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頁
第二部叫“第一帝國”。1
帝國在中華文明史中占據的分量很重。它歷時長達兩千一百三十二年,是三千七百年的大約十分之六。之前的戰國,是邦國向帝國的轉變階段。戰國之前,西周、東周、春秋,是邦國時代。西周之前,是早期國家時代,其中商是部落國家聯盟,夏是部落國家。再往前追溯,所謂“三皇五帝”是在史前史,不在文明史。
因此,從夏商周到春秋戰國,可以統稱為“前帝國時代”。夏以前,則是“前國家時代”。
前帝國時代和前國家時代的故事,構成了本中華史的第一部“中華根”。這是一段艱難而迷人的旅行。《祖先》是破冰之旅,《國家》是巡航之旅,《奠基者》是尋根之旅,《青春志》是心靈之旅,《從春秋到戰國》是高手過招,《百家爭鳴》是頭腦風暴。百家爭鳴之後,秦並天下。
進入帝國時代,海面便變得開闊。
是的。本中華史第二部六卷將要展現的,是八百年的歷史。這裡面,有兩個短命的王朝(秦和晉),一個或兩個長命的王朝(西漢和東漢),還有天下三分(三國)和南北對峙(南北朝),內容足夠豐富,視野足夠開闊。
但,開闊未必是好事,因為容易迷失方向。
把握方向的唯一辦法是看清目標。目標是什麼呢?三千七百年以來,我們的命運和選擇。因此,當我們走到秦並天下的歷史關頭時,不禁要問:有選擇嗎?
好像沒有。
沒錯,我們確實選擇過,也探索過,實踐過,西周創立的封建制度或邦國制度就是。是啊,三級所有,層層分權,各自為政,包產到戶,處處都與帝國制度相反。這種制度如果試驗成功,豈非可以走上另一條路?
可惜,並無可能。
為什麼沒有可能,本卷已經作了解釋:通過戰爭建立中央集權的統一大帝國,是世界歷史的大勢所趨。不同的是,我們民族在帝國之前還有過邦國。
邦國制度是中國人的獨創,正如城邦制度是希臘人的發明。邦國與城邦的明顯區別,也包括東周列國與印度列國的區別,以及與西亞的區別,就在於各邦國之上,還有一個“天下共主”,這就是周王國和周天子。
這樣一個“莫非王土”的天下,以及“奉天承運”的天子,是世界其他民族在“前帝國時代”所沒有的,更是城邦制度的希臘沒有的,堪稱獨一無二。
結果是什麼呢?
與亞述帝國、波斯帝國、孔雀帝國等等相比,中華帝國更具有法理上和心理上的正當性。是的,天子原本就有,也必須有。戰國無天子,天下就爭戰不休,亂作一團。帝國的誕生,無非是把天子從周天子變成了秦始皇,或者漢高祖,有什麼不可以呢?
於是,看起來處處相反的邦國制度,反倒成了帝國的奠基石和鋪路石。中華帝國,也因此而比世界上其他所有帝國都要成熟,都要更像帝國。
這是幸呢,還是不幸?
這是命運,還是選擇?
也許,只有駛進開闊的海面,回過頭才能看清楚。此前,卻不妨回憶一下劉邦與英布的陣前對話。
劉邦問:你何苦要造反?
英布答:老子想當皇帝!
呵呵!
