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頁
田橫絕對是個狠人,深知劉邦的心事,你不就是怕我不服嗎?我把腦袋割下來,讓你徹底放心!劉邦曾有過用假人頭騙陳餘的事兒,田橫自然知道,所以就砍一個新鮮的原版頭顱給劉邦。什麼叫毅然決然?田橫就是。
田橫的兩位隨從把人頭和遺言帶給了劉邦,劉邦也為之慟哭,厚葬田橫,並拜兩位隨從為都尉。兩位隨從不吭聲,辦完田橫的葬禮,也自剄在田橫墓前。劉邦聽說以後,很震撼。但是讓他更震撼的是,當他派人到小島上招回剩下的五百人時,使者一到,大家一聽田橫死了,全部自殺。
田橫自殺,有不願苟活之意,也有為餘部求生之義,但他可能也沒想到,他的五百餘部,個個不願苟活,也全部自殺追隨他來了。
衡量一個人的魅力、感召力,平常粉絲擁躉一大堆,我愛你唱得再嘹亮,這都沒有用,要看失意以後,失敗以後,失去利益輸出能力以後,甚至死亡以後,還有沒有人繼續擁戴你。這時還擁戴你的人,願意為你犧牲的人,就是有氣節的人。
「氣節」兩個字,十分珍貴,平常不要隨便講,不要輕易這麼評價人,更不要輕易自詡。氣節是要拿生命做擔保和抵押的。徐悲鴻在抗戰時期,飽含感情地構思創作了油畫《田橫五百士》,沒有別的意思,就是想激勵國人講氣節,寧死不做貳臣。
一殺一赦的政策意義
太祖高皇帝五年(公元前202年)
初,楚人季布為項籍將,數窘辱帝。項籍滅,帝購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三族。布乃髡(kūn)鉗為奴,自賣於魯朱家。朱家心知其季布也,買置田舍;身之洛陽見藤公,說曰:「季布何罪!臣各為其主用,職耳;項氏臣豈可盡誅邪?今上始得天下,而以私怨求一人,何示不廣也!且以季布之賢,漢求之急,此不北走胡,南走越耳。夫忌壯士以資敵國,此伍子胥所以鞭荊平之墓也。君何不從容為上言之!」滕公待間,言於上,如朱家指。上乃赦布,召拜郎中,朱家遂不復見之。
布母弟丁公,亦為項羽將,逐窘帝彭城西。短兵接,帝急,顧謂丁公曰:「兩賢豈相厄哉!」丁公引兵而還。及項王滅,丁公謁見。帝以丁公徇軍中,曰:「丁公為項王臣不忠,使項王失天下者也。」遂斬之,曰:「使後為人臣無效丁公也!」
新朝建立,天翻地覆,正是市井英雄們快意恩仇的時候,韓信被封為楚王,榮歸故里,「召漂母,賜千金。召辱己少年令出胯下者,以為中尉,告諸將相曰:『此壯士也。方辱我時,我寧不能殺之邪?殺之無名,故忍而就此。』」試問,還有什麼比這個更爽的?
