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韓信只好去打齊國。

  齊國卻投降了。

  勸降齊王田廣的,就是當年幫助劉邦滅秦的高陽酒徒酈食其。酈食其說,知道將來天下會歸誰嗎?漢。知道為什麼會歸漢嗎?因為項羽吃獨食,劉邦與人分享天下。所以,先降漢的占便宜,後臣服的先滅亡。

  田廣覺得有道理,便降了漢。12

  這時,韓信就師出無名了,他準備退兵。

  然而蒯通卻反對。

  蒯通也是縱橫家。在陳勝的時代,幫武臣勸降范陽縣令徐公的,就是他。縱橫家總是要攪局的。蒯通說,酈食其三寸之舌,便下齊七十餘城;將軍率兵數萬,才下趙五十餘城。難道將軍的數年奮戰,竟不如酈某一席話?

  韓信說:可是齊國已經投降了呀!

  蒯通說:那麼漢王下令收兵了嗎?

  韓信恍然大悟。

  漢四年十月,也就是井陘之戰一年後,韓信入齊。齊王田廣認為自己上當受騙,便把酈食其扔進了油鍋。然而毫無戒備的齊,哪是韓信的對手?項羽派來的援兵,也被打得狼奔豕突。齊國七十餘城,全部歸了韓信。

  韓信成為了齊王。

  關鍵的一票

  韓信的王銜,其實來得不太正當。

  平定齊國後,韓信給劉邦寫了一封信,大意是齊人狡詐多變反覆無常,得有人鎮住,因此申請代理齊王。

  劉邦勃然大怒。在他看來,這無異於敲詐勒索。當時,劉邦被項羽圍在滎陽,日夜盼望韓信帶兵來救,韓信卻在這時要當什麼代理齊王,不是敲竹槓是什麼?

  於是劉邦破口大罵。

  這時,張良和陳平都在劉邦身邊。

  張良和陳平,分別是在漢二年的十月和三月投奔劉邦的。他們當然都知道此刻不能得罪韓信,也擋不住韓信稱王,不如做個順水人情,結成統一戰線。

  兩人便暗中踹了劉邦一腳。

  劉邦馬上醒悟。

  但,先前罵都罵了,也只好繼續罵:韓信臭小子太沒出息!男子漢大丈夫,建功立業,耀祖光宗,要當就當個真齊王,當什麼代理的?

  結果,是張良持印赴齊,封韓信為王。

  韓信封王,是在漢四年的二月,也就是入齊之後四個月。這時,實力最雄厚的人變成了三個:楚王項羽,漢王劉邦,齊王韓信。韓信的地位驟然上升。

  謀士和說客,也都來了。

  說客叫武涉,是項羽派來的;謀士即蒯通,是韓信身邊的。兩人來歷不同,判斷則一致,都認為韓信已成為劉、項之外的第三種力量,可以權衡天下。韓信的腳投向劉邦,則漢勝;投向項羽,則楚勝;中立,則誰都不勝。

  這可真是“舉足輕重”。

  不過兩人的建議卻不同。武涉希望韓信助楚,蒯通則不然。所以武涉的提案,很快就被否決。

  韓信對武涉說,當年臣服侍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計不從,這才背楚歸漢。漢王授臣上將軍印,數十萬兵,言聽計從,臣才有了今天。臣為什麼要背漢歸楚呢?請先生替臣向項王謝罪吧!13

  然而對蒯通的建議,韓信卻很猶豫。

  蒯通的方案是什麼?

  三分天下,鼎足而居。

  這方案,有理,有利,有節,還具有可操作性。

  蒯通說,義兵初起之時,英雄豪傑振臂一呼,有識之士紛紛響應,如同雲合霧集,如同魚鱗密湊,如同煙至風起。這個時候,人們想到的只是要滅亡暴秦而已。

  現在呢?無辜之人肝膽塗地,父子兄弟暴屍荒野,全因為楚漢相爭,以至於民不聊生,生靈塗炭。

  意思也很清楚:這樣的戰爭,應該結束。

  誰來結束?

  韓信。

  怎樣結束?

  先按兵不動,誰也不幫。然後自力更生,奮發圖強。一旦時機成熟,便據強齊,攜燕趙,出兵西進,為民請命。那時,勢必“天下風走而響應矣”。

  問題是,這方案可行嗎?

  可行。蒯通說,劉邦和項羽,相持不下已經三年。雙方都損兵折將,智殫勇磨,正所謂“銳氣挫於險塞,而糧食竭於內府”,怨聲卻載於道路。他們能夠動用的力量都全用完了。齊王不動作,誰都不敢先動。

  這簡直就是天時。

  所以,蒯通勸韓信拿定主意。因為天與不受,反受其咎;天與不行,反受其殃;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是這樣嗎?

  是。因為韓信已經謝絕了項羽。不守中立,就只能幫助劉邦。而劉邦這人,是靠不住的。武涉就說,劉邦野心極大而品行極差。項王多次可憐他,他卻剛剛脫離危險便反咬項王一口。韓信之所以能活到今天,全因為項王還在。項王今日亡,明天就輪到韓信!

  蒯通則進一步指出,在政治鬥爭中,交情友誼、親密戰友什麼的,都是靠不住的。張耳和陳餘,不就反目為仇嗎?文種和范蠡,不就兔死狗烹嗎?為什麼?“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嘛!

  韓信就正是這樣。他的威望,已名高天下;他的成功,已經舉世無雙。蒯通說,具有這樣的“震主之威”,又擁有那樣的“不賞之功”,歸楚則楚人不信,歸漢則漢人震恐,只能守中立。不守中立,那就只有死路一條!

  歷史證明,他們說得沒錯。

  然而韓信猶豫再三之後,還是投了劉邦一票。

  韓信為什麼既不聽武涉的,也不聽蒯通的,讀者自可見智見仁。也許,他不忍背漢。也許,他心存僥倖。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他知恩圖報。

  事實上,他也是這麼跟武涉和蒯通說的。

  韓信說,漢王對我恩重如山。他脫下自己的衣服給我穿,分出自己的飯菜給我吃,讓出自己的車子給我坐。我聽說,坐了人家的車子,就要承擔人家的禍患;穿了人家的衣服,就要分擔人家的憂慮;吃了人家的飯菜,就得拼出命來。我怎麼能見利忘義呢?

  但,韓信沒有背漢,也沒有出兵。

  劉邦無奈,只能請教張良。張良的辦法也很簡單,就是讓劉邦許下諾言:勝利之後,陳縣以東歸韓信,睢陽以北歸彭越。劉邦當場同意。兩個月後,韓信的齊軍,彭越的魏軍,相繼到位。漢、齊、魏三軍齊發,會師垓下(垓讀如該,垓下在今安徽省靈璧縣),拜訪項羽。14

  項羽的死期到了。

  霸王別姬

  項羽原本是可以不死,甚至不敗的。15

  事實上,楚漢戰爭打到漢四年八月,雙方都不想再打下去了。尤其是項羽,兵疲糧絕。於是達成協議:項羽歸還劉邦的父親和妻子,楚漢中分天下。

  中分天下的分界線,叫鴻溝。鴻溝原本是一條古運河,是戰國時期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0年)開鑿的。故道從今河南省滎陽市引黃河水,至淮陽縣流入潁水。以此為界,西為漢,東為楚,這就是所謂“楚河漢界”。

  協議達成,楚軍山呼萬歲。

  張良和陳平卻對劉邦說,漢已有天下大半,糧糙也很充足,項羽則其實撐不下去。這是上天亡楚之時,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絕不能放虎歸山。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