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頁
劉邦認為有道理,決定打過鴻溝去。
漢五年十月,即和平協議達成後兩個月,劉邦單方面毀約,率兵尾追楚軍到固陵(今河南省淮陽縣)。又兩個月後,韓信和彭越的部隊趕到,三軍合圍項羽於垓下。
西楚霸王只能別姬了。
此時,夜色已經深沉,四面都是楚歌,王的帳內點起了巨大的蠟燭,帳外燃起了通明的火把。已知回天無力的項羽在這生死存亡的最後一刻,惦記的是那位名叫虞的姑娘,還有那匹名叫騅(讀如追)的駿馬。
項羽飲盡杯中之酒,起身慷慨悲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這首歌是項羽自己創作的。他反覆唱了好幾遍,虞姬也應和著一同歌唱,悲壯而蒼涼。聞者被深深打動,無不潸然淚下,沒有一個人能抬頭看他們的王。
項羽淚流滿面。
啊,虞兮虞兮奈若何!
沒人知道虞最後怎麼樣了,只知道騅回到了江東。項羽和他的弟兄們,則永遠留在了江西。16
當晚,項羽率領八百騎兵衝出重圍。他們渡過淮河到達了陰嶺(今安徽省定遠縣西北),卻又在陰嶺迷失道路。於是項羽毅然引兵東向,殺回東城(今安徽省定遠縣東南)。這時他的身邊,只剩下二十八騎了。
他的鬥志,卻也昂揚到了極點。
項羽對隨扈將士說,我自起兵以來,已經八年,身經七十餘戰,戰必勝,攻必克,從沒敗過。這一回,大概是天要亡我了!那好,我就為諸位痛痛快快再打一次,看看是我不會打仗,還是天要滅我。
說完,大呼馳下,漢軍望風披靡,人頭紛紛落地。
項羽笑了。
他回過頭來得意地看著將士們說:怎麼樣?扈從將士一起拜倒在地,異口同聲地說:如大王言。
這真是孩子氣得可以!
很難猜出項羽此時的心理。也許,打了七十多仗,他已經累了。也許,有這七十多仗的戰無不勝,他覺得已經夠本了。也許,他原本就沒把那天下和王位太當回事。他只想能夠英武豪雄地痛快一生,也只想在退出戰場和退出人生的時候,有一個精彩的謝幕。
唯其如此,他才會放棄“決戰”,選擇“快戰”。17
同樣,他也才不肯過江東。
實際上項羽來到烏江時,有一條船正在那裡等他。而且駕船的烏江亭長告訴項羽,整個烏江之上只有這一條小船,漢軍是無論如何也追不過江的。
然而項羽卻謝絕了亭長的好意。他只是請亭長把他心愛的戰馬騅帶過江去,自己卻不肯上船。項羽說,天要亡我,我過江幹什麼!想當年,我項籍率領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如今並無一人生還,我有什麼臉面去見江東父老?就算他們什麼都不說,我難道就無愧於心嗎?
項羽決定戰死。
視死如歸的人是不可抵擋的,身負重傷的項羽仍讓他的敵人聞風喪膽。他們把項羽團團圍定,卻誰也不敢動手。項羽又笑了。他對漢將王翳說:聽說貴國出大價錢,賞千金,封萬戶,買我的人頭,我就送個人情給你吧!
