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頁
於是,當某一集團(比如秦國)的武力大到天下無敵的時候,社會和國家的性質就會發生質變。武力社會必然過渡到權力社會,邦國也必然會轉變為帝國。
帝國,是權力社會的成熟形式和典型形式。
它的特點,就是集權。
集權是必然的,因為帝國的締造者原本就是軍事集團。軍事集團最喜歡權力集中和領袖獨裁,因為非如此不能克敵制勝。所以,權力社會的統治者無不集權,也無不把建立和掌握軍隊當作頭等大事。因為他們比誰都清楚,自己憑藉武力奪取的,也很容易被別人用武力奪去。
更何況,集權並不難,因為農業民族對集權有一種渴望。正如馬克思所說,他們是由許多單個馬鈴薯集合而成的“一袋馬鈴薯”,根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別人來代表。他們的代表一定要同時是他們的主宰,是高高在上的權威和不受限制的權力。這種權力保護他們不受其他階級侵犯,並從上面賜給他們雨露和陽光。21
事實上,農業民族更喜歡的也是權力而非武力。權力的濫用雖然也會帶來不幸,但破壞力顯然小於武力的橫行。兩害相權取其輕。如果別無選擇,農業民族寧要暴君,不要暴民;寧肯臣服於皇帝,也不願依附於流寇。22
帝國制度,呼之欲出。
那麼,之前八百年的邦國時代,又作何解釋?
邦國是帝國的預備階段。它跟希臘城邦制度一樣,也是人類文明的偉大實踐和探索。但,邦國也好,城邦也罷,都只適用於城市國家。小國寡民,才有可能或者直接民主(希臘),或者直接君主(華夏)。一旦變成領土國家,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就只能實行“議員代表民意”的代議制,或“官員代理王權”的代理制。
所以,大國行民主,只能是聯邦;大國行君主,則勢必要集權。唯其如此,邦國制度才會瓦解,天下也得重新洗牌。先是侯國變成了公國,後是公國變成了王國。王國都是領土國家,也都實行郡縣制。分權制的邦國讓位於集權制的帝國,已是勢不可擋,勢在必行。
但這絕不意味著之前的邦國時代是沒有意義的。恰恰相反,正因為有這八百年的預備階段,中華帝國雖然不是世界上最早的帝國,卻是最典型也最成熟的帝國。
不過這一點,要到漢武帝之後才能看出。
現在讓我們回到秦。很顯然,秦能夠兼併天下創立帝國,一定是因為他們的制度和文化順應了歷史的潮流。換句話說,秦人不過充當了歷史要求的執行者,完成了歷史賦予的使命。這是他們的榮幸,也是他們的榮耀。23
既然如此,秦又為什麼會二世而亡?
秦亡之鑑
一般地說,一個新生的政權如果迅速滅亡,多半只有三種原因:要麼是制度有問題,要麼是政治有問題,要麼是制度和政治都有問題。
秦,是哪一種?
柳宗元認為是第二種:政治有問題。柳宗元說,秦亡和周亡是不同的。周亡在制度,政治沒問題。秦亡在政治,制度沒問題。秦失於政,周失於制,都很清楚。24
這當然可以討論。
實際上,周和秦,並不能相提並論。周是八百年而亡,秦是二世而亡,豈可同日而語?因此,也許周的制度和政治都沒問題,只是老了。周,怕是衰竭而死吧?
秦,就不該這樣。
沒錯,秦是少年壯志,新做人家,應該欣欣向榮,蒸蒸日上,開創出一片新氣象來。
這也是大家的願望。
事實上,大秦帝國建立之初,不但統治者意氣風發躊躇滿志,被統治者也額手稱慶歡欣鼓舞。不管怎麼說,一個盼望已久的最高權威總算出現了,人們當然不吝以最大的善意,希望他能把幸福灑滿人間。25
結果卻是失望。秦始皇並沒有帶來陽光和雨露。他施加於人民的,是暴力,是血腥,是苛政。
秦政即苛政,正如秦制即帝制,這是已被反覆證明過的。秦制與秦政,也都是秦主義的現實化。但,帝制和苛政並不畫等號,正如專制未必都獨裁。有開明專制,有集體專制。西漢初年就是開明專制,唐宋兩代就是集體專制。既專制又獨裁,要到朱元璋以後。
那麼,秦為什麼是帝制加苛政呢?
也許,天然如此。
前面說過,秦,是華夏化的戎狄。他們原本是遊牧民族,靠著強弓勁弩和鐵馬金戈,為自己打下一片天地。因此他們崇尚武力,信仰強權,相信重賞之下出勇夫,高壓之下出良民,戰馬兵車出政權。
從秦孝公到秦始皇,都這樣。
不難想像,這樣一個集團,一個以武力獲取權力的軍事集團,當他們小魚吃大魚,驟然吞併天下,需要鞏固政權保衛成果時,能想到的辦法又會是什麼呢?
