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劉邦一聽,馬上起身向陳平道歉,厚贈禮物,還委任陳平為監統軍隊的護軍中尉(憲兵總司令)。
後來,陳平又建議劉邦用反間計對付項羽,劉邦立即撥款銅四萬斤,任由陳平使用,不用審計也不用報銷。結果陳平略施小計,就讓范增和鍾離眜都失去了信任。
所以陳平跟韓信他們一樣,都認為項羽會失敗,劉邦會成功,但陳平說得更透徹。陳平曾當著劉邦的面這樣點評:項王恭敬愛人,大王粗俗無禮。然而項王吝嗇小氣,王上出手大方,因此大家都到漢營來。
這就說到點子上了。
沒錯,論個人能力和魅力,劉邦是比不上項羽。但天下大事,卻不是一個人可以搞掂的。那麼請問,一個能夠縱橫天下的團隊,又靠什麼集結起來?
劉邦靠的是利。
這一點,劉邦集團的人都不諱言。劉邦稱帝後,曾經問過群臣一個問題:朕與項王,為什麼一成一敗?
將軍高起和王陵說,陛下派人攻城略地,打下來就賜給他,這就是與天下同利。項羽呢?打了勝仗不論人家的功勞,占了城池不給人家好處,當然要丟天下了。
劉邦表示同意,但補充了一條:會用人。20
其實他的會用人,就包括多給好處(饒人以爵邑)。所以項羽身邊,不乏潔身自好的正人君子;劉邦身邊,則多是貪財好色的雞鳴狗盜之徒。
只不過,這些人都很能幹。
這就又提出了一個問題:用人,以什麼為標準?
魏無知替劉邦回答了。
面對不該推薦陳平的指責,魏無知說:臣看中的是才能,王上問的是品行。那麼請問,現在有一個大孝子,卻什麼事情都不會做,王上用他嗎?
劉邦一言不發。
是啊,一個“盜嫂受金,無德無行”的人都當了憲兵總司令,還有什麼可說的呢?21
但這絕不意味著劉項之別在德與才,事實上項羽乾的缺德事也不少。劉邦曾當面數落項羽十大罪狀,比如弒主、殺降、背約、貪財等等,大體都是事實。22他的個人魅力,是審美魅力,不是道德魅力。
項羽確實是好看的。包括他的征戰,別姬,酷,孩子氣,都好看。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劉邦,則一點都不好看。因此,後世之人多半同情項羽,不喜歡劉邦。他們在表達同情和欣賞時,也忘掉了項羽坑殺降卒二十萬,多次屠城,縱容軍隊燒殺掠搶和強姦婦女的罪行。23
很顯然,講審美,選項羽;講實惠,選劉邦。貴族的時代講審美,平民的時代講實惠。歷史選擇了劉邦,只能說明時代變了,而且非變不可。
漢五年二月,劉邦即皇帝位於定陶。七年半以後,已定都長安的他回到故鄉沛縣,盡召故人父老子弟暢飲。酒酣之際,劉邦親手擊築,自為歌詩——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此歌一出,和聲四起。劉邦離座起舞,慷慨傷懷,泣數行下。他拉著鄉親們的手說,遊子悲故鄉!我雖然不得不定都關中,但百年之後,魂魄還是要回沛中來的。24
看來,劉邦雖然無情,卻並不冷酷;雖然現實,卻也有詩意。但他代表的,卻畢竟是一個冷酷無情、摧殘人性的制度,是一個必然要以權欲和利慾代替英雄氣質和貴族精神的制度。而且,這個制度將延續兩千多年。
新時代開始了。
這個時代,是從秦開始的。
第五章 大秦沒死
韓信仰天長嘆:
狡兔死,走狗烹;
高鳥盡,良弓藏;
敵國破,謀臣亡。
新革命遇到了老問題
劉邦稱帝以後,秦就正式變成了漢。以前是秦朝、秦代、秦帝國,現在是漢朝、漢代、漢帝國。二者之間的四年半(五十四個月),無名稱。
名稱是項羽弄丟的。
不弄丟也不可能。因為當時的情況,是“山東豪傑並起亡秦”,天下並不是哪一家的。只不過項羽仗著自己實力雄厚,霸王硬上弓,主持了他們的坐地分贓。
可惜,楚霸王並非周天子,楚懷王就更不是。所以這時的天下,便不能叫“楚”。別人不同意,項羽自己也不願意。他不管懷王叫“楚帝”,就是證明。
大家都心懷鬼胎,也只好不倫不類。於是,一個假皇帝加一群山大王,便構成了秦亡以後的局面。
結果,天下亂作一團。
這個覆轍,豈能重蹈?
何況劉邦原本就跟項羽不同。他當然是漢帝,他的天下也當然是漢天下。但,劉邦又不同於嬴政。嬴政的天下確實是秦的,沒誰能跟他分攤,他當然可以廢封建,行郡縣,建立中央集權的統一大帝國。
劉邦也可以嗎?