附錄
本卷大事年表
前770年,周平王封秦襄公為諸侯,許以岐山西面之地,秦建國。
前750年,秦文公攻西戎,收復周之失地,岐山以東歸周,以西歸秦。
前714年,秦寧公遷都平陽。
前677年,秦德公遷都雍。
前359年,商鞅變法。
前350年,秦孝公遷都咸陽。
前343年,周顯王封秦孝公為西伯。
前325年,秦惠王稱王。
前278年,秦將白起攻陷楚都郢,楚遷都陳。
前276年,楚頃襄王收復失地十五城。
前256年,楚考烈王滅魯。
前253年,楚遷都鉅陽。
前247年,秦莊襄王卒,嬴政繼位,年十三,國事皆決於文信侯呂不韋。
前246年,嬴政元年,鑿鄭國渠,秦益富。
前243年,秦蝗災,令民納粟千石拜爵一級,中國歷史上買賣官爵從此開始。
前241年,楚、趙、魏、韓、衛五國聯軍合縱攻秦,秦人開函谷關迎敵,聯軍不戰而走。楚遷都壽春。
前240年,《呂氏春秋》問世。
前237年,呂不韋罷相,秦下逐客令,李斯上書後收回成命。
前235年,呂不韋自殺。
前233年,韓非入秦,被殺。
前230年,秦滅韓。
前228年,秦滅趙。
前225年,秦滅魏。
前223年,秦滅楚。
前222年,秦滅燕。
前221年,秦滅齊。秦始皇稱帝,大秦帝國建立,帝國時代開始。
前219年,秦始皇遣徐福入海求長生不死之藥。
前218年,張良刺秦未遂。
前214年,任李斯為丞相。
前213年,焚書。
前212年,坑儒。
前210年,秦始皇卒,秦二世繼位,殺扶蘇、蒙恬。
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群雄紛紛響應。劉邦起兵於沛縣,項梁起兵於吳縣。
前208年,秦二世誣殺李斯,任趙高為相。陳勝被殺。項梁立楚懷王心。秦將章邯攻楚,殺項梁。楚懷王心令劉邦攻秦關中。
前207年,巨鹿之戰,項羽大破秦軍,章邯降楚。趙高殺秦二世,立子嬰,去帝號,稱秦王。
前206年,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秦亡。項羽坑秦降卒二十萬人,屠咸陽,自稱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劉邦拜韓信為將,叛西楚。
前203年,劉項中分天下,以鴻溝為界。
前202年,劉邦越界與項羽戰於垓下,項羽兵敗自殺,劉邦稱帝,大漢帝國建立。
前201年,韓信被貶為淮陰侯。韓王信反。
前200年,叔孫通制朝儀。
前199年,漢朝廷令商人不得衣錦騎馬。
前196年,劉邦殺陳豨。呂后殺韓信。劉邦殺彭越。淮南王英布反。
前195年,劉邦殺英布。劉邦卒,劉盈繼位,是為漢惠帝。
前193年,相國蕭何卒。
前189年,留侯張良卒。
前188年,呂后臨朝。
前187年,諸呂封王。
前180年,呂后卒。太尉周勃滅諸呂,立劉恆,是為漢文帝。
前157年,漢文帝卒,漢景帝立。
前154年,七國之亂。
注釋
第一章
1.見《史記·秦始皇本紀》。本章所引凡未註明者,均同此。
2.彭城即今江蘇省徐州市。古人以江陵(今湖北省荊州市)為南楚,吳(今江蘇省蘇州市)為東楚,彭城為西楚。
3.這三個王國分別是雍、塞、翟。
4.見《資治通鑑·卷六》。
5.見《史記·秦本紀》及注,下同。
6.請參看本中華史第一卷《祖先》。
7.請參看《古文字詁林》第九冊第747-749頁。
帝國在中華文明史中占據的分量很重。它歷時長達兩千一百三十二年,是三千七百年的大約十分之六。之前的戰國,是邦國向帝國的轉變階段。戰國之前,西周、東周、春秋,是邦國時代。西周之前,是早期國家時代,其中商是部落國家聯盟,夏是部落國家。再往前追溯,所謂“三皇五帝”是在史前史,不在文明史。
因此,從夏商周到春秋戰國,可以統稱為“前帝國時代”。夏以前,則是“前國家時代”。
前帝國時代和前國家時代的故事,構成了本中華史的第一部“中華根”。這是一段艱難而迷人的旅行。《祖先》是破冰之旅,《國家》是巡航之旅,《奠基者》是尋根之旅,《青春志》是心靈之旅,《從春秋到戰國》是高手過招,《百家爭鳴》是頭腦風暴。百家爭鳴之後,秦並天下。
進入帝國時代,海面便變得開闊。
是的。本中華史第二部六卷將要展現的,是八百年的歷史。這裡面,有兩個短命的王朝(秦和晉),一個或兩個長命的王朝(西漢和東漢),還有天下三分(三國)和南北對峙(南北朝),內容足夠豐富,視野足夠開闊。
但,開闊未必是好事,因為容易迷失方向。
把握方向的唯一辦法是看清目標。目標是什麼呢?三千七百年以來,我們的命運和選擇。因此,當我們走到秦並天下的歷史關頭時,不禁要問:有選擇嗎?
好像沒有。
沒錯,我們確實選擇過,也探索過,實踐過,西周創立的封建制度或邦國制度就是。是啊,三級所有,層層分權,各自為政,包產到戶,處處都與帝國制度相反。這種制度如果試驗成功,豈非可以走上另一條路?
可惜,並無可能。
為什麼沒有可能,本卷已經作了解釋:通過戰爭建立中央集權的統一大帝國,是世界歷史的大勢所趨。不同的是,我們民族在帝國之前還有過邦國。
邦國制度是中國人的獨創,正如城邦制度是希臘人的發明。邦國與城邦的明顯區別,也包括東周列國與印度列國的區別,以及與西亞的區別,就在於各邦國之上,還有一個“天下共主”,這就是周王國和周天子。
這樣一個“莫非王土”的天下,以及“奉天承運”的天子,是世界其他民族在“前帝國時代”所沒有的,更是城邦制度的希臘沒有的,堪稱獨一無二。
結果是什麼呢?
