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頁
第二天早起,一切如常,該幹什麼還幹什麼。吳大和尚擀燒餅,烙燒餅;他老婆包餃子,下面。
終於有一天吳大和尚的年輕的老婆不見了,跑了,丟下她的奶頭上的孩子,不知去向。我們始終不知道她的“孤佬”(我們那裡把不正當的情人、野漢子,叫作“孤佬”)是誰。
我從小就對這個女人充滿了尊敬,並且一直記得她的模樣,記得她的桃花眼,記得她左眼上眼皮上的那一小塊疤。
吳大和尚和這個桃花眼、小身材的小媳婦大概都已經死了。現在,這條巷口出現了七拳半的燒餅店。我總覺得七拳半和吳大和尚之間有某種關聯,引起我一些說不清楚的感慨。
七拳半並不真是矮得出奇,我估量他大概有一米五六。是一個很有精神的小伙子。他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個體戶”,全店只有他一個人。他不難成為萬元戶,說不定已經是萬元戶,他的燒餅做得那樣好吃,生意那樣好。我無端地覺得,他會把本街的一個最漂亮的姑娘娶到手,並且這位姑娘會真心愛他,對他很體貼。我看看七拳半把燒餅貼在爐膛里的樣子,覺得他對這點充滿信心。
兩個做燒餅的人所處的時代不同。我相信七拳半的生活將比吳大和尚的生活更合理一些,更好一些。
也許這只是我的希望。
第四節 大蓮姐姐
大蓮姐姐可以說是我的保姆。她是我母親從娘家帶過來的。她在楊家伺候大小姐——我母親,到了我們家“帶”我。我們那裡把女傭人都叫做“蓮子”,“大蓮子”、“小蓮子”。伺候我的二伯母的女傭人,有一個奇怪稱呼,叫“高腳牌大蓮子”。不知道怎麼會這樣稱呼,可能是她的腳背特別高。全家都叫我的保姆為“大蓮子”,只有我叫她“大蓮姐姐”。
我小時候是個“慣寶寶”。怕我長不大,於是認了好幾個乾媽,在和尚廟、道士觀里都記了名,我的法名叫“海鰲”。我還記得在我父親的臥室的一壁牆上貼著一張八寸高五寸寬的梅紅紙,當中一行字“三寶弟子求取法名海鰲”,兩邊各有一個字,一邊是“皈”,一邊是“依”。我大概是從這張記名紅紙上才認得這個“皈”字的。因為是“慣寶寶”,才有一個保姆專門“看”我。大蓮姐姐對我的姐姐和妹妹是不大管的,就管照看我一個人。
大蓮姐姐對我母親很有感情,對我的繼母就有一種敵意。繼母還沒有過門,嫁妝先發了過來,新房布置好了。她拍拍一張小八仙桌,對我的姐姐說:“這是紅木的,不是海梅的!”“海梅”別處不知叫什麼,在我們那裡是最貴重的木料。我母親的嫁妝就是海梅的。她還教我們唱:
小白菜呀
地里黃呀……
我雖然很小,也覺得這不好。
大蓮姐姐對我是很好。我小時不好好吃飯,老是圍著桌子轉,她就圍著桌子追著餵我。不知要轉多少圈,才能把半碗飯餵完。
晚上,她帶著我睡。
我得了小腸疝氣,有時發作,就在床上叫:“大蓮姐姐,我疼。”她就熬了草藥,倒在一個痰盂里、抱我坐在上面熏。熏一會,墜下來的小腸就能收縮回去。她不知從哪裡學到一些偏方,都試過。煮了胡蘿蔔,讓我吃。我天天吃胡蘿蔔,弄得我到現在還不喜歡胡蘿蔔的味兒。把雞蛋打勻了,用個秤錘燒紅了,放在雞蛋里,嗤啦一聲,雞蛋熟了。不放鹽,吃下去。真不好吃!