不能。因為天下不是他一家的,也不是他們這一個方面軍單獨打下來的。趙王張敖,燕王臧荼,齊王韓信,韓王韓信(戰國時期韓襄王孫,以下稱韓王信,以區別於此刻的齊王韓信),淮南王英布,衡山王吳芮,都早已稱王或封王,沒封的彭越正等著封,也不能慡約。
但問題是,郡縣制或帝國制是大勢所趨。誰要是逆歷史潮流而行,就叫反動。反動是沒有好下場的,事實上劉邦也更喜歡郡縣制。想當年,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河南王申陽、殷王司馬卬和魏王魏豹的地盤,便都被他改為郡縣,現在難道要改回去?
在這歷史的緊要關頭,劉邦面臨著抉擇。
周制,還是秦制?
邦國,還是帝國?
封建,還是郡縣?
新革命遇到了老問題。
然而判斷的標準卻也簡單,那就是首先考慮如何安定天下,穩定人心,最好還能通過制度的安排,奠定長治久安的基礎。這是每個新政權都要面對的大問題。周公姬旦想過,秦王嬴政也想過,現在輪到劉邦。
劉邦的選擇餘地卻不大。該封的王國必須封,該設的郡縣還得設,也只能先封建後郡縣,半封建半郡縣。
於是劉邦宣布:趙王張敖、燕王臧荼、淮南王英布“原封不動”;只有王銜沒有地盤的韓王信仍為韓王,都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封魏相國彭越為梁王,都定陶;徙衡山王吳芮為長沙王,都臨湘(今湖南省長沙市);徙齊王韓信為楚王,都下邳(今江蘇省睢寧縣)。1
這七個,全是異姓王,沒有一個是劉邦的子弟。他的部下也不封王,只封侯。侯與王差別很大。王是諸侯,對王國享有治權;侯是列侯,對封區只有財權,也就是戶數定額的賦稅徭役。一般千戶,最多上萬,叫萬戶侯。
侯的封土也無法與王相比。王的領地至少一郡,多至數郡。侯,一般最多一縣,叫縣侯;其次一鄉,叫鄉侯;再次一亭,叫亭侯。縣、鄉、亭,都是郡縣制的行政單位,也都由當地政府管理,侯們是不能管的。
也就是說,王國之外,一律郡縣。
這就是劉邦創造的“半封建制”,也叫“郡國制”。它跟西周“天子封建諸侯,諸侯封建大夫”的“全封建制”一樣,也是政治鬥爭妥協的結果。
後來,陳平又建議劉邦用反間計對付項羽,劉邦立即撥款銅四萬斤,任由陳平使用,不用審計也不用報銷。結果陳平略施小計,就讓范增和鍾離眜都失去了信任。
所以陳平跟韓信他們一樣,都認為項羽會失敗,劉邦會成功,但陳平說得更透徹。陳平曾當著劉邦的面這樣點評:項王恭敬愛人,大王粗俗無禮。然而項王吝嗇小氣,王上出手大方,因此大家都到漢營來。
這就說到點子上了。
沒錯,論個人能力和魅力,劉邦是比不上項羽。但天下大事,卻不是一個人可以搞掂的。那麼請問,一個能夠縱橫天下的團隊,又靠什麼集結起來?
劉邦靠的是利。
這一點,劉邦集團的人都不諱言。劉邦稱帝後,曾經問過群臣一個問題:朕與項王,為什麼一成一敗?
將軍高起和王陵說,陛下派人攻城略地,打下來就賜給他,這就是與天下同利。項羽呢?打了勝仗不論人家的功勞,占了城池不給人家好處,當然要丟天下了。
劉邦表示同意,但補充了一條:會用人。20
其實他的會用人,就包括多給好處(饒人以爵邑)。所以項羽身邊,不乏潔身自好的正人君子;劉邦身邊,則多是貪財好色的雞鳴狗盜之徒。
只不過,這些人都很能幹。
這就又提出了一個問題:用人,以什麼為標準?
魏無知替劉邦回答了。
面對不該推薦陳平的指責,魏無知說:臣看中的是才能,王上問的是品行。那麼請問,現在有一個大孝子,卻什麼事情都不會做,王上用他嗎?
