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頁
胡適的流亡生活(1)
身死演講台
1958年4月8日,胡適回到台灣,10日上午9時就任“中央研究院”院長一職,這是自1940年他作為候選人在重慶落選18年之後的正式當選。只是當年極力抬捧他的傅斯年已去世,無法與之同慶了。就職典禮上,蔣介石親自出席並致詞,以示敬重。只是在開幕之後,蔣對胡適1958年,胡適在台北機場懷抱專程前來迎接他的小孫子胡柏棠,身旁是李濟
平時鼓吹的那一套自由主義理論學說不感興趣,認為是小孩子玩鬧的把戲,無法擔當治國安邦的重任,反而在某種程度上對國家社會穩定不利。在致詞中,蔣介石對胡適提倡的“五四價值”、“自由主義”等等說辭,於褒中暗含了譏諷、挖苦之意,搞得入會者惶恐不安,胡氏更是大為惱怒。當此之時,胡適儘管在美國生活極不舒心,而九年後又重返台灣從國民黨手中謀得一個響噹噹的鐵飯碗,但他並不以此就對蔣氏俯首聽命,自輕自賤,而是毫不客氣地對蔣介石的言詞當場予以駁斥,以維護自己作為一個學者的人格。台下的眾學者同樣以自重自尊的態度隨聲附和,為台上的胡適打氣壯膽。據親歷者石璋如說:“胡院長一發言就說'總統你錯了',台下立即鼓掌,沒有幾個人敢說這句話的。”
遙想當年,胡適在一篇題為《介紹我自己的思想》一文中宣稱:“從前禪宗和尚曾說,'菩提達摩東來,只要尋一個不受人惑的人。'我這裡千言萬語,也只是要教人一個不受人惑的方法。被孔丘朱熹牽著鼻子走,固然不算高明,被馬克思列寧史大林牽著鼻子走,也算不得好漢。我自己決不想牽著誰的鼻子走。我只希望盡我的微薄的能力,教我的少年朋友們學一點防身的本領,努力做一個不受人惑的人。”這一點,胡適本人確是做到了。當然,也有人,如胡在美國的學生、史家唐德剛說胡適不知不覺地,被他的老師杜威這個糟老頭子牽著鼻子走了一輩子。此說或可討論,至少胡在蔣介石集團里是基本做到了“不受人惑”。
1959年,作為新任“中央研究院”院長、學界領袖的胡適,公開反對蔣介石連任“總統”,同時反對為連任而冒天下之大不韙、置“黨章國法”於不顧強行“修憲”。對此,蔣介石大不痛快,其子蔣經國更是異常惱怒,甚至有“收拾”胡的打算,只是忌諱胡本人的國際影響而遲遲未動手。
胡適在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長的同時,於繁雜的公務中,仍沒有忘記書生本色,在南港利用公務間隙,對研究了大半生的神會和尚窮究細研。1960年2月9日,胡在歷史語言研究所演講他的新作《禪宗史的假歷史與真歷史》。20日,出席“國民大會”第三次會議。3月10日夜,所著《神會和尚語錄的第三個敦煌寫本:南陽和尚問答雜征義--劉澄集》終於脫稿。正是這部耗損了胡適大量心血的著作,使其在脫稿的當夜即心臟病復發,延至19日,病情加重,不得不入住台大醫學院就診,直至4月5日才小痊出院。
1961年1月28日,“國家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舉行第五次全體委員會,時台海危機已趨平緩,台島內的科技經濟在美國的大力援助、扶持下,已擺脫了戰後的陰影開始復甦,國民黨對台灣的統治地位更加穩固。正是這諸多的緣由,胡適在致開幕詞時興致勃勃,充滿樂觀與信心地說道:“這是一個起點,一個有希望的起點。在這樣艱難的情形之下,我們能夠有一億一千萬台幣用在'長期發展科學與技術的研究'的開山工作上面,我們至少可以說科學已開始得到'重視',開始得到'資助'了。我們當然不可感到滿足,我們至少應該感覺我們的責任之大。我們應該感覺古人說的'任重而道遠'五個字的意義。”又說:“兩年的工作,只做了一點探路的工作,開路的工作。從今天起,我們可以平心靜氣想想這條'遠路'的藍圖了。”這是胡適晚年精神最好,內心充滿希望與夢想,體力也呈迴光返照狀最為充沛的時期。自此便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了。
2月25日夜,胡適心臟病復發,入台大醫院救治。一個月後自台大醫院遷居福州街台大招待所療養。6月25日病情好轉回南港“中央研究院”上班。到了11月16日清晨,心臟病再度發作,復入台大醫院搶救,直到第二年1月10日出院,暫住福州街台大招待所療養。此時胡適的生命已邁入衰朽之坎,即將燈熄香滅。