我上小學後,大蓮姐姐辭了事,離開我們家。她好像在別的人家做了幾年。後來,就不幫人了,住在臭河邊一個白衣庵里。她信佛,聽我姐姐說,她受過戒。並未剃去頭髮,只在頭頂上剃了一塊,燒的戒疤也少,頭髮長長了,攏上去,看不出來。她成了個“道婆子”。我們那裡有不少這種道婆子。她們每逢那個廟的香期,就去“坐經”——席地坐著,一坐一天。不管什麼廟,是廟就“坐”。東嶽廟、城隍廟,本來都是道士住持,她們不管,一屁股坐下就念“南無阿彌陀佛”,我放學回家,路過自衣庵,她有時看著我走過,有時也叫我到她那裡去玩。白衣庵實在沒有什麼好“玩”的。這是一個小庵,殿上塑著十一尊白衣觀音。天井東西各有一間小屋,大蓮姐姐住東屋,西屋住的也是一個“帶髮修行”的道婆子。
她後來又和同善社、“理教勸戒菸酒會”的一些人混在一起。我們那裡沒有一貫道。如果有,她一定也會入一貫道的。她是什麼都信的。
第五節 吳三桂
高郵縣誌辦公室把新修的縣誌初稿寄來給我,我翻看了一遍,提了幾點不成熟的意見。有一條記不得是否提過:應該給吳三桂立一個傳。
我的家鄉出過兩個大人物,一個是張士誠,一個是吳三桂。張士誠不是高郵人,是泰州的白駒場人,但是他於元至正十三年(一三五三年)攻下了高郵,並於次年在承天寺自稱誠王。吳三桂的家不知什麼時候遷到了遼東,但祖籍是高郵。他生於一六一二年。“五百年必有王者興”,敝鄉於二百六十年之間出過兩位皇上——吳三桂後來是稱了帝的,大概曾經是有過一點“王氣”的。
我知道吳三桂很早了。小時候《正續三字經》裡面就有“吳三桂,請清兵”。長大後到昆明住了七年,聽到一些關於吳三桂的傳聞。昆明五華山下有一斜坡,叫做“逼死坡”,據說是吳三桂逼死明朝最後一個皇帝永曆帝的地方。永曆帝兵敗至雲南,由騰衝逃到緬甸,吳三桂從緬甸把他弄回來殺了。雲南人說是吳三桂逼得他上吊死的。這大概是可靠的。另外的傳說則大概是附會的了。昆明市東鳳鳴山頂有一座金殿,樑柱門窗,都是銅鑄的,頂瓦也是銅的。說是吳三桂冬天住在這裡,殿外燒了火,殿裡暖和而無煙氣,他在裡面飲酒作樂。這大概是不可能的。昆明冬天並不冷,無須這樣烤火。而且住在一間不大的銅房子裡,又有多大趣味呢?此外,昆明大西門外蓮花池畔有一座陳圓圓石像。石像是用單線刻在石碑上的,外面有一石龕,高約四尺,額上題:“比丘尼陳圓圓像”,是一個中年的尼姑的樣子。據說陳圓圓是投蓮花池死的。吳三桂鎮雲南,握重兵,形成割據勢力,清聖祖為了加強統一,實行撤藩。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年),吳三桂叛,自稱周王。十七年在衡州稱帝。吳三桂舉兵叛亂時,已經六十一歲,這時陳圓圓也相當老了,她大概是沒有跟著。死於昆明,是可能的。是不是投了蓮花池,就難說了。陳圓圓晚年為女道士,改名寂靜,字玉庵。蓮花池畔的石像卻說她是比丘尼,不知是什麼緣故。
逼死坡今猶在,金殿也還好好的。蓮花池畔的陳圓圓像則已於“文化大革命”中被毀掉了。幹嘛要毀陳圓圓的像呢?毀像的“紅衛兵”大概是受了吳梅村的影響,相信“痛哭六軍齊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認為吳三桂的當漢奸,陳圓圓是罪魁禍首。冤哉!