劉邦也一樣,也要有仇報仇,有恩報恩。劉邦對季布丁公甥舅,報仇報恩報得挺別致,引無數後人費口舌。
季布「數窘辱帝」,以前沒有報導,怎麼窘辱,語焉不詳。劉邦願意花千金懸賞,看來得罪得不輕。不知道劉邦當時是不是廣泛地搜捕項羽舊黨,如果是,那就應該像美軍一樣,要搞「撲克牌通緝令」,下海捕文書,懸賞捉拿,當然新政權也得花一大筆賞金。
毛澤東說,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同樣地,對待項羽舊黨,六國殘餘,秦帝國的遺留人員,都有一個政策問題,寬嚴失度,都對鞏固新政權有重要影響。
隱匿季布的朱家是中國社會最值得尊敬的。朱家的態度、行為,既體現了中國人做人的義氣,也拿準了做事的分寸感;既符合國家的法度,也符合民間的潛規則
潛規則、江湖規矩。孔子講,為父隱,朱家更進一層,為無辜者隱,同時,又曲折地把個人的道德推進成為國家的政策,這在今天也十分難得,竊以為值得推廣。
許多合乎國家法度的事情,有違基本人道,這在古代和現代都有,既在其中折衝,又不把自己傷著,確實是高難度、高風度的動作。
劉邦接受了朱家的遊說,當然是通過第三方的。滕公夏侯嬰是劉邦的舊友,又一直在劉邦身邊工作,更曾救了劉邦的兒女,朱家找人也找得對。同樣的話要看誰說,人微言輕,不足言大事,疏不間親,同樣也不能諫親,劉邦可能不聽常委的勸諫,卻會聽司機秘書侍衛長的話,這是皇帝政治的重要特色之一。
我不知道「各為其主」這句成語是否發端於此,但確實一言中的,劃清了政策界限。對季布的處理體現了劉邦的政策水平,也把劉邦從諫如流的特點再次展示一遍。這一點,後世反對的不多。但對季布老舅丁公的處理,大家可能都有話說。
先看看司馬光,丁公私放劉邦一馬,對劉邦有私恩,劉邦出於「公義」斬殺了自己的恩人,司馬光給予了很高評價。
臣光曰:高祖起豐、沛以來,罔羅豪桀,招亡納叛,亦已多矣。及即帝位,而丁公獨以不忠受戮,何哉?夫進取之與守成,其勢不同。當群雄角逐之際,民無定主;來者受之,固其宜也。及貴為天子,四海之內,無不為臣;苟不明禮義以示之,使為臣者,人懷貳心以徼大利,則國家其能久安乎!是故斷以大義,使天下曉然皆知為臣不忠者無所自容;而懷私結恩者,雖至於活己,猶以義不與也。戮一人而千萬人懼,其慮事豈不深且遠哉!子孫享有天祿四百餘年,宜矣!
司馬光這麼大加讚賞,甚至把大漢朝四百年江山和此事做了連結,這是因為他認準了一個「忠」字,要強調以忠畫線,用今天的話講:忠是硬道理。
田橫的兩位隨從把人頭和遺言帶給了劉邦,劉邦也為之慟哭,厚葬田橫,並拜兩位隨從為都尉。兩位隨從不吭聲,辦完田橫的葬禮,也自剄在田橫墓前。劉邦聽說以後,很震撼。但是讓他更震撼的是,當他派人到小島上招回剩下的五百人時,使者一到,大家一聽田橫死了,全部自殺。
田橫自殺,有不願苟活之意,也有為餘部求生之義,但他可能也沒想到,他的五百餘部,個個不願苟活,也全部自殺追隨他來了。
衡量一個人的魅力、感召力,平常粉絲擁躉一大堆,我愛你唱得再嘹亮,這都沒有用,要看失意以後,失敗以後,失去利益輸出能力以後,甚至死亡以後,還有沒有人繼續擁戴你。這時還擁戴你的人,願意為你犧牲的人,就是有氣節的人。
「氣節」兩個字,十分珍貴,平常不要隨便講,不要輕易這麼評價人,更不要輕易自詡。氣節是要拿生命做擔保和抵押的。徐悲鴻在抗戰時期,飽含感情地構思創作了油畫《田橫五百士》,沒有別的意思,就是想激勵國人講氣節,寧死不做貳臣。
一殺一赦的政策意義
太祖高皇帝五年(公元前202年)
初,楚人季布為項籍將,數窘辱帝。項籍滅,帝購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三族。布乃髡(kūn)鉗為奴,自賣於魯朱家。朱家心知其季布也,買置田舍;身之洛陽見藤公,說曰:「季布何罪!臣各為其主用,職耳;項氏臣豈可盡誅邪?今上始得天下,而以私怨求一人,何示不廣也!且以季布之賢,漢求之急,此不北走胡,南走越耳。夫忌壯士以資敵國,此伍子胥所以鞭荊平之墓也。君何不從容為上言之!」滕公待間,言於上,如朱家指。上乃赦布,召拜郎中,朱家遂不復見之。
布母弟丁公,亦為項羽將,逐窘帝彭城西。短兵接,帝急,顧謂丁公曰:「兩賢豈相厄哉!」丁公引兵而還。及項王滅,丁公謁見。帝以丁公徇軍中,曰:「丁公為項王臣不忠,使項王失天下者也。」遂斬之,曰:「使後為人臣無效丁公也!」
新朝建立,天翻地覆,正是市井英雄們快意恩仇的時候,韓信被封為楚王,榮歸故里,「召漂母,賜千金。召辱己少年令出胯下者,以為中尉,告諸將相曰:『此壯士也。方辱我時,我寧不能殺之邪?殺之無名,故忍而就此。』」試問,還有什麼比這個更爽的?