與亞述帝國、波斯帝國、孔雀帝國等等相比,中華帝國更具有法理上和心理上的正當性。是的,天子原本就有,也必須有。戰國無天子,天下就爭戰不休,亂作一團。帝國的誕生,無非是把天子從周天子變成了秦始皇,或者漢高祖,有什麼不可以呢?
於是,看起來處處相反的邦國制度,反倒成了帝國的奠基石和鋪路石。中華帝國,也因此而比世界上其他所有帝國都要成熟,都要更像帝國。
這是幸呢,還是不幸?
這是命運,還是選擇?
也許,只有駛進開闊的海面,回過頭才能看清楚。此前,卻不妨回憶一下劉邦與英布的陣前對話。
劉邦問:你何苦要造反?
英布答:老子想當皇帝!
呵呵!
附錄
本卷大事年表
前770年,周平王封秦襄公為諸侯,許以岐山西面之地,秦建國。
前750年,秦文公攻西戎,收復周之失地,岐山以東歸周,以西歸秦。
前714年,秦寧公遷都平陽。
前677年,秦德公遷都雍。
前359年,商鞅變法。
前350年,秦孝公遷都咸陽。
前343年,周顯王封秦孝公為西伯。
前325年,秦惠王稱王。
前278年,秦將白起攻陷楚都郢,楚遷都陳。
前276年,楚頃襄王收復失地十五城。
前256年,楚考烈王滅魯。
前253年,楚遷都鉅陽。
前247年,秦莊襄王卒,嬴政繼位,年十三,國事皆決於文信侯呂不韋。
前246年,嬴政元年,鑿鄭國渠,秦益富。
前243年,秦蝗災,令民納粟千石拜爵一級,中國歷史上買賣官爵從此開始。
前241年,楚、趙、魏、韓、衛五國聯軍合縱攻秦,秦人開函谷關迎敵,聯軍不戰而走。楚遷都壽春。
前240年,《呂氏春秋》問世。
前237年,呂不韋罷相,秦下逐客令,李斯上書後收回成命。
前235年,呂不韋自殺。
前233年,韓非入秦,被殺。
前230年,秦滅韓。
前228年,秦滅趙。
前225年,秦滅魏。
前223年,秦滅楚。
前222年,秦滅燕。
前221年,秦滅齊。秦始皇稱帝,大秦帝國建立,帝國時代開始。
前219年,秦始皇遣徐福入海求長生不死之藥。
前218年,張良刺秦未遂。
前214年,任李斯為丞相。
前213年,焚書。
前212年,坑儒。
前210年,秦始皇卒,秦二世繼位,殺扶蘇、蒙恬。
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群雄紛紛響應。劉邦起兵於沛縣,項梁起兵於吳縣。
前208年,秦二世誣殺李斯,任趙高為相。陳勝被殺。項梁立楚懷王心。秦將章邯攻楚,殺項梁。楚懷王心令劉邦攻秦關中。
前207年,巨鹿之戰,項羽大破秦軍,章邯降楚。趙高殺秦二世,立子嬰,去帝號,稱秦王。
前206年,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秦亡。項羽坑秦降卒二十萬人,屠咸陽,自稱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劉邦拜韓信為將,叛西楚。
前203年,劉項中分天下,以鴻溝為界。
前202年,劉邦越界與項羽戰於垓下,項羽兵敗自殺,劉邦稱帝,大漢帝國建立。
前201年,韓信被貶為淮陰侯。韓王信反。
前200年,叔孫通制朝儀。
前199年,漢朝廷令商人不得衣錦騎馬。
前196年,劉邦殺陳豨。呂后殺韓信。劉邦殺彭越。淮南王英布反。
前195年,劉邦殺英布。劉邦卒,劉盈繼位,是為漢惠帝。
前193年,相國蕭何卒。
前189年,留侯張良卒。
前188年,呂后臨朝。
前187年,諸呂封王。
前180年,呂后卒。太尉周勃滅諸呂,立劉恆,是為漢文帝。
前157年,漢文帝卒,漢景帝立。
前154年,七國之亂。
注釋
第一章
1.見《史記·秦始皇本紀》。本章所引凡未註明者,均同此。
2.彭城即今江蘇省徐州市。古人以江陵(今湖北省荊州市)為南楚,吳(今江蘇省蘇州市)為東楚,彭城為西楚。
3.這三個王國分別是雍、塞、翟。
4.見《資治通鑑·卷六》。
5.見《史記·秦本紀》及注,下同。
6.請參看本中華史第一卷《祖先》。
7.請參看《古文字詁林》第九冊第747-74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