終於有一天吳大和尚的年輕的老婆不見了,跑了,丟下她的奶頭上的孩子,不知去向。我們始終不知道她的“孤佬”(我們那裡把不正當的情人、野漢子,叫作“孤佬”)是誰。
我從小就對這個女人充滿了尊敬,並且一直記得她的模樣,記得她的桃花眼,記得她左眼上眼皮上的那一小塊疤。
吳大和尚和這個桃花眼、小身材的小媳婦大概都已經死了。現在,這條巷口出現了七拳半的燒餅店。我總覺得七拳半和吳大和尚之間有某種關聯,引起我一些說不清楚的感慨。
七拳半並不真是矮得出奇,我估量他大概有一米五六。是一個很有精神的小伙子。他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個體戶”,全店只有他一個人。他不難成為萬元戶,說不定已經是萬元戶,他的燒餅做得那樣好吃,生意那樣好。我無端地覺得,他會把本街的一個最漂亮的姑娘娶到手,並且這位姑娘會真心愛他,對他很體貼。我看看七拳半把燒餅貼在爐膛里的樣子,覺得他對這點充滿信心。
兩個做燒餅的人所處的時代不同。我相信七拳半的生活將比吳大和尚的生活更合理一些,更好一些。
也許這只是我的希望。
第四節 大蓮姐姐
大蓮姐姐可以說是我的保姆。她是我母親從娘家帶過來的。她在楊家伺候大小姐——我母親,到了我們家“帶”我。我們那裡把女傭人都叫做“蓮子”,“大蓮子”、“小蓮子”。伺候我的二伯母的女傭人,有一個奇怪稱呼,叫“高腳牌大蓮子”。不知道怎麼會這樣稱呼,可能是她的腳背特別高。全家都叫我的保姆為“大蓮子”,只有我叫她“大蓮姐姐”。
我小時候是個“慣寶寶”。怕我長不大,於是認了好幾個乾媽,在和尚廟、道士觀里都記了名,我的法名叫“海鰲”。我還記得在我父親的臥室的一壁牆上貼著一張八寸高五寸寬的梅紅紙,當中一行字“三寶弟子求取法名海鰲”,兩邊各有一個字,一邊是“皈”,一邊是“依”。我大概是從這張記名紅紙上才認得這個“皈”字的。因為是“慣寶寶”,才有一個保姆專門“看”我。大蓮姐姐對我的姐姐和妹妹是不大管的,就管照看我一個人。
大蓮姐姐對我母親很有感情,對我的繼母就有一種敵意。繼母還沒有過門,嫁妝先發了過來,新房布置好了。她拍拍一張小八仙桌,對我的姐姐說:“這是紅木的,不是海梅的!”“海梅”別處不知叫什麼,在我們那裡是最貴重的木料。我母親的嫁妝就是海梅的。她還教我們唱:
小白菜呀
地里黃呀……
我雖然很小,也覺得這不好。
大蓮姐姐對我是很好。我小時不好好吃飯,老是圍著桌子轉,她就圍著桌子追著餵我。不知要轉多少圈,才能把半碗飯餵完。
晚上,她帶著我睡。
我得了小腸疝氣,有時發作,就在床上叫:“大蓮姐姐,我疼。”她就熬了草藥,倒在一個痰盂里、抱我坐在上面熏。熏一會,墜下來的小腸就能收縮回去。她不知從哪裡學到一些偏方,都試過。煮了胡蘿蔔,讓我吃。我天天吃胡蘿蔔,弄得我到現在還不喜歡胡蘿蔔的味兒。把雞蛋打勻了,用個秤錘燒紅了,放在雞蛋里,嗤啦一聲,雞蛋熟了。不放鹽,吃下去。真不好吃!
