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頁
在人的水準上,她似乎從她的順從中提煉出了她的崇高。在上帝眼中,她成了完全自主的人。實際上對男人來說,存在是超越;而對女人來說,它僅僅繼續維持了男女在人間的差異:完全實現超越只在天國,不在人間。女人與上帝的聯繫正如她擁有伴侶一樣直接,而且它更親密、更秘密。上帝通過一個男人的聲音,一個神父的聲音對西格尼說話;維奧蘭在傷心時聽到了上帝的聲音,普羅海茲只同守護天使打交道。克洛代爾的大多數崇高的人物都是女人,如西格尼、維奧蘭和普羅海茲。這部分因為他認為神聖的感情在於克制。而女人又很少涉及人的設計,她缺少個人的意志:她生來就慣於給予,而非索取,她更傾向於完全的奉獻。她超越正當而有益的人世歡樂,甚至寧可犧牲這些歡樂。為了一個確切的原因——救教皇,西格尼這樣做了。普羅海茲這樣做的原因首先是因為她對羅准格懷著被禁止的愛情:
“難道你希望我把一個姦婦推入你的懷抱嗎?…··哦只應是一個即將死在你胸膛上的女人,不是你渴求的永恆之星。”
但是,當那愛情能成為合法時,她就不想在人世上得到它了,因為她知道,要與羅准格在某個神秘的國度里結婚,只有否定她才能實現:
“我將把赤裸而苦惱的他給予上帝,上帝會使他在一聲霹靂中恢復元氣;於是,我有了配偶,我懷裡摟著一個神。”
維奧蘭的解決方法更加莫名其妙;因為當她能與她所愛而又愛她的男人合法地結合時,她竟選擇了麻瘋和失明。
“也許我們過分地相愛,反而使我們的愛變得不正當、不夠好,以至使我們不能相愛。”
如果說克洛代爾筆下的女人都明顯地獻身於神聖的英雄主義,那首先是因為他從男性的角度看待她們。兩性中的任何一方在對方的眼中都體現了“他者”;而在男人的眼中,女人時時處處都是作為一個抽象的地者出現的。有一種神秘的優點,“我們自知得不到它,女人支配我們的力量便由此而來,這力量就像天恩的力量”。此處的‘哦們”
只指男性,而非人類,與他們的不完美相反,女人是無限的挑戰。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在此看到了一種新的順從原則。通過聖徒們的聯合,每一個人都成了其他所有人的工具;而女人則特別是拯救男人的工具,但男人卻不是拯救女人的工具。《緞子鞋》是羅准格得救的史詩。該劇從他的哥哥向上帝祝福開始,以被普羅海茲導向神聖的羅准格之死作結。但從另一種意義上說,女人因此而得到了最充分的自主。因為她的使命就在她自身之內,或救男人,或為他做榜樣,她總會獨自實現她的得救。皮埃爾·德·克尤對維奧蘭預言了她的命運,他在心中收到了她的犧牲的美妙結果;他將通過教堂的石碑在男人眼中抬高她。但實際上她卻是在無人援助的情況下自己得救的。克洛代爾的作品中有一種女性的神秘主義,它與但了面對貝阿特麗絲的女性神秘主義,諾斯替教徒和稱婦女為革新因素的聖西門傳統的女性神秘主義都有關係。而且從男女均為上帝所創造這一事實出發,克洛代爾也把自主的命運賦予了女人。於是,女人通過使自己成為他人,也作為主體完成了她自己——“我是主的僕人”;正是在她的“自由”——她的自由的自我意識中,她顯現為“他者”。
