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頁
襄子出,豫讓伏於橋下。襄子至橋,馬驚,索之,得豫讓,遂殺之。
豫讓為報智伯之仇兩次刺殺趙襄子,均未成功,他為了刺殺時具有隱蔽性,「漆身為癩,吞炭為啞,行乞於市」。這種自殘行為,體現了一種忍者精神,可惜他以失敗告終。司馬光對此事不願張揚,略寫之。而在另一位司馬那裡,豫讓的故事卻很有生氣,這就是司馬遷的《史記·刺客列傳》。
豫讓是所謂的「士」,他提出了士的兩個標準:一、士為知己者死;二、以國士待之,必以國士報之。
士是依附人主的,為知己者死是一種理想的價值體現。知遇之恩,對於士來說,是報不完且必須以死報之的。這種精神,在俠士那裡得到體現和張揚,並且沉澱在中國士大夫的性格當中,揮之不去。
豫讓還用生命為「士」確立了這樣的定義:守諾,守節,講義氣。
豫讓要為智伯報仇是第一層目的,彰示忠誠、「將以愧天下後世之為人臣懷二心者也」,是更高層次的目的。
可以想像,智伯死後,他的舊臣是怎樣搖尾求歡於新主子的,這種變節行為,豫讓一定目睹了許多。可以說,他對這些變節分子的切齒之恨,是大於對趙襄子的殺主之仇的。所以,他甚至沒有為了接近趙襄子而搞個什麼假投降,他認為,作為死士,只能承諾一次,就像節女只能出嫁一次,不論什麼目的,這是絕無更改的;假的投降都不可以,因為投降以後再刺殺新主子也是一種「背叛」,根本不存在什麼「曲線救國」,形式上的背叛尚且不可,何況真正的另求新主。豫讓就是要用自己的生命來維護這一神聖的信念。
趙襄子第一次捉住了豫讓,對豫讓很尊重,因為他是「義士」,所以要「謹避之」,趙襄子的表現,很有政治家風度。
豫讓的第二次刺殺行動又失敗了,在《史記》里,結局是這樣的:豫讓對趙襄子說:「臣聞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義。前君已寬赦臣,天下莫不稱君之賢。今日之事,臣固伏誅,然願得君之衣而擊之,焉以致報仇之意,則雖死不恨。」豫讓請求趙襄子把自己的衣服掛起來,讓自己「刺殺」一次衣服,演一場「斬黃袍」,滿足自己最後的願望,趙襄子同意了。
趙襄子之所以同意,也是想借豫讓的忠義行為給自己的部下上一堂活生生的忠君教育課。
在《史記》中,豫讓是在「報仇」之後,自殺而死的。這與《資治通鑑》不同,我喜歡司馬遷的結局。
——以上的故事都是在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之前發生的,司馬光是在「倒敘」,下面接著的是正敘。
競爭時代給社會精英造就各…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
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為師。每過段干木之廬必式。四方賢士多歸之。
段干木,有的說是老子李聃(dān)的後代,也有的說是公叔段的後代,前面提到的韓康子的丞相段規是段干木的老爹。段干木祖籍河東,似可無疑。其故里所在,卻眾說紛紜。一說安邑(今山西運城市安邑鎮),一說芮(今山西芮城)。有趣的是,兩地現均有段村,且段干木墓冢、祠堂並存。在安邑者,又有上下段村之分,莫知孰是。
段干木師子夏,友田子方,為孔子再傳弟子。因其三人皆出於儒門,又先後為魏文侯師,故被後人稱為「河東三賢」。段干木終生未仕,魏文侯事之以師。式,是一種在車上行的禮。
魏文侯(就是魏斯)和當時所有有作為的諸侯一樣,禮賢下士,尊重人才。春秋戰國時期,周室衰微,群雄並起,這種大競爭、大割裂的時代給社會精英造就了各種機會。
尊重人才,開放言路,一般認為這是治世的標誌,其實,所謂天下大治時,人才並不值錢,言路也不會開放,開放一點也是面子工程。反而是大分裂、大競爭時代,對人才比較尊重,學術也得以自由。
春秋戰國時代,是人才的時代,也是學術的時代,原因很簡單,殘酷的鬥爭和競爭需要人才。
《天下無賊》里的黎叔說:「在二十一世紀,最寶貴的是人才。」其實,在以前所有的世紀裡,只要不是大一統時代,人才都寶貴。中國關於人才的許多觀念,應該說形成於這個大分裂和大競爭的時代。因為供求關係,人才恃才傲物非三請不到的脾氣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養成的。
像這個段干木,有多大才不知道,但魏文侯必須對他執禮甚恭,哪怕心裡一百個不耐煩,因為他要稱霸諸侯,就需要四方之士歸之。即便沒有這個野心,也得把自己的團隊招呼住,以免被敵國挖走。
改革開放之初,只要翻開報章,關於人才的評論文章幾乎天天都有,天天在宣傳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但是在國營單位,論資排輩怎麼也改不了,壓制人才的事極其普遍;現在呢,雖然也還在講尊重人才,但總體上,普遍地壓制人才的情況已經不存在了。因為市場經濟,因為競爭,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人才可以流動了,再想壓制人才就難了。
所以,許多事情光靠喊口號、靠上級起勁地倡導是沒有用的,關鍵是建立相應的制度和機制,這個比紅頭文件管用。戰國時代,是個競爭時代,自然會人才輩出。司馬光講名分,講等級秩序,一進入真正的歷史空間,他也不得不從尊重人才講起。
