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魏文侯的先進事跡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

  文侯與群臣飲酒,樂,而天雨,命駕將適野。???。????????。??? 好書讀小說網左右曰:「今日飲酒樂,天又雨,君將安之?」文侯曰:「吾與虞人期獵,雖樂,豈可無一會期哉!」乃往,身自罷之。

  韓借師於魏以伐趙。文侯曰:「寡人與趙,兄弟也,不敢聞命。」趙借師於魏以伐韓,文侯應之亦然。二國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講於己也,皆朝於魏。魏於是始大於三晉,諸侯莫能與之爭。

  《資治通鑑》是寫給皇帝鑒的,怎麼鑒?古今不二的法寶就是:抓典型,樹榜樣。

  魏斯魏文侯就讓司馬光順手拿來做了第一個榜樣。

  君主首要的品德是什麼?講信用。連走卒村婦都知道「君無戲言」這句話。國君說話要算話,從這個角度看,儒家還是很公道的,對老百姓的要求是「忠」,對君主的要求是「信」。問題是,「忠」是無條件的、無限的,而「信」則要看主子們的脾氣性格了,帝王要耍起賴來,沒有解藥。

  守信是政治家最重要的品德,也是其人格魅力所在,但是中國的政治家如果真的要「重合同、守信用」,肯定要玩完。銳圓這樣講,好像很矛盾,但確實是中國實情。

  政治家是不是真的守信不重要,重要的是什麼?是包裝。

  魏文侯為了推出自己「守信」的新形象,就作了一次秀。喝酒喝得正高興,突然要冒著雨打獵去,因為和朋友有約。為了不失約,冒雨也去。做作吧?既期獵何必飲?既飲何必期獵?這就是政治家的守信。以後我們還會看到,帝王們是如何建立信用的,不能說全部是作秀表演性質的,反正真正對老百姓承諾過的兌現得不多。

  魏、趙、韓三家分晉以後,共同的敵人消滅以後,內部的鬥爭開始了,把原來的盟友當成敵人繼續砍下去,這就是規律。

  韓國要借魏國的軍隊打趙國,魏文侯不答應;趙國要借魏國的軍隊打韓國,魏文侯也不答應。魏文侯好像把兩邊都得罪了,但事情過去不久,魏文侯的平衡外交收到了豐厚的回報,韓、趙兩國「皆朝於魏」。這就是兩邊不惹、左右逢源的好處,也是平衡外交政策的勝利。

  從春秋到戰國,在中華文化地理範圍內,也是不停地上演大國崛起的故事。春秋有「春秋五霸」,戰國有「戰國七雄」。春秋時代,有齊、晉、楚、秦、吳、越等強國,到了戰國,吳、越衰落,地盤並於楚國。晉國三分,又形成了魏、趙、韓三個新興的國家,於是就有了齊、秦、魏、趙、韓、楚、燕等七國,在它們周邊,還有許多二流國家,如:魯、衛、曹、宋、鄭、陳、蔡、中山等,作為籌碼和緩衝地存在著,主導國際形勢發展的還是大國,這是肯定的也是必需的。

  晉處在諸侯各國的中央,也是最早開化和發展程度較高的地區。晉在春秋時代是舉足輕重的強國,三分之後,魏國是晉國國力和戰略資源的主要繼承者,所以,在戰國初年魏文侯、魏武侯時期,魏國是七國中的強國。

  拍馬屁也要有高水平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

  (文侯)使樂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擊。文侯問於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謂仁君!」文侯怒,任座趨出。次問翟璜,對曰:「仁君。」文侯曰:「何以知之?」對曰:「臣聞君仁則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悅,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親下堂迎之,以為上客。

  魏文侯派樂羊伐中山,取得了勝利。《資治通鑑》在形容戰事的時候,詞彙非常豐富且非常準確。「伐」是無所謂正義與否的攻擊。中山,小國也,魏文侯伐小國,符合森林法則,也符合戰國時代的主流趨勢。戰國時代是兼併時代,先是大吃小,後是強吃弱。

  有一次,魏文侯問群臣:「我這個老闆做得怎麼樣?」

  在大庭廣眾之下問「我何如主」的,肯定是喜歡表揚與自我表揚的領導。在這種情況下,大家一般都給老闆面子,把平常積攢起來的阿諛奉承之詞爽爽地傾瀉一下,上上下下的感覺都爽歪歪。

  這一次,有個叫任座的,發出了不和諧的噪音。

  任座就是傳說中的諍臣,只顧直言諫上自己爽,而不管老闆聽得爽不爽。任座說:「你得到中山不封給弟弟封給兒子,不能算仁君。」

  這裡反映出當時的基本政治制度,在征伐中得到的土地人民,一般要分封。秦漢以前,中國實行的是正兒八經的封建制度,也是正兒八經的家天下,兄弟子侄都有份;秦漢以後,實行郡縣制,實際上是一個人的天下,也就是獨夫的天下,以萬姓奉一人。天下是老子一個人的,委任的郡縣首長,不過是老子派出去的管家,這種制度,理論上是連兄弟子侄都沒有份的。當然,在具體實踐中,皇帝一個人不可能把天下的好處都占盡,宗室、功臣、外戚,甚至閹宦,都有機會參與分贓。所以,封建也好,郡縣也罷,不管姓「封」姓「郡」,國家利益均把持在極少數人組成的利益集團手裡,老百姓是沒份的,這一點,封建郡縣都一樣。

  在上古禮崩樂壞之前,兄終弟及是優先於父子相傳的,兄弟是排在兒子之前的,前面講到的諸樊要傳位給兄弟而不傳兒子,是受到讚賞的行為。魏文侯把中山封給兄弟「公」多一點點,封給兒子則「私」多一點點,所以任座當面撇嘴,你這樣怎麼算得上仁君呢?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