也只有軍事管制加嚴刑峻法。
這就是苛政的來歷。
沒錯,作為帝國制度的創造者,秦人對於如何治理和統治新國家,其實一無所知,只能照搬王國時代的成功經驗。他們沒有想到,也不可能想到,這是死路一條。
秦人的錯誤不難理解。因為就連劉邦,也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劉邦稱帝以後,有一位名叫陸賈的人常常在他耳邊講詩書。劉邦竟大爆粗口罵道:你老子我的天下,是騎在馬上得來的,講他娘的什麼詩書?
陸賈卻反問:在馬上得來的,也能在馬上治理嗎?26
這話後來成了名言。
問題是,為什麼天下能在馬上得,不能在馬上治?
因為得天下靠武力,治天下靠權力。
的確,權力和武力是不一樣的。武力是暴力,權力則不是,所以權力社會一定會取代武力社會。也因此,即便帝國的權力是靠武力獲得和維持的,也只能表現為“非典型暴力”。然而秦始皇他們,卻把非典型暴力(權力)當作典型暴力(武力)來使用,豈有不亡之理?
秦之亡,確實在政治。
換句話說,他們還沒學會正確和嫻熟地使用權力。他們的滅亡,跟亞述帝國如出一轍。27
但,秦制就沒問題嗎?
也有。
前面說過,秦帝國的大廈是由兩根支柱來支撐的:中央集權和官員代理。這兩根支柱互為因果。要集權於中央,就必須消滅世襲的領主和封建的邦國。留下的空白,則由官員和郡縣來填補。官員既然只是皇權的代理人,至高權力當然仍在皇帝那裡。兩根支柱,其實是一根。
獨木難支,帝國大廈轟然倒塌。
顯然,秦之亡既在政治,也在制度。政治上的補救辦法,是把苛政變成仁政,至少看起來像仁政。制度上的補救辦法,則是在中央集權和官員代理之外,再立一根支柱。只有這樣,帝國才真能立於不敗之地。
所以,秦政必須轉變為漢政,秦制也必須轉變為漢制。這當然需要幾代人的努力,也需要探索和實踐。但畢其功於一役的,則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
這個人,就是漢武帝。
後記 我們有選擇嗎
從這一卷開始,本中華史進入第二部。
帝國,是權力社會的成熟形式和典型形式。
它的特點,就是集權。
集權是必然的,因為帝國的締造者原本就是軍事集團。軍事集團最喜歡權力集中和領袖獨裁,因為非如此不能克敵制勝。所以,權力社會的統治者無不集權,也無不把建立和掌握軍隊當作頭等大事。因為他們比誰都清楚,自己憑藉武力奪取的,也很容易被別人用武力奪去。
更何況,集權並不難,因為農業民族對集權有一種渴望。正如馬克思所說,他們是由許多單個馬鈴薯集合而成的“一袋馬鈴薯”,根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別人來代表。他們的代表一定要同時是他們的主宰,是高高在上的權威和不受限制的權力。這種權力保護他們不受其他階級侵犯,並從上面賜給他們雨露和陽光。21
事實上,農業民族更喜歡的也是權力而非武力。權力的濫用雖然也會帶來不幸,但破壞力顯然小於武力的橫行。兩害相權取其輕。如果別無選擇,農業民族寧要暴君,不要暴民;寧肯臣服於皇帝,也不願依附於流寇。22
帝國制度,呼之欲出。
那麼,之前八百年的邦國時代,又作何解釋?
邦國是帝國的預備階段。它跟希臘城邦制度一樣,也是人類文明的偉大實踐和探索。但,邦國也好,城邦也罷,都只適用於城市國家。小國寡民,才有可能或者直接民主(希臘),或者直接君主(華夏)。一旦變成領土國家,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就只能實行“議員代表民意”的代議制,或“官員代理王權”的代理制。
所以,大國行民主,只能是聯邦;大國行君主,則勢必要集權。唯其如此,邦國制度才會瓦解,天下也得重新洗牌。先是侯國變成了公國,後是公國變成了王國。王國都是領土國家,也都實行郡縣制。分權制的邦國讓位於集權制的帝國,已是勢不可擋,勢在必行。
但這絕不意味著之前的邦國時代是沒有意義的。恰恰相反,正因為有這八百年的預備階段,中華帝國雖然不是世界上最早的帝國,卻是最典型也最成熟的帝國。
不過這一點,要到漢武帝之後才能看出。
現在讓我們回到秦。很顯然,秦能夠兼併天下創立帝國,一定是因為他們的制度和文化順應了歷史的潮流。換句話說,秦人不過充當了歷史要求的執行者,完成了歷史賦予的使命。這是他們的榮幸,也是他們的榮耀。23
既然如此,秦又為什麼會二世而亡?
