成文的規則是怎麼形成又怎麼影響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心智的?
「人是生而自由的,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是誰把這群叱吒風雲的英雄套在枷鎖里,是劉邦嗎?好像也未必。
清初的黃宗羲也感嘆,上三代是天下為主,君為客,到了後面卻是君為主,天下為客。他在《原君》中講:「後之為人君者不然。以為天下利害之權皆出於我,我以天下之利盡歸於己,以天下之害盡歸於人,亦無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為天下之公;始而慚焉,久而安焉,視天下為莫大之產業,傳之子孫,受享無窮。漢高帝所謂『某業所就,孰與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覺溢之於辭矣。」
孫中山「天下為公」的墨寶到處可以看到,可是經過「文革」大公無私的年代,「天下為公」了,也不怎麼樣。
大家都會講歷史的局限性,那麼應該問問,歷史的局限性是什麼時候開始,什麼時候可以結束?
劉邦封蕭何食邑8000戶,給張良則更多,30000戶(最後張良實收10000戶),而且是在齊國的地界,而且是自己選擇,這都很大方了吧。當時漢有223萬戶,如果總股本是220萬,第二大股東張良只有1萬,比例是0.45%,發言權有限得很。
就是這麼點比例的好處,大伙兒還得歡天喜地地接受,陳平還要玩「新恩不忘舊義」的遊戲。
劉邦到了這個時候,才開始分析自己的人才結構,一種是功狗,一種是功人,韓信早就知道自己是功狗,所以有兔死狗烹的感嘆。其實,在這樣的大型壟斷集團里,還有一種人才叫功豬,寵物豬,功勞是迎合老闆開心,開國以降,功人功狗的比例會下降,功豬功貓的比例會上升,不論浴血廝殺,還是脅肩諂笑,都是衝著主人賞口飯吃。
以下數據是網友「黃藥師看天」提供的,在此謹致以謝意:
曹參食邑10600戶
張良食邑10000戶
蕭何食邑8000戶
陳平食邑5000戶
周勃食邑8100戶
樊噲食邑5000戶
灌嬰食邑5000戶
王陵食邑5000戶
夏侯嬰食邑6900戶
呂馬童食邑1500戶
王吸食邑2200戶
召歐食邑2200戶
薛歐食邑4500戶
雍齒食邑2500戶
地東西9320里,南北13368里,民戶1223.3063萬,人口5959.4978萬。漢極盛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