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頁
事實上,春秋無義戰。春秋的戰爭幾乎都是侵略戰爭,戰國就更是。抵抗外族入侵的反侵略戰爭也有,但更多的是華夏民族窩裡鬥。開始不過爭當老大,後來就變成兼併別國。也就在前面說的八十多年間,僅楚國一家,就滅了江、六(讀如陸)、蓼(讀如瞭,第三聲)、庸、蕭五國,以及群舒(分布在今安徽省北部的少數民族)。
其他邦國也不含糊。齊滅萊,秦滅滑,魯滅邾(讀如朱),莒(讀如舉)滅鄫(讀如增)。莒,後來是被楚滅了的。但在這會兒,也不放過兼併別國的機會。16
那麼,這是中國國情,或君主制的罪惡嗎?
也未必,並非君主制的古希臘同樣戰火紛飛。那些獨立、自由、平等的城邦,就像我們的東周列國一樣大打出手。民主制的雅典與貴族制的斯巴達為了稱霸全希臘,爆發了著名的伯羅奔尼撒戰爭,時間長達二十七年之久,跟我們春秋時期的晉楚爭霸有得一拼。
更不像話的是,為了在這自相殘殺中勝出,他們竟不惜勾結希臘的宿敵波斯。這跟制度又有什麼關係呢?何況城邦制度的希臘,在世界史上原本就是例外。17
相反,從分散弱小的部落國家,到相對強大的獨立王國,再通過戰爭變成統一大帝國,幾乎是世界各民族的共同道路。埃及、印度、巴比倫,都如此。就連羅馬,雖然堅持共和政體五百年,最後還是扛不住。希臘人自己無法完成這一轉變,便只好由馬其頓人代勞。18
歷史潮流,大抵如此。
秦始皇當然沒讀過世界史,也不會去思考人類文明的歷史進程。他的想法可能很簡單:既然君主必不可少,那麼,與其一堆人當國王,不如一個人當皇帝。
這就是秦始皇的主義,秦主義。
秦主義的核心關鍵詞是皇帝。因此,他們為皇帝規定了一系列特權和專用名詞。皇帝下達指示叫制,頒布命令叫詔,自稱則為朕(周王稱不穀,諸侯稱寡人)。朕,原本就是“自身”的意思。以前誰都可以這麼說,現在不行了。皇帝要唯我獨尊,臣民便只好身不由己。
問題是,有了皇帝,天下就太平了嗎?
也沒有,反而打得更凶,因為當皇帝成了最大的誘惑。當年張敖被誣謀反,連呂后都來說情,認為看在魯元公主的份上,張敖應該不至於。劉邦卻說,為什麼不會?他要是得了天下,有的是魯元公主。19
顯然,僅僅確定天下只有一個皇帝還不行,還得保證這皇位是不可爭奪的。這樣看,劉邦倒是在完成秦始皇未竟之事業,完善秦主義;韓信、彭越、英布的不幸,則在於不該生活在這歷史的轉折關頭。
漢初的大屠殺,只能這樣理解。
然而劉邦卻犯了另一個錯誤。他只知道防外人,不知道防家賊。在逐一消滅了異姓諸侯王以後,劉邦把他們的地盤封給了兄弟和子侄。他萬萬沒想到,由於都是鳳子龍孫,這些傢伙造起反來,比不姓劉的更加理直氣壯。
劉邦沒想到的,秦始皇更想不到。
不過我們總算有皇帝了。他被規定為皇天上帝的嫡長子,擁有普天之下最高和唯一的統治權,包括決策權、審批權、立法權、司法權、監督權和裁判權,簡直就是集天下權力於一身,不折不扣的中央集權。
秦始皇的理想也部分地得到了實現。劉邦以後,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半封建的郡國制被廢除,漢帝國全面實行郡縣制。從此,一百多年天下太平。再經過一個短時期的內戰,又實現了二百年的國內和平。
至於帝國制度,則延續了兩千一百三十二年,占據中華文明史大約十分之六的時間。
如此看來,大秦豈非沒死?
是的。一種尚有爭議的說法甚至認為,China其實就是秦,是“秦”這個字的讀音。這雖然無法得到確證,卻比解釋為絲綢和瓷器更具象徵意義。事實上在20世紀前,China確實就是秦,是不叫大秦帝國的大秦帝國,就連少數民族建立的那些或長或短的王朝也不例外。
這,又是為什麼呢?