秦亡之鑑
一般地說,一個新生的政權如果迅速滅亡,多半只有三種原因:要麼是制度有問題,要麼是政治有問題,要麼是制度和政治都有問題。
秦,是哪一種?
柳宗元認為是第二種:政治有問題。柳宗元說,秦亡和周亡是不同的。周亡在制度,政治沒問題。秦亡在政治,制度沒問題。秦失於政,周失於制,都很清楚。24
這當然可以討論。
實際上,周和秦,並不能相提並論。周是八百年而亡,秦是二世而亡,豈可同日而語?因此,也許周的制度和政治都沒問題,只是老了。周,怕是衰竭而死吧?
秦,就不該這樣。
沒錯,秦是少年壯志,新做人家,應該欣欣向榮,蒸蒸日上,開創出一片新氣象來。
這也是大家的願望。
事實上,大秦帝國建立之初,不但統治者意氣風發躊躇滿志,被統治者也額手稱慶歡欣鼓舞。不管怎麼說,一個盼望已久的最高權威總算出現了,人們當然不吝以最大的善意,希望他能把幸福灑滿人間。25
結果卻是失望。秦始皇並沒有帶來陽光和雨露。他施加於人民的,是暴力,是血腥,是苛政。
秦政即苛政,正如秦制即帝制,這是已被反覆證明過的。秦制與秦政,也都是秦主義的現實化。但,帝制和苛政並不畫等號,正如專制未必都獨裁。有開明專制,有集體專制。西漢初年就是開明專制,唐宋兩代就是集體專制。既專制又獨裁,要到朱元璋以後。
那麼,秦為什麼是帝制加苛政呢?
也許,天然如此。
前面說過,秦,是華夏化的戎狄。他們原本是遊牧民族,靠著強弓勁弩和鐵馬金戈,為自己打下一片天地。因此他們崇尚武力,信仰強權,相信重賞之下出勇夫,高壓之下出良民,戰馬兵車出政權。
從秦孝公到秦始皇,都這樣。
不難想像,這樣一個集團,一個以武力獲取權力的軍事集團,當他們小魚吃大魚,驟然吞併天下,需要鞏固政權保衛成果時,能想到的辦法又會是什麼呢?
也只有軍事管制加嚴刑峻法。
這就是苛政的來歷。
沒錯,作為帝國制度的創造者,秦人對於如何治理和統治新國家,其實一無所知,只能照搬王國時代的成功經驗。他們沒有想到,也不可能想到,這是死路一條。
秦人的錯誤不難理解。因為就連劉邦,也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劉邦稱帝以後,有一位名叫陸賈的人常常在他耳邊講詩書。劉邦竟大爆粗口罵道:你老子我的天下,是騎在馬上得來的,講他娘的什麼詩書?
陸賈卻反問:在馬上得來的,也能在馬上治理嗎?26
這話後來成了名言。
問題是,為什麼天下能在馬上得,不能在馬上治?
因為得天下靠武力,治天下靠權力。
的確,權力和武力是不一樣的。武力是暴力,權力則不是,所以權力社會一定會取代武力社會。也因此,即便帝國的權力是靠武力獲得和維持的,也只能表現為“非典型暴力”。然而秦始皇他們,卻把非典型暴力(權力)當作典型暴力(武力)來使用,豈有不亡之理?
秦之亡,確實在政治。
換句話說,他們還沒學會正確和嫻熟地使用權力。他們的滅亡,跟亞述帝國如出一轍。27
但,秦制就沒問題嗎?
也有。
前面說過,秦帝國的大廈是由兩根支柱來支撐的:中央集權和官員代理。這兩根支柱互為因果。要集權於中央,就必須消滅世襲的領主和封建的邦國。留下的空白,則由官員和郡縣來填補。官員既然只是皇權的代理人,至高權力當然仍在皇帝那裡。兩根支柱,其實是一根。
獨木難支,帝國大廈轟然倒塌。
顯然,秦之亡既在政治,也在制度。政治上的補救辦法,是把苛政變成仁政,至少看起來像仁政。制度上的補救辦法,則是在中央集權和官員代理之外,再立一根支柱。只有這樣,帝國才真能立於不敗之地。
所以,秦政必須轉變為漢政,秦制也必須轉變為漢制。這當然需要幾代人的努力,也需要探索和實踐。但畢其功於一役的,則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
這個人,就是漢武帝。
後記 我們有選擇嗎
從這一卷開始,本中華史進入第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