1962年2月24日,“中央研究院”舉行第五次院士會議,選舉新一屆院士。胡適幾位在海外的學生,或隔代門生如吳健雄、袁家騮、吳大猷、劉大中等皆從美國來到台灣,聚集一堂以示助勢。胡雖身體健康不佳,但仍精神亢奮地出席了會議。下午5時,胡適又出席了中研院舉辦的酒會,入席者達一百餘眾。胡適滿面含笑登台致詞,曰:“今天是中央研究院遷台12年來,出席人數最多的一次院士會議。令人高興的是海外4位院士也回國參加這次會議。中央研究院第一次院士是在大陸上選出的,當時被提名的150人,選出了81位。現在一部分是過去了,有的在大陸,只有20多位在台灣。中央研究院在此恢復時,只有19位活著在台灣。今天上午第五次院士會議,經過了三次投票,結果選出七位院士。二位在台灣,五位在海外。在台灣的是梅貽琦、陳槃,在海外的是任之恭、柏實義、程毓淮、李景均、何廉。十幾年來,我們在這個孤島上,可算是離群索居,在知識的困難、物質的困難情形之下,總算做出點東西。”又說:“我今天還可以講一個故事。我常向人說,我是一個對物理學一竅不通的人,但我卻有兩個學生是物理學家:一個是北京大學物理系主任饒毓泰,一個是曾與李政道、楊振寧合作證驗'對等律之不可靠性'的吳健雄女士。而吳大猷卻是饒毓泰的學生,楊振寧、李政道又是吳大猷的學生。排起行來,饒毓泰、吳健雄是第二代,吳大猷是第三代,楊振寧、李政道是第四代了。中午聚餐時,吳健雄還對吳大猷說:'我高一輩,你該叫我師叔呢!'這一件事,我認為生平最得意,也是最值得自豪的。”
胡適的流亡生活(2)
胡適講到這裡,由李濟與吳大猷分別講話,李濟對台灣的學術前景表示“不敢樂觀”,而吳大猷則表示不必悲觀,吳氏說:“我們要把基礎栽培起來,絕對沒有捷徑。像楊振寧、李政道這樣的天才,尚需八九年的訓練才能成熟。一個國家更得加倍努力的時候,要20年才能有個標準。我覺得李濟先生不必悲觀。”吳大猷言畢,胡適接著說:“我贊成吳大猷先生的話,李濟先生太悲觀了。”接著針對吳大猷所講的“不知哪位先生首先提出'迎頭趕上'這句頗有些不自量力和投機意味的話”,胡適道:“我們中央研究院從來沒有說過什麼太空、迎頭趕上的話……我去年說了25分鐘的話,引起了'圍剿',不要去管他,那是小事體,小事體。我挨了40年的罵,從來不生氣,並且歡迎之至,因為這是代表了中國的言論自由和思想自由。”①
身死演講台
1958年4月8日,胡適回到台灣,10日上午9時就任“中央研究院”院長一職,這是自1940年他作為候選人在重慶落選18年之後的正式當選。只是當年極力抬捧他的傅斯年已去世,無法與之同慶了。就職典禮上,蔣介石親自出席並致詞,以示敬重。只是在開幕之後,蔣對胡適1958年,胡適在台北機場懷抱專程前來迎接他的小孫子胡柏棠,身旁是李濟
平時鼓吹的那一套自由主義理論學說不感興趣,認為是小孩子玩鬧的把戲,無法擔當治國安邦的重任,反而在某種程度上對國家社會穩定不利。在致詞中,蔣介石對胡適提倡的“五四價值”、“自由主義”等等說辭,於褒中暗含了譏諷、挖苦之意,搞得入會者惶恐不安,胡氏更是大為惱怒。當此之時,胡適儘管在美國生活極不舒心,而九年後又重返台灣從國民黨手中謀得一個響噹噹的鐵飯碗,但他並不以此就對蔣氏俯首聽命,自輕自賤,而是毫不客氣地對蔣介石的言詞當場予以駁斥,以維護自己作為一個學者的人格。台下的眾學者同樣以自重自尊的態度隨聲附和,為台上的胡適打氣壯膽。據親歷者石璋如說:“胡院長一發言就說'總統你錯了',台下立即鼓掌,沒有幾個人敢說這句話的。”
遙想當年,胡適在一篇題為《介紹我自己的思想》一文中宣稱:“從前禪宗和尚曾說,'菩提達摩東來,只要尋一個不受人惑的人。'我這裡千言萬語,也只是要教人一個不受人惑的方法。被孔丘朱熹牽著鼻子走,固然不算高明,被馬克思列寧史大林牽著鼻子走,也算不得好漢。我自己決不想牽著誰的鼻子走。我只希望盡我的微薄的能力,教我的少年朋友們學一點防身的本領,努力做一個不受人惑的人。”這一點,胡適本人確是做到了。當然,也有人,如胡在美國的學生、史家唐德剛說胡適不知不覺地,被他的老師杜威這個糟老頭子牽著鼻子走了一輩子。此說或可討論,至少胡在蔣介石集團里是基本做到了“不受人惑”。
1959年,作為新任“中央研究院”院長、學界領袖的胡適,公開反對蔣介石連任“總統”,同時反對為連任而冒天下之大不韙、置“黨章國法”於不顧強行“修憲”。對此,蔣介石大不痛快,其子蔣經國更是異常惱怒,甚至有“收拾”胡的打算,只是忌諱胡本人的國際影響而遲遲未動手。