集權是一種必然
過去人類社會的全部政治制度史,就是人們憑藉和依仗某種力量,來支配資源和分配財富的歷史,也是人類轉換憑藉依仗力量、調整支配分配方案的歷史。
歷史是漫長的,探索也是多樣的。
最早的方式是憑藉武力。誰的拳頭硬,刀子快,誰就擁有土地、牲畜、女人和榮譽。反之,則成為他人的奴隸。武力的強弱,是唯一的標準和選項。
由此建立的,是“武力社會”。
武力社會是野蠻的,也不能持續發展。社會財富的充分涌流,只能靠發展生產力。依靠掠奪來積累財富,則不但成本高,風險大,也不利於全人類。
放下屠刀是遲早的事,問題只在拿起什麼。
也有不同的選擇。
一部分人拿起了算盤,他們是商業民族。商業民族主張自由貿易,資金的多少便成為支配的力量。由此建立起來的是“財力社會”,資本主義是其典型。
另一部分人選擇了權杖,主張根據權力的大小,來決定相互的關係和各自的配額。由此建立起來的是“權力社會”,中華帝國是其典型。
武力社會,財力社會,權力社會,三大類型。
這三種社會類型,歷史上都曾經存在。部落國家,是比較典型的武力社會;希臘城邦,是不太成熟的財力社會;華夏邦國,則是尚待完成的權力社會。
所以,它們都得變。
希臘城邦的方向,是發展為“准帝國”。但,雅典帝國也好,斯巴達帝國也罷,其實不過國家聯盟。斯巴達和雅典都只是盟主國,不是宗主國。其地位,與周王國和周天子無法相比,僅相當於齊桓、晉文一類的霸業。20
事實上,希臘城邦永遠都不可能變成帝國。因為自由貿易與專制集權,在本質上是不兼容的。因此,他們只能先被馬其頓帝國吞併,後被羅馬人征服。他們的社會理想則只能到資本主義時代,在其他商業國家實現。
華夏邦國則不同。
邦國是一定會發展為帝國的,因為邦國原本就是政治妥協和政治交易的結果。當時的周天子,並沒有能力像埃及法老納爾邁、亞述國王薩爾貢、波斯國王居魯士、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那樣,建立起統一的大帝國,便只好分封諸侯,分出自己的權力,贖買諸侯們的武力。
很好!以權力換武力,以土地換和平。
問題是,這筆交易為什麼能夠達成?因為各路諸侯都已經不再是流寇。流寇一旦變成坐寇,就會進一步要求變成王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沒有,都是坐寇變的。只不過,轉型成功就叫王侯,失敗則叫匪寇。成王敗寇。
這說明什麼呢?
說明武力轉化為權力,武力社會過渡到權力社會,是歷史的趨勢,儘管那權力是靠武力獲得的。
因此,人類早期的戰爭會有兩個結果:一方面,資源和財富會集中在某個特別有武力的集團手中;另一方面,他們又會同時把自己從武力集團轉變為權力集團。這跟黑社會成功以後要做合法生意,是同一個道理。
其他邦國也不含糊。齊滅萊,秦滅滑,魯滅邾(讀如朱),莒(讀如舉)滅鄫(讀如增)。莒,後來是被楚滅了的。但在這會兒,也不放過兼併別國的機會。16
那麼,這是中國國情,或君主制的罪惡嗎?
也未必,並非君主制的古希臘同樣戰火紛飛。那些獨立、自由、平等的城邦,就像我們的東周列國一樣大打出手。民主制的雅典與貴族制的斯巴達為了稱霸全希臘,爆發了著名的伯羅奔尼撒戰爭,時間長達二十七年之久,跟我們春秋時期的晉楚爭霸有得一拼。
更不像話的是,為了在這自相殘殺中勝出,他們竟不惜勾結希臘的宿敵波斯。這跟制度又有什麼關係呢?何況城邦制度的希臘,在世界史上原本就是例外。17
相反,從分散弱小的部落國家,到相對強大的獨立王國,再通過戰爭變成統一大帝國,幾乎是世界各民族的共同道路。埃及、印度、巴比倫,都如此。就連羅馬,雖然堅持共和政體五百年,最後還是扛不住。希臘人自己無法完成這一轉變,便只好由馬其頓人代勞。18
歷史潮流,大抵如此。
秦始皇當然沒讀過世界史,也不會去思考人類文明的歷史進程。他的想法可能很簡單:既然君主必不可少,那麼,與其一堆人當國王,不如一個人當皇帝。
這就是秦始皇的主義,秦主義。
秦主義的核心關鍵詞是皇帝。因此,他們為皇帝規定了一系列特權和專用名詞。皇帝下達指示叫制,頒布命令叫詔,自稱則為朕(周王稱不穀,諸侯稱寡人)。朕,原本就是“自身”的意思。以前誰都可以這麼說,現在不行了。皇帝要唯我獨尊,臣民便只好身不由己。
問題是,有了皇帝,天下就太平了嗎?
