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也許,原本就沒有。

  劉邦沒有的,其他人也不會有。八個月前投降了劉邦的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這會兒又立馬向項羽投降。被硬拉進聯軍的魏王魏豹見劉邦戰敗,也開小差溜回魏國叛漢降楚。可見劉邦的諸侯聯軍原本烏合之眾,否則以五十六萬人之多,怎麼就敵不過項羽的三萬精兵?

  為義帝報仇雪恨,當然也是靠不住的。

  死裡逃生的劉邦退守滎陽(在今鄭州市古滎鎮),靠著蕭何的增援才站穩腳跟。但他的父親太公和正妻呂后,卻被項羽俘虜扣為人質,兩年多以後才放回。10

  這是漢二年四月的事。

  此後,劉邦和項羽便膠著在中原地區,相持不下。劉邦的幸運在於他有了兩個幫手,這就是彭越和英布。英布原本是項羽封的九江王,卻被劉邦策反。彭越則是劉邦任命的魏相國。魏王魏豹反漢,彭越卻不叛變,反倒在項羽的地盤打游擊戰,並為劉邦供應糧糙。後來劉邦滅項,功勞最大的除了韓信,就是彭越和英布。

  不過,劉邦有幫手,也有後顧之憂。

  如果說項羽的麻煩在東方的齊國,那麼,劉邦的麻煩就在北方的魏國和趙國。趙國出麻煩,不僅因為劉邦兵敗,還因為趙相陳餘恨劉邦不殺張耳。陳餘和張耳原本是親密戰友,但反目為仇以後,卻比敵人還敵人。劉邦既然收留了張耳,陳餘就決心與劉邦作對。11

  這兩個麻煩,必須解決。

  更何況,劉邦在滎陽前線,也需要補充兵員。這就要從趙、魏徵兵。於是,劉邦在八月任命韓信為左丞相,率兵攻魏,俘虜了魏王魏豹。九月,韓信又與張耳聯手,攻下了代國。下一步,就該解決趙國問題了。

  井陘之戰,由此而起。

  一戰成名

  井陘是韓信的巨鹿。

  陘(讀如形),就是山脈中斷的地方。井陘即井陘口,也叫井陘關,為太行八陘之一,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正是在井陘,韓信大敗趙相陳餘,打出了威風,打出了智慧,打出了神勇,讓所有的將領都口服心服。

  但,這一仗並不好打。

  不好打不在陳餘,在李左車。

  跟韓信一樣,李左車也是天才的軍事家。他很清楚韓信和張耳來者不善,便提醒統帥陳餘不可輕敵。

  李左車說,漢將韓信渡西河,擄魏王,擒代相,喋血千里,轉而攻趙,這叫乘勝前進深入敵後,其勢銳不可當。因此,只可智取,不可強爭。

  那麼,智取有可能嗎?

  有,因為韓信有軟肋。

  韓信的軟肋在糧糙。井陘,在今河北省井陘縣,當時屬恆山郡,離現在的石家莊市不遠。漢都櫟陽(櫟讀如月),在今西安市。主戰場滎陽,在今鄭州市。看看地圖就知道,從櫟陽運糧到井陘有多難,何況還要先滿足滎陽。

  這就是遠離大本營作戰的問題了。李左車說,千里運糧,士有飢色;就地取材,師不宿飽。吃不飽飯的軍隊能打仗嗎?不能。糧糙是韓信的大問題。

  韓信當然不會想不到這一點,他肯定準備了糧糙。問題是就算有糧,也得能運進來。井陘口的地形,卻是“車不得方軌(不能並排),騎不得成列”。先頭部隊只要走上幾百里,糧糙就一定落在後面。

  因此李左車建議:由他自己率三萬人馬,出奇兵劫韓信糧糙,斷其後路。陳餘在井陘堅壁清野,堅守崗位。這樣一來,韓信和張耳進不能戰,退不能回,漫山遍野找不到東西吃。不出十天,他倆就只能獻出人頭。

  然而陳餘卻不聽。

  陳餘說,義兵不用詐謀!何況韓信兵號稱數萬,其實不過數千。千里來襲,早就疲憊不堪。遇到這樣的敵人都不敢正面作戰,豈不被人小看?以後還怎麼辦?