劉邦一言不發。
是啊,一個“盜嫂受金,無德無行”的人都當了憲兵總司令,還有什麼可說的呢?21
但這絕不意味著劉項之別在德與才,事實上項羽乾的缺德事也不少。劉邦曾當面數落項羽十大罪狀,比如弒主、殺降、背約、貪財等等,大體都是事實。22他的個人魅力,是審美魅力,不是道德魅力。
項羽確實是好看的。包括他的征戰,別姬,酷,孩子氣,都好看。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劉邦,則一點都不好看。因此,後世之人多半同情項羽,不喜歡劉邦。他們在表達同情和欣賞時,也忘掉了項羽坑殺降卒二十萬,多次屠城,縱容軍隊燒殺掠搶和強姦婦女的罪行。23
很顯然,講審美,選項羽;講實惠,選劉邦。貴族的時代講審美,平民的時代講實惠。歷史選擇了劉邦,只能說明時代變了,而且非變不可。
漢五年二月,劉邦即皇帝位於定陶。七年半以後,已定都長安的他回到故鄉沛縣,盡召故人父老子弟暢飲。酒酣之際,劉邦親手擊築,自為歌詩——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此歌一出,和聲四起。劉邦離座起舞,慷慨傷懷,泣數行下。他拉著鄉親們的手說,遊子悲故鄉!我雖然不得不定都關中,但百年之後,魂魄還是要回沛中來的。24
看來,劉邦雖然無情,卻並不冷酷;雖然現實,卻也有詩意。但他代表的,卻畢竟是一個冷酷無情、摧殘人性的制度,是一個必然要以權欲和利慾代替英雄氣質和貴族精神的制度。而且,這個制度將延續兩千多年。
新時代開始了。
這個時代,是從秦開始的。
第五章 大秦沒死
韓信仰天長嘆:
狡兔死,走狗烹;
高鳥盡,良弓藏;
敵國破,謀臣亡。
新革命遇到了老問題
劉邦稱帝以後,秦就正式變成了漢。以前是秦朝、秦代、秦帝國,現在是漢朝、漢代、漢帝國。二者之間的四年半(五十四個月),無名稱。
名稱是項羽弄丟的。
不弄丟也不可能。因為當時的情況,是“山東豪傑並起亡秦”,天下並不是哪一家的。只不過項羽仗著自己實力雄厚,霸王硬上弓,主持了他們的坐地分贓。
可惜,楚霸王並非周天子,楚懷王就更不是。所以這時的天下,便不能叫“楚”。別人不同意,項羽自己也不願意。他不管懷王叫“楚帝”,就是證明。
大家都心懷鬼胎,也只好不倫不類。於是,一個假皇帝加一群山大王,便構成了秦亡以後的局面。
結果,天下亂作一團。
這個覆轍,豈能重蹈?
何況劉邦原本就跟項羽不同。他當然是漢帝,他的天下也當然是漢天下。但,劉邦又不同於嬴政。嬴政的天下確實是秦的,沒誰能跟他分攤,他當然可以廢封建,行郡縣,建立中央集權的統一大帝國。
劉邦也可以嗎?
不能。因為天下不是他一家的,也不是他們這一個方面軍單獨打下來的。趙王張敖,燕王臧荼,齊王韓信,韓王韓信(戰國時期韓襄王孫,以下稱韓王信,以區別於此刻的齊王韓信),淮南王英布,衡山王吳芮,都早已稱王或封王,沒封的彭越正等著封,也不能慡約。
但問題是,郡縣制或帝國制是大勢所趨。誰要是逆歷史潮流而行,就叫反動。反動是沒有好下場的,事實上劉邦也更喜歡郡縣制。想當年,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河南王申陽、殷王司馬卬和魏王魏豹的地盤,便都被他改為郡縣,現在難道要改回去?
在這歷史的緊要關頭,劉邦面臨著抉擇。
周制,還是秦制?
邦國,還是帝國?
封建,還是郡縣?
新革命遇到了老問題。
然而判斷的標準卻也簡單,那就是首先考慮如何安定天下,穩定人心,最好還能通過制度的安排,奠定長治久安的基礎。這是每個新政權都要面對的大問題。周公姬旦想過,秦王嬴政也想過,現在輪到劉邦。
劉邦的選擇餘地卻不大。該封的王國必須封,該設的郡縣還得設,也只能先封建後郡縣,半封建半郡縣。
於是劉邦宣布:趙王張敖、燕王臧荼、淮南王英布“原封不動”;只有王銜沒有地盤的韓王信仍為韓王,都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封魏相國彭越為梁王,都定陶;徙衡山王吳芮為長沙王,都臨湘(今湖南省長沙市);徙齊王韓信為楚王,都下邳(今江蘇省睢寧縣)。1
這七個,全是異姓王,沒有一個是劉邦的子弟。他的部下也不封王,只封侯。侯與王差別很大。王是諸侯,對王國享有治權;侯是列侯,對封區只有財權,也就是戶數定額的賦稅徭役。一般千戶,最多上萬,叫萬戶侯。
侯的封土也無法與王相比。王的領地至少一郡,多至數郡。侯,一般最多一縣,叫縣侯;其次一鄉,叫鄉侯;再次一亭,叫亭侯。縣、鄉、亭,都是郡縣制的行政單位,也都由當地政府管理,侯們是不能管的。
也就是說,王國之外,一律郡縣。
這就是劉邦創造的“半封建制”,也叫“郡國制”。它跟西周“天子封建諸侯,諸侯封建大夫”的“全封建制”一樣,也是政治鬥爭妥協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