也沒有,反而打得更凶,因為當皇帝成了最大的誘惑。當年張敖被誣謀反,連呂后都來說情,認為看在魯元公主的份上,張敖應該不至於。劉邦卻說,為什麼不會?他要是得了天下,有的是魯元公主。19
顯然,僅僅確定天下只有一個皇帝還不行,還得保證這皇位是不可爭奪的。這樣看,劉邦倒是在完成秦始皇未竟之事業,完善秦主義;韓信、彭越、英布的不幸,則在於不該生活在這歷史的轉折關頭。
漢初的大屠殺,只能這樣理解。
然而劉邦卻犯了另一個錯誤。他只知道防外人,不知道防家賊。在逐一消滅了異姓諸侯王以後,劉邦把他們的地盤封給了兄弟和子侄。他萬萬沒想到,由於都是鳳子龍孫,這些傢伙造起反來,比不姓劉的更加理直氣壯。
劉邦沒想到的,秦始皇更想不到。
不過我們總算有皇帝了。他被規定為皇天上帝的嫡長子,擁有普天之下最高和唯一的統治權,包括決策權、審批權、立法權、司法權、監督權和裁判權,簡直就是集天下權力於一身,不折不扣的中央集權。
秦始皇的理想也部分地得到了實現。劉邦以後,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半封建的郡國制被廢除,漢帝國全面實行郡縣制。從此,一百多年天下太平。再經過一個短時期的內戰,又實現了二百年的國內和平。
至於帝國制度,則延續了兩千一百三十二年,占據中華文明史大約十分之六的時間。
如此看來,大秦豈非沒死?
是的。一種尚有爭議的說法甚至認為,China其實就是秦,是“秦”這個字的讀音。這雖然無法得到確證,卻比解釋為絲綢和瓷器更具象徵意義。事實上在20世紀前,China確實就是秦,是不叫大秦帝國的大秦帝國,就連少數民族建立的那些或長或短的王朝也不例外。
這,又是為什麼呢?
集權是一種必然
過去人類社會的全部政治制度史,就是人們憑藉和依仗某種力量,來支配資源和分配財富的歷史,也是人類轉換憑藉依仗力量、調整支配分配方案的歷史。
歷史是漫長的,探索也是多樣的。
最早的方式是憑藉武力。誰的拳頭硬,刀子快,誰就擁有土地、牲畜、女人和榮譽。反之,則成為他人的奴隸。武力的強弱,是唯一的標準和選項。
由此建立的,是“武力社會”。
武力社會是野蠻的,也不能持續發展。社會財富的充分涌流,只能靠發展生產力。依靠掠奪來積累財富,則不但成本高,風險大,也不利於全人類。
放下屠刀是遲早的事,問題只在拿起什麼。
也有不同的選擇。
一部分人拿起了算盤,他們是商業民族。商業民族主張自由貿易,資金的多少便成為支配的力量。由此建立起來的是“財力社會”,資本主義是其典型。
另一部分人選擇了權杖,主張根據權力的大小,來決定相互的關係和各自的配額。由此建立起來的是“權力社會”,中華帝國是其典型。
武力社會,財力社會,權力社會,三大類型。
這三種社會類型,歷史上都曾經存在。部落國家,是比較典型的武力社會;希臘城邦,是不太成熟的財力社會;華夏邦國,則是尚待完成的權力社會。
所以,它們都得變。
希臘城邦的方向,是發展為“准帝國”。但,雅典帝國也好,斯巴達帝國也罷,其實不過國家聯盟。斯巴達和雅典都只是盟主國,不是宗主國。其地位,與周王國和周天子無法相比,僅相當於齊桓、晉文一類的霸業。20
事實上,希臘城邦永遠都不可能變成帝國。因為自由貿易與專制集權,在本質上是不兼容的。因此,他們只能先被馬其頓帝國吞併,後被羅馬人征服。他們的社會理想則只能到資本主義時代,在其他商業國家實現。
華夏邦國則不同。
邦國是一定會發展為帝國的,因為邦國原本就是政治妥協和政治交易的結果。當時的周天子,並沒有能力像埃及法老納爾邁、亞述國王薩爾貢、波斯國王居魯士、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那樣,建立起統一的大帝國,便只好分封諸侯,分出自己的權力,贖買諸侯們的武力。
很好!以權力換武力,以土地換和平。
問題是,這筆交易為什麼能夠達成?因為各路諸侯都已經不再是流寇。流寇一旦變成坐寇,就會進一步要求變成王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沒有,都是坐寇變的。只不過,轉型成功就叫王侯,失敗則叫匪寇。成王敗寇。
這說明什麼呢?
說明武力轉化為權力,武力社會過渡到權力社會,是歷史的趨勢,儘管那權力是靠武力獲得的。
因此,人類早期的戰爭會有兩個結果:一方面,資源和財富會集中在某個特別有武力的集團手中;另一方面,他們又會同時把自己從武力集團轉變為權力集團。這跟黑社會成功以後要做合法生意,是同一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