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頁
劉邦問:你何苦要造反?
英布答:老子想當皇帝!8
這話說得漂亮,可惜皇帝只能有一個。漢十二年十月,英布戰敗而死,淮南國則封給了劉邦的兒子劉長。
英布失敗了。
但受過黥刑的土匪英布,卻比韓信瀟灑得多!
韓信之死
韓信沒想到自己會死。
事實上劉邦原本也沒打算殺韓信,韓信最後是被呂后謀殺的。建國之初,劉邦只是把他從齊王徙封為楚王。這當然是耍了心眼。齊國何等重要,豈能放心地交給韓信?再說這王位是韓信勒索來的,劉邦也不慡。
不過劉邦的理由卻很正當:義帝沒有後代,韓信又是楚人。楚人治楚,衣錦還鄉,都說得過去吧?9
韓信自己,似乎也很滿意這安排。他回到家鄉,找到當年幫助和羞辱過自己的人,重謝前者,寬恕後者,堪稱與民同樂,並沒有辜負劉邦的一番好意。10
可惜好景不長。韓信大約只做了半年楚王,就有人上書朝廷舉報他謀反。誰寫的舉報信,出於什麼動機,都已無法確知,但朝中將領們的反應卻相當一致。他們異口同聲地說:請皇上立即發兵,活埋了那小子!
韓信的人緣,看來並不好。
劉邦卻沒有立即表態,而是去問陳平。
陳平推辭再三。
劉邦執意要問。
陳平問:舉報韓信謀反,有其他人知道嗎?
劉邦說:沒有。
陳平問:韓信自己知道嗎?
劉邦說:不知道。
陳平問:陛下的兵比韓信更精嗎?
劉邦說:不能比。
陳平又問:陛下的將比韓信更強嗎?
劉邦說:比不上。
陳平說:兵不如人家的精,將不如人家的強,卻發兵去討伐,不是逼著攆著人家造反嗎?
劉邦說:為之奈何?
陳平說:如果只是對付韓信,用不著百萬雄兵,一名戰士就夠了。請皇上偽稱巡狩雲夢澤。天子巡視,諸侯必須郊迎。到時候,秘密逮捕就是。
劉邦然其計,立即昭告天下,隨即南巡。11
詔書傳達到楚,韓信慌了。
韓信並未做賊,為什麼心虛?因為楚國名將鍾離眜(眜讀如末;亦寫作眛,讀如妹)藏在他那裡。這是劉邦下令全國通緝的要犯,卻被韓信保護起來。但為了自保,韓信只好昧著良心殺了鍾離眜,帶著他的人頭去見劉邦。
劉邦根本就不吃這一套,韓信也被立即捆綁起來扔進車裡。韓信仰天長嘆: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現在天下已定,我是該死了!劉邦卻回過頭說:少廢話!你以為反跡還不彰明嗎?
不過韓信並沒有被殺,僅被貶為淮陰侯。看來,劉邦只是想要他的權、他的地,並不想要他的命。
韓信自己,卻起了謀反的心思。
漢十年九月,漢將陳豨在邊地反叛,自立為代王。劉邦御駕親征,韓信稱病不從,卻派人送信給陳豨,準備在京城做內應。結果事不縝密,被手下人舉報。
呂后接到密告,便與蕭何商量,謊稱邊地大捷,陳豨已死,列侯和群臣都要入宮慶賀。韓信心中有鬼,不敢不去,何況又是蕭何發的通知?結果剛一進宮,就被埋藏在兩旁的武士擒拿,並被呂后處死在長樂宮鍾室。
韓信之死,是史家津津樂道的話題,更被文學藝術作品一再演繹。不少人甚至認為,韓信的謀反根本就是冤假錯案。想想看吧,他最有實力也最有條件的時候不反,現在等於軟禁在家,反什麼呢?只不過,這錯案已被劉邦和呂后鑄成鐵案,司馬遷也翻不過來。
關於這個問題,讀者自可見仁見智。但大約可以肯定,此事確係呂后所為,或呂后與蕭何合謀。當年月下追韓信的蕭何為什麼要與呂后聯手,也不清楚。同樣可以肯定的是,劉邦對這一結果既感到驚喜,又略有遺憾。
對,且喜且憐之。
那麼,劉邦臨行前是否對呂后有過授權、交代或者暗示?同樣不清楚。但呂后可以事先不請示,事後也不通氣,自然有原因。總之,呂后比劉邦要狠毒得多。她沒有片刻猶豫和憐惜,乾淨利索地就把韓信幹掉了。韓信這才痛悔當初不聽蒯通之計,以至於竟被婦人所戮。
是啊,他只知道譏笑項羽的婦人之仁,卻不知道這毛病自己也有,更沒想到婦人也未必都仁的。
但,他應該知道自己不是劉邦的對手。
韓信被貶為淮陰侯後,劉邦經常找他聊天。他們共同回憶過去的歲月,議論諸將的才能。有一次,劉邦問韓信:像我這樣的,能帶多少兵?