《索菲的奇遇》中有一段文字差不多總結了克洛代爾的整個概念。這段話說,“上帝已讓女人生就這樣的面貌,不管它多麼陌生和難以形容,它總是確切地體現了上帝的完美。他使她生來就有吸引力。他把結尾與開始連接起來。她能使男人回到富有創造力的微睡狀態,她正是在這種狀態中被構想出來的。她是命運的支柱。她是贈品。她使占有成為可能。正是在她的身上,把造物主與其工作不間斷地聯繫在一起的紐帶有了結合點。她理解造物主。她與他以某種方式共享了耐心與創造的力量。”
就一個方面而言,女人似乎不可能被抬得更高了。但克洛代爾畢竟以稍微現代化的方式詩意地表現了天主教的傳統。因人們一直認為,女人在塵世上的命運並不破壞她的超自然自主;而承認了這一點,天主教反而覺得能維持住男人在人間的特權。男人在上帝面前敬重女人,在塵世上卻把她當奴婢對待,他們甚至認為,越是要求女人絕對服從,越使她走向了得救的道路。獻身於孩子、丈夫、家庭、家族、國家、教會,這就是她的命運,也是資產階級始終派給她的命運。男人付出他的行動,女人付出她的人格。以神意的名義將這一秩序辭聖化,這就能夠保證對它不做絲毫更改,而只應永遠將它延續下去。
四、布勒東或傳
儘管巨大的鴻溝分開了克洛代爾的宗教世界和布勒東的詩意宇宙,但就他們派給女人的角色而言,兩者之間仍有其相似之處:她是干擾的因素;她把男人拖出有限存在的沉睡;她是人口、鑰匙、門和橋,她是把但丁引向彼岸的貝阿特麗絲。“如果我們在一瞬間專心觀察健全的心智世界,男人對女人的愛就會繼續以巨大的黃褐色花朵充斥天空。”對於那個總覺得要使自己相信一種安全位置的精神,它依然是可怕的障礙。另一種愛則導致了“他者”的愛。“為人類敞開的愛之水間正處在為某種存在西選擇的愛之頂點上。”在布勒東看來,彼岸並非遙遠的天國:它就在這兒,可以像暴露平庸的日常生活一樣把它打開;例如,情慾便驅散了她知識的誘惑。“在我們的時代,據我所知,性的世界…、··一直不停地使其堅不可破的黑暗內核與我們進入這個宇宙的意志相對抗。”投身於神秘之中便是了解它的唯一方法。女人是一個謎,她製造謎團;她的很多方面共同組成了“這個奇特的存在,我們從中瞥見了司芬克斯的持久體現”;正因為如此,她就是天機的泄露。布勒東對他所愛的一個女人說:“你就是秘密的體現。”接著又說:“我看見了你向我顯示的東西,我只看見了它的顯現,並不知其構成。”
這就是說,女人是詩。她所起的作用與熱拉德·德·捏瓦爾的作用相同;但在布勒東的《西爾維亞》和《奧列利亞》中,她又具有回憶或幻想的性質,因為夢比現實更真實,兩者並不完全重合。布勒東認為,重合是完美的:那兒只有一個世界;詩客觀地存在於事物中。女人純粹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存在。一個人不是在夢中,而是在完全清醒的狀態中碰見了她,那是平凡的一日,正如日曆上的其他日期一一ed月12日、10月4日或任何一日一樣,在一個平庸場合——某條街拐彎處的一家咖啡館。但是,她總以某種不同凡俗的特徵顯得與眾不同。娜佳“昂首而行,迎然不同於其他行人……一身引人注目的打扮……我從未見過這樣的眼睛”。布勒東向她打招呼。“她微笑了一下,但最莫名其妙的是,她仿佛已經知道有關這種情況下的一切。”在他的《狂愛》中:“這個剛走進來的女人仿佛被煙包裹——她身上著火了嗎?……我可以確切地說,1934年,5月29日,在這個地方,這個女人美得出奇。”詩人立刻認識到,她對他的命運起著作用。有時候這只是一現即逝的次要作用,如《連通器》中那個有一雙德莉拉的眼睛的孩子所起的作用;甚至在這個德莉拉周圍湧現出一些小小的奇蹟:布勒東與她有一次幽會,在同一天他讀了一篇署名西蒙的妙文,此人是他久未見面的朋友。有時候絕世美人也在增多,5月29日那個無名的女人——一個在音樂廳里做著游泳動作的水中仙子,她早在一個曾在一家大飯店中聽說過的雙關諧音的詩題“Ondthe,on dfor”[水中仙子,晚飯〕中已被預言了;她與詩人第一次漫長的夜遊被詳細地描繪在他回回年前所寫的一首詩中。