  李左車無可奈何。

  其實李左車的計謀,正是韓信擔心的。聽探子報陳餘不用李左車,韓信喜出望外。他立即下令:大傢伙兒先簡單吃些點心墊墊,今兒個擊破趙軍再大會餐!

  這話當然鬼都不信。

  於是眾將領都應付說:諾!

  韓信又下令,一萬人渡過河水,背水列陣。

  這就更像胡鬧了。歷史上,沒人這麼打仗的。因此就連趙軍將士遠遠看見,也笑成一團。

  韓信卻豎起將旗,擂鼓進軍。這時的趙軍,哪把韓信放在眼裡?也打開營門接戰。韓信和張耳且戰且走,邊打邊退,一直退到河邊,軍旗和軍鼓也丟了一路。

  在趙軍看來,這時誰勝誰負已成定局,於是傾巢出動爭搶漢軍的旗鼓。他們哪裡想得到,韓信頭天晚上埋伏在旁邊的兩千輕騎兵,趁機進入空無一人的趙營,把趙軍的軍旗全部換成了漢軍的紅旗。

  與此同時,退到河邊的漢軍已無路可退,一個個拼了命殊死搏鬥。趙軍前不能勝,後無可退,軍心大亂,鬥志全無,如鳥獸散。漢軍的鬥志卻更加昂揚。他們從河邊和趙營兩面夾擊,趙軍陣腳大亂,非死即降。

  韓信大獲全勝,斬陳餘,擒趙歇。

  事後,眾將領向韓信求教,問他這是什麼戰術。

  韓信說,兵法裡面其實有,只是諸位不留意。《孫子兵法》怎麼說?置於死地而後生,置於亡地而後存。我們這支部隊,並沒有受過嚴格的軍事訓練,等於是驅趕著一群烏合之眾去打仗。不把他們逼到死路,哪能戰勝?

  這就是井陘之戰。跟項羽的“破釜沉舟”一樣,韓信也為我們留下了一個成語:背水一戰。

  井陘,確實是韓信的巨鹿。

  韓信卻並沒有得意忘形,他很清楚自己為什麼會勝利。因此,當李左車作為俘虜被押來時,他親自解開繩索,請李左車坐在西席,自己像學生一樣恭恭敬敬求教。

  李左車卻不敢當。

  李左車說:敗軍之將不敢言勇,亡國之大夫不可以圖存。左車是將軍的戰俘,豈敢胡言亂語?

  韓信說:不然。做戰俘的,差一點是韓信。

  李左車這才說: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將軍如此錯愛,左車願效愚忠。在左車看來,百戰百勝,將軍之長;兵疲師老,將軍之短。因此無論強齊還是弱燕,都不是將軍現在可以進攻的。

  韓信問:那該怎麼辦?

  李左車說:解甲休兵。

  這是對的。正如李左車所說,韓信的上上之策,莫過於原地休息,養精蓄銳,擴軍備戰。兵強馬壯後,再展開外交攻勢。屆時,便可不戰而屈燕、齊之兵。

  韓信採納了這個建議。他虛心向戰敗者請教,更值得肯定。事實上,成大事者,必須無一日敢懈怠,無一事敢馬虎。韓信做到了這一點,他沒理由不成功。

  可惜劉邦不同意。

  劉邦有劉邦的道理。當時,楚漢戰爭正處於相持階段,劉邦的大軍也被項羽圍在滎陽,急需兵力增援,打破僵局,哪有時間耐心等待韓信厲兵秣馬?

  於是八個月後的某天早上,韓信和張耳一覺醒來,便發現自己的將印和兵符都不見了,劉邦卻在軍中調兵遣將。原來,劉邦只帶滕公夏侯嬰一人,自稱漢使馳入軍營,趁韓信和張耳睡得迷迷糊糊,奪取了兵權。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