韓信說:超不過十萬。
劉邦又問:你呢?
韓信說:越多越好。
劉邦笑:好一個多多益善,怎麼被我抓起來了?
韓信說:陛下不善將兵,而善將將(駕馭將領),這就是我韓信鬥不過陛下的原因。再說陛下是天才,哪裡是人才比得上的(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
好嘛,那你還要謀反?
韓信被殺,是在漢十一年正月。與此同時,韓王信也被殺。一個月後,即同年三月,彭越被滅三族。又過四個月,即同年七月,淮南王英布反。三個月後,即漢十二年十月,劉邦與英布會戰。英布兵敗被殺,劉邦則因為被流矢所中,在半年後不治身亡。
一個個英雄或梟雄就這樣謝幕退場,不是身敗,便是名裂,真不知是為了什麼。
也許,這得去問秦始皇。
秦主義
秦始皇的屍體運到咸陽時,早已腐臭。
當然要臭的。他崩於沙丘是在七月,葬於驪山是在九月。這麼長的時間這麼長的路,又是熱天,不臭才怪。因此也有人認為,這屍體根本就沒運回去,也不可能運。坐在車裡和埋在皇帝陵的,其實都是替身。12
也許吧,也許。
但可以肯定,無論秦始皇本人埋在了哪裡,他的事業都沒有被埋葬。祖龍雖死秦猶在。劉邦和他的後繼者接手了秦始皇的所有遺產,包括他開拓的疆域,他開創的制度,他開闢的道路,以及背後的理想。
秦始皇也有理想嗎?
當然。13
沒有證據證明,奪取了天下的秦始皇,像當年的周武王一樣舉行了開國大典。但這絕不意味著他是懵懂的。相反,秦始皇清楚地認識到了三點:第一,他做的事情前所未有;第二,他建立的制度將延續下去;第三,他的事業如果成功,將永遠消滅戰爭,實現世界和平。14
如此理想,豈非遠大?
沒人知道秦始皇為什麼會這樣想。也許,作為戰火中成長的一代,他對戰爭有著別樣的看法。在他看來,戰爭是可惡的;而戰爭的總根源,就是諸侯林立的封建制。
秦始皇說對了嗎?
有一定道理。據統計,春秋時期八十多年間,僅鄭國參加的戰爭就多達七十二次以上,宋國的參戰也不少於四十六次。他們進行這些戰爭,有時是要服從霸主的命令,有時是為了自衛,有時則是侵略別人。15
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
英布答:老子想當皇帝!8
這話說得漂亮,可惜皇帝只能有一個。漢十二年十月,英布戰敗而死,淮南國則封給了劉邦的兒子劉長。
英布失敗了。
但受過黥刑的土匪英布,卻比韓信瀟灑得多!
韓信之死
韓信沒想到自己會死。
事實上劉邦原本也沒打算殺韓信,韓信最後是被呂后謀殺的。建國之初,劉邦只是把他從齊王徙封為楚王。這當然是耍了心眼。齊國何等重要,豈能放心地交給韓信?再說這王位是韓信勒索來的,劉邦也不慡。
不過劉邦的理由卻很正當:義帝沒有後代,韓信又是楚人。楚人治楚,衣錦還鄉,都說得過去吧?9
韓信自己,似乎也很滿意這安排。他回到家鄉,找到當年幫助和羞辱過自己的人,重謝前者,寬恕後者,堪稱與民同樂,並沒有辜負劉邦的一番好意。10
可惜好景不長。韓信大約只做了半年楚王,就有人上書朝廷舉報他謀反。誰寫的舉報信,出於什麼動機,都已無法確知,但朝中將領們的反應卻相當一致。他們異口同聲地說:請皇上立即發兵,活埋了那小子!
韓信的人緣,看來並不好。
劉邦卻沒有立即表態,而是去問陳平。
陳平推辭再三。
劉邦執意要問。
陳平問:舉報韓信謀反,有其他人知道嗎?
劉邦說:沒有。
陳平問:韓信自己知道嗎?
劉邦說:不知道。
陳平問:陛下的兵比韓信更精嗎?
劉邦說:不能比。
陳平又問:陛下的將比韓信更強嗎?
劉邦說:比不上。
陳平說:兵不如人家的精,將不如人家的強,卻發兵去討伐,不是逼著攆著人家造反嗎?
劉邦說:為之奈何?
陳平說:如果只是對付韓信,用不著百萬雄兵,一名戰士就夠了。請皇上偽稱巡狩雲夢澤。天子巡視,諸侯必須郊迎。到時候,秘密逮捕就是。
劉邦然其計,立即昭告天下,隨即南巡。11
詔書傳達到楚,韓信慌了。
韓信並未做賊,為什麼心虛?因為楚國名將鍾離眜(眜讀如末;亦寫作眛,讀如妹)藏在他那裡。這是劉邦下令全國通緝的要犯,卻被韓信保護起來。但為了自保,韓信只好昧著良心殺了鍾離眜,帶著他的人頭去見劉邦。
劉邦根本就不吃這一套,韓信也被立即捆綁起來扔進車裡。韓信仰天長嘆: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現在天下已定,我是該死了!劉邦卻回過頭說:少廢話!你以為反跡還不彰明嗎?