“難道你希望我把一個姦婦推入你的懷抱嗎?…··哦只應是一個即將死在你胸膛上的女人,不是你渴求的永恆之星。”
但是,當那愛情能成為合法時,她就不想在人世上得到它了,因為她知道,要與羅准格在某個神秘的國度里結婚,只有否定她才能實現:
“我將把赤裸而苦惱的他給予上帝,上帝會使他在一聲霹靂中恢復元氣;於是,我有了配偶,我懷裡摟著一個神。”
維奧蘭的解決方法更加莫名其妙;因為當她能與她所愛而又愛她的男人合法地結合時,她竟選擇了麻瘋和失明。
“也許我們過分地相愛,反而使我們的愛變得不正當、不夠好,以至使我們不能相愛。”
如果說克洛代爾筆下的女人都明顯地獻身於神聖的英雄主義,那首先是因為他從男性的角度看待她們。兩性中的任何一方在對方的眼中都體現了“他者”;而在男人的眼中,女人時時處處都是作為一個抽象的地者出現的。有一種神秘的優點,“我們自知得不到它,女人支配我們的力量便由此而來,這力量就像天恩的力量”。此處的‘哦們”
只指男性,而非人類,與他們的不完美相反,女人是無限的挑戰。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在此看到了一種新的順從原則。通過聖徒們的聯合,每一個人都成了其他所有人的工具;而女人則特別是拯救男人的工具,但男人卻不是拯救女人的工具。《緞子鞋》是羅准格得救的史詩。該劇從他的哥哥向上帝祝福開始,以被普羅海茲導向神聖的羅准格之死作結。但從另一種意義上說,女人因此而得到了最充分的自主。因為她的使命就在她自身之內,或救男人,或為他做榜樣,她總會獨自實現她的得救。皮埃爾·德·克尤對維奧蘭預言了她的命運,他在心中收到了她的犧牲的美妙結果;他將通過教堂的石碑在男人眼中抬高她。但實際上她卻是在無人援助的情況下自己得救的。克洛代爾的作品中有一種女性的神秘主義,它與但了面對貝阿特麗絲的女性神秘主義,諾斯替教徒和稱婦女為革新因素的聖西門傳統的女性神秘主義都有關係。而且從男女均為上帝所創造這一事實出發,克洛代爾也把自主的命運賦予了女人。於是,女人通過使自己成為他人,也作為主體完成了她自己——“我是主的僕人”;正是在她的“自由”——她的自由的自我意識中,她顯現為“他者”。
《索菲的奇遇》中有一段文字差不多總結了克洛代爾的整個概念。這段話說,“上帝已讓女人生就這樣的面貌,不管它多麼陌生和難以形容,它總是確切地體現了上帝的完美。他使她生來就有吸引力。他把結尾與開始連接起來。她能使男人回到富有創造力的微睡狀態,她正是在這種狀態中被構想出來的。她是命運的支柱。她是贈品。她使占有成為可能。正是在她的身上,把造物主與其工作不間斷地聯繫在一起的紐帶有了結合點。她理解造物主。她與他以某種方式共享了耐心與創造的力量。”
