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頁
最近幾年,易經忽然在全世界走俏,研究的人日多,角度多不相同,有從哲學角度的,有從史學角度的,有從社會學角度的,有從數學角度的。我於易經一無所知,但我覺得這主要還是一部占卜之書。我對張仲陶算的戒指在炒米壇蓋子上那一卦表示懷疑,是覺得這是迷信。現在想想,也許他是有道理的。如果他把一生精研易學的心得寫出來,包括他的那些卦例,會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書。但是,寫書,張仲陶大概想也沒有想過。小說《歲寒三友》中季陶民在看了靳彝甫的祖父、父親的畫稿後,拍著畫案說:“吾鄉固多才俊之士,而皆困居於蓬牖之中,聲名不出於里巷,悲哉!悲哉!”張仲陶不也是這樣的人麼?
薛大娘
薛大娘家在臭河邊的北岸,也就是臭河邊的盡頭,過此即為螺螄壩,不屬臭河邊了。她家很好認,四邊不挨人家,遠遠地就能看見。東邊是一家米廠,整天聽見碾米機煙筒“砰砰”的聲音。西邊是她們家的菜園。菜園西邊是一條路,由東街抄近到北門進城的人多走這條路。路以西,也是一大片菜園,是別人家的。房是草頂碎磚的房,但是很寬敞,有堂屋,有臥室。有廂房。
薛大娘的丈夫是個裁縫,是個極其老實的人,整天不說一句話,只是在東廂房裡帶著兩個徒弟低著頭不停地縫。兒子種菜,所種似只青菜一種。我們每天上學、放學,都可以看見薛大娘的兒子用一個長柄的長舀子澆水、澆糞,水、糞扇面似的灑開,因為用水方便,下河即可擔來,人也勤快,菜長得很好。相比之下,路西的菜園就顯得有點荒穢不治。薛大娘賣菜。每天早起,兒子砍得滿滿兩筐菜,在河裡浸一會,薛大娘就挑起來上街,“鮮魚水菜”,浸水,不只是為了上分量,也是為了鮮靈好看。我們那裡的菜筐是扁圓的淺筐,但兩筐菜也百十斤,薛大娘挑起來若無其事。
她把菜歇在保安堂藥店的廊檐下,不到一個時辰,就賣完了。
薛大娘靠五十了——她的兒子都那樣大了嘛,但不顯老。她身高腰直,處處顯得很健康。她穿的雖然是粗藍布衣褲,但總是十分乾淨利索。她上市賣菜,赤腳穿草鞋,鞋、腳,都很乾淨。她當然是不打扮的,但是頭梳得很光,臉洗得清清爽爽,雙眼有光,扶著扁擔一站,有一股英氣。“英氣”這個詞用之於一個賣菜婦女身上,似乎不怎麼合適,但是除此之外,你再也找不出一個合適的字眼。
薛大娘除了賣菜,偶爾還干另外一種營生,拉皮條,就是《水滸傳》所說的“馬泊六”。東大街有一些年輕女傭人,和薛大娘很熟,有的叫她乾媽。這些女傭人都是發育到了最好的時候,一個一個亞賽鮮桃。街前街後,有一些後生家,有的還沒成親,有的娶了老婆但老婆不在身邊,油頭粉面,在街上一走,看到這些女傭人,饞貓似的。有時一個後生看中了一個女傭人求到薛大娘,薛大娘說:“等我問問。”因為彼此都見過,眉語目成,大都是答應的。薛大娘先把男的弄到西廂房裡,然後悄悄把女的引來,關了房門,讓他們成其好事。
我們家一個女傭人,就是由於薛大娘的撮合,和一個叫龔長霞的管田禾的——管田禾是為地主料理田畝收租事務的,歡會了幾次,懷上了孩子。後來是由薛大娘弄了藥來,才把私孩子打掉。
薛大娘沒想到別人對她有什麼議論。她認為:一個有心,一個有意,我在當中搭一把手,這有什麼不好?
保安堂藥店的管事姓蒲,行三,店裡學徒的叫他蒲三爺,外人叫他蒲先生。這藥店有一個規矩:每年給店中的“同事”(店員)輪流放一個月假,回去與老婆團圓(店中“同事”都是外地人),其餘十一個月都住在店裡,每年打十一個月的光棍。蒲三爺自然不能例外。他才四十歲出頭,人很精明,也很清秀,很瀟灑(瀟灑用於一個管事的身上似乎也不大合適),薛大娘給他拉攏了一個女的,這個女的不是別人,是薛大娘自己。薛大娘很喜歡蒲三,看見他就眉開眼笑,誰都看得出來,她一點也不掩飾。薛大娘趴在蒲三耳朵上,直截了當地說:“下半天到我家來。我讓你……”
薛大娘不怕人知道了,她覺得他乾熬了十二個月,我讓他快活快活,這有什麼不對?