說完,項羽一劍砍下了自己的頭顱。
就在王翳搶得項羽人頭的同時,其他漢軍將士也一擁而上,爭相縱馬踐踏,拼死爭奪。最後,五個人瓜分了項羽的屍體,分攤了劉邦封賞的那塊土地。
一個英雄,就這樣不得善終。
這是項羽的悲劇,更是時代的悲劇。
事實上,自從越王勾踐殺死了大夫文種,蘇秦和張儀靠詐騙和權謀出將入相,一個時代便已終結。那個被終結的時代充滿英雄氣質和貴族精神,就像虎和豹;後來的時代卻像狼和羊,崇尚利慾和權欲,越來越粗鄙而平庸。
於是我們看到的便是這樣一個畫面:一頭代表著英雄氣質和貴族精神的虎或豹,在糙原上孤獨地死去,而一群粗鄙的狼和平庸的羊則一擁而上,恣意踐踏。他們每個人都扯下一塊豹皮或一根虎骨叼在嘴裡,準備回去邀功請賞。而在不久前,他們根本就不敢看那隻虎或豹的眼睛。
這群狼和羊的首領,就是劉邦。
劉邦與項羽
劉邦跟項羽,是兩種人。
這一點,韓信和陳平最清楚,因為他們都是從楚營轉向漢營的。他們的說法,也大體相同。18
先看韓信。
韓信拜將後,曾與劉邦有一次長談。劉邦問韓信,蕭丞相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寡人推薦將軍,請問將軍有什麼計策教導寡人呢?
然而韓信並不直接回答這問題,卻是起身一拜反問劉邦:如今與大王爭權天下的,豈非就是項王?
劉邦說:是。
韓信又問:大王自己掂量掂量,如果論個人的勇猛和兵勢的精強,比得上項王嗎?
劉邦默然良久,然後實話實說:我不如他。
韓信又起身再拜說:這就對了。便是韓信,也認為大王不如他。但項王有兩條致命的弱點,這就是匹夫之勇和婦人之仁。因此,項王必敗無疑。
什麼叫匹夫之勇?說白了就是個人英雄主義。在項羽眼裡,天下英雄只有一個,那就是他自己。因此項羽身為主帥,卻喜歡衝鋒陷陣。每次戰鬥都身先士卒,自然也都所向披靡。但結果是什麼呢?
別人不是飯桶,便是糙包,都沒了用武之地。
這其實是自己孤立自己。
逞匹夫之勇者,必行婦人之仁。將士們生病受傷,項羽送飯送藥,問寒問暖。將士們有了功勞應該封賞,他卻把官印緊緊捏在手裡摸來摸去,印角都磨圓了也捨不得給人,簡直就是小家子氣。
小家子氣的,多半都小心眼兒。酈食其就說,項羽的特點是“於人之功無所記,於人之罪無所忘,戰勝而不得其賞,拔城而不得其封”,誰願意跟著他干呢?19
劉邦則不同。他那裡,張良是貴族,陳平是寒士,蕭何是縣吏,韓信是遊民,樊噲是狗屠,灌嬰是布販,婁敬是車夫,彭越是強盜,周勃是吹鼓手。劉邦卻一視同仁,各盡所長,毫不在乎別人說他是雜牌軍、糙頭王。
沒錯,劉邦是流氓,卻是流氓中的英雄,甚至天生就是領袖。他能決策,會用人,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而且一旦任用,就給足政策和獎賞。
對此,陳平深有體會。
陳平是從楚營叛逃到漢營的。來後不久,就因為遭人嫉妒而被舉報,罪名是“盜嫂受金,反覆無常”。劉邦接到舉報,便叫來介紹人魏無知,責問他是怎麼推薦人的。
魏無知卻滿不在乎。他說,陳平有沒有情人,收沒收紅包,臣不知道,只知道他有才能。王上要的是人才,那又何必去管人家的私生活?
於是劉邦找陳平談話。
劉邦問陳平:先生起先事魏,後來事楚,現在又跟了寡人,難道忠實誠信的人會如此三心二意嗎?