就一個方面而言,女人似乎不可能被抬得更高了。但克洛代爾畢竟以稍微現代化的方式詩意地表現了天主教的傳統。因人們一直認為,女人在塵世上的命運並不破壞她的超自然自主;而承認了這一點,天主教反而覺得能維持住男人在人間的特權。男人在上帝面前敬重女人,在塵世上卻把她當奴婢對待,他們甚至認為,越是要求女人絕對服從,越使她走向了得救的道路。獻身於孩子、丈夫、家庭、家族、國家、教會,這就是她的命運,也是資產階級始終派給她的命運。男人付出他的行動,女人付出她的人格。以神意的名義將這一秩序辭聖化,這就能夠保證對它不做絲毫更改,而只應永遠將它延續下去。
四、布勒東或傳
儘管巨大的鴻溝分開了克洛代爾的宗教世界和布勒東的詩意宇宙,但就他們派給女人的角色而言,兩者之間仍有其相似之處:她是干擾的因素;她把男人拖出有限存在的沉睡;她是人口、鑰匙、門和橋,她是把但丁引向彼岸的貝阿特麗絲。“如果我們在一瞬間專心觀察健全的心智世界,男人對女人的愛就會繼續以巨大的黃褐色花朵充斥天空。”對於那個總覺得要使自己相信一種安全位置的精神,它依然是可怕的障礙。另一種愛則導致了“他者”的愛。“為人類敞開的愛之水間正處在為某種存在西選擇的愛之頂點上。”在布勒東看來,彼岸並非遙遠的天國:它就在這兒,可以像暴露平庸的日常生活一樣把它打開;例如,情慾便驅散了她知識的誘惑。“在我們的時代,據我所知,性的世界…、··一直不停地使其堅不可破的黑暗內核與我們進入這個宇宙的意志相對抗。”投身於神秘之中便是了解它的唯一方法。女人是一個謎,她製造謎團;她的很多方面共同組成了“這個奇特的存在,我們從中瞥見了司芬克斯的持久體現”;正因為如此,她就是天機的泄露。布勒東對他所愛的一個女人說:“你就是秘密的體現。”接著又說:“我看見了你向我顯示的東西,我只看見了它的顯現,並不知其構成。”
這就是說,女人是詩。她所起的作用與熱拉德·德·捏瓦爾的作用相同;但在布勒東的《西爾維亞》和《奧列利亞》中,她又具有回憶或幻想的性質,因為夢比現實更真實,兩者並不完全重合。布勒東認為,重合是完美的:那兒只有一個世界;詩客觀地存在於事物中。女人純粹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存在。一個人不是在夢中,而是在完全清醒的狀態中碰見了她,那是平凡的一日,正如日曆上的其他日期一一ed月12日、10月4日或任何一日一樣,在一個平庸場合——某條街拐彎處的一家咖啡館。但是,她總以某種不同凡俗的特徵顯得與眾不同。娜佳“昂首而行,迎然不同於其他行人……一身引人注目的打扮……我從未見過這樣的眼睛”。布勒東向她打招呼。“她微笑了一下,但最莫名其妙的是,她仿佛已經知道有關這種情況下的一切。”在他的《狂愛》中:“這個剛走進來的女人仿佛被煙包裹——她身上著火了嗎?……我可以確切地說,1934年,5月29日,在這個地方,這個女人美得出奇。”詩人立刻認識到,她對他的命運起著作用。有時候這只是一現即逝的次要作用,如《連通器》中那個有一雙德莉拉的眼睛的孩子所起的作用;甚至在這個德莉拉周圍湧現出一些小小的奇蹟:布勒東與她有一次幽會,在同一天他讀了一篇署名西蒙的妙文,此人是他久未見面的朋友。有時候絕世美人也在增多,5月29日那個無名的女人——一個在音樂廳里做著游泳動作的水中仙子,她早在一個曾在一家大飯店中聽說過的雙關諧音的詩題“Ondthe,on dfor”[水中仙子,晚飯〕中已被預言了;她與詩人第一次漫長的夜遊被詳細地描繪在他回回年前所寫的一首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