豫讓為報智伯之仇兩次刺殺趙襄子,均未成功,他為了刺殺時具有隱蔽性,「漆身為癩,吞炭為啞,行乞於市」。這種自殘行為,體現了一種忍者精神,可惜他以失敗告終。司馬光對此事不願張揚,略寫之。而在另一位司馬那裡,豫讓的故事卻很有生氣,這就是司馬遷的《史記·刺客列傳》。
豫讓是所謂的「士」,他提出了士的兩個標準:一、士為知己者死;二、以國士待之,必以國士報之。
士是依附人主的,為知己者死是一種理想的價值體現。知遇之恩,對於士來說,是報不完且必須以死報之的。這種精神,在俠士那裡得到體現和張揚,並且沉澱在中國士大夫的性格當中,揮之不去。
豫讓還用生命為「士」確立了這樣的定義:守諾,守節,講義氣。
豫讓要為智伯報仇是第一層目的,彰示忠誠、「將以愧天下後世之為人臣懷二心者也」,是更高層次的目的。
可以想像,智伯死後,他的舊臣是怎樣搖尾求歡於新主子的,這種變節行為,豫讓一定目睹了許多。可以說,他對這些變節分子的切齒之恨,是大於對趙襄子的殺主之仇的。所以,他甚至沒有為了接近趙襄子而搞個什麼假投降,他認為,作為死士,只能承諾一次,就像節女只能出嫁一次,不論什麼目的,這是絕無更改的;假的投降都不可以,因為投降以後再刺殺新主子也是一種「背叛」,根本不存在什麼「曲線救國」,形式上的背叛尚且不可,何況真正的另求新主。豫讓就是要用自己的生命來維護這一神聖的信念。
趙襄子第一次捉住了豫讓,對豫讓很尊重,因為他是「義士」,所以要「謹避之」,趙襄子的表現,很有政治家風度。
豫讓的第二次刺殺行動又失敗了,在《史記》里,結局是這樣的:豫讓對趙襄子說:「臣聞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義。前君已寬赦臣,天下莫不稱君之賢。今日之事,臣固伏誅,然願得君之衣而擊之,焉以致報仇之意,則雖死不恨。」豫讓請求趙襄子把自己的衣服掛起來,讓自己「刺殺」一次衣服,演一場「斬黃袍」,滿足自己最後的願望,趙襄子同意了。
趙襄子之所以同意,也是想借豫讓的忠義行為給自己的部下上一堂活生生的忠君教育課。
在《史記》中,豫讓是在「報仇」之後,自殺而死的。這與《資治通鑑》不同,我喜歡司馬遷的結局。
——以上的故事都是在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之前發生的,司馬光是在「倒敘」,下面接著的是正敘。
競爭時代給社會精英造就各…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
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為師。每過段干木之廬必式。四方賢士多歸之。
段干木,有的說是老子李聃(dān)的後代,也有的說是公叔段的後代,前面提到的韓康子的丞相段規是段干木的老爹。段干木祖籍河東,似可無疑。其故里所在,卻眾說紛紜。一說安邑(今山西運城市安邑鎮),一說芮(今山西芮城)。有趣的是,兩地現均有段村,且段干木墓冢、祠堂並存。在安邑者,又有上下段村之分,莫知孰是。
段干木師子夏,友田子方,為孔子再傳弟子。因其三人皆出於儒門,又先後為魏文侯師,故被後人稱為「河東三賢」。段干木終生未仕,魏文侯事之以師。式,是一種在車上行的禮。
魏文侯(就是魏斯)和當時所有有作為的諸侯一樣,禮賢下士,尊重人才。春秋戰國時期,周室衰微,群雄並起,這種大競爭、大割裂的時代給社會精英造就了各種機會。
尊重人才,開放言路,一般認為這是治世的標誌,其實,所謂天下大治時,人才並不值錢,言路也不會開放,開放一點也是面子工程。反而是大分裂、大競爭時代,對人才比較尊重,學術也得以自由。
春秋戰國時代,是人才的時代,也是學術的時代,原因很簡單,殘酷的鬥爭和競爭需要人才。
《天下無賊》里的黎叔說:「在二十一世紀,最寶貴的是人才。」其實,在以前所有的世紀裡,只要不是大一統時代,人才都寶貴。中國關於人才的許多觀念,應該說形成於這個大分裂和大競爭的時代。因為供求關係,人才恃才傲物非三請不到的脾氣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養成的。
像這個段干木,有多大才不知道,但魏文侯必須對他執禮甚恭,哪怕心裡一百個不耐煩,因為他要稱霸諸侯,就需要四方之士歸之。即便沒有這個野心,也得把自己的團隊招呼住,以免被敵國挖走。
改革開放之初,只要翻開報章,關於人才的評論文章幾乎天天都有,天天在宣傳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但是在國營單位,論資排輩怎麼也改不了,壓制人才的事極其普遍;現在呢,雖然也還在講尊重人才,但總體上,普遍地壓制人才的情況已經不存在了。因為市場經濟,因為競爭,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人才可以流動了,再想壓制人才就難了。
所以,許多事情光靠喊口號、靠上級起勁地倡導是沒有用的,關鍵是建立相應的制度和機制,這個比紅頭文件管用。戰國時代,是個競爭時代,自然會人才輩出。司馬光講名分,講等級秩序,一進入真正的歷史空間,他也不得不從尊重人才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