劉邦也一樣,也要有仇報仇,有恩報恩。劉邦對季布丁公甥舅,報仇報恩報得挺別致,引無數後人費口舌。
季布「數窘辱帝」,以前沒有報導,怎麼窘辱,語焉不詳。劉邦願意花千金懸賞,看來得罪得不輕。不知道劉邦當時是不是廣泛地搜捕項羽舊黨,如果是,那就應該像美軍一樣,要搞「撲克牌通緝令」,下海捕文書,懸賞捉拿,當然新政權也得花一大筆賞金。
毛澤東說,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同樣地,對待項羽舊黨,六國殘餘,秦帝國的遺留人員,都有一個政策問題,寬嚴失度,都對鞏固新政權有重要影響。
隱匿季布的朱家是中國社會最值得尊敬的。朱家的態度、行為,既體現了中國人做人的義氣,也拿準了做事的分寸感;既符合國家的法度,也符合民間的潛規則
潛規則、江湖規矩。孔子講,為父隱,朱家更進一層,為無辜者隱,同時,又曲折地把個人的道德推進成為國家的政策,這在今天也十分難得,竊以為值得推廣。
許多合乎國家法度的事情,有違基本人道,這在古代和現代都有,既在其中折衝,又不把自己傷著,確實是高難度、高風度的動作。
劉邦接受了朱家的遊說,當然是通過第三方的。滕公夏侯嬰是劉邦的舊友,又一直在劉邦身邊工作,更曾救了劉邦的兒女,朱家找人也找得對。同樣的話要看誰說,人微言輕,不足言大事,疏不間親,同樣也不能諫親,劉邦可能不聽常委的勸諫,卻會聽司機秘書侍衛長的話,這是皇帝政治的重要特色之一。
我不知道「各為其主」這句成語是否發端於此,但確實一言中的,劃清了政策界限。對季布的處理體現了劉邦的政策水平,也把劉邦從諫如流的特點再次展示一遍。這一點,後世反對的不多。但對季布老舅丁公的處理,大家可能都有話說。
先看看司馬光,丁公私放劉邦一馬,對劉邦有私恩,劉邦出於「公義」斬殺了自己的恩人,司馬光給予了很高評價。
臣光曰:高祖起豐、沛以來,罔羅豪桀,招亡納叛,亦已多矣。及即帝位,而丁公獨以不忠受戮,何哉?夫進取之與守成,其勢不同。當群雄角逐之際,民無定主;來者受之,固其宜也。及貴為天子,四海之內,無不為臣;苟不明禮義以示之,使為臣者,人懷貳心以徼大利,則國家其能久安乎!是故斷以大義,使天下曉然皆知為臣不忠者無所自容;而懷私結恩者,雖至於活己,猶以義不與也。戮一人而千萬人懼,其慮事豈不深且遠哉!子孫享有天祿四百餘年,宜矣!
司馬光這麼大加讚賞,甚至把大漢朝四百年江山和此事做了連結,這是因為他認準了一個「忠」字,要強調以忠畫線,用今天的話講:忠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