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頁
總之,袁崇煥取得寧遠大捷的主要原因是兩句話、八個字:指揮正確,武器先進。袁崇煥運用正確指揮和先進武器這兩大法寶,後又奪取了寧錦大捷。
當年三月初九日,明廷升袁崇煥為右僉都御史,巡撫遼東、山海等處,簡稱遼東巡撫;並鑄巡撫遼東、山海等處提督軍務官防。四月初五日,遼東巡撫袁崇煥上《謝守城有功賞賜疏》。
袁崇煥雖取得寧遠大捷,但還要進行迎接新挑戰的準備。一場寧錦大戰,又在醞釀之中。
第三部分寧錦大捷
當時形勢:袁崇煥重建關寧錦防線,積極備戰;努爾哈赤逝世,皇太極即位,佯與明朝議和,實則征撫蒙古、朝鮮,以集中力量對付明朝。
大事件:寧錦之戰。
主要人物:袁崇煥;皇太極。
結局:皇太極兵敗撤軍。
影響:使關寧錦防線經受戰火考驗,得到朝廷認可,加以修固。
袁崇煥:
主要事跡:指揮寧錦之戰。
主要活動區域:關、寧、錦地區。
遺蹟、文物:錦州城遺蹟。
寧錦大捷寧錦之戰是皇太極繼位後指揮的第一場大戰,也是明清遼西爭局中承前啟後的關鍵之局。這是袁崇煥指揮的對後金第二場大戰,取得勝利。明人稱之為「寧錦大捷」。
第三部分弔喪修城(1)
袁崇煥取得寧遠大捷後,主要做了兩件事:第一件是派人到瀋陽為努爾哈赤弔喪,兼賀皇太清太祖努爾哈赤福陵圖
極繼位,並進行「議和」活動;第二件是修建堅城,建設關(山海)寧(遠)錦(州)防線。
皇太極像
天命汗努爾哈赤在寧遠城下,遭到失敗。這是他起兵44年以來,在軍事上第一次重大的失敗。還有一說,努爾哈赤在寧遠城下,被西洋大炮擊傷。同年七月,努爾哈赤到清河湯泉療養。八月十一日,天命汗努爾哈赤病重返回途中,死於離瀋陽40里的靉雞堡。後金經過四大貝勒——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四貝勒皇太極等會議,決定由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繼承汗位。明年改年號為天聰。努爾哈赤發喪後,葬於瀋陽福陵,又稱瀋陽東陵。努爾哈赤與皇太極的汗位交接,出現一些小的摩擦,沒有發生大的震盪。大妃阿巴亥的殉葬,是這場政治摩擦的一曲悲歌。後金八旗貴族集團仍然團聚力量,共同對付大明皇朝。
袁崇煥得到努爾哈赤死訊後,立即奏報朝廷。並經請准,派遣人員,前往瀋陽,進行弔喪,兼賀新汗皇太極繼位;同時打探後金內部的虛實。這是明朝官員第一次正式到後金都城進行政治活動。皇太極派官接待袁崇煥的來使,又派使臣前往寧遠。明朝與後金,使節往來,書信傳遞,這在明朝與後金關係史上,打破隔絕,實屬首次。袁崇煥同後金「議和」,想了解後金的實情,又想拖住後金而修城備戰,建立關(山海關)、寧(寧遠)、錦(州)軍事防線。皇太極同明朝「議和」,想鞏固新汗的地位,又想拖住明朝而乘機出兵朝鮮。
明朝獲得寧遠大捷後,升袁崇煥為遼東巡撫,仍駐寧遠。遼東巡撫袁崇煥集中力量,爭取時間,建立關寧錦防線。
皇太極致袁崇煥書
明軍建立的關寧錦防線,是一個複雜的遼西軍事防禦系統。先是,明朝在遼東陸路設鎮、路、衛、所、堡防禦體系。明朝遼東都司共設有兩個鎮,遼河以東為遼陽鎮,遼河以西為廣寧鎮。明失陷遼陽鎮和廣寧鎮之後,其陸路防禦體系被後金軍打破。明朝為阻遏後金軍南犯,需在關外遼西走廊建立一道從山海關、經寧遠、到錦州的防禦系統,這就是關寧錦防線。關寧錦防線分為南北兩段:南段,從山海關到寧遠,約200里;北段,從寧遠經松山、錦州至大凌河,也約200里。關寧錦防線是以山海關為後盾總樞、寧遠為中堅關城、錦州為先鋒要塞,諸城堡台成為聯防據點的串珠式防線。早在寧遠之戰以前,當時的明遼東經略高第主動撤離錦州、右屯、大凌河、小凌河、松山、杏山、塔山、連山等城堡,使得關寧錦防線的北段即寧遠到錦州的防線未能鞏固,且遭破壞。幸賴袁崇煥堅守寧遠,取得寧遠大捷,保住了關寧錦防線南段的關寧防線。袁崇煥在取得寧遠大捷後,奏報旨准,集中力量,建立關寧錦防線的北段——寧遠到錦州的防線,防禦後金進攻。