我上小學後,大蓮姐姐辭了事,離開我們家。她好像在別的人家做了幾年。後來,就不幫人了,住在臭河邊一個白衣庵里。她信佛,聽我姐姐說,她受過戒。並未剃去頭髮,只在頭頂上剃了一塊,燒的戒疤也少,頭髮長長了,攏上去,看不出來。她成了個“道婆子”。我們那裡有不少這種道婆子。她們每逢那個廟的香期,就去“坐經”——席地坐著,一坐一天。不管什麼廟,是廟就“坐”。東嶽廟、城隍廟,本來都是道士住持,她們不管,一屁股坐下就念“南無阿彌陀佛”,我放學回家,路過自衣庵,她有時看著我走過,有時也叫我到她那裡去玩。白衣庵實在沒有什麼好“玩”的。這是一個小庵,殿上塑著十一尊白衣觀音。天井東西各有一間小屋,大蓮姐姐住東屋,西屋住的也是一個“帶髮修行”的道婆子。
她後來又和同善社、“理教勸戒菸酒會”的一些人混在一起。我們那裡沒有一貫道。如果有,她一定也會入一貫道的。她是什麼都信的。
第五節 吳三桂
高郵縣誌辦公室把新修的縣誌初稿寄來給我,我翻看了一遍,提了幾點不成熟的意見。有一條記不得是否提過:應該給吳三桂立一個傳。
我的家鄉出過兩個大人物,一個是張士誠,一個是吳三桂。張士誠不是高郵人,是泰州的白駒場人,但是他於元至正十三年(一三五三年)攻下了高郵,並於次年在承天寺自稱誠王。吳三桂的家不知什麼時候遷到了遼東,但祖籍是高郵。他生於一六一二年。“五百年必有王者興”,敝鄉於二百六十年之間出過兩位皇上——吳三桂後來是稱了帝的,大概曾經是有過一點“王氣”的。
我知道吳三桂很早了。小時候《正續三字經》裡面就有“吳三桂,請清兵”。長大後到昆明住了七年,聽到一些關於吳三桂的傳聞。昆明五華山下有一斜坡,叫做“逼死坡”,據說是吳三桂逼死明朝最後一個皇帝永曆帝的地方。永曆帝兵敗至雲南,由騰衝逃到緬甸,吳三桂從緬甸把他弄回來殺了。雲南人說是吳三桂逼得他上吊死的。這大概是可靠的。另外的傳說則大概是附會的了。昆明市東鳳鳴山頂有一座金殿,樑柱門窗,都是銅鑄的,頂瓦也是銅的。說是吳三桂冬天住在這裡,殿外燒了火,殿裡暖和而無煙氣,他在裡面飲酒作樂。這大概是不可能的。昆明冬天並不冷,無須這樣烤火。而且住在一間不大的銅房子裡,又有多大趣味呢?此外,昆明大西門外蓮花池畔有一座陳圓圓石像。石像是用單線刻在石碑上的,外面有一石龕,高約四尺,額上題:“比丘尼陳圓圓像”,是一個中年的尼姑的樣子。據說陳圓圓是投蓮花池死的。吳三桂鎮雲南,握重兵,形成割據勢力,清聖祖為了加強統一,實行撤藩。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年),吳三桂叛,自稱周王。十七年在衡州稱帝。吳三桂舉兵叛亂時,已經六十一歲,這時陳圓圓也相當老了,她大概是沒有跟著。死於昆明,是可能的。是不是投了蓮花池,就難說了。陳圓圓晚年為女道士,改名寂靜,字玉庵。蓮花池畔的石像卻說她是比丘尼,不知是什麼緣故。
逼死坡今猶在,金殿也還好好的。蓮花池畔的陳圓圓像則已於“文化大革命”中被毀掉了。幹嘛要毀陳圓圓的像呢?毀像的“紅衛兵”大概是受了吳梅村的影響,相信“痛哭六軍齊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認為吳三桂的當漢奸,陳圓圓是罪魁禍首。冤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