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頁
李克先客氣一下:「卑不謀尊,疏不謀戚。」這是一個職業人士應遵守的基本規矩:下邊的不要摻和上邊的事,外圍的不要摻和人家圈子裡的事。還有一句話叫「疏不間親」,比這個更需要謹記。卑而謀尊,疏而謀戚,甚至疏而間親,這都是年輕人剛進入社會容易吃虧的地方,以為只要動機純正,目標正確,就可以「童言無忌」,那是大錯特錯。
在魏文侯明確的要求下,李克這才表明自己的看法。
李克提出來的「五視」標準,今天選拔幹部也能用得上:
居視其所親(平常看他和什麼人親近);
富視其所與(把錢花在什麼人身上);
達視其所舉(有地位的時候看他舉薦什麼樣的人);
窮視其所不為(困窘的時候看他做事是不是不擇手段);
貧視其所不取(貧窮的時候看他是不是什麼錢都敢用)。
在不同的狀態和時刻觀察,是鑑定人才的好方法。被稱為山西票號第一人的雷履泰提出了考察業務員的「八觀」標準,也抄在這裡,可供參考:
遠者易欺,遠使以觀其忠;
近者易狎,近使以觀其敬;
煩則難理,煩使以觀其能;
卒則難辦,卒使以觀其智;
急則易夾,急使以觀其信;
財則易貪,委財以觀其仁;
危則易變,告危以觀其節;
雜處易淫,派往繁華以觀其色。
因為是挑選丞相,所以「達視其所舉」尤為重要。推薦、使用人才,是丞相最重要的職責。最後魏文侯選擇了魏成。因為翟璜所舉薦的吳起、西門豹、樂羊,都是君之臣;而魏成所舉薦的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都是君之師。君之師比君之臣高一個檔次,所以魏成勝出。
「君之師」似乎可能也許比「君之臣」有水平,但是,翟璜因此敗給魏成,我有不同意見。所謂的君之師高明在哪裡?我看不出來,就田子方那樣的,做道德教授可以,治國未必能行。翟璜推薦的吳起、西門豹、樂羊等,都是大大的人才啊,吳起是戰國時代堪與商鞅相比的治國大才;西門豹治鄴,破除封建迷信,是很優秀的地方官;樂羊是大將,剛把中山國滅了。這些都是魏國富強的決定性的人才,憑翟璜舉薦的這些人才,當個丞相太小菜了。
君之師勝了君之臣,骨子裡還是德與才的對立。重所謂高明的道德,輕治理國家的實際才幹,這種觀念,實在差勁得很。
漢家三傑
太祖高皇帝五年(公元前202年)
帝置酒洛陽南宮,上曰:「徹侯、諸將毋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與之,與天下同其利;項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 好書讀小說網」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禽也。」群臣說服。
強悍無比的秦帝國崩潰了,戰無不勝的項羽自刎了,自刎前舉行了哀婉的告別演出,就是傳說中的《霸王別姬》:「我和你刎別,在冷冷的烏江邊……」這一切,都給劉亭長帶來了震驚和思考,他開始做皇帝,他開始用「朕」這個詞自稱,但是,他曾經仰視過的強大力量忽然遁跡,這讓他在最高處感受到了颼颼的冷意。
他們為什麼會失敗?我為什麼會成功?這個問題縈繞在他的心頭,久久不能放下。
劉邦PK掉項羽,之前韓信、酈食其、蕭何、陳平等都做過點評,這裡的高起和王陵不過是拾人牙慧而已。劉邦在勝利後的酒會上,隆重發表了正宗原版的總結報告。我們看看當事人是怎麼講的,又為什麼要這麼講。
劉邦認為自己在戰略和策略、政治和保障、用兵和決戰三個方面,都比項羽強。標誌是在這三個方面,他都得到了頂級的人才,做得最好,而項羽只有一個范增,還沒有用起來。得人才者得天下。
剛粉碎「四人幫」的時候,國內史學界甚至包括整個學界都討論過這樣一個問題:是誰創造了歷史?英雄還是奴隸?最後的討論陷入了對英雄和奴隸的定義中去,以至於有一位很著名的學者提出了一個很滑頭的結論:歷史是由創造者創造的。對歷史進程的總結,做學理上的探究,往往會走進死胡同,人類社會的發展是多元的,多種因素的。毛澤東講矛盾論,抓主要矛盾,這個方法論影響了很長時期內的很多人,所以直到今天,我們凡事都習慣找一個最根本的原因,即主要矛盾。過去二十多年,我們都信奉鄧公的總結,「發展是硬道理」。現在,發展之外,還有許多東西也是硬道理。人都有歷史局限,餓的時候,饅頭是硬道理。吃飽以後呢?