不過韓信並沒有被殺,僅被貶為淮陰侯。看來,劉邦只是想要他的權、他的地,並不想要他的命。
韓信自己,卻起了謀反的心思。
漢十年九月,漢將陳豨在邊地反叛,自立為代王。劉邦御駕親征,韓信稱病不從,卻派人送信給陳豨,準備在京城做內應。結果事不縝密,被手下人舉報。
呂后接到密告,便與蕭何商量,謊稱邊地大捷,陳豨已死,列侯和群臣都要入宮慶賀。韓信心中有鬼,不敢不去,何況又是蕭何發的通知?結果剛一進宮,就被埋藏在兩旁的武士擒拿,並被呂后處死在長樂宮鍾室。
韓信之死,是史家津津樂道的話題,更被文學藝術作品一再演繹。不少人甚至認為,韓信的謀反根本就是冤假錯案。想想看吧,他最有實力也最有條件的時候不反,現在等於軟禁在家,反什麼呢?只不過,這錯案已被劉邦和呂后鑄成鐵案,司馬遷也翻不過來。
關於這個問題,讀者自可見仁見智。但大約可以肯定,此事確係呂后所為,或呂后與蕭何合謀。當年月下追韓信的蕭何為什麼要與呂后聯手,也不清楚。同樣可以肯定的是,劉邦對這一結果既感到驚喜,又略有遺憾。
對,且喜且憐之。
那麼,劉邦臨行前是否對呂后有過授權、交代或者暗示?同樣不清楚。但呂后可以事先不請示,事後也不通氣,自然有原因。總之,呂后比劉邦要狠毒得多。她沒有片刻猶豫和憐惜,乾淨利索地就把韓信幹掉了。韓信這才痛悔當初不聽蒯通之計,以至於竟被婦人所戮。
是啊,他只知道譏笑項羽的婦人之仁,卻不知道這毛病自己也有,更沒想到婦人也未必都仁的。
但,他應該知道自己不是劉邦的對手。
韓信被貶為淮陰侯後,劉邦經常找他聊天。他們共同回憶過去的歲月,議論諸將的才能。有一次,劉邦問韓信:像我這樣的,能帶多少兵?
韓信說:超不過十萬。
劉邦又問:你呢?
韓信說:越多越好。
劉邦笑:好一個多多益善,怎麼被我抓起來了?
韓信說:陛下不善將兵,而善將將(駕馭將領),這就是我韓信鬥不過陛下的原因。再說陛下是天才,哪裡是人才比得上的(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
好嘛,那你還要謀反?
韓信被殺,是在漢十一年正月。與此同時,韓王信也被殺。一個月後,即同年三月,彭越被滅三族。又過四個月,即同年七月,淮南王英布反。三個月後,即漢十二年十月,劉邦與英布會戰。英布兵敗被殺,劉邦則因為被流矢所中,在半年後不治身亡。
一個個英雄或梟雄就這樣謝幕退場,不是身敗,便是名裂,真不知是為了什麼。
也許,這得去問秦始皇。
秦主義
秦始皇的屍體運到咸陽時,早已腐臭。
當然要臭的。他崩於沙丘是在七月,葬於驪山是在九月。這麼長的時間這麼長的路,又是熱天,不臭才怪。因此也有人認為,這屍體根本就沒運回去,也不可能運。坐在車裡和埋在皇帝陵的,其實都是替身。12
也許吧,也許。
但可以肯定,無論秦始皇本人埋在了哪裡,他的事業都沒有被埋葬。祖龍雖死秦猶在。劉邦和他的後繼者接手了秦始皇的所有遺產,包括他開拓的疆域,他開創的制度,他開闢的道路,以及背後的理想。
秦始皇也有理想嗎?
當然。13
沒有證據證明,奪取了天下的秦始皇,像當年的周武王一樣舉行了開國大典。但這絕不意味著他是懵懂的。相反,秦始皇清楚地認識到了三點:第一,他做的事情前所未有;第二,他建立的制度將延續下去;第三,他的事業如果成功,將永遠消滅戰爭,實現世界和平。14
如此理想,豈非遠大?
沒人知道秦始皇為什麼會這樣想。也許,作為戰火中成長的一代,他對戰爭有著別樣的看法。在他看來,戰爭是可惡的;而戰爭的總根源,就是諸侯林立的封建制。
秦始皇說對了嗎?
有一定道理。據統計,春秋時期八十多年間,僅鄭國參加的戰爭就多達七十二次以上,宋國的參戰也不少於四十六次。他們進行這些戰爭,有時是要服從霸主的命令,有時是為了自衛,有時則是侵略別人。15
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