薛大娘的道德觀念和大戶人家的太太小姐完全不同。
第二節 和尚
鐵橋
我父親續娶,新房裡掛了一櫥畫——一個條山,泥金地,畫的是桃花雙燕,題字是:“淡如仁兄新婚誌喜弟鐵橋遙賀”;兩邊掛了一副虎皮宣的對聯,寫的是:
蝶欲試花猶護粉
鶯初學囀尚羞簧
落款是楊遵義。我每天看這幅畫和對子,看得很熟了。稍稍長大,便覺出這副對子其實是很“黃”的。楊遵義是我們縣的書家,是我的生母的過房兄弟。一個舅爺為姐夫(或妹夫)續弦寫了這樣一副對子,實在不成體統。鐵橋是一個和尚。我父親在新房裡掛了一幅和尚的畫,全無忌諱;這位鐵橋和尚為朋友結婚畫了這樣華麗的畫,且和俗家人稱兄道弟,也著實有乖出家人的禮教。我父親年輕時的朋友大都有些放誕不羈。
我寫過一篇小說《受戒》,裡面提到一個和尚石橋,原型就是鐵橋。他是我父親年輕時的畫友。他在本縣最大的寺廟善因寺出家,是指南方丈的徒弟。指南戒行嚴苦,曾在香爐里燒掉兩個指頭,自稱八指頭陀。鐵橋和師父完全是兩路。他一度離開善因寺,到江南雲遊。曾在蘇州一個廟裡住過幾年。因此他的一些畫每署“鄧尉山僧”,或題“作於香雪海”。後來又回善因寺。指南退居後,他當了方丈。善因寺是本縣第一大寺,殿宇精整,廟產很多。管理這樣一個大廟,是要有點才幹的,但是他似乎很清閒,每天就是畫畫畫,寫寫字。他的字寫石鼓,學吳昌碩,很有功力。畫法任伯年,但比任伯年放得開。本縣的風雅子弟都樂與往還。善因寺的素齋極講究,有外面吃不到的猴頭、竹蓀。
鐵橋有一個情人,年紀很輕,長得清清雅雅,不俗氣。
我出外多年,在外面聽說鐵橋在家鄉土改時被槍斃了。善因寺廟產很多,他是大地主。還有沒有其他罪惡,就不知道了。聽說家鄉土改中槍斃了兩個地主。一個是我的一個遠房舅舅,也姓楊。
一九八二年,我回了家鄉一趟,飯後散步想去看看善因寺的遺址,一點都認不出來了,拆得光光的。
因為要查一點資料。我借來一部民國年間修的縣誌翻了兩天。在“水利”卷中發現:有一條橫貫東鄉的水渠,是鐵橋主持修的。哦?鐵橋還做過這樣的事?
靜融法師
我有一方很好的圖章,田黃“都靈坑”,犀牛紐,是一個和尚送給我的。印文也是他自刻的,朱文,溫雅似浙派,刻得很不錯(田黃的印不宜刻得太“野”,和石質不相稱)。這個和尚法名靜融,一九五一年和我一同到江西參加土改,回北京後,送了我這塊圖章。章不大,約半寸見方(田黃大的很少),我每為人作小幅字畫,常押用,算來已經三十七八年了。
薛大娘
薛大娘家在臭河邊的北岸,也就是臭河邊的盡頭,過此即為螺螄壩,不屬臭河邊了。她家很好認,四邊不挨人家,遠遠地就能看見。東邊是一家米廠,整天聽見碾米機煙筒“砰砰”的聲音。西邊是她們家的菜園。菜園西邊是一條路,由東街抄近到北門進城的人多走這條路。路以西,也是一大片菜園,是別人家的。房是草頂碎磚的房,但是很寬敞,有堂屋,有臥室。有廂房。
薛大娘的丈夫是個裁縫,是個極其老實的人,整天不說一句話,只是在東廂房裡帶著兩個徒弟低著頭不停地縫。兒子種菜,所種似只青菜一種。我們每天上學、放學,都可以看見薛大娘的兒子用一個長柄的長舀子澆水、澆糞,水、糞扇面似的灑開,因為用水方便,下河即可擔來,人也勤快,菜長得很好。相比之下,路西的菜園就顯得有點荒穢不治。薛大娘賣菜。每天早起,兒子砍得滿滿兩筐菜,在河裡浸一會,薛大娘就挑起來上街,“鮮魚水菜”,浸水,不只是為了上分量,也是為了鮮靈好看。我們那裡的菜筐是扁圓的淺筐,但兩筐菜也百十斤,薛大娘挑起來若無其事。
她把菜歇在保安堂藥店的廊檐下,不到一個時辰,就賣完了。
薛大娘靠五十了——她的兒子都那樣大了嘛,但不顯老。她身高腰直,處處顯得很健康。她穿的雖然是粗藍布衣褲,但總是十分乾淨利索。她上市賣菜,赤腳穿草鞋,鞋、腳,都很乾淨。她當然是不打扮的,但是頭梳得很光,臉洗得清清爽爽,雙眼有光,扶著扁擔一站,有一股英氣。“英氣”這個詞用之於一個賣菜婦女身上,似乎不怎麼合適,但是除此之外,你再也找不出一個合適的字眼。
薛大娘除了賣菜,偶爾還干另外一種營生,拉皮條,就是《水滸傳》所說的“馬泊六”。東大街有一些年輕女傭人,和薛大娘很熟,有的叫她乾媽。這些女傭人都是發育到了最好的時候,一個一個亞賽鮮桃。街前街後,有一些後生家,有的還沒成親,有的娶了老婆但老婆不在身邊,油頭粉面,在街上一走,看到這些女傭人,饞貓似的。有時一個後生看中了一個女傭人求到薛大娘,薛大娘說:“等我問問。”因為彼此都見過,眉語目成,大都是答應的。薛大娘先把男的弄到西廂房裡,然後悄悄把女的引來,關了房門,讓他們成其好事。
我們家一個女傭人,就是由於薛大娘的撮合,和一個叫龔長霞的管田禾的——管田禾是為地主料理田畝收租事務的,歡會了幾次,懷上了孩子。後來是由薛大娘弄了藥來,才把私孩子打掉。
薛大娘沒想到別人對她有什麼議論。她認為:一個有心,一個有意,我在當中搭一把手,這有什麼不好?