陳平回答說:不錯,臣是先後事奉過魏王和項王。但是,魏王不能用人,臣只好投奔項王。項王又不能信任人,臣只好又投奔大王。臣是光著身子一文不名逃出來的,不接受別人的資助,就沒法生活。臣的計謀,大王如果覺得可取,請予採用。如果一無可取,就請讓臣下崗。別人送給臣的錢全都沒動,臣分文不少如數交公就是。
漢五年十月,即和平協議達成後兩個月,劉邦單方面毀約,率兵尾追楚軍到固陵(今河南省淮陽縣)。又兩個月後,韓信和彭越的部隊趕到,三軍合圍項羽於垓下。
西楚霸王只能別姬了。
此時,夜色已經深沉,四面都是楚歌,王的帳內點起了巨大的蠟燭,帳外燃起了通明的火把。已知回天無力的項羽在這生死存亡的最後一刻,惦記的是那位名叫虞的姑娘,還有那匹名叫騅(讀如追)的駿馬。
項羽飲盡杯中之酒,起身慷慨悲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這首歌是項羽自己創作的。他反覆唱了好幾遍,虞姬也應和著一同歌唱,悲壯而蒼涼。聞者被深深打動,無不潸然淚下,沒有一個人能抬頭看他們的王。
項羽淚流滿面。
啊,虞兮虞兮奈若何!
沒人知道虞最後怎麼樣了,只知道騅回到了江東。項羽和他的弟兄們,則永遠留在了江西。16
當晚,項羽率領八百騎兵衝出重圍。他們渡過淮河到達了陰嶺(今安徽省定遠縣西北),卻又在陰嶺迷失道路。於是項羽毅然引兵東向,殺回東城(今安徽省定遠縣東南)。這時他的身邊,只剩下二十八騎了。
他的鬥志,卻也昂揚到了極點。
項羽對隨扈將士說,我自起兵以來,已經八年,身經七十餘戰,戰必勝,攻必克,從沒敗過。這一回,大概是天要亡我了!那好,我就為諸位痛痛快快再打一次,看看是我不會打仗,還是天要滅我。
說完,大呼馳下,漢軍望風披靡,人頭紛紛落地。
項羽笑了。
他回過頭來得意地看著將士們說:怎麼樣?扈從將士一起拜倒在地,異口同聲地說:如大王言。
這真是孩子氣得可以!
很難猜出項羽此時的心理。也許,打了七十多仗,他已經累了。也許,有這七十多仗的戰無不勝,他覺得已經夠本了。也許,他原本就沒把那天下和王位太當回事。他只想能夠英武豪雄地痛快一生,也只想在退出戰場和退出人生的時候,有一個精彩的謝幕。
唯其如此,他才會放棄“決戰”,選擇“快戰”。17
同樣,他也才不肯過江東。
實際上項羽來到烏江時,有一條船正在那裡等他。而且駕船的烏江亭長告訴項羽,整個烏江之上只有這一條小船,漢軍是無論如何也追不過江的。
然而項羽卻謝絕了亭長的好意。他只是請亭長把他心愛的戰馬騅帶過江去,自己卻不肯上船。項羽說,天要亡我,我過江幹什麼!想當年,我項籍率領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如今並無一人生還,我有什麼臉面去見江東父老?就算他們什麼都不說,我難道就無愧於心嗎?
項羽決定戰死。
視死如歸的人是不可抵擋的,身負重傷的項羽仍讓他的敵人聞風喪膽。他們把項羽團團圍定,卻誰也不敢動手。項羽又笑了。他對漢將王翳說:聽說貴國出大價錢,賞千金,封萬戶,買我的人頭,我就送個人情給你吧!