胡適在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長的同時,於繁雜的公務中,仍沒有忘記書生本色,在南港利用公務間隙,對研究了大半生的神會和尚窮究細研。1960年2月9日,胡在歷史語言研究所演講他的新作《禪宗史的假歷史與真歷史》。20日,出席“國民大會”第三次會議。3月10日夜,所著《神會和尚語錄的第三個敦煌寫本:南陽和尚問答雜征義--劉澄集》終於脫稿。正是這部耗損了胡適大量心血的著作,使其在脫稿的當夜即心臟病復發,延至19日,病情加重,不得不入住台大醫學院就診,直至4月5日才小痊出院。
1961年1月28日,“國家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舉行第五次全體委員會,時台海危機已趨平緩,台島內的科技經濟在美國的大力援助、扶持下,已擺脫了戰後的陰影開始復甦,國民黨對台灣的統治地位更加穩固。正是這諸多的緣由,胡適在致開幕詞時興致勃勃,充滿樂觀與信心地說道:“這是一個起點,一個有希望的起點。在這樣艱難的情形之下,我們能夠有一億一千萬台幣用在'長期發展科學與技術的研究'的開山工作上面,我們至少可以說科學已開始得到'重視',開始得到'資助'了。我們當然不可感到滿足,我們至少應該感覺我們的責任之大。我們應該感覺古人說的'任重而道遠'五個字的意義。”又說:“兩年的工作,只做了一點探路的工作,開路的工作。從今天起,我們可以平心靜氣想想這條'遠路'的藍圖了。”這是胡適晚年精神最好,內心充滿希望與夢想,體力也呈迴光返照狀最為充沛的時期。自此便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了。
2月25日夜,胡適心臟病復發,入台大醫院救治。一個月後自台大醫院遷居福州街台大招待所療養。6月25日病情好轉回南港“中央研究院”上班。到了11月16日清晨,心臟病再度發作,復入台大醫院搶救,直到第二年1月10日出院,暫住福州街台大招待所療養。此時胡適的生命已邁入衰朽之坎,即將燈熄香滅。
1962年2月24日,“中央研究院”舉行第五次院士會議,選舉新一屆院士。胡適幾位在海外的學生,或隔代門生如吳健雄、袁家騮、吳大猷、劉大中等皆從美國來到台灣,聚集一堂以示助勢。胡雖身體健康不佳,但仍精神亢奮地出席了會議。下午5時,胡適又出席了中研院舉辦的酒會,入席者達一百餘眾。胡適滿面含笑登台致詞,曰:“今天是中央研究院遷台12年來,出席人數最多的一次院士會議。令人高興的是海外4位院士也回國參加這次會議。中央研究院第一次院士是在大陸上選出的,當時被提名的150人,選出了81位。現在一部分是過去了,有的在大陸,只有20多位在台灣。中央研究院在此恢復時,只有19位活著在台灣。今天上午第五次院士會議,經過了三次投票,結果選出七位院士。二位在台灣,五位在海外。在台灣的是梅貽琦、陳槃,在海外的是任之恭、柏實義、程毓淮、李景均、何廉。十幾年來,我們在這個孤島上,可算是離群索居,在知識的困難、物質的困難情形之下,總算做出點東西。”又說:“我今天還可以講一個故事。我常向人說,我是一個對物理學一竅不通的人,但我卻有兩個學生是物理學家:一個是北京大學物理系主任饒毓泰,一個是曾與李政道、楊振寧合作證驗'對等律之不可靠性'的吳健雄女士。而吳大猷卻是饒毓泰的學生,楊振寧、李政道又是吳大猷的學生。排起行來,饒毓泰、吳健雄是第二代,吳大猷是第三代,楊振寧、李政道是第四代了。中午聚餐時,吳健雄還對吳大猷說:'我高一輩,你該叫我師叔呢!'這一件事,我認為生平最得意,也是最值得自豪的。”
胡適的流亡生活(2)
胡適講到這裡,由李濟與吳大猷分別講話,李濟對台灣的學術前景表示“不敢樂觀”,而吳大猷則表示不必悲觀,吳氏說:“我們要把基礎栽培起來,絕對沒有捷徑。像楊振寧、李政道這樣的天才,尚需八九年的訓練才能成熟。一個國家更得加倍努力的時候,要20年才能有個標準。我覺得李濟先生不必悲觀。”吳大猷言畢,胡適接著說:“我贊成吳大猷先生的話,李濟先生太悲觀了。”接著針對吳大猷所講的“不知哪位先生首先提出'迎頭趕上'這句頗有些不自量力和投機意味的話”,胡適道:“我們中央研究院從來沒有說過什麼太空、迎頭趕上的話……我去年說了25分鐘的話,引起了'圍剿',不要去管他,那是小事體,小事體。我挨了40年的罵,從來不生氣,並且歡迎之至,因為這是代表了中國的言論自由和思想自由。”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