保安堂藥店的管事姓蒲,行三,店裡學徒的叫他蒲三爺,外人叫他蒲先生。這藥店有一個規矩:每年給店中的“同事”(店員)輪流放一個月假,回去與老婆團圓(店中“同事”都是外地人),其餘十一個月都住在店裡,每年打十一個月的光棍。蒲三爺自然不能例外。他才四十歲出頭,人很精明,也很清秀,很瀟灑(瀟灑用於一個管事的身上似乎也不大合適),薛大娘給他拉攏了一個女的,這個女的不是別人,是薛大娘自己。薛大娘很喜歡蒲三,看見他就眉開眼笑,誰都看得出來,她一點也不掩飾。薛大娘趴在蒲三耳朵上,直截了當地說:“下半天到我家來。我讓你……”
薛大娘不怕人知道了,她覺得他乾熬了十二個月,我讓他快活快活,這有什麼不對?
薛大娘的道德觀念和大戶人家的太太小姐完全不同。
第二節 和尚
鐵橋
我父親續娶,新房裡掛了一櫥畫——一個條山,泥金地,畫的是桃花雙燕,題字是:“淡如仁兄新婚誌喜弟鐵橋遙賀”;兩邊掛了一副虎皮宣的對聯,寫的是:
蝶欲試花猶護粉
鶯初學囀尚羞簧
落款是楊遵義。我每天看這幅畫和對子,看得很熟了。稍稍長大,便覺出這副對子其實是很“黃”的。楊遵義是我們縣的書家,是我的生母的過房兄弟。一個舅爺為姐夫(或妹夫)續弦寫了這樣一副對子,實在不成體統。鐵橋是一個和尚。我父親在新房裡掛了一幅和尚的畫,全無忌諱;這位鐵橋和尚為朋友結婚畫了這樣華麗的畫,且和俗家人稱兄道弟,也著實有乖出家人的禮教。我父親年輕時的朋友大都有些放誕不羈。
我寫過一篇小說《受戒》,裡面提到一個和尚石橋,原型就是鐵橋。他是我父親年輕時的畫友。他在本縣最大的寺廟善因寺出家,是指南方丈的徒弟。指南戒行嚴苦,曾在香爐里燒掉兩個指頭,自稱八指頭陀。鐵橋和師父完全是兩路。他一度離開善因寺,到江南雲遊。曾在蘇州一個廟裡住過幾年。因此他的一些畫每署“鄧尉山僧”,或題“作於香雪海”。後來又回善因寺。指南退居後,他當了方丈。善因寺是本縣第一大寺,殿宇精整,廟產很多。管理這樣一個大廟,是要有點才幹的,但是他似乎很清閒,每天就是畫畫畫,寫寫字。他的字寫石鼓,學吳昌碩,很有功力。畫法任伯年,但比任伯年放得開。本縣的風雅子弟都樂與往還。善因寺的素齋極講究,有外面吃不到的猴頭、竹蓀。
鐵橋有一個情人,年紀很輕,長得清清雅雅,不俗氣。
我出外多年,在外面聽說鐵橋在家鄉土改時被槍斃了。善因寺廟產很多,他是大地主。還有沒有其他罪惡,就不知道了。聽說家鄉土改中槍斃了兩個地主。一個是我的一個遠房舅舅,也姓楊。
一九八二年,我回了家鄉一趟,飯後散步想去看看善因寺的遺址,一點都認不出來了,拆得光光的。
因為要查一點資料。我借來一部民國年間修的縣誌翻了兩天。在“水利”卷中發現:有一條橫貫東鄉的水渠,是鐵橋主持修的。哦?鐵橋還做過這樣的事?
靜融法師
我有一方很好的圖章,田黃“都靈坑”,犀牛紐,是一個和尚送給我的。印文也是他自刻的,朱文,溫雅似浙派,刻得很不錯(田黃的印不宜刻得太“野”,和石質不相稱)。這個和尚法名靜融,一九五一年和我一同到江西參加土改,回北京後,送了我這塊圖章。章不大,約半寸見方(田黃大的很少),我每為人作小幅字畫,常押用,算來已經三十七八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