說完,項羽一劍砍下了自己的頭顱。
就在王翳搶得項羽人頭的同時,其他漢軍將士也一擁而上,爭相縱馬踐踏,拼死爭奪。最後,五個人瓜分了項羽的屍體,分攤了劉邦封賞的那塊土地。
一個英雄,就這樣不得善終。
這是項羽的悲劇,更是時代的悲劇。
事實上,自從越王勾踐殺死了大夫文種,蘇秦和張儀靠詐騙和權謀出將入相,一個時代便已終結。那個被終結的時代充滿英雄氣質和貴族精神,就像虎和豹;後來的時代卻像狼和羊,崇尚利慾和權欲,越來越粗鄙而平庸。
於是我們看到的便是這樣一個畫面:一頭代表著英雄氣質和貴族精神的虎或豹,在糙原上孤獨地死去,而一群粗鄙的狼和平庸的羊則一擁而上,恣意踐踏。他們每個人都扯下一塊豹皮或一根虎骨叼在嘴裡,準備回去邀功請賞。而在不久前,他們根本就不敢看那隻虎或豹的眼睛。
這群狼和羊的首領,就是劉邦。
劉邦與項羽
劉邦跟項羽,是兩種人。
這一點,韓信和陳平最清楚,因為他們都是從楚營轉向漢營的。他們的說法,也大體相同。18
先看韓信。
韓信拜將後,曾與劉邦有一次長談。劉邦問韓信,蕭丞相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寡人推薦將軍,請問將軍有什麼計策教導寡人呢?
然而韓信並不直接回答這問題,卻是起身一拜反問劉邦:如今與大王爭權天下的,豈非就是項王?
劉邦說:是。
韓信又問:大王自己掂量掂量,如果論個人的勇猛和兵勢的精強,比得上項王嗎?
劉邦默然良久,然後實話實說:我不如他。
韓信又起身再拜說:這就對了。便是韓信,也認為大王不如他。但項王有兩條致命的弱點,這就是匹夫之勇和婦人之仁。因此,項王必敗無疑。
什麼叫匹夫之勇?說白了就是個人英雄主義。在項羽眼裡,天下英雄只有一個,那就是他自己。因此項羽身為主帥,卻喜歡衝鋒陷陣。每次戰鬥都身先士卒,自然也都所向披靡。但結果是什麼呢?
別人不是飯桶,便是糙包,都沒了用武之地。
這其實是自己孤立自己。
逞匹夫之勇者,必行婦人之仁。將士們生病受傷,項羽送飯送藥,問寒問暖。將士們有了功勞應該封賞,他卻把官印緊緊捏在手裡摸來摸去,印角都磨圓了也捨不得給人,簡直就是小家子氣。
小家子氣的,多半都小心眼兒。酈食其就說,項羽的特點是“於人之功無所記,於人之罪無所忘,戰勝而不得其賞,拔城而不得其封”,誰願意跟著他干呢?19
劉邦則不同。他那裡,張良是貴族,陳平是寒士,蕭何是縣吏,韓信是遊民,樊噲是狗屠,灌嬰是布販,婁敬是車夫,彭越是強盜,周勃是吹鼓手。劉邦卻一視同仁,各盡所長,毫不在乎別人說他是雜牌軍、糙頭王。
沒錯,劉邦是流氓,卻是流氓中的英雄,甚至天生就是領袖。他能決策,會用人,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而且一旦任用,就給足政策和獎賞。
對此,陳平深有體會。
陳平是從楚營叛逃到漢營的。來後不久,就因為遭人嫉妒而被舉報,罪名是“盜嫂受金,反覆無常”。劉邦接到舉報,便叫來介紹人魏無知,責問他是怎麼推薦人的。
魏無知卻滿不在乎。他說,陳平有沒有情人,收沒收紅包,臣不知道,只知道他有才能。王上要的是人才,那又何必去管人家的私生活?
於是劉邦找陳平談話。
劉邦問陳平:先生起先事魏,後來事楚,現在又跟了寡人,難道忠實誠信的人會如此三心二意嗎?
陳平回答說:不錯,臣是先後事奉過魏王和項王。但是,魏王不能用人,臣只好投奔項王。項王又不能信任人,臣只好又投奔大王。臣是光著身子一文不名逃出來的,不接受別人的資助,就沒法生活。臣的計謀,大王如果覺得可取,請予採用。如果一無可取,就請讓臣下崗。別人送給臣的錢全都沒動,臣分文不少如數交公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