楚漢相爭,雙方的起點,所能依賴的社會資源,都是在一個平台上的,應該說,這場競賽是比較公平的。雙方比的是各自的發揮,特別是領袖人物的發揮。所以,同時代的人,都願意拿劉邦和項羽的個人魅力說事,因為其他差別大家都認為不重要。譬如美國和伊拉克,雙方的國力、資源嚴重不對稱,所以沒人去比較布希和薩達姆誰會用人,誰捨得犒賞部下。
在魏文侯明確的要求下,李克這才表明自己的看法。
李克提出來的「五視」標準,今天選拔幹部也能用得上:
居視其所親(平常看他和什麼人親近);
富視其所與(把錢花在什麼人身上);
達視其所舉(有地位的時候看他舉薦什麼樣的人);
窮視其所不為(困窘的時候看他做事是不是不擇手段);
貧視其所不取(貧窮的時候看他是不是什麼錢都敢用)。
在不同的狀態和時刻觀察,是鑑定人才的好方法。被稱為山西票號第一人的雷履泰提出了考察業務員的「八觀」標準,也抄在這裡,可供參考:
遠者易欺,遠使以觀其忠;
近者易狎,近使以觀其敬;
煩則難理,煩使以觀其能;
卒則難辦,卒使以觀其智;
急則易夾,急使以觀其信;
財則易貪,委財以觀其仁;
危則易變,告危以觀其節;
雜處易淫,派往繁華以觀其色。
因為是挑選丞相,所以「達視其所舉」尤為重要。推薦、使用人才,是丞相最重要的職責。最後魏文侯選擇了魏成。因為翟璜所舉薦的吳起、西門豹、樂羊,都是君之臣;而魏成所舉薦的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都是君之師。君之師比君之臣高一個檔次,所以魏成勝出。
「君之師」似乎可能也許比「君之臣」有水平,但是,翟璜因此敗給魏成,我有不同意見。所謂的君之師高明在哪裡?我看不出來,就田子方那樣的,做道德教授可以,治國未必能行。翟璜推薦的吳起、西門豹、樂羊等,都是大大的人才啊,吳起是戰國時代堪與商鞅相比的治國大才;西門豹治鄴,破除封建迷信,是很優秀的地方官;樂羊是大將,剛把中山國滅了。這些都是魏國富強的決定性的人才,憑翟璜舉薦的這些人才,當個丞相太小菜了。
君之師勝了君之臣,骨子裡還是德與才的對立。重所謂高明的道德,輕治理國家的實際才幹,這種觀念,實在差勁得很。
漢家三傑
太祖高皇帝五年(公元前202年)
帝置酒洛陽南宮,上曰:「徹侯、諸將毋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與之,與天下同其利;項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 好書讀小說網」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禽也。」群臣說服。
強悍無比的秦帝國崩潰了,戰無不勝的項羽自刎了,自刎前舉行了哀婉的告別演出,就是傳說中的《霸王別姬》:「我和你刎別,在冷冷的烏江邊……」這一切,都給劉亭長帶來了震驚和思考,他開始做皇帝,他開始用「朕」這個詞自稱,但是,他曾經仰視過的強大力量忽然遁跡,這讓他在最高處感受到了颼颼的冷意。
他們為什麼會失敗?我為什麼會成功?這個問題縈繞在他的心頭,久久不能放下。
劉邦PK掉項羽,之前韓信、酈食其、蕭何、陳平等都做過點評,這裡的高起和王陵不過是拾人牙慧而已。劉邦在勝利後的酒會上,隆重發表了正宗原版的總結報告。我們看看當事人是怎麼講的,又為什麼要這麼講。
劉邦認為自己在戰略和策略、政治和保障、用兵和決戰三個方面,都比項羽強。標誌是在這三個方面,他都得到了頂級的人才,做得最好,而項羽只有一個范增,還沒有用起來。得人才者得天下。
剛粉碎「四人幫」的時候,國內史學界甚至包括整個學界都討論過這樣一個問題:是誰創造了歷史?英雄還是奴隸?最後的討論陷入了對英雄和奴隸的定義中去,以至於有一位很著名的學者提出了一個很滑頭的結論:歷史是由創造者創造的。對歷史進程的總結,做學理上的探究,往往會走進死胡同,人類社會的發展是多元的,多種因素的。毛澤東講矛盾論,抓主要矛盾,這個方法論影響了很長時期內的很多人,所以直到今天,我們凡事都習慣找一個最根本的原因,即主要矛盾。過去二十多年,我們都信奉鄧公的總結,「發展是硬道理」。現在,發展之外,還有許多東西也是硬道理。人都有歷史局限,餓的時候,饅頭是硬道理。吃飽以後呢?
楚漢相爭,雙方的起點,所能依賴的社會資源,都是在一個平台上的,應該說,這場競賽是比較公平的。雙方比的是各自的發揮,特別是領袖人物的發揮。所以,同時代的人,都願意拿劉邦和項羽的個人魅力說事,因為其他差別大家都認為不重要。譬如美國和伊拉克,雙方的國力、資源嚴重不對稱,所以沒人去比較布希和薩達姆誰會用人,誰捨得犒賞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