明軍重建關寧錦防線,始於天啟六年即天命十一年(1626年)四月。關寧錦防線,南北兩段,為搶時間,加緊用工,分別進行。先修建其南段即山海關到寧遠的關寧防線。以遼東巡撫袁崇煥在同月疏陳戰守布置大局中,奏報修繕山海四城——榆關、前屯、中後、中右為始。此四城為關寧錦防線的南段,分作兩期整修。第一期,為同年四月至七月中,剛繕修之城,被豪雨沖毀:「淫雨為災,山海關內外,城垣倒塌,兵馬壓傷。寧遠、前屯、中後等城修築者,既成復壞。」於是又進行第二期修繕,自雨季過後至同年末,山海四城,繕築完工。
關寧錦防線北段即寧錦防線,在寧遠之戰前,或被後撤的明遼軍所自毀,或被敗退的後金軍所焚毀。關寧錦防線北段四城——寧遠、中左、錦州、大凌河,自同年九月進行醞釀,袁崇煥奏報此事言:「適內臣劉應坤、紀用至寧遠,遂與鎮臣趙率教四人,並馬歷錦(州)、右(屯)、義(州)、廣(寧)而東。其諸城堡向臣經灰燼之餘,尚見頹垣剩棟,今止白骨累累,殘冢依稀而已。」錦州、右屯、義州、廣寧等地,殘垣一片,白骨蔽野,急需修城,戍兵聚民。自七年正月至五月,即後金軍進攻寧遠、錦州之前,寧遠、錦州兩城,修繕基本完工。其他大凌河城、小凌河城等及諸堡城多未修完。在此期間,袁崇煥遣使持書,前往後金議和,以和緩彼,藉機修城。及彼探知,城已繕竣,負山阻海,固若金湯。袁崇煥在修城的同時,又遣將、派軍、治械、備糧、屯民,進行備戰。經過緊張而有序的部署,重建的關寧錦防線北段——寧錦防線基本完成,為寧錦之戰勝利準備了條件。
當年三月初九日,明廷升袁崇煥為右僉都御史,巡撫遼東、山海等處,簡稱遼東巡撫;並鑄巡撫遼東、山海等處提督軍務官防。四月初五日,遼東巡撫袁崇煥上《謝守城有功賞賜疏》。
袁崇煥雖取得寧遠大捷,但還要進行迎接新挑戰的準備。一場寧錦大戰,又在醞釀之中。
第三部分寧錦大捷
當時形勢:袁崇煥重建關寧錦防線,積極備戰;努爾哈赤逝世,皇太極即位,佯與明朝議和,實則征撫蒙古、朝鮮,以集中力量對付明朝。
大事件:寧錦之戰。
主要人物:袁崇煥;皇太極。
結局:皇太極兵敗撤軍。
影響:使關寧錦防線經受戰火考驗,得到朝廷認可,加以修固。
袁崇煥:
主要事跡:指揮寧錦之戰。
主要活動區域:關、寧、錦地區。
遺蹟、文物:錦州城遺蹟。
寧錦大捷寧錦之戰是皇太極繼位後指揮的第一場大戰,也是明清遼西爭局中承前啟後的關鍵之局。這是袁崇煥指揮的對後金第二場大戰,取得勝利。明人稱之為「寧錦大捷」。
第三部分弔喪修城(1)
袁崇煥取得寧遠大捷後,主要做了兩件事:第一件是派人到瀋陽為努爾哈赤弔喪,兼賀皇太清太祖努爾哈赤福陵圖
極繼位,並進行「議和」活動;第二件是修建堅城,建設關(山海)寧(遠)錦(州)防線。
皇太極像
天命汗努爾哈赤在寧遠城下,遭到失敗。這是他起兵44年以來,在軍事上第一次重大的失敗。還有一說,努爾哈赤在寧遠城下,被西洋大炮擊傷。同年七月,努爾哈赤到清河湯泉療養。八月十一日,天命汗努爾哈赤病重返回途中,死於離瀋陽40里的靉雞堡。後金經過四大貝勒——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四貝勒皇太極等會議,決定由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繼承汗位。明年改年號為天聰。努爾哈赤發喪後,葬於瀋陽福陵,又稱瀋陽東陵。努爾哈赤與皇太極的汗位交接,出現一些小的摩擦,沒有發生大的震盪。大妃阿巴亥的殉葬,是這場政治摩擦的一曲悲歌。後金八旗貴族集團仍然團聚力量,共同對付大明皇朝。
袁崇煥得到努爾哈赤死訊後,立即奏報朝廷。並經請准,派遣人員,前往瀋陽,進行弔喪,兼賀新汗皇太極繼位;同時打探後金內部的虛實。這是明朝官員第一次正式到後金都城進行政治活動。皇太極派官接待袁崇煥的來使,又派使臣前往寧遠。明朝與後金,使節往來,書信傳遞,這在明朝與後金關係史上,打破隔絕,實屬首次。袁崇煥同後金「議和」,想了解後金的實情,又想拖住後金而修城備戰,建立關(山海關)、寧(寧遠)、錦(州)軍事防線。皇太極同明朝「議和」,想鞏固新汗的地位,又想拖住明朝而乘機出兵朝鮮。
明朝獲得寧遠大捷後,升袁崇煥為遼東巡撫,仍駐寧遠。遼東巡撫袁崇煥集中力量,爭取時間,建立關寧錦防線。
皇太極致袁崇煥書
明軍建立的關寧錦防線,是一個複雜的遼西軍事防禦系統。先是,明朝在遼東陸路設鎮、路、衛、所、堡防禦體系。明朝遼東都司共設有兩個鎮,遼河以東為遼陽鎮,遼河以西為廣寧鎮。明失陷遼陽鎮和廣寧鎮之後,其陸路防禦體系被後金軍打破。明朝為阻遏後金軍南犯,需在關外遼西走廊建立一道從山海關、經寧遠、到錦州的防禦系統,這就是關寧錦防線。關寧錦防線分為南北兩段:南段,從山海關到寧遠,約200里;北段,從寧遠經松山、錦州至大凌河,也約200里。關寧錦防線是以山海關為後盾總樞、寧遠為中堅關城、錦州為先鋒要塞,諸城堡台成為聯防據點的串珠式防線。早在寧遠之戰以前,當時的明遼東經略高第主動撤離錦州、右屯、大凌河、小凌河、松山、杏山、塔山、連山等城堡,使得關寧錦防線的北段即寧遠到錦州的防線未能鞏固,且遭破壞。幸賴袁崇煥堅守寧遠,取得寧遠大捷,保住了關寧錦防線南段的關寧防線。袁崇煥在取得寧遠大捷後,奏報旨准,集中力量,建立關寧錦防線的北段——寧遠到錦州的防線,防禦後金進攻。
明軍重建關寧錦防線,始於天啟六年即天命十一年(1626年)四月。關寧錦防線,南北兩段,為搶時間,加緊用工,分別進行。先修建其南段即山海關到寧遠的關寧防線。以遼東巡撫袁崇煥在同月疏陳戰守布置大局中,奏報修繕山海四城——榆關、前屯、中後、中右為始。此四城為關寧錦防線的南段,分作兩期整修。第一期,為同年四月至七月中,剛繕修之城,被豪雨沖毀:「淫雨為災,山海關內外,城垣倒塌,兵馬壓傷。寧遠、前屯、中後等城修築者,既成復壞。」於是又進行第二期修繕,自雨季過後至同年末,山海四城,繕築完工。
關寧錦防線北段即寧錦防線,在寧遠之戰前,或被後撤的明遼軍所自毀,或被敗退的後金軍所焚毀。關寧錦防線北段四城——寧遠、中左、錦州、大凌河,自同年九月進行醞釀,袁崇煥奏報此事言:「適內臣劉應坤、紀用至寧遠,遂與鎮臣趙率教四人,並馬歷錦(州)、右(屯)、義(州)、廣(寧)而東。其諸城堡向臣經灰燼之餘,尚見頹垣剩棟,今止白骨累累,殘冢依稀而已。」錦州、右屯、義州、廣寧等地,殘垣一片,白骨蔽野,急需修城,戍兵聚民。自七年正月至五月,即後金軍進攻寧遠、錦州之前,寧遠、錦州兩城,修繕基本完工。其他大凌河城、小凌河城等及諸堡城多未修完。在此期間,袁崇煥遣使持書,前往後金議和,以和緩彼,藉機修城。及彼探知,城已繕竣,負山阻海,固若金湯。袁崇煥在修城的同時,又遣將、派軍、治械、備糧、屯民,進行備戰。經過緊張而有序的部署,重建的關寧錦防線北段——寧錦防線基本完成,為寧錦